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秘密碑境】
最近我在陽明山附近探訪水圳古道,經過陽投公路的第一展望車站時,曾遇到三位自稱老陽明山的遊客,他們在寒暄之際問道:陽明山還有甚麼新鮮的地方值得去探查呢?我提起近來正在探訪的陽峰古道、十八分拐圳步道與猴崁水圳步道等古道,他們走遍國家公園全境,居然從未聽過這些路線。這也難怪,我們所走訪的一些水圳古道,並未出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官方文獻中,這些路線上也未見有顯著的路標,若沒有參加登山團體帶隊的活動,一般人就沒有機會參訪這些古道了。
在陽明山後山至竹子湖一帶的圳路與古道之中,我的探查活動遺漏了一條短程的路線,那就是陽峰古道的北段,其登山口在猴崁產業道路的玉瀧谷附近,我兩次過其門而不入。第一次路過登山口,是走完陽峰古道南段,從青春嶺爬到此地,我們一家與與友人父子同行,到登山口早已過了午餐時間,乃省略北段路線,直走產業道路到竹子湖吃午餐。第二次計劃走猴崁圳路古道,從這個登山口的對面進入古圳路,午後一點多才走到竹子湖,又沒走陽峰古道的行程。
秘密碑境涵蓋陽明山與竹子湖一帶山林,其中陽峰古道北段的路線,最近又稱為猴崁湖田國小步道。
陽峰古道北段的路線雖然不長,對我的吸引力卻相當大,原因之一乃過去幾十年來的陽明山行程,我從未踏足此地,早期的中興賓館(總統行館現改成陽明書屋)就在附近,當時軍警戒備森嚴,出入恐惹來麻煩。另一原因是最近在此路沿線發現不少刻有字詞的石碑,引人探索而在登山界走紅了一陣子,我上次走猴崁水圳古道,已見過這一類的作品(參見本文系列第三篇),對於這條被稱為「秘密碑境」的路線,當然列入草山古道的探查行程。
【又見紅楓】
三月裡的健行出遊,我們夫妻倆忙著賞櫻花與初春的紅楓,小文很希望再繼續追蹤楓葉的後續變化。四月初的假日,眼看台北北邊的紗帽山與七星山一片晴朗,我準備走祕密碑境,乃邀小文同行,竹子湖一帶有很多農家栽培掌葉楓,此行可順便看楓葉的成長。我計劃從陽明山到竹子湖,由湖田國小起步,走下山坡,經空留橋到玉瀧谷,再走一段回頭路,由空留橋走另一岔路,經陽明書屋附近的村落,回到陽明山車站。
由於天氣不穩定,早上才確定要上山,所以十點多出門,趕公車到陽明山已經十一點多了,再轉遊園公車到竹子湖,看錶是十一點四十分,我們預料此路線大約半小時可走完,乃決定到玉瀧谷再找餐廳吃午餐。
遊園公車並不進入竹子湖,其竹子湖站牌位於陽金公路上,就在派出所與觀景台旁邊,離陽峰古道的入口還有一段路。我們一下公車,本來想先到觀景台去賞景拍照,但卻被公路前方的幾株楓樹吸引住了,小文早已備好相機,走向公路邊的一家庭園餐廳,陶醉在那一株鮮紅的掌葉楓下。附近栽植的楓樹不少,本地種青楓嫩葉的紅葉期已過,五裂的葉子青翠欲滴,與三裂的楓香比美。日本種接枝的掌葉楓,葉子呈五至七裂,葉緣鋸齒的形狀多變化,又分好多品種,其初春的紅葉期似乎較長,在庭園中的大樹與盆栽小樹都還帶有紅葉,或泛著紅暈,也有紅中帶綠的,展現一系列的色澤變化,我們在此觀賞了一陣子,才離開陽金公路,走向竹子湖。
陽金公路上的庭園餐廳有滿樹紅葉的掌葉楓(左)與葉緣鋸齒狀的不同品種(右)。
日本種接枝的掌葉楓,葉子呈五至七裂,初春的嫩葉呈鮮紅色。
沿竹子湖路走下去,不久來到湖田國小,其隔壁是梅荷研習中心,對面有一條分岔的柏油路,我們由此路下坡,去尋找古道的入口。路邊苗圃種有不少櫻花樹,還有一株高大的落羽松,初生的嫩葉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條鄉道建在竹子湖盆地邊緣的高崗上,展望視野良好,西邊可見到大屯山的主峰至南峰稜線,東邊則看到七星山雄踞一方。經過10號民宅後,最後來到9之2號農家,此地路邊有一電線桿,其底下的路面寫著「下山」兩字,下面是一條通過苗圃的小徑,這無疑是古道的入口了。
我們雖然順利找到路,並不急著走古道,因為路邊的這戶農家種了很多櫻花與楓葉,多樣化的植物深深吸引了我們。農家主人看我們觀賞入神,也出來打招呼,並為我們解說他收集的品種,他的吉野櫻已開過,八重櫻正在盛開,從純白到淡紅的花都有,掌葉楓的品種更多,有的還呈鮮紅嫩葉,有的已轉翠綠,還有一些綠葉鑲著紅邊,他拿出得意的盆栽作品,又帶我們到苗圃去看種入土的大樹,讓我們拍得過癮。
湖田國小對面的鄉道展望良好,可看到大屯山的主峰至南峰一帶的稜線。
登山口附近的農家種了很多掌葉楓的盆栽,包括嫩葉呈鮮紅(左)至綠葉鑲紅邊的品種(右)。
【陽峰古道北段】
告別了農家,我們從登山口走過苗圃與菜園之間的下山石階,在步道的右側地面發現一面嶄新的石碑,上書「猴崁湖田國小步道,湖田國小步道口」,我曾在半嶺水圳路、鼎筆橋步道與玉瀧谷看過類似的石碑,均屬同一材質與大小,字體也相同,可見是最近統一規格所製作,登山界慣稱這條小徑為陽峰古道北段,最新的名稱則以步道兩頭的地名代表,古道的另一端出口就在猴崁產業道路。
農家的苗圃收集了各種櫻花與紅楓品種(左),苗圃下方古道旁的石碑標示著猴崁湖田國小步道(右)。
順石階下行不久,農地菜園消失了,開始進入天然的闊葉森林。步道甚為寬敞,中央約一公尺寬的範圍鋪設石板階梯,兩旁空地則為泥徑與偶而露出地面的大小岩石,由於森林甚為鬱閉,林下僅有斑光,林子裡相當陰涼,石階與岩石露頭均包覆著青翠的苔蘚,旁邊的泥徑則蓋滿落葉,不論走在石階苔痕上,或踏著泥徑上的落葉前進,純樸的古味油然而生,想不到陽明山還保存著如此原始而優美的古道,今天專程來走這一段路,也算不虛此行了。
陽峰古道北段穿過天然的闊葉森林,步道中央鋪著石板,石階與岩石露頭蓋滿翠綠的苔蘚。
走了一段平緩的下坡古道,通過一片低地,石階轉為上坡,路右側出現今天遇到的第一塊石碑,上刻凹版的「穿雲階」三字,若此碑文意在寫景,我腦海裡很快對上「登天梯」的下聯。我的登山經歷常有這種感受,就如同爬過的附近高峰,如七星山、大屯主峰或西峰,一路上攀登陡峭的石階,穿過芒草或箭竹間的步道,看著草縫中的藍天,有一種升入天際的登高快感,但眼前的古道雖有點上坡,不過坡度很緩,我們仍在不見天日的森林中漫步,今天是豔陽天,欲體驗碑文意境,恐怕要選在雲霧彌漫的天氣來走了,由古道石階上厚重的青苔判斷,此地雲霧或陰雨連綿應當是常有的天象。不論如何,今天的路線地勢起伏不大,我們採取的行進方向大部份是下坡,即使是這段上坡的穿雲階,走不了多遠又是下坡路。
「穿雲階」的碑文到底是預告石階將登高入雲?或者在描述此地常有雲霧?
走下緩坡不久,古道左側出現一條泥土小徑,兩旁樹木夾道,草掩路面,看來行走的遊客不多,路口立著一塊書寫「緣溪行」的石碑,根據我收集的資料,這應該是通往陽明書屋與中興路的小徑,聽說一路上也有不少新立的石碑,我們預計回程再走這條路,回到陽金公路去搭車,現在則繼續走陽峰古道,先到玉瀧谷吃午餐。
我們又翻過一小丘,走下緩坡,來到一處林間空曠地,在耀眼的陽光下看到空地邊緣有一條小溪,溪邊林木茂密,在樹蔭底下隱約看到一座跨溪的小橋,古道上的小橋流水終於出現了。走近一看,小橋寬約一公尺餘,兩邊有高約一公尺的水泥護欄,好像最近曾維修過,橋的右側有一條粗大水管由土中冒出,凌空跨溪到對岸,又埋入地下,看來這條路也許是竹子湖水管路的一段,這座橋無疑是古道上的重要地標,我找到的紀錄都曾提到這橋,但2006年以前的記錄沒有橋名,最近的資料則以空留橋稱之,乃因橋頭立了一塊石碑,上刻「空留橋」三字,背面註明2007年小草所立。
走到空留橋之前,林間出現一片空地,但小溪邊仍有茂密的林木。
空留橋的名稱來自橋頭所立石碑的碑文,橋邊的架空水管顯示古道可能是竹子湖水管路的片段。
看到石碑,我一時聯想到另外三個同音字「空流橋」,猜想橋下是一條乾溪,但走到橋上前後俯望,卻見溪水穿過苔石,流經橋下,橋的左側下游還有一面小水潭,倒映著天光樹影,在此倚欄停腳,迎風沉思,除了潺潺水聲以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們感觸到古道的悠遠與空靈。
望著橋下流水,我便聯想到這條溪流的來龍去脈,最近在陽明山這一帶走了不少路,但要連貫全區的地勢水脈,還得取出地圖來確認,追溯此溪水源,發現位在竹子湖盆地的東緣,地圖上有「東湖溪」的名稱,向南流經盆地東側,然後在猴崁產業道路東邊作了一個S形的轉彎,空留橋大致在S形上下兩個彎的中點,再往下游,溪水流經陽明書屋的西邊,在青春嶺的一段落差形成大屯瀑布,此後更匯聚另一條西側的支流(下湖溪),流過陽峰古道南端登山口的鼎筆橋下,在龍鳳谷產生溫泉,再往下游,就是天母地區有名的磺溪了。我們所走過的幾段古道,實際上與這條溪大有淵源,而今天路過空留橋,可說已很接近溪源,幾乎溯完整條磺溪了。當我收起地圖再前進時,腦子裡還充滿草山水圳探秘的回憶。
空留橋下的東湖溪已接近竹子湖的溪源,溪水流過兩岸苔石,映出樹影天光。
過橋不遠,又有新的驚喜,前方樹上有一大群淡粉紅色的杜鵑花正在盛開,細看近攝之後,發現是屬於長葉石楠類的杜鵑,名叫西施花,石楠類的杜鵑花可長成小喬木,其葉子長橢圓形,可長達8公分以上,表面光滑無毛,與一般庭園栽培的杜鵑花大不相同,後者呈灌木狀,葉較短小,表面常有毛。西施花的花型相當大,白色至淺粉紅色,觀賞性甚高,另一特點是春天所發之新葉初呈紅色,正如我們今天所見者,後來才轉為綠色。這種植物是台灣中低海拔原始闊葉林第二層的代表樹種,我上次在猴崁產道旁也看過開花,可見這附近雖有局部開墾,但天然林也保存不少。
空留橋附近有不少西施花正在盛開,搭配初生的紅色嫩葉,將樹梢染上變化多端的色彩。
告別西施花,前面仍是古老的青苔石階步道,路右側又出現另一石碑,刻有「蟬鳴迴廊」四字,這分明是有聲的寫景詞句,料想夏天的森林中當有蟬鳴不絕的情境吧。前面古道地勢稍有起伏,仍然穿過連綿不斷的森林,石階旁有許多奇特造型的岩石吸引著小文,她近來登山特別喜歡賞石,尤其是長有青苔的岩石,我們慢下步伐,沿路拍石頭照,各自揣摩石頭的造型與靈氣。
「蟬鳴迴廊」的石碑立在寂靜的青苔古道旁,似在預告夏日的林間蟬鳴盛況。
不知不覺地,我們走到一處平坦的空曠地面,原本單一的石板步道,在前面一分為二,呈Y字形,分叉處左側有一座水泥小屋崗哨,現已廢棄不用,但以前當有軍警駐守,可能是中興賓館的外圍警衛。奇妙的是,在Y字形分叉點內角上,立碑者又有傑作,這次刻有「道迷心頭」四字,可惜色彩不太鮮明,在分岔路口這樣寫,恐怕是語帶雙關,給人自由的聯想空間,不過總要對前程作個訣擇吧。我們在此根據收到的資料與肚子的生理時鐘,作務實的路線選擇,右邊的路應該是通到猴崁產業道路1K處,可接另一段水圳步道(本文系列第三篇),左邊的路也接猴崁產道,就在玉瀧谷的青春嶺小吃店旁,現在已將近午後一點鐘,當然要先到小吃店去解決民生問題,於是我們選左邊的路前進。
旅程中途的廢棄崗哨旁,石板步道呈Y形分叉,分歧處立有「道迷心頭」石碑。
這條路仍是緩坡下降,通過常綠闊葉林,森林中有幾棵高大的楓香老樹,還有不少西施花樹,正長出初生的紅葉。在這段路上我們看到今天離開農家以後,古道上第一次碰面的遊客,是一位白髮美髯的長者與一位年青的隨從,他們顯然是到處雲遊,隨遇而安,並不熟悉路況,打過招呼後向我們問路,得知我們從湖田國小下來,他們覺得可以繼續走到那邊,乃告別離去。我們繼續下行,漸漸走入竹林,猜想農家已近,果然在一點鐘接到猴崁產業道路,步道路口的產業路邊有三棵高大的楓香老樹,這裡就是陽峰古道的另一個登山口。我們原先預計下公車後,半小時就可走到此地,結果因途中驚豔連連,花了八十分鐘才到達。
【緣溪步道】
在青春嶺小吃店吃過午餐,我們預計繞行另一段陽峰古道,回到中途岔路去走「緣溪行」那一條路,乃沿猴崁產業道路北行,來到里程1K的地方,這是一處旅途的關鍵點,右側有一上坡的石階步道,路口地面的石碑寫著「猴崁湖田國小步道,猴崁段登山口」,與早上在湖田國小下方所見的石碑相對應,可見這裡是比較明顯的登山口,走上去會接到剛才所走的陽峰古道,接點就在廢棄崗哨旁的Y形交叉路口,也就是「道迷心頭」的地方。
我們爬上苔痕累累的石階,忽然聽到後面傳來人叫聲,回頭一看,產業道路對面的小徑竄出一大堆登山客,看到正往上爬的我們,他們大叫「總算碰到人了,今天一路上不見人影」,我想他們是從竹子湖走猴崁水圳步道,現在剛走完,回到產業路上,我們所走的這些古道並非人人皆知的路線,甚少有一般遊客,他們走完古道才遇到我們,而這一隊也是我們下午一路上所僅見的人馬。
爬上石階到平路以後,馬上在右側路邊遇到刻有「始知道」的石碑,不知道這三個字代表甚麼內涵?不過對我們而言,現在可確定這條路會接到上午走過的陽峰古道,路線兩旁仍是天然的闊葉林,路面的景色也一樣,中央石板路上的苔蘚看起來比上午所見的更多了。前面不遠處又接著立了一塊「苔隱心徑」的石碑,附近路面的石板上確實蓋滿厚實的青苔,也許與立碑者的靈感有關,他似乎喜歡用「心」字來訴說旅程意境,正如猴崁水圳古道的「草山心流」碑,人生道路本來就要用心來走吧。
從猴崁段登山口走上石階步道,不久就看到「始知道」三字的碑文。
「苔隱心徑」的石碑,陪伴著滿覆青苔的石板小徑,導入密林深處。
經過這兩個碑以後,步道筆直地穿過高大的古老森林,我們注意到右側的山崗上有幾塊巨岩突出地面,許多老樹聚集成堆,散布在岩石之間,構成一幅奇特的樹石造景,這時眼尖的小文突然叫道「上面也有一塊石碑」,我朝她所指的方向看,怎麼看也見不到石碑,索性走上山坡,開路上去探個究竟,離開步道沒幾步,就找到不明顯的路跡,披荊斬棘地爬上那個小山崗,看到頂上的老樹盤根於巨岩之上,另有板根豎立地面,樹下被清出一小片空地,立著一石碑,上面寫著「革命不死」四字,在這小丘邊緣又發現另一碑,上面倒著寫「反叛」二字,下面寫「想像」二字,上下之間有「Mai68」英數字,這兩面石碑藏在山丘的隱密樹叢裡,不知創作者的用意如何?顯然與寫景無關,也許是不想公開的作品,所以埋在遠離路邊的山崗上,讓有心的遊客去發掘,藝術家總有不想明示的心結吧?我們也就不去深思。
古道旁的小丘上有巨石與老樹的群聚奇景,隱密的樹叢下,藏有耐人尋味的石碑。
接下來,步道略有轉折,前面出現空地及廢棄崗哨,我們已經回到上午經過的分岔路口,這回走的是Y形分叉的另一邊,從這邊看分叉處所立的石碑,這一面刻著「同歸心道」四個字,恰好與剛才另一面所見的「道迷心頭」相呼應,原來這是一塊雙面碑,來回都有看頭,又是「心」字當道,不知是立碑者有意的設計?還是我們所選擇的路線恰到好處,從分歧點的兩邊來回走,繞一圈又回到原點,剛好印證了兩面碑文的意境?如果單向走過,不回頭觀看就無法體會了。
回到廢棄崗哨旁的分岔路口,發現分叉處的石碑是雙面碑,「同歸心道」的碑文與反面的「道迷心頭」相呼應。
我們接著所走的路線,與上午走過的有一小段重複,經過「蟬鳴迴廊」碑,來到空留橋,過橋後我們仔細在古道右側尋找,不久就找到「緣溪行」的石碑,開始另一段新的行程。這條從陽峰古道中途分出的小徑,通到中興路的出口,文獻上並沒有另外的特定名稱,也有人稱猴崁步道,在此暫以「緣溪步道」稱之,以別於陽峰古道的主線。
「緣溪行」三個字,自然令人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料想立碑者由此得到靈感,有意引人進入船家的探索溪流,雖然此地無法操舟,至少應有小溪可溯才對,但石碑的附近並沒有溪流,由於石碑的碑文面向陽峰古道的石板路,這樣的安排似有意引導古道的行人進入這條小徑,我們也預期小徑深處當有意想不到的桃源秘境。
緣溪步道的入口處立著「緣溪行」三字的石碑,似有引人入桃花源的意味。
走入小徑後,發現這條岔路與主線大不相同,雖然一路平坦,但路面相當狹窄,大致僅容一人通過,且無石板鋪面,除偶而露出的幾塊小石以外,路上枯葉覆地,兩旁仍是蒼翠的天然林與稠密的灌木草本植物,由地形看起來,右側是下坡,但溪谷似乎很深,看不到溪水的影子,也聽不到任何水聲,因此緣溪行可能沒有相搭配的實景了。我停下腳步,再度取出地圖研判,附近若有溪流,便只有空留橋下的東湖溪,但過了空留橋後,下游溪水切割較深,溪床有較大落差,而小徑雖瀕臨東湖溪,但顯然在溪流上方的半山腰,行人無緣看到或聽到溪流。
走在小徑上,除了腳踏落葉的沙沙作響聲以外,四周一片幽靜,在此敞開心胸,慢步作森林浴,這條路仍可算是舒適怡人的小徑。不久小徑右側立著步道內的第一面石碑,刻有「枯涉」二字,我們看了馬上會意,妙哉!離溪那麼遠的山路,當然無緣涉水,即使路上經過一兩處小山溝,也是乾涸無水,所以碑文相當寫實,也破解了緣溪行的迷思。接下來,有一面石碑半埋路中,平躺的碑面刻著「空步」二字,由於碑文橫寫,按照在上次在猴崁水圳步道所見的臥碑書寫方式,應是由右至左唸,那就成「步空」了。不管採那一方式解讀,這個可能被行人踏腳而過的路面碑再度令人迷惑,不知是寫景或是抒情?又令人想到武俠小說中的「躡空虛步」功夫,或許作者要提醒遊客,以躡手躡腳的功夫走這段路嗎?有甚麼特別的緣故呢?
緣溪步道中途的「枯涉」立碑(左)與「空步」平臥碑(右),給過路人寬闊的自由想像空間。
我們停下腳步來沉思,這種「停步」方式也算空步吧,當腳踏落葉響聲停止後,我們在原來寂靜無聲的森林裡,似乎聽到一絲微弱的嘶嘶聲,仔細聽起來像是遠處的流水聲,也許小路逐漸降低高度以後,離溪谷越來越近了,我們或許真的可以緣溪而行。接著在路右邊的一面立碑,似乎可以解開這個謎,上刻有「覷谿」二字,這兩個罕用字有點艱深,但應該就是窺視溪谷的意思,立碑者的用意不難瞭解,路右側下坡處仍是林深草密,要看到溪谷底下的水流,恐怕必須從枝葉的間隙窺視下方才行,於是我們注意右下方的視野,當水聲漸趨清淅後,終於在幾處林縫間看到東湖溪,這時谷底大半藏在山的陰影中,但仍可見白色的激流奔竄於青苔溪石間,也串連幾處碧綠的深潭,水量顯然比空留橋下所見者要大,由於溪床的傾斜,水聲也大得多。
「覷谿」的石碑立在林高草茂的小徑旁,暗示過路人必須從林縫才能窺見溪水。
從森林邊緣的空隙看見東湖溪的流水與溪中苔石,解開了覷谿的字謎。
我們原先預期的緣溪而行路段,一直沒有出現,後來路邊出現一個儲水塔與引水管,看來已接近農家與村落了,步道之行將近尾聲。不料這時路邊又有一個直立碑,卻不見碑文,蹲下來仔細看,碑面光亮無瑕,只見自己的映像,不見任何文字,原來立碑也有留白的創作方式嗎?或者留給觀眾自由揮毫空間?
經過這面無字碑後,路邊開始看見竹林,在一叢竹子之前,又有一面刻有「忘路」二字的直立碑,看來此路線碑文之靈感,確實與桃花源記有關,武陵人在緣溪行之時,也曾「忘路之遠近」,他在進入桃花源之前有此感覺,後來回程就頻頻回首,到處記下路線,以便日後循線再訪,而我們走到這裡,知道即將離開古道,心中也有同樣的感觸。當我們走近忘路碑時,又看到前方不遠處有一面直立碑,這碑的石材及字體與其他碑顯然不同,碑文為浮雕式的「回首」兩字,還有凸出的邊框,在森林下顯得很醒目,離開桃花源之際,令人看了不免產生「回首來時路」的即興,我們一回頭,就看到「忘路」碑的背面,正刻著「來時路」三字,這可能又是立碑者的用心設計,在碑與碑之間產生互動,引出一種動態的意念聯結。
竹叢旁的「忘路」碑是一塊雙面碑,你若匆匆走過,就看不到背後另有文章。
走過「忘路」碑,立刻看到前面的「回首」碑,猛回頭才看到「來時路」三字出現在「忘路」碑的背面。
「回首」過後,步道離開樹林與竹林,通到農地旁的水泥小徑,將近下午兩點半,我們聽到農家的狗吠聲,接連經過兩處民宅,小徑變成馬路與停車空間,最後通到中興路,路口的路牌寫著「中興路6之1號」。中興路相當寬大,右下可通到陽明書屋,我們沿公路往左上行,經過胡宗南將軍之墓,回到陽金公路的陽明書屋公車站,完成今天行程。總計這段緣溪步道,自猴崁產道1K的登山口,至陽金公路車站,慢行賞景,兼看碑文,約花了四十五分鐘。坐在下山的皇家客運車上,我頻頻整理路上的筆記與地圖,作撰文紀遊的準備,以免武陵人之後,桃花源乏人問津。
緣溪步道的終點,通過農地旁的水泥小徑,為桃源之行畫下句點。
【後記】
這條古道走來輕鬆愉快,可說是優良的短程森林浴路線,照我們所走的路線,如果不耽擱或拍照記錄,頂多一個小時便可走完全程,難怪不少登山隊把此路與其他古道或登山路線串連起來走,但那樣的走法,路旁的碑文可能僅有里程碑的作用,可供登記幾時幾分通過某一碑的位置,在文獻中的確有許多這樣的紀錄格式,我就是參考這種記錄,才得以安排自己探訪古道的行程。如果你想自由自在地遨遊,精神隨意揮灑,不希望有旁白似的碑文打擾心境,則大可忽略這些石碑,走你自己的古道。
然而,依我的經驗,第一次走這路線的人,難免會注意到石碑及碑文內容,心境自然受到影響。若一路細賞碑文,揣摩創作者的情境與景物關聯,則在綠林遊梭的途中,好像多了一位現場的藝術家導遊,心思不免細膩起來,便要多花時間與精神,而不止是肢體的健行運動了。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行走的路線方向會影響到碑文的詮釋與共鳴,因為秘密碑境裡的石碑大多是單面的,正面的碑文有一定方向,適合迎面走來的人,而少數雙面碑則適合來回兩個方向的繞行方式(如道迷心頭/同歸心道碑),或單向前進,但提示行人回頭看(如回首碑)。本文所安排的動線方向,似可配合沿途碑文的解讀與情境聯想,特此誌之,以供同好參考。
草山古道與水圳步道位置簡圖,本文所寫路線位於圖的右上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