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郊野漫步之五‧坪林大舌湖步道 (作者--水痴)

【山明水秀漁光潭】
坪林北勢溪的漁光潭,是我早年曾露營之處,其實當地名叫大舌湖,乃因北勢溪在此形成曲流,從上游向下游作了一個西北驟轉東南的大轉彎,由高處看河道,形似蛇頭,在嘴巴處還形成U形的小彎曲,這塊環流丘狀似蛇吐信,彎曲處的溪水就叫大舌湖,北勢溪的許多地名都叫潭或湖,指的是某一段溪流或附近地點。
漁光潭的由來有些典故,我喜愛溪流健行與露營,民國六十年左右曾多次在北勢溪溯源露營,當時坪林往雙溪的北42線公路剛開始修建,溪邊尚無公路,我們背負重裝備,從坪林就開始健行,由於坪林到大舌湖之間有很多曲流,若沿溪流河道走,迂迴距離很長,所以一般健行都走北勢溪西邊山腰的越嶺古道,通過大舌湖山的鞍部,到達漁光國小後,再走小徑到北勢溪,此地溪邊就是我們第一天紮營的地方。我們在漁光國小遇見一對年青的夫妻教師,他們暑假也留在學校,在青山綠水之間過著神仙似的新婚生活,他們推薦溪邊的營地,我覺得漁光之名很美,就將大舌湖附近的北勢溪稱為漁光潭,並將溯溪露營之遊記與路線發表在野外雜誌,於是這名稱在健行旅遊界流傳了一陣子。那次溯溪之旅,我們就從漁光潭開始沿溪邊小徑健行,經闊瀨國小走到北勢溪南北兩大支流交會之處,然後渡河到南支流岸上,作第二天的紮營,這營地稱為三水潭,第三天下午經北勢溪南支流的源頭,越嶺到宜蘭頭城的外澳火車站,結束三天的溪流之旅。

從坪林北方的司公髻尾山頂,俯瞰大舌湖的曲流包圍環流丘的景觀(左)。筆者早年在漁光潭邊的草原紮營,營地後面有一棵大榕樹(右)。


後來詳查地圖,三水潭的地點原有「畚箕湖」的舊名,但三水潭之名經雜誌報導,從此流傳下來,出現在目前的地圖上。事隔多年,北42線公路早已完成通車,且有鄉道可通到三水潭,現在越嶺宜蘭外澳的行程就從這裡開始走。回想當年我們的北勢溪溯源,從坪林到大舌湖並沒有走在北勢溪邊,這一段溪流的景色沒有機會目睹,但一直念念不忘,現在終於有時間回到北勢溪來探訪。查閱新的登山地圖,發現這一段溪邊有許多營地,如映像之旅營地、清泉營地,當然有包括大舌湖營地,從雙坪公路有許多產業道路可通到北勢溪邊,在大舌湖附近,還沒有車道的一段溪岸則規劃了大舌湖步道,可見坪林山區的交通、產業與觀光設施已今非昔比。我們開車到北勢溪勘查,發現有百年歷史的漁光國小,因人口外移,現在已廢校,改為以鄉土遊學聞名的漁光遊學園,從國小步行到從前露營的漁光潭岸邊,看到豎立著大舌湖的地名標牌,顯然已成新的景點,於是我們在初步的探勘後,安排了一趟銀髮族的大舌湖步道健行。

漁光潭草原營地的清晨,晨曦照耀著整裝待發的露營團隊夥伴。


【映象之旅】
現在坪林雖有小巴士通到著名景點,但我們前往探訪大舌湖之時,尚無公車可到步道入口,所以自行駕車進入產業道路比較方便。我們一行人開車走國道北宜高速公路,下坪林交流道後,轉入北42線往闊瀨的公路,經過苦茶村以及坪安潭營地的岔路口後,一直到4K處,右下坡分出一條產業道路,這是通往虎寮潭及粗石斛的道路,我們計劃從粗石斛往北走,進入大舌湖步道,於是右轉,沿這條路下行,這趟行程以漁光潭營地為終點,由於車子預計停在粗石斛前面的映象之旅營地,走到目的地之後,必須原路退回取車。
產道採之字形下降,接近北勢溪之前,有一收費停車場及民宿,再往前則是跨越北勢溪的虎寮潭橋,過橋有分岔路,右往虎寮潭,左往粗石斛,我們在橋頭停車,下車觀賞溪中著名的狗齒岩地形景觀。在上游相距三四十公尺處另有一座虎寮潭吊橋,全長約八十公尺,是從前村落間的交通要道,現在仍有遊客走過橋上去賞景,吊橋下有好幾座狗齒岩,吸引很多觀光客,若開車匆匆通過水泥橋,就錯過這溪谷最著名的景觀了。

虎寮潭橋北側的虎寮潭吊橋(左),橋下的北勢溪中有狗齒岩的地質景觀(右)。


這裡是一個曲流,站在橋上南望,正是彎曲河道所在,溪流兩岸邊坡上草木生長的位置,離溪水有一段距離,標示山洪氾濫的上緣,在此線以下,溪床與水邊岩石峭壁經常遭受洪水之沖蝕,除了大小不等的裂解石塊以外,有一種直立屏風狀的岩塊,岩頂呈現成排的狗齒狀,斜面上有縱向的斜紋凹槽,稱為狗齒地形,此處山區屬頁岩與砂岩交錯的地層,受擠壓後傾斜豎起,經河水長期刷洗,頁岩被刷蝕殆盡,獨留抗蝕力強的砂岩,形成不規則的鋸齒狀。這種地形景觀,從虎寮潭橋看北方的吊橋下最為顯著。

從虎寮潭水泥橋看北側的吊橋,橋下有幾座狗齒岩豎立在溪水中。


過橋走左邊的車道,循往印象之旅的標示前進,路在離北勢溪不遠的右岸上,一路上仍可看到溪中的岩石景觀,但我們不再停車,這些景色在前面的營地都可飽覽。車道逐漸瀕臨河邊,我們看見路兩邊有幾棟樓房,這裡就是印象之旅的營地與民宿,我們乃找路邊停車。

印象之旅有一個通往溪邊營地的小門(左),通過此門可到營地前緣的河灘廣場(右)。


樹蔭下的映象之旅營地,後面就是北勢溪的流水與河灘(上)。兩層樓的民宿客房,窗外可見青山綠水的近距實景(下)。


印象之旅有餐廳與景觀民宿,客房設在路邊靠溪的一側,房間的落地窗外就可看到北勢溪的碧綠流水,對久居水泥叢林的城市人頗有吸引力。露營地在客房與溪水之間的河灘上,有幾棵大樹遮蔭,周圍活動場所相當寬廣,溪邊可步行的河灘很長,我們來回漫步,欣賞河中湍流與奇岩間的小瀑,這裡的岸邊岩塊類似狗齒岩,但不像虎寮潭吊橋下的直立狗齒,而是僅作三十度左右的斜臥狀,有些沒入溪水中,夾著白色激流與水花,坐在溪邊石塊上,可欣賞溪水漱石的景觀,聽永不間斷的潺潺流水聲,讓心靈跟著漱洗一翻。由於溪中岩石與大小石礫密布,河床地形錯綜複雜,並不適合泡水或游泳。往上游走一段河灘,才可發現幾處平穩寬闊的淺水潭,採取安全防護措施的話,或許可戲水。

映象之旅營地的下游,有寬廣的溪床,潭水間散布著沙灘與成堆溪石。

營地區段的溪岸也可見到斜立的狗齒岩(左),上游的河段有幾處緩流的水潭(右)。


在印象之旅逗留片刻,我們沿產業道路步行,不久前方的北勢溪右岸出現一片岩石平台,再往前又有一處曲流,寬闊的溪床上空有一座跨溪吊橋,這就是坪林有名的粗石斛吊橋,兩端的支架頂端有一屋頂形的構造,形似狹長的牌樓,橋頭有一路標,寫著「上德村」,另一箭頭指標指向對岸,註明「大舌湖健行步道」,顯示這裡就是步道的南端出入口,吊橋的牌樓柱子上有一紅色指標,上面有「步行往漁光國小」的字樣。爬一小段階梯到橋頭,走過粗石斛吊橋,對岸就是環流丘的尾稜,開頭的步道位於這條稜線的東側,在稜脊與溪水之間的半山腰,我們先爬一段水泥階梯,走上山稜尾端的歨道。

接近粗石斛地區,看見公路下的岩石平台與跨溪的粗石斛吊橋(上),從吊橋上可見粗石斛曲流的一彎綠水(下)。

粗石斛吊橋的橋頭貼了許多路線的指標牌(左),走過吊橋,對岸的山崗上是大舌湖步道的入口(右)。


【大舌湖步道】
我們在步道上回頭俯望,仔細看這獨特造型吊橋的全貌與橋下的曲流,然後暫時告別溪流,進入森林裡的水泥小徑。開頭這段小徑離北勢溪有一段落差,兩旁茂密的森林遮住山下的溪水,走起來只聞流水的低吟與蟲鳴,是清涼的森林浴步道,路旁刻意栽植了不少油桐與櫻花樹,將來初春到入夏之間當可有花可賞。接著左側的陡峭山坡上出現梯田狀的茶園,步道從茶園的坡坎下經過,抬頭仰望,成排茶樹如一道道綠弧線橫過山腰,越往上坡線條越趨細密,終成一片綠茵,融入山頂的森林。通過這段森林步道,右側坡下變陡,路邊設置了水泥柱護欄,欄外樹叢低矮,山坡下的茶園與農舍點綴在樹林間,對岸的森林與茶園也出現在天際,而兩山底下的溪谷開始映入眼簾,步道走到這裡,進入精華地段,北勢溪再度現身。

從步道頭的山崗下望粗石斛吊橋與北勢溪的曲流(左),然後就走進林蔭中的步道(右)。

步道上坡茶園的茶樹,如無數綠弧劃過山腰(左)。走出森林,在路邊水泥護欄外,可居高臨下覷溪(右)。


從稀疏樹林的縫隙,遠遠望見溪床的一彎清流與倒映青山的潭水,同行友人喜出望外,跋涉這段山路,為的是看北勢溪有名的曲流,現在終於看到谷底的潭水。我們由南向北走這條步道,從山腰慢慢下降,有一種逐漸接近目的地大舌湖的行程考量,路線的終點會降低到河床邊,達到親近漁光潭的旅程高潮。

從山腰的步道再度看到北勢溪與對岸的山巒(上),一平如鏡的潭水倒映青山(下)。


從這裡開始,路面逐漸下降,右下方樹林間頻頻見到北勢溪的急流與深潭,布滿嶙峋怪石的河灘邊緣,還有不少低矮的狗齒岩。漸漸接近河面以後,河灘上的釣客也歷歷在目,從路上俯瞰溪流與釣客,我喜歡觀察釣者與溪岸、岩石、水潭或周遭山水景物的搭配,有時可看到耐人尋味的畫面。我經常登山,走在溪流上方的山徑時,看到溪底的釣客,便會習慣性地停腳休息,釣客專心守望的釣竿下,水波不興的潭面吸引我的目光,期待有所動靜,也想起年青時一竿在手,獨釣清溪的往事。此刻不是例假日,釣客零星散佈於寬廣河道,享有相當的揮灑空間,但我們在路上遇見一位當地農夫,他說北勢溪有護漁措施,每年五至九月才開放垂釣,上週剛好是開放的第一個假日,溪邊釣客有如鬧區街道上的行人。

從山徑上看到溪底石灘上的釣客(上),釣竿下平穩的潭面是引人遐想與期待的焦點(下)。 


河面越來越近,小徑逐漸變寬,經過一處茶園與農舍,步道視野豁然開朗,溪床的石灘與深潭就在腳下,前面的路邊架設了一個半圓形的木造平台,站在邊緣的欄杆前,上下游的山水一覽無遺。這個觀景台可說是步道的終點,坡下就是茶園與溪流,南方的視野無阻,遠處的溪床上,可看到明顯的狗齒地形,剛才在路上從樹縫間瞥見溪流與奇岩的片段,現在整個溪流的縱深畫面呈現眼前,狗齒岩有成排羅列於河灘者,也有半淹於河水中者,與溪中的沙灘、鵝卵石堆、深潭、淺水等景物搭配,和著潺潺的水聲,構成北勢溪的綠流組曲,在遠山的襯托下,顯現大河暢流不息的生命力。

歨道終點路邊所架設的半圓形觀景台,可看到整個溪流的縱深畫面(上),遠眺南方的溪水中,成排的狗齒岩橫列在河灘與水中(下)。

產業路道的城牆形護欄與邊坡,緊貼著北勢溪,向上游彎繞而去,遠遠望見曲流河岸的草原營地與岩石高崗。


小徑終止後,前面接著是寬敞的產業路道,高度一再下降,終於降臨水邊。道路外側的間隔水泥護牆,與垂直的路坎連成一體,像萬里長城般地延伸前去,在不遠處右轉,可見到路下方的一塊岩石高崗,後面又有一片河岸高地草原,這景色似曾相識。再看路下方的北勢溪,在前方繞了一右轉大彎,溪中只有少數零星露石,潭水寬敞,一平如鏡,圍繞著環流丘的砂石灘與中央樹林。這山明水秀的畫面,立刻勾起我的回憶,往日紮營漁光潭的時光驟然倒流,眼前的高地草原曾是我們席地而眠的營區,旁邊的岩石高崗就是我們清晨冥思、等候日出的平台,每次露營團隊都曾在岩石上合影留念。在翻騰的思緒中,猛然憶起草原營地後面的岸上原有一棵大榕樹,如今卻不見蹤影,岸邊樹下隱約可見停著幾部汽車,可能因開闢停車場而移走老榕了。

從大舌湖曲流附近道路邊,看從前露營過的草原營地與岩石高崗,此景似曾相識。

在曲流頂點眺望環流丘與上下游兩股河道,潔白的河灘似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


我們一行人順著道路走到曲流轉彎弧線的頂點,這裡視線橫掃曲流的上下游兩股河道,環流丘上的河灘與小山樹林剛好被包裹在一彎綠水中央,大家停下來賞景拍照。我經常作溪流健行,但要找到這取景角度還真不簡單,至於初次遊覽溪流的友人,不免嘖嘖稱奇,感嘆有幸目睹此景。此處就是今日健行目的地的標準地理位置,路邊豎立著一木質標牌,上書大舌湖三個白字,木牌頂上還有一隻台灣藍鵲的圖樣,昔日熟悉的漁光潭營地,今日以大舌湖聞名於旅遊界。
通過了木牌的位置,公路繼續西行,右邊岔路有一座橋,過橋就是停車場,有幾部轎車停著,大概是溪邊幾位釣客所有。我特別走到邊緣,看一看我們曾住過的草原營地與岩石高崗,青山綠水依舊,碧草如茵不變,年少時曾在此看過幾次日出,如今望著遠處溪水,令人憶起昔日溯溪探源的旅程。

同行的友人在大舌湖標牌邊與曲流合照(上)。從草原營地看東邊的北勢溪上游,不禁想起北勢溪的源遠流長與大河的生命歷程(下)。


我們在停車場逗留片刻,便開始走原路回程,準備回到映象之旅去開車,再走雪山隧道去礁溪午餐。走到初見漁光潭之處的產業道路,我們回頭再望一眼,除了對曲流與草原營地的臨別一瞥之外,也注意到西北邊的山頭,那裡是坪雙公路經過的地方,山腰的公路清晰可見,也見有小客車駛過,最近的探查得知,公路上另有大舌湖步道的北端入口,也許下次再來訪,可選擇這個入口,作不同方向的走法。

順著曲流下游方向的產業道路(左),從原路步行回到大舌湖步道(右)。

回頭看大舌湖的曲流與上方的山頭,可見山腰的公路,期待他日從公路上的北端入口,再度造訪漁光潭。


【遊程時間】 (括號內為大約慢駛車程或慢步分鐘):
坪雙公路(北42線)4K處>右轉入往映象之旅車道-(車5)-虎寮潭橋-(車5)-映象之旅營地(停車)-(歨10)-粗石斛吊橋>過吊橋走步道-(歨20)-北勢溪上方觀景台-(歨20)-大舌湖曲流頂點----(原路回程)。
【交通資訊】
從坪林交流道下來以後,走北42線公路,除了4K的虎寮潭的車道入口以外,還有8K往前一點的另一右轉入口,循此道路可通往漁光派出所與大舌湖步道的觀景台,途中經過永和宮,附近可停車,或開車到大舌湖營地旁的停車場,開始從北端步行,經觀景台到粗石斛吊橋。
如果團隊旅遊備有兩部以上的車,可先在預定出口停一部接駁車,再回到入口開始步行,到終點以後,健行者就不必走原路回程。兩個出入口相距的車程約8公里。
【大眾交通】
目前坪林旅遊區內已試辦景點接駁巴士服務,出發點在遊客服務中心,其中南山寺線的巴士會經過漁光國小,可於此下車,走步道往大舌湖營地,開始健行。(假日才有行駛,每小時一班,若有變動請隨時上網查詢)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郊野漫步之四.貓空樟樹樟湖步道 ( 作者--山風)

【鄉野林間逍遙遊】
台北市文山區的木柵貓空一帶,是台北盆地邊緣的丘陵小山,過去一直以茶園與廟宇取勝,信徒朝山拜神,或好友遊山茶敘,貓空總是台北人的首選之一。貓空的登山人士更是絡繹不絕,從政治大學上山,有多條健行登山步道縱橫山區,也可越嶺到新店或深坑,因此例假日遊客眾多。自從貓空纜車營運以來,貓空之旅聲名大噪,與動物園搭配,變成全台灣熱門景點,各地湧入的遊客大擺長龍,從動物園旁的纜車站搭纜車遊山,享受那半小時的空中旅程。

貓空纜車已成為熱門的旅遊路線,遊客下了纜車後,遊覽貓空山區有那些景點呢?


我老家原在木柵,貓空山區不但是經常走動的後花園,過去還曾接受市府委託的研究計劃,調查整個山區的植物群落,對登山健行路線非常熟悉。後來遷居他處,偶而仍會回到木柵山區健行。但貓纜通車以後,我們卻一直沒搭過纜車,也不急著去趕這股熱潮。原因很簡單,貓空對我們而言是後山的鄉村林野,搭纜車所見的林野與茶園景觀,往昔走在山間早已司空見慣,並非特殊難得的景色,至於纜車的新奇感,在國外旅行有很多類似經驗,所見的大山大海與火山奇觀,與纜車相得益彰。我想纜車在貓空只是遊山的交通工具,到達終點站以後,活動的主題又是甚麼呢?除了參觀博物館或寺廟,就只有泡茶、喝咖啡或吃一餐而已?對於山「瘋」或者林「迷」而言,登山健行或巡遊森林仍是活動的主軸吧。
貓空山區原有小巴士行駛,貓纜營運以後,為加強遊客輸運,小巴也增加班次,上下山交通更加方便,過去一天的登山健行活動,現在只須半天不到就可完成。隨著人口結構與休憩環境的改變,我開始寫郊野漫步的專集,以報導短程輕鬆而老少咸宜的健行步道為主題,於是想到了貓空附近的山徑,適合設計兩小時的踏青與晨昏運動遊程,乃擇期上山探查步道近況。

樟樹步道有鄉野茶園與農村懷古景觀(上),配合樟湖步道的林間幽徑(下),提供遊客輕鬆的健行路線。


回到貓空勘查了兩趟,欣喜發現山稜上舊有的待老坑山與銀河洞步道已有部份整建,加設路標與里程,名為樟湖步道。而在半山腰的樟湖聚落一帶,最近新闢了一條穿過茶園的樟樹步道,這兩條步道上下隔開,而在東西兩端相接,東端的接點在貓空纜車站附近,西端的接點則在樟山寺附近的環山道路旁。樟湖步道大部份在稜線上,屬清涼的的林間健行路線。樟樹步道則兩旁皆為茶園或農地,是少林蔭而多展望視野的鄉村小徑。不論搭小巴士或坐纜車到達終點的貓空纜車站,可以此為起點,走這兩條步道,繞一圈回到原點,作一趟鄉野林間的逍遙之遊。

【樟樹步道】
先前的探勘已大致瞭解貓空附近的步道近況,這次則要走一趟適合老少親子共遊的環形路線,並記錄大致行程時間。我選在清晨從政大公車站搭小10巴士上山,到終點的貓空纜車站下車。車站對面是纜車站的大型建築,站牌旁邊有一明顯的上山石階,註明是往鵝角格山的步道,其實也可通往樟樹與樟湖步道。沿石階上行,沒幾步就到達一山崗上的岔路,右側分出一平坦步道,可通到樟湖與樟樹兩條步道的入口。直上則是陡峭階梯,可到稜線觀景涼亭與鵝角格山(註1)。我今天的目標是走起伏較小的漫步路線,不爬陡嶺階梯,所以在此岔路右轉,經過茶園進入一片村落房舍,步道轉為可行車的道路,在左側路邊看到一路標,顯然此處是兩條步道交點,從左上方的涵鈺軒餐廳旁上山,就是樟湖步道的登山口,若直行可接到環山公路,路邊有樟樹步道的入口,就在茶言觀舍餐廳左側。我計劃先走樟樹步道,再接樟湖步道,繞回到這個交叉點,然後到纜車站搭貓纜下山。

貓空纜車站對面的登山口,是進入山區步道的起點(左),上方的岔路,直行上可登鵝角格山,右轉通往二步道交點(右)。


右轉的平坦路,經樹林與茶園(上),通到樟湖與樟樹步道的交點,從公路旁的入口,進入樟樹步道,開始兩條步道的迴繞健行(下)。


樟樹步道顯然是配合貓空纜車所開發的大眾遊覽路線,新奇的纜車人人想坐,到了貓空,除了餐廳、泡茶館與咖啡屋,總要有一些人人可賞的景觀,樟樹步道的設計採用懷古風格,一路上除了茶園與菜田,還刻意規劃埤塘,設置水車、水牛、牛車、穀倉、古厝等模型。乘新式纜車而來的遊客,可以重溫舊時農業社會的風貌,週休假日倒也吸引不少遊客。
樟樹步道的入口在環山公路旁,小巴公車有經過,離貓空纜車站不到一百公尺,如果不走貓空車站旁的石階經過樟湖步道入口,則可以在貓空下車,往回走公路,就會看到樟樹步道的入口與解說牌。
從步道口的村舍旁走過,就進入鋪設非常平整的石板路,兩旁有茶園與竹林,路面緩緩下坡,不久看見步道通到遠處的山谷中,路旁有一座觀景台涼亭,下方還有一個大埤塘,塘水一平如鏡,成群遊客倘佯塘邊小徑,路旁還有水牛在拉板車。遠遠看到這景色,便覺得這條步道以農村人文色彩取勝,在村落鄉野之間展示古早的農業景觀。

樟樹步道的彎曲路面,前方的埤塘與觀景台涼亭展現農村古風貌。


在進入觀景台之前,步道隨地形彎入溪谷,作V形轉折再繞出坡地,這條步道有兩處這樣的溪谷,只有在這種地形,步道旁才有森林與樹蔭,其餘路段都經過茶園與開闊農地,夏日晴天陽光充足,應當注意防曬,冬天或久雨乍晴之日,倒是可以來曬曬太陽。接近觀景台時,看到路邊草地上拉板車的水牛,原來只是雕塑模型,老少遊客爭著上去駕車拍照。這裡大概是整條步道最吸引人的地方,觀景台上的涼亭有許多人在躲太陽,也有人倚欄眺望,原來埤塘中還有轉動的水車,另有一對大小水牛蹲臥水中,這些模型也是遊客爭相合照的對象。

觀景台涼亭是遊客聚集的景點。


埤塘旁邊的水牛與牛車模型吸引遊客拍照(上),埤塘內的水車與蹲臥的水牛是往昔農村的縮影(下)。

活生生的白鷺停在模型水牛背上,信以為真(左)?步道旁的穀倉造型涼亭可供納涼賞景(右)。


離開觀景台再走,右側有一條直下的石板岔路,可通樟山寺。樟樹步道則繼續前行,通過一堆樹叢,兩旁各有一個木造平台,上面的休息亭採穀倉造型,亭頂是斗笠形,倉壁半筒形,人在其中可觀看外面農地作物,也是停腳納涼之處。走過此處,步道已過大半,接下來經過一個左側岔路石階,是通往樟湖步道的連接路,這兩條步道上下相隔,可以互通,但一般遊客多走平坦的樟樹步道。不久步道又轉入溪谷的森林中,這裡樹蔭很密,也有休息亭與牛車模型,是路上另一處停留歇息處。

樟樹步道大多經過茶園與農地,陽光充足而視野開闊(上),轉入溪谷才有陰涼林蔭,這裡有休息亭與牛車模型(下)。


過了這休息區,步道已接近尾端,右側出現一展望台,可看到下方山坡茶園,環山公路已近在腳下。接著左側是那依村花園山莊,然後進入森林,路邊有一樟樹解說牌,說明木柵山區的樟樹栽植歷史,此地左下方有樟山寺,附近地名就叫樟湖,過去所種的樟樹留下甚多,解說牌旁邊就有幾棵樟樹。步道的出口左側是三墩石茶壺博物館的園區入口,往前則是文山社大的小型菜園,門匾上寫著:自己種菜自己吃。一路飽覽農村景觀後,結束了樟樹步道的行程,通過社區房舍走下階梯,就接到環山公路(指南路三段34巷),這裡右行通往貓空纜車,左行可到樟山寺,我還有樟湖步道的行程要走,乃往樟山寺方向走,去尋找登山口。

步道末端的三墩石壺博物館園區入口(左),與文山社大的菜園大門(右),再往下走就接到環山公路,結束樟樹步道行程。



【樟湖步道】
沿環山公路走不到幾步,便找到老泉街45巷的叉路口,隔開兩路的山坡上有一上山石階,這就是樟湖步道的登山口,左側地面有一梯形石碑,上書:指南茶路親山步道瓦厝登山口。在我早年的記憶中,這裡是越嶺到銀河洞或登待老坑山的步道入口,瓦厝應該是新的地標。爬上階梯進入一片竹林,步道整建得很整齊,一旁還有護欄,顯然已不是過去的原始土石路面,不久左側有一小鐵橋匯入步道,然後通到一條小柏油路,對面有一間瓦厝茶坊,顯然剛才的石碑以此命名。在這裡右行往樟湖步道,進入附近的社區住家,從房舍右側小徑上山,沿石階迴轉,終於看到樟湖步道的標示牌。

老泉街45巷(上圖右)與指南路三段34巷(上圖左)的叉路口,中間的分隔山坡上有樟湖步道的登山口,由此上行,進入竹林步道(下)。


往右走下坡,接到森林中的枕木步道,由此上行就是整修後的樟湖步道,我慢下腳步,仔細玩賞這條古道的新風貌。比起剛走過的樟樹步道,這裡沒有頻繁的過路遊客,沒有大太陽與開闊的山谷農村景色,卻有穿透樹稍枝葉的柔和光影,與變化多端的路旁樹木景觀,在森林的竉罩與隔絕下,四周靜悄悄的,只有偶而風吹草木的低吟。我踏在枕木步道的階梯上,發現加料的步道寬約一米多,兩旁是枕木塊堆成之矮牆,一個梯面由兩根枕木之間的碎石填充而成,可見階梯不高而路面坡度平緩,碎石由矮牆與外側的泥土隔開,雨天也不致泥濘難走,這也是我認為此路線適合老少親子健行的原因。

樟湖步道的碎石枕木步道是清涼、幽靜而好走的健康步道。


漫步在清幽的林間,我陷入沉思,覺得今天走的兩條步道是陽剛與陰柔的對照搭配,若名稱對調似乎更為合適。這條樟湖步道兩旁的森林中有很多樟樹,夾雜在相思樹之間,乃是早期這兩種樹大量造林的結果,但名稱不叫樟樹步道。閩南話常把山谷或盆地稱為「湖」,剛才先走的步道確實經過山谷盆地,若稱為樟湖步道更恰當,卻反而叫樟樹步道。我猜想,此地附近一帶的地名叫樟湖,樟湖步道可能整建命名在先,新近開闢的山谷步道只好另取名樟樹步道了,或許因為如此,剛才經過的樟樹步道出口,特別設置了樟樹解說牌。
從登山口走了十五分鐘,來到一處尾稜地形,是稜線上的岔路,右側的平台上有兩張石椅,旁邊一道石階往下延伸,碎石步道則左轉上山,在轉彎處的木柱頂端有指標牌,右下的路通到待老坑山,距離只有兩百公尺,左上的碎石梯道才是樟湖步道本線。我以前曾從杏花林走過待老坑山,這次距離這麼近,決定先往待老坑山走一趟,很快從石階走到山頂,發現三角點旁邊多劃出一塊空地,仍有碎石填墊地面,大概是與步道一起施工的。若從山頂往南走,可經過優人神鼓的室外劇場,通到新店的大香山,是登山隊常走的路線。我今天志在試走貓纜附近大眾路線,乃回頭走到分岔路,在石椅上小休喝水。

稜線上的分岔路(上),樟湖步道左彎上山,右下石階通到待老坑山頂(下)。


休息期間,有一五人登山隊從樟湖步道走下來,準備從樟山寺下山到政大,後來又有一對西洋人從待老坑山走上來,打招呼得知他們家住新店山區別墅,要走到銀河洞,他們連聲稱讚台灣森林步道很舒服,假日有空必走一趟。除了這兩組人馬,我在樟湖步道沒有再遇到其他遊客,畢竟只有登山客才會走這條路,到貓纜的遊客若要遊山,多選擇容易找到的樟樹步道。
從岔路走上稜線的碎石路,步道仍穿過森林,左側經過一條分叉路,標明可到樟山寺,就是下面樟樹步道的連通線,右側路邊有一座聖媽廟。再走不久,便到稜線上的十字交叉路口,右下的路就是銀河洞的越嶺點,直行的步道標示到貓空纜車還有0.9K,左下側有兩條新的石板路,還沒有設置標示,看地圖應該可通環山公路,只是不知出口在何處,於是選擇其中一條走下去,後來發現兩條路合併,繞山腰而行,不久就下切到達公路,原來這裡是小型公車的樟湖站,路邊遊客不少,也停了好幾輛轎車,顯然是一大景點,仔細來回察看,路旁有張迺妙茶師紀念館,還有迺妙茶廬與晨曦茶坊等品茗屋,新闢的步道莫非是有意邀請登山友聞香下山吧。此地離貓空纜車站還有0.7K的里程,登山客若下來飲茶,再走公路回纜車站也是一種選擇。

稜線上的樟湖步道(左),經過越嶺十字路,通到鵝角格山登山口(右),右行可登山,左經山腰森林小徑可走回貓空纜車站。


我在稜線上十字路口還有一段樟湖步道沒走完,所以又沿石板路走回稜線,繼續踏勘未完成的路。稜線的右邊有些茶園,左邊山坡仍是茂盛森林,不久就到一岔路口,右上山坡的泥土路掛著登山路條,指標寫著鵝角格山,我不久之前的踏勘就曾爬上這座山,然後從這裡走下來。至此兩條步道的探勘已經大致完成,我繼續走左側的樟湖步道,往下行有石板與泥土路面交替,也經過茶園與旱田,下望可見貓纜車站廣場與機房,最後穿過竹林,從涵鈺軒餐廳旁的水泥路出來,接到早上經過的二步道交點,今天的旅程剛好繞了一圈,回到出發的貓纜公車站。

樟樹步道末段經過茶園與旱田(上),繞回到兩步道的交點,再走環山公路可到貓空站搭纜車下山(下)。


下山回程按計劃搭纜車,由於上午時間還早,上山的纜車廂載滿遊客,迴轉的車廂卻都空著下山,服務員看我愣在候搭台,問我是不是要等水晶車廂再坐,我還弄不清怎麼回事,眼看轉下幾台空車後,服務員才請我上車,我踏入車廂,看到底板是透明的,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很多遊客刻意排號要搭的水晶纜車。

【步程時間】(括號內為慢行大約分鐘):
貓纜站對面登山口>上行-(3)-鵝角格山岔路口>右轉-(5)-二步道交點(涵鈺軒外側)-(2)-公路邊樟樹步道入口-(5)-水塘觀景亭-(5)-穀倉休息亭-(5)-溪谷休息亭-(5)-展望台-(5)-樟樹解說牌-(5)-公路出口>左行-(2)-樟湖步道入口-(5)-瓦厝茶坊-(5)-樟湖步道牌>枕木步道-(5)-稜線岔路-(10)-越嶺十字路(註2)>直行稜線-(5)-鵝角格山岔路口>左行山腰-(8)-二步道交點(涵鈺軒)-(3)-貓纜站。
總計樟樹步道行程約30分鐘,樟湖步道約40分鐘。貓空山區除貓纜以外,另有小10與棕15兩線小型公車。


【註1】前一次勘查已經走過這條鵝角格山步道,上山路線順支稜攀升,要爬不少上坡石階,到達稜線有一座觀景涼亭,翻山下行步道通到銀河洞,沿稜東行可到二格山,走另一邊的不明顯小徑,約20-30分鐘可到鵝角格山,下山有路接回樟湖步道,有興趣的山友可從這涼亭繼續登附近的山。
【註2】從越嶺十字路左(北)側的路下山,約5-8分鐘可接環山公路的樟湖站,有茶坊與茶師紀念館,參觀飲茶後也可走公路回貓纜站。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訪桃源谷‧遊石觀音 (作者--樹青)

【大草原的呼喚】
九十二年暑假,我們與友人驅車從台北縣雙溪鄉入山,到北勢溪上游的虎豹潭旅遊,並翻過宜蘭縣界的稜線,登上聳立海邊的鷹石尖山,由宜一縣道(内大溪路)下山,到達頭城鎮海邊的大溪漁港,完成了台灣東北角山溪之漫遊。就在内大溪路的幾個拐彎處,瞥見北邊有一道連綿不絕的高嶺,嶺上是沒有森林的草原,遠眺其中一個山頭上似有像涼亭的人造建物,覺得那座山頗不尋常,以大略位置研判,我初步猜測是著名的草嶺古道展望亭。當天夜宿北關休閒農場,詳細查閱地圖後,才知草嶺古道還在那道高嶺向東延伸的遠處,我們所見的幾個草原山頭,是草嶺古道越嶺點稜線的西伸山嶺,過了灣坑頭山以後,稜線北側的緩坡便是另一處有名的景點,人稱桃源谷大草原,多年來我們久聞其名,卻還沒造訪過。
台灣除了高山稜脊有局部草原以外,中低山區遍地森林,大面積的草原極為罕見,偶有發現天然草原,也大多是森林火災後的暫時性草原,假以時日將會恢復為森林。比較持續長存的草原大多位於盛行強風的上風處,而且經常有牛群的攝食與踐踏,草長不高,樹木幼苗難以存活,森林演替一直停滯不前。由於低海拔山區天然草原甚為難得,只要被登山團體發現,都會成為著名景點,吸引山友穿過層層密林,去觀賞那豁然開朗的綠地,享受空曠的高原牧場風光。
台灣東北角及東南部南仁山區,面對強烈的東北季風,常發展出稠密的硬葉林,若有牛羊放牧或野生其間,則可能形成持續的草原。以前在墾丁國家公園做研究調查,便到過南仁山東岸的出風鼻草原與東北岸的旭海草原,在遼闊的草坡上眺望太平洋,芳草崖下便是無垠的碧海波光,對一個長期遊走在森林裡的人而言,此景令人難忘,所以後來結束東南部的工作後,便一直想在東北部尋覓一處海岸山坡的草原風光,以便就近來此旅遊。

台灣東南部南仁山的出風鼻海崖上,強烈的東北季風與牛群放牧,導致森林止於山坡後方,前端形成一片大草原(上),森林與草原交界處有低矮灌木叢(下)。


台灣東北角的地形屬於雪山山脈的北端,險崖瀕臨海面,海岸多峭壁,無法形成平坦草坡,草原反而出現在背後延伸的緩坡上。宜蘭縣頭城鎮的北部有南北向的海邊狹窄平原,往內陸方向是陡峭的山坡,越過五六百公尺的稜線以後,轉成平坦或緩坡,類似單面山的構造,桃源谷便是山背高原上的一處大草原。既然是高崗上的草原,為何被稱為桃源「谷」呢?曾經有山友這樣問我,我一時答不上來,我以前報導登山路線,有時會對某些不知名的景點加以命名,但這處桃源谷並非出自我的報導。後來整理登山路線資料,逐漸猜想桃源谷的由來,可能跟台北東北方的擎天崗草原有關,那裡過去是放牛牧場,現在還有野生牛群,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以前,曾是年青人的旅遊勝地,一度被稱為「太陽谷」,其實它的地形類似單面山的平緩山背,舊名大嶺,稱為擎天崗頗為適切,那麼何來太陽谷之名呢?也許因為沒有森林,地面陽光普照之故,另一個淵源來自當時一部名為太陽谷的好萊塢電影,正如另一部名叫娃娃谷的電影名稱,其諧音被引用到「蛙蛙谷」,就是今日烏來的內洞森林遊樂區。

台灣東北角的頭城海岸後方,有很多單面山的地形,桃源谷大草原就在大溪漁港北邊的山背上。


我的登山遊記裡,稱為桃源谷的景點,是在擎天崗東北側,也就是磺嘴山西麓的一處山谷,我與山友曾由陽金公路的上磺溪向上游溯溪,經過險峻的溪谷與瀑布才進入上游的山谷草原濕地,旅途頗有桃花源的意境,該文題目叫風雨桃源行,谷地則暫稱桃源谷。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後,有人從磺嘴山登山路線下來這處草原遊覽,現在名稱是翠翠谷,但遊客不多。
東北角山溪漫遊歸來後,一有機會便收集桃源谷的相關資訊,發現很多健腳山友從草嶺古道的越嶺點走過來,再走南下大溪漁港的路線,全程路線較長,須有充足的時間才能成行,我想順遊另一條石觀音路線,從大溪上去,走石觀音下來則是最佳選擇。因為不想在陰雨中走桃源谷,錯失坐山觀海與遠眺龜山島的美景,我們決定上山的時機要看天氣,沒有東北季風,晴空萬里的日子才出發。

【蕃薯寮山】
兩年後的春假,遇到一個好天氣,我與老婆在選擇登山地點時,想到桃源谷,但因起床較晚,我又先到公園散步,從空曠處看到大屯山與七星山晴朗無雲,料想東北角也是晴天,才確定適合桃源谷之行,所以出門已是早上十點了。坐上台北十點四十開的北迴線電聯車,在車上吃福隆便當,到大溪站已是十二點過十五分。
出了火車站,沿台二線公路向東北走,經過從虎豹潭通下來的宜一線道路口,看到明山寺的牌樓,不免又憶起上次山溪漫遊的情景,當時是在鷹石尖山頂看到這條濱海公路,現在從山腳下仰望,鷹石尖呈金字塔形,右邊還連到兩個小尖峰(鷹石岩),雖然山體不大,卻顯得高不可攀,實在想不到山的背後是緩坡,還有公路及步道可直通山頂。

大溪火車站西北方的鷹石尖山(左)與鷹石岩(右)。


走了十多分鐘,來到仁澤新村之前,這裡是大溪海濱公園,有一座四角涼亭與廣大的停車場,桃源谷的登山口就在左上方的山腳處,標示相當清楚。跨過小水泥拱橋,從鋪設整齊的石板階梯上山,首先看見路邊一棵巨大的幹花榕樹,基部呈多條不規則隆起樹幹,可能這棵榕樹早期以氣生根圍纏另一棵樹,而那棵被擁抱的可憐樹已枯腐不見了,這是低海拔森林常見的樹木纏勒生態。這段登山路由入口到桃源谷稜線約有三公里的直線距離,高差只有五百公尺,故整體坡度不算太大,步道經東北風景區管理處整建,相當寬敞整潔,開頭的步道兩旁種了很多柚子樹,柚花香氣撲鼻,走起來非常舒適,沿路旁多處設有石桌石椅供人休息,設施還算方便。

公路旁的大溪海濱公園,四角涼亭後方的山腳下就是桃源谷的登山口。

登山口的小拱橋(左)與步道旁的幹花榕巨樹(右)。


我們一口氣向上爬,沒有回頭看,後來想到已上升不少高度,應該可以看到海了,猛然回頭,看到下坡的森林上方,海天連成一片,龜山島有如一座仙山,飄浮在浩瀚藍煙之中,此處還看不到山下的海岸,但在龜山島的下方藍波之中,出現一抹白浪,一艘汽艇如被浪花包圍之黑點,逐漸向我們所在的山腳靠近,山下的海岸應該是大溪漁港吧,我們停下腳步,凝視那艘緩慢移動的船,這時四周一片寂靜,我們似乎聽到了微弱的汽艇引擎聲,乘風破浪的小船正要歸航。

桃源谷的大溪線步道坡度適中,大部份路段鋪有整齊的石板。

爬一段山路後,回頭看到龜山島有如一座仙山,飄浮在碧海藍天之中。 


今天天氣果然晴朗,和風輕拂,除了低沉的風聲和我們的腳步聲,一路上還沒有遇到其他人,或許我們出發得晚,先行的登山客早已到達山頂,而回程的隊伍還沒下山。空山無人任遨遊,我們乃繼續上路,將近下午一點半,經過一座涼亭,不久從步道左側的樹木縫隙看到對岸的山坡綠林中出現一條銀線,原來是宜一線公路,明山寺也隱約可見。看此處路標,距山頂還有3.5公里的路程,接下來的地勢升高,回頭下望,已經可見到山腳下的海岸線與岸邊白浪,不久大溪漁港的防波堤與內部水道也出現在下坡的林縫間,進港的船與出港的船交替駛過,各赴自已的旅程,而我們也續行上路。經過一處休息區,來到山頭上的一座六角亭,此處是一展望點,南邊俯瞰大溪港與海上的龜山島,北方正好仰望桃源谷的高嶺,從東北方的灣坑頭山到西北方的睏牛山歷歷在目,近正北方的山嶺上,一座涼亭也清晰可見,從登山地圖研判,那可能是走下石觀音步道的叉路口。由此處眺望今天的目的地,好像還遠在天邊,我們一路爬升,耗費不少體力,於是略作休息,吃些點心,於兩點鐘再出發。

從桃源谷步道眺望西南側大溪川山谷,宜一線公路有如銀線(左)。俯瞰南邊山下海岸,可見大溪港與出入船舶(右)。



從山頭下坡,又上緩坡,來到一個分岔路口,這裡是3K里程碑,右線是山腰古道,左線會經過蕃薯寮山,然後兩線會合,沿稜直上桃源谷。我們採取左線的石板路,爬上平坦山頭,經過2.5K里程碑,再上下小山頭,於兩點四十分登上456公尺高的蕃薯寮山。山頂是芒草原,有一座觀景平台,旁邊散生幾株小樹,展望非常良好,南邊的太平洋與龜山島仍是吸睛的主景,此地海拔比剛才的六角亭更高,與海洋隔著較低的一條山稜,海面的視角擴大,龜山島看起來縮小了,但位於更廣闊的藍波之中,我們歷來從台北翻山到宜蘭,由不同角度看龜山島,每次都有不同的驚喜感受。拍了不少海景,我們才回頭來看橫在北邊的高嶺。東北方的543公尺山頭,上面是桃源谷的大草原,向東南方延伸下來的就是石觀音山的稜線,蕃薯寮山是經由另一條北伸的稜線接到桃源谷的橫嶺,步道就開在這條支稜上,接點在539公尺的山頭西側。從這裡看目的地桃源谷,由於視線無阻,視野遼闊,感覺距離還是很遠,而時間已近下午三點,為趕在天黑前下山,我們不得不加快腳步。

從蕃薯寮山頂觀景台眺望南邊的海洋與龜山島,乘風破浪的小船航向大海,歸航的船正要入港。

蕃薯寮山的北方天邊,可看到桃源谷嶺上的山頭,更遠的山峰是灣坑頭山。


【桃源谷】
從蕃薯寮山下坡,路過2K及1.6K的里程碑與休息亭,居然有一指標註明公廁在前方200公尺處,這一路上的遊客設施可真不少。經過山腰古道接過來的路口後,果然看到位在稜脊上的廁所,然後又看到1.4K的里程碑,眼看西北側的三方向山稜線一直連過來,539山峰就在正北方的頭上,剛才看似遙遠的桃源谷稜線,經過約半小時的向上攀行,終於近在眼前。
步道繞過539公尺山頭左側,逐漸登上嶺頂,經過石柱及圍牛的欄柵,來到0.9K的路標,這裡有一座土地公廟,接著是休息涼亭,然後便到達稜線上的草原。登上嶺頭,眼前突然一亮,視野之中再也沒有高山,東方的灣坑頭山像是小丘而已,北邊的貢寮鄉河谷出現在西斜的陽光下,產業道路穿過綠林及草原,路的盡頭似有房舍,河谷中的森林止於我們所在的坡下,草原從森林邊緣延伸到高嶺崖邊,中間夾著低矮樹叢與芒草灌木堆,這樣大的空曠平坦山坡的確少見。草原上視線無礙,我們看到草坡一直漫延到灣坑頭山,大片的碧草之中可見有些白色的影像,靜立不動的大概是解說牌,移動的白點像是帽子,伴著彩色人影,今天上山路上未見任何登山客,現在終於在草原上見到遊客了,這些人大概很早就上來,也一直停留在此,我們路上還沒遇見下山的人。

爬上嶺頂,看到東方的灣坑頭山與桃源谷草原的單面山(左),北邊的貢寮鄉河谷山坡可見到村舍與產業道路(右)。


草坡上可自由漫步,但預設的遊覽路線仍鋪有石板,我們順路往東北走,三點四十分來到觀景平台,眺望龜山島就在南邊的海上,海面大部份被蕃薯寮山擋住,龜山島看起來就像遠山的小尖峰,東邊的灣坑頭山前面斜坡上,還有兩個向海面突出的山頭,是典型的單面山,山肩隱約可看到一座涼亭,幾條平坦的短草坡如綠色地毯,延伸到山背上,那邊無疑是桃源谷的精華地段,遊客的身影大都集中在那裡,看樣子也有人平躺在草地上。我們爬上嶺頭的位置,離那片草原可能有六七百公尺,中間隔著矮林、灌叢、山林投與高芒草,石板步道就引導我們走向遠處短草原。

桃源谷嶺上有向海面突出的兩個山頭,幾條草原延伸在單面山的山背上(上),通往桃源谷的步道鋪有石板,偶見吃草的牛隻走過灌叢(下)。


前方步道旁的草地邊緣,灌木與芒草間沙沙作響,從草堆鑽出幾頭牛,我們停下腳步,觀看牠們的行動,牠們邊走邊吃草,橫行通過步道,看我們沒有動靜,牠們也我行我素,逐漸隱身於樹叢間。我們繼續前進,通過0.5K的路標,這裡左側有涼亭與單面山的解說牌,這種單面山的地形在宜蘭的頭城海邊很常見,是指一側陡峭,而另一側緩斜的不對稱山體,形成的原因是由砂岩和頁岩相間的沉積岩層,因造山運動的推擠而傾斜隆起,岩層受到海浪侵蝕,下層地質較軟,受侵蝕而下塌成陡崖,上部地層的質地較硬,未被侵蝕而保持緩斜坡,桃源谷的草原便因強風與牧牛的影響,而在緩坡上形成,這種單面山的構造,後來被用在頭城附近的蘭陽博物館主體建築上。

通往桃源谷大草原的石板路盡頭,設有攔牛的石樁,草原上人影如白點。


我們背負趕時間下山的壓力,沒久留就繼續上路,但涼亭內仍有人群逗留,有的悠然唱歌,也有人倚柱小睡,一幅從容不迫的模樣,不知他們是否想觀賞牧場夕照,再夜行軍下山,或準備在山上過夜。通過石板路上攔牛的石樁,我們終於到達遼闊的短草原,這裡的綠草短僅兩三公分,幾乎緊貼地面,走起來如踏在柔軟的地毯上,綠毯一直向上連到崖邊的山頭,下側延伸到坡下的林緣,人在其中似有無限的自在感,走到這裡,誰都想坐下來休息,甚至躺在草地上小睡或冥想。我們很珍惜這一趟碧海藍天與綠草遍地的登山旅程,在此席地而坐,拍了幾張照片才離開。

通過高芒草與小樹叢,走向高崗上的草原(上),走在遼闊的短草原上,如踏柔軟的綠毯,忍不住要坐下來休息(下)。


接下來的路線標示為草嶺線與大溪線的分界點,由大溪上來,到此是5公里路程,繼續走稜線到草嶺的越嶺點有4.5公里,續行到貢寮火車站則有11公里。由分界點向東北方眺望,一道高嶺隆起在單面山的崖邊,嶺上的路跡清晰可辨,位於草嶺線中途的灣坑頭山,微露出頭,顯得又高又遠,頗有挑戰登山客的氣勢。縱走草嶺線不在今日行程之內,眼看將近四點半了,我們預計走石觀音線下山,也有3.5公里的下坡路,最好在六點多天黑之前到達山下,我們開始尋找通往石觀音的岔路。

由桃源谷草原眺望縱走草嶺的稜線,顯得山高路遠,頗有挑戰意味。


【石觀音】
沿稜頂的草坡向東北走,又接到石板路,經過0.1K的里程碑,前方有一涼亭,旁邊有貢寮上來的車道及小型停車場,右下石階有一條明顯步道,就是往石觀音的路線,距離石觀音寺有一公里的路程。
我們一路上沒看到貢寮路線的解說牌,事後查閱文獻,得知從貢寮鄉的吉林村有產業道路上來,小車可開到蕭家莊,再走不到一公里的步道就可到桃源谷的大草原,越野車甚至可開到草原上,是最輕鬆易達的路線,料想剛才在草原或涼亭逗留的遊客,大概都是開車上來,難怪我們路上沒遇到同行者,他們有恃無恐,也不急著下山。
我們於四點半下山,一走下石階,步道邊的森林便竉罩在崖頂的陰影中,只有東北崖上的灣坑頭山還沐浴在夕陽下,其山影也沿著支稜向下延伸,我們頓感暮色降臨,不禁加快腳步,走下陡峭的石板路,路面鋪設很整齊,一邊還有護欄,下坡面山巒交錯,兩旁樹木遮天,山腳的海岸與大海都不見蹤影。沿著支稜下降,經過石觀音0.8K的路標,我們專心趕路,不久便偏離稜線,到達石觀音寺。

走下往石觀音的石階,路邊的樹林已竉罩在山影中,崖上的灣坑頭山還映著夕陽,暮色降臨溪谷。


石觀音寺為一天然的石洞佛寺,主祀觀世音菩薩,有一座全身漆金的千手石觀音像,還供奉多尊神像,我們通過佛洞拜佛,飲用美味的甘泉,再由廟前石階上行,來到山門大牌樓,這裡有一「石觀音寺沿革」碑,敘述觀音寺的歷史,據說建於道光年間,至今大約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了。

石觀音步道的陡階,闢建在山稜上,穿過森林(上)。石觀音寺的天然石洞內燈火通明(下)。


過了石觀音寺,還有一座土地公廟,接下來查看登山地圖,有一條登石觀音山的岔路,但時間已晚,我們決定不登此山,就順著下山的步道走。這時看到左邊對面的溪谷,單面山的陰影剛好斜照在山坡底部,在陰影中的溪床上掛著一條彎曲的白練,谷中傳來潺潺的水瀑聲,在暮色中趕路原有些疲憊,發現這處幽谷瀑布令人震奮,查登山地圖,對應的溪谷處標示著石門瀑布的名稱,附近另一溪谷也有另一處石觀音瀑布,今天只能遠觀,期待他日再來探訪。

石觀音寺對面的溪谷被落日山影所竉罩,陡峭的溪床掛著一條白瀑。


下面的步道坡度更大,水泥小徑路面時有崩裂,左下側便面臨石門溪的深淵,經過1.5K里程後,跨過一條小溪的崩塌地,步道有些破損,在2K處又遇到小溪谷,跨到對岸接石階路,路況時好時壞,這條山路比我們上山的大溪線顯然較陡,行走的登山客比較少,維修則較不理想。繞過一小稜邊的山腰,有一2.5K的路標,天色開始轉暗,我們歸心似箭,一路匆匆下行,過小溪,小徑的石階之間常有水泥平路面相接,坡度漸趨和緩,路旁開滿野花,在夕陽天光相映的幽暗山徑上,我們滿懷欣喜,浴著晚風通過3K的里程碑,終於看見山下的公路與海岸,龜山島也再度出現在暮色蒼茫的海上。

從石觀音寺遠眺石門溪上游的石門瀑布(左)。在暮色中走過石觀音步道的下段,幽暗山徑上開滿野花(右)。


傍晚六點鐘,我們下降到平地,通過石觀音寺的山門大牌樓,右轉柏油路,從鐵路下的涵洞接到台二線公路,這裡位於兩個火車站之間,北距大里站2.4K,與南邊的大溪站則相距2.5K,我們選擇往北走,到草嶺古道山下的大里站去搭車。坐上火車,窗外的海面已是一片漆黑,玻璃窗映出的是我們曬黑的臉,但臉上仍顯露著桃源谷草原的陽光,而碧海藍天中的龜山島,也將將長留我們腦海。

走出石觀音寺的山門牌樓,結束桃源谷草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