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碧山縱橫紀行 (作者--山風)

(內雙溪兩岸步道串連之二)
台北盆地四周環山,市民休閒常與親山活動並行,近年來山區交通方便,除了公路與產業道路以外,步道縱橫如織,坐公車或開車上山,半天內即可遨遊山林與溪谷。位於台北市北方的內雙溪南北兩側,山稜與溪谷交錯,蘊育不少先民聚落與農園,更有許多灌溉圳渠散佈其間,最近區內的古道、圳道與新闢的健行步道吸引大量山友與一般市民上山。本遊記的一系列報導,旨在探訪區內的步道與景點,並將各段路線定位與串連,以分享同好,有關各段路線的相關位置與交通動線,請參閱所附之簡圖。
區內探查分南北兩線,若以發源於風櫃嘴附近,向西南流經故宮博物院的溪流視為內雙溪之主流,則此溪以北有許多支流,如平林坑溪、礁坑溪等,皆發源於擎天崗一線的山稜,源遠流長,經過許多村落與農地,並有不少先民開闢之水圳,是本文所謂之北線,以古道及水圳路取勝。南線指的是主流之東南側,這一邊的集水區較狹小,距溪流不到兩公里就是五指山脈的主稜,由風櫃嘴南邊的五指山,經碧山、大崙頭山、大崙尾山,到大直北邊的文間山,均一脈相連,在山溪之間也有許多古道,夾在產業道路之間,南路的健行以連峰登頂與步道串連取勝,可隨興之所至,作不同路段之組合健行。
本篇記載的是南線的兩條路徑,以碧山為交叉點,分別在五指山的西南稜線附近,作東西向及南北向之步道健行。五指山西稜最高的就是五指山(699m),但位於公路旁,很少人專程來爬這山,其次是西南邊的梅花山(642m),排老三的是碧山(517m),它就在步道旁,頂上沒有展望空間,也沒有任何遊憩設施,所以也不在登山隊單一的目標行程內,但在附近的健行路線上是一重要關卡與必經之處,為許多種走法中的分岔點,其南有石崁步道,北有雙溪溝古道,東為白石湖山稜線,西則為大崙頭古道,此次健行路線大略位置在所附地圖之右側。

【興善宮橫走碧山】
碧山的東西向登山路線大多從興善宮起步,沿稜經大邱田山、白石湖山可達碧山,然後走大崙頭古道,登大崙頭山,由至善路下山,或再登大崙尾,由中社路登山口下山。我計劃這種走法以後,剛好有山岳協會排此行程,我就決定加入行列。興善宮位於北28線公路旁,有小3公車經過,所以成了登山隊的集散地,隊員們在內湖捷運站集合搭車,我查小3公車起站是在昆陽捷運站,便從這裡搭上八點的班車,到內湖剛好與上車的隊員會合,車子經大湖山莊街上山,八點四十分到達興善宮。

圖01五指山公路上的興善宮是橫走碧山的起點(左)。從大邱田山的稜線可眺望五指山及公路旁的社區(右)。


興善宮是公路上的大站,對面有一家土雞城,兩側都有停車場,公路轉個彎續行可到達翠柏新村(小3公車終點)。大夥在宮前整裝待發,嚮導宣布行程,說明中途有幾個地點可以離隊下山,走完全程的就到中社路搭車,希望大家不要中途說再見。我跟在大隊後面,由廣場邊的佈告欄後面小徑上山,一開始就登上陡稜,看到稜線北邊山腳的社區樓房。這段路走在稀疏的樹林與芒萁草原中,經過一寬平的鞍部,又進入森林,樹上掛著大邱田山的牌子,但並非在山頂位置,乃繼續上攀,穿過小平稜,在路的右側發現一三角點,到旁邊向北眺望,這裡是大崙頭山以東唯一有展望視野的山頭,看到五指山的平頂山稜就在對面,後面連到更遠的友納山一帶,近處山腳下有社區大樓,可能是翠柏新村吧。
三角點下面的森林中有一座雨棚,大家順理成章地休息片刻,然後走下步道,看到往白石湖山的路標,此時左下方似有下行的小徑,研圖判斷,應該是往開眼山的岔路,不在今天行程之內。繼續往前行,不到五分鐘就經過白石湖山的山頂(458m),這裡空間狹窄,四周雜草樹木環繞,毫無展望可言,樹上掛著布條與山名的牌子,大家看一眼便繼續前進,前方路標註明往大崙頭山,顯然白石湖山只是山稜上不起眼的一個高崗,沒有吸引人的地方。

圖02大隊人馬穿過森林走向白石湖山(左),白石湖山草木蓋頂,沒有展望視野,只有名牌與布條(右)。


接下來的路線沿稜下坡,朝向西北方,稜上樹木較稀疏,後來轉下稜脊左側,可能是盛行東北風的背風面,森林就變得茂密,不久就接到一條橫行的步道,嚮導在此停了一下,有點猶豫不決,後來才指著右方說那是往雙溪溝古道,乃帶著大隊往左拐去。我跟在後面,看見路邊一顆樹上路標寫著左方往小2公車站,右方往五指山,我停下來查地圖,如果路標沒錯,左邊下坡路可到內湖的石崁,是下山的路,右轉的路才是往碧山,接大崙頭古道的方向,果然沒多久大隊便調頭回來,說走錯了。可見這三叉路是沿稜縱走或橫行的重要關卡,乃大崙頭古道與石崁古道的交點,白石湖山稜線與大崙頭古道的交叉點在碧山,石崁步道與白石湖稜線的交點則在碧山之南邊,我下次的南北縱走就要從石崁上來,所以這三叉點的位置必須正確把握。
大隊改向右邊的步道前進,不久路邊有一豎立的木柱,寫著北往五指山,但不見有碧山的標示。這時右後方稜上有一小徑前來交會,交點處又有一步道通向下坡,我聽到坡下屢有汽車通過的聲音,想必離北28線公路很近,為了確定所在步道的位置,我脫隊走到下坡的岔路,很快到達公路邊的登山口,樹枝上有一布條,但沒註明去處,公路對面有一電線桿,編號五指幹180號,查看附近地圖,發現公路在五指山稜線以東的支稜之間,繞了幾個曲折的大彎,往五指山步道卻沿主稜筆直北行,所以這岔路應該是登山者避開公路彎道的捷徑。我做了紀錄以後,趕快爬回大隊所走的步道,繼續往北前進,右下方仍有車聲頻傳,可見步道在車道上方不遠處,兩路約略平行,逐漸接近碧山。
步道後來接到一東西向的小柏油路,寬約兩公尺餘,顯然不是正規的汽車道,大隊的隊員往左轉進,來到一處空曠場地,路的兩邊各有一尊站立的石雕神像,嚮導宣佈在此休息,準備走大崙頭古道,總計由興善宮至此,小休加上探路約花了一個半鐘頭。我趁此時間往右沿柏油路走下坡,又到達北28線公路,對面的電線桿編號五指幹187號,旁邊還有石桌椅及野餐的遊客,他們的汽車就停在路旁空地,公路的里程約在20.5K附近,這裡就是登山步道轉入大崙頭古道,在公路上的對應位置,如不走白石湖山的稜線,可開車走公路,由此切入步道,所以算是一個登山口。

【大崙頭古道】
我離開公路,走回小柏油路轉彎的神像處,發現在大崙頭古道上的登山隊友都走了,我到公路上核對位置花去太多時間,只好快步追趕。走了幾步,才想起一件事:南北與東西兩條步道的交點在碧山,但一直沒看到碧山的三角點或山名牌子,我在古道口附近尋找,也不見有山頂的地形,乃沿古道往西走,走幾步就在左邊山坡發現一登山口,爬上去的小徑翻過窄稜,又下到一條步道,看起來很眼熟,像是剛才接到東西向柏油路之前所走的步道,往左拐走下去,果然又回到路口的神像處,等於圍著小稜繞了一圈,是捷徑或另有玄機?我有點執著,再度由登山口爬上小稜,在稜上仔細搜索,終於在草堆中的矮樹上發現往碧山的路標,路跡不太明顯,我循路跡往西走稜線,最後在一山崗上找到碧山的三角點與名牌,這不明顯的山頂沒有展望的視野,森林密茂不見天日,林下的山月桃正開著白花,夾雜著蕨類植物,林下植物一片安詳挺立的姿態,顯然剛才的大隊人馬沒有上來過,他們直奔大崙頭山去了,後來我在路上再也沒有追上大隊。

圖03碧山的山頂毫無展望,林下開滿山月桃花(左),大崙頭古道一直向西走,通到大崙頭山的石板步道(右)。


過了三角點,又有小徑導向右側坡下,接到寬廣的古道,路口有明顯的布條指標,至此我把附近路線弄清楚了,現在可全心專注來走大崙頭古道。步道相當寬大,如地圖上所示,一直朝西方前進,經過芒草原與森林,途中右側或左側有些岔路(無標示),均採取向西的主線(有布條指標)。離碧山約二十分鐘以後,右邊出現一下坡的叉路,樹幹上標示往溪山里山,不在今天行程上,我仍走左線直往大崙頭,希望能趕上大隊。
不久又遇岔路,沒有發現路標,正在猶豫不決時,對面有山友走來,向他問大崙頭的路,他說兩條都可以到,我看他從右邊的小路來,就採右路,拉輔助繩下坡,幾分鐘後小徑左拐上坡,前面是一片搭有雨棚的休息區,然後接到上坡的枕木道,來到一條橫行的步道,經過這一連串的曲徑轉折,我的方向感似乎混亂了,不知接下來怎麼走,看到右下方有一大廣場,走下去瞧一瞧,這裡涼亭、小屋與桌椅俱備,顯然是古道上的停駐點與休息重鎮,遊客不少,有人在野餐。我查閱地圖,此處應該是圖上註明松柏嶺的稜線轉折處,碧山西伸的主稜,在這裡從東西向轉為西南向,連到大崙頭山,可是這休息園區有許多人工設施與區內連通步道,古道主線反而不易辨別,我在園區內到處徘徊,顯然迷失了方向,看樣子想要趕上山岳協會的隊伍已不可能了。
我在園區內兩次繞經一石桌椅處,旁邊坐著一位正在做筆記的山友,他大概看出我的迷惑,主動向我打招呼,得知我的去向後,熱心指示應走的方向,但附近路線沒有明顯的辨識標誌,不容易講清楚,他乾脆收拾背包,起身帶我走,來到剛才我從枕木道接上來的橫行步道,由此繼續走步道,不要走下休息園區就對了,感謝他的指引,我們互道珍重,他朝我來的碧山方向走去。
走在西南向的大崙頭古道上,路面鋪有石板,林間草木綠意盎然,現在我不想再趕路,悠然漫步享受森林浴。途中遇到一位獨行山客,他從劍潭捷運站爬劍潭山,然後沿稜走來,已爬過大崙尾與大崙頭山,準備完成五指山西稜縱走,他一路走來相當辛苦,不僅翻山越嶺趕路,還要把握每一個岔路與走向,但能順利走完全程,他說真的很過隱,其實他的旅途已快完成,我祝他成功,繼續上路。接近大崙頭山時,左邊有一岔路,標示往碧山巖,我仍直走,不久路右出現木造平台,下有棧道通樹木標本園,我認出這棧道接碧溪產業道路的登山口,幾年前曾走過。今天預計要登大崙頭,乃續行稜上的石板路,遇下山的岔路都不走,直上大崙頭山頂,從碧山走到這裡共費了一小時。山頂的模樣與大崙尾山完全不同,廣大空間闢成長方形水泥平台,四周有矮護牆,中央建造一水泥涼亭,屋頂裝設欄杆,成為瞭望台,此處南望內湖山區,北眺陽明山與士林平等里山區,晴天展望極佳,當然最接近的山就是西南邊的大崙尾山,很多登山隊採取兩山連走的行程。

圖04大崙頭山頂的平臺中央建了一座休息亭,屋頂是瞭望台(左)。由山頂眺望對面的大崙尾山,好像很遙遠,其實半小時內就可爬上去(右)。


由山頂平台沿步道西下,十分鐘抵達柏油車道,路口標示碧山路46-7號,對面的山坳下有一小湖,傳來陣陣的蛙鳴聲。這產業道路左行可到恆光寺及內湖石崁(小2公車路線),右行接金龍產道與碧溪產道,大崙尾山的登山口就在途中。走到此已完成今天行程,考慮下山交通,我想最方便的路線還是從中社路的登山口搭車,班次較多,所以沿產業路右行,準備繞過大崙尾山,下中社路。
走了十幾分鐘,便到大崙尾登山口,這是一個寬大的鞍部地形,路邊石碑上寫著「內雙溪森林自然公園」,登山口就在石碑對面的路邊,遊客聚集不少,路邊有幾輛飲料、食品與休憩用品的販售車。若順公路再走,可通至善路三段,我不選擇此路,直接進入登山口的石階步道,走幾步就遇到左邊往九蓮寺的岔路,乃直走往大崙尾,後來又有雙叉路,右上石階應是登頂的路,我看時間已過正午,決定不上山,就選左邊繞山腰的路,這段路坡度平緩,偶有右邊的上坡岔路,料想可登上大崙尾山,我一直選下坡的路,終於到達中社路登山口上方的鞍部十字路,也就是燕溪古道的終點(見本系列遊記第一篇燕溪古道巨石巡禮),再走下階梯便到公車站(213及255兩線),結束這次東西向的稜線步道行程。

圖05大崙頭山與大崙尾山之間的鞍部有產業道路經過,是登山客必經之地(左)。由大崙尾山登山口走入森林,首先遇到休息站,這裡有通往九蓮寺的岔路。


【石崁步道翻越碧山】
碧山的南北向登山路線可從內湖起步,循龍船岩、開眼山的稜線北行,路途較遠,我這次準備走半天行程,所以選擇坐小2公車到石崁,由此登碧山,再向北沿稜走,探查雙溪溝古道,預計順利的話,從風櫃嘴上汐萬公路,坐五指山線的汐止社區巴士下山。
在一個晴天的假日,一大早趕到內湖的達人女中對面公車站,坐上七點半的小2巴士,順碧山路蜿蜒上山,經碧山巖的停車場,向北進入山區,公路上有不少晨間健行或慢跑者,車子在七點五十分於一雙叉路口左轉,過恆光寺站有十幾個香客下車,然後車子離開公路,左轉進入村落中的廣場,剩下的五個乘客都下車了,我想終點石崁已到,跟著下來,班車調頭回駛。這是我第一次造訪石崁,我在廣場盡頭尋找登山口,但一直沒有下落,剛才下車的乘客都已回家,幾戶民房都沒開門,我只好拿出詳細的地圖來自行研究,石崁的位置在地圖上並不確定,但登碧山的步道似乎從雙叉路口開始,路線圖上標示碧山路56號,看樣子車子坐過頭了,乃轉身走回頭路,來到雙叉路口,果然旁邊看到56號房舍,是一咖啡館,前面右拐的路通到底才是石崁,咖啡館左側的林子裡有步道,登山口就在這裡,還有指標寫著往五指山,剛才公車急駛而過,沒看清楚。
由登山口出發,石階鋪設還算工整,在密茂的闊葉林緩坡中上行,開始的路段有些巨大的岩塊斜附在路邊,岩面青苔密佈,有點類似燕溪古道的巨石陣景觀,後來石塊就不再出現,步道也只有土石夾雜的路面,有時還可見到人行踐踏形成的侵蝕小溝,料想這條路線還算熱門,只是我太早上山,還沒有遇到登山隊伍。一路上有許多傾斜或倒塌的木牌路標,都寫著「北往五指山,南到內湖」的指示,有些還註明五指山公路第X轉彎,起初我不明所指為何,後來取出地圖研判,在南北向的稜線東邊山腰就是五指山公路,有幾個迴繞的大轉彎,也許木牌的標示就是步道與轉彎的對應位置,或者向東抄小路下去可接到公路的轉彎處,但沒有座標,實在不易確定位置,當然這些路標現在已廢棄不用了。

圖06碧山路56號房舍位於公路三叉點,旁邊的小徑是石崁步道的登山口(左)。步道的開始有工整的石階(右)。


大約距離登山口15分鐘的路邊有一立牌,寫著白石湖山登山口,但不見有明顯岔路與登山布條,舊的地圖在石崁步道半途的確有分叉通往白石湖山的北稜,或許多年沒用,已被植物群湮沒,或者此碑擺錯位置,依據我上次走白石湖山的經驗與影像記錄,白石湖的步道與石崁步道的交點還沒有到,應當在更北邊的位置。我繼續沿步道北上,路轉上小支稜頂,眼看左右兩側下方都有深谷,對面各有一道橫嶺,左面應是大崙尾古道的稜線,右邊則是白石湖稜線,兩稜在石崁步道的北邊交接,也就是我正要去的地方。又走幾分鐘,遇到岔路,選擇右線有登山布條的路,路中有一方柱矮石,上寫一「界」字,往上再走又遇岔路,右邊的來路就是白石湖山的步道,上次由興善宮橫走碧山,就在此接上石崁路,由登山口走到此叉路口,共花了半小時。

圖07石崁步道的下半段有青苔巨石貼近路邊,令人憶起燕溪古道的景觀。


接下來往北的步道,在不久前走過,途中右側有一石階可東下五指山公路,我上次已探過。這次一直北上,聽到東側山下公路的汽車聲,前面則有人聲,趕上前去,追上一大隊山友,他們從白石湖山走過來,準備往大崙頭,跟我上次行程一樣。十幾分後我們通過碧山的登山口,大隊成群上稜去踏三角點,我今天另有計劃,過門而不登頂,與他們揮手告別,再走五分鐘來到一條橫向的小柏油路,這裡我已相當熟悉,左轉的路邊兩側各有一石雕神像,是大崙頭古道的東端,右轉順柏油道下山,會接到五指山公路20.5K的地方,也算是一登山口。我今天預計要沿五指山的稜線走,探訪雙溪溝古道,完成南北的縱走,縱走的步道應該在稜線附近,我沿柏油路的南邊尋找步道口,忽然聽到一陣吆喝聲,從路邊森林裡衝出三輛腳踏車,年青的車手狼狽地把車拉到路上,我料想他們的出口就是登山口了,正想走過去看,單車手們連忙叫我閃開,大叫:「還有一輛要下來」,等最後那一輛顛簸衝下來,車手滿頭大汗,我才問他們來自何處,得知是五指山,確定這是碧山往五指山的步道,我跟他們說:「這是登山步道,路上免不了有階梯與石塊,不適合騎單車」。那知道他們卻說:「這叫單車越野,如果只騎在公路上,誰不會?」我原以為他們會走這小車道下公路去,他們卻繼續騎走碧山的步道,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我沒話說,心想:還好,不必稱羨,我也曾年青過。

圖08石崁步道的上半段沒有石階,土石小徑通過密林(左)。通過白石湖山步道的岔路口,趕上前面的登山隊,走向碧山(右)。


走上往五指山的步道,我接下來要尋找雙溪溝古道的起點,根據所收集的資料,是位於公路旁的登山口,現在我走的步道也會與公路相交。爬上一段小坡進入森林後,路面平緩好走,但土中仍夾雜大小石塊,騎單車一定不好受。十五分鐘後終於看到右側下方的公路,大約在里程19K處,公路在此作大弧形的轉彎,步道的路跡一邊通公路,另一邊在林中分兩道,右上坡應當是順稜到梅花山,左邊上坡爬上一鞍部,左右連稜是五指山主稜,在此眺望對面遠山,可見到西北方的七星山到大尖後山一帶稜脈。路跡轉入下坡山腰,料想是雙溪溝古道的南端,我稍作休息,便展開今天的第二段行程。

圖09由碧山的岔路口走向雙溪溝古道的登山口,步道位於公路上方(左),登山口則位於五指山公路19K附近的大轉彎路邊(右)。


鞍部下方的古道開頭有一小塊廣場,一位山友擺開三腳架,架鏡頭瞄準前面一株植物對焦,我暫停腳步以免打擾,原來他要跟植物合照,所以採用自拍法。拍完後我們互打招呼,得知他從帕米爾公園上來,準備再走大崙頭,問我有關他前程的路況,我剛好與他反向而來,告訴他不要下公路,順南向小徑走,遇到小柏油路右轉,看到路邊神像就是大崙頭古道的開頭,他點點頭,說這樣的報路法就萬無一失了。我們揮別各奔前程,我沿明顯的土石小徑走在稜線左側的山腰,一路上樹林濃密,林下草本與蕨類植物夾道,雖沒有寬廣無礙的石階路面,倒也覺得與滿山植物親近互動,很多山友稱讚雙溪溝古道,看來不無道理。
走了幾分鐘後,我開始研究自己的路線,剛才跟那位山友提起大崙頭古道,說得頭頭是道,但我要走的雙溪溝古道卻是首次造訪,前途還得靠自己摸索。按地圖上所示,這路上還有一條帕米爾公園的岔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且一路走在半山腰,沒看到或聽到溪流,到底雙溪溝的溪水在哪裡呢?由登山口走了十五分鐘,才遇到右邊有一叉路,指標是往五指山,乃採左邊直行的路往前走。幾分鐘後爬上一小稜,這裡開闢了一空曠區,地面草叢全除,樹幹基部之間架設單一橫木為椅,顯然是休息區,我在此停腳休息,看前面仍是稜上的小路,沒有下溪溝的跡象,不免懷疑可能走錯路了。正在疑惑思考之際,後面來了三位路人,打扮不似一般登山客,好像附近山區居民,手持竹竿,背著麻袋,看來遇到救星了,向他們問雙溪溝古道的路,其中一位思考了一下,然後說我走錯了,雙溪溝不在這裡,另一位則叫我往回走,往右邊下坡處會找到路,第三位則補充說,過了左側往五指山的岔路,注意找右邊的岔路就對了。他們的去處是風櫃嘴,雖然與我相同,但我要先探完雙溪溝古道才上去。

圖10探查探雙溪溝古道中途到達樹林中的休息區,有橫木架於樹幹為椅,在此向村夫問路,得知走錯而回頭(左),最後改變行程,往帕米爾公園走,遇到另一隊登山人員(右)。


【帕米爾公園】
他們離去後,我又在地圖上核對,難道所走的路不是雙溪溝古道?我是第一次來探查,沒發現帕米爾公園的岔路已感到不對勁,沒看到溪水也令人懷疑,剛才的路人應該是識途老馬,顯然我應該回頭去找正確的雙溪溝古道,所以就收拾行囊往回走。我放慢腳步,經過五指山的岔路後,步伐更慢,注意右邊的路況,但一直不見有路口的痕跡,後來走到快接近五指山公路上方的小稜,聽到有一大堆人的叫聲,還有汽車喇叭聲,顯然快回到公路旁的登山口了。我停下腳步,想靜觀上來的登山隊動靜,他們前呼後應,但聲音越來越遠,似乎不朝我這邊走來,我正想追出去看,卻聽到右下方山坡傳來招呼聲,有人從坡下爬上來,我的前方不遠處似有一不明的岔路跡,仔細再看,路邊樹上有一很小的塑膠牌子,寫著往帕米爾公園,原來這條岔路離登山口這麼近,可是路口不明顯,剛才我與那位照相的山友交談後,匆匆啟程而沒注意到樹上的小牌子,就錯過這個關鍵路口了,那麼我剛才來回走的路是否雙溪溝古道呢?古道是否另有岔路而我還沒找到?
等下面的登山客爬上來,確定他來自帕米爾公園,準備走大崙頭古道,問他是否走過雙溪溝古道,他並不清楚,但極力推薦帕米爾公園值得一遊,所以他採用這種走法,我從地圖上看過這公園名稱,但不知所以然,以前未造訪過,也不在今天的預定行程內。不過既然雙溪溝還找不到路徑,而且時間將近中午,不如就下去看帕米爾公園,據這位山友說,他上來爬了五十分鐘,估計我走下去只要三十分,現在有市民小巴一路會經過公園,大約在十一點有一班下山的車,如果趕上,我就可在中午左右回家,雙溪溝古道就等下回詳查參考資料後再來。
由路口走下去,馬上就進入天然闊葉林下的陡坡,林木密茂可比美亞瑪遜熱帶叢林,下面怎會有引用帕米爾高原名稱的公園呢?今天還真熱,走在林子裡滿身大汗,強行趕路,精神有點恍惚,後來走到一小山稜上,感到陣陣涼風迎面吹來,我不得不卸下背包休息,趁此期間整理筆記,忽聞山上傳來人聲,一大隊人馬由後面趕來,他們由大崙頭走過來,準備去趕小巴公車,無心享受山頭的涼風。我繼續查看地圖,決定不刻意趕班車了,後來在地圖上發現帕米爾公園附近另有小路可到聖人橋與至善路,可改搭小18路公車回家。
繼續下山的路更陡,路邊架有輔助繩索,在森林空隙眺望到遠處的七星山與大屯山,可見這條小山稜是朝西延伸,接著走過一片峭壁與小溪溝,在此聽到山下有汽車聲,公路就在下面不遠。經過郭氏墓園後,小徑通入一條乾溪,沿溪床下行就接到橫過的一條水泥產業路,這裡已是帕米爾公園的上緣,由路邊望下坡森林,可見林間草地上的野餐人群,確實有公園的規模。

圖11走往帕米爾公園的途中,眺望西北方的七星山與大屯山(左),在帕米爾公園的石碑上,有黨國元老于右任的齧雪勵志題字(右)。


我按照剛才下山路口那位山友的指示,往產業路的左側走下去,他說帕米爾公園佔地很廣,這樣走才會到達公園的核心地帶,不久道路彎曲,右側出現一片大草原與國父銅像,而馬路中央有阻車器,可見汽車只能開到這裡。右下方是一片舞台形的廣場,有三段石階由上而下,隔著三層翠綠的草地,最上層的岩壁前有一高聳的直立石碑,刻著「帕米爾齧雪精神堡」幾個大字,碑上頂著一圓盤,畫著一座白雪皓皓的山峰,使人聯想到這公園的確與帕米爾高原有關。
我進入這堡壘前廣場,不再理會車班時間,想好好瞭解這公園的典故。首先看到一塊斜臥的大石上刻著:「齧雪是代表清白艱苦堅貞」幾個字,另有一塊斜置的長條石,刻有「風雪江山」四字,都是黨國元老于右任的筆墨,原來這是黨國史蹟的紀念公園,園內幾塊石碑的文字記錄著斑斑血淚史。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剿匪失利,在撤退台灣之際,有些部隊還駐紮在甘肅蘭州,其中忠貞黨國之士因不願屈降共黨,乃號召同袍轉進西域,沿著河西走廊、天山南麓而進入帕米爾高原,繞道喀什米爾,輾轉經印度回到台灣,途中風雪饑荒,離散死亡者不計其數,抵台時只剩三百餘人。後來這群榮民組成帕米爾齧雪同志會,退伍後偶然在士林溪山里發現這塊地方,乃在此開天闢地,創建帕米爾文化公園及文物館,供國內同胞休憩養身,也維繫當年的齧雪堅貞情懷。

圖12由公園內的高崗上看帕米爾齧雪精神堡的三段石階與草原。


走入園區的森林中,看到建設工整的步道、平臺、水池、駁坎與涼亭,據說是愛國同志們一鍬一鏟開闢出來的,樹木花草也種植得很用心,難怪園區內遊客眾多,即始不是登山客,也有人攜家帶眷來園區渡假,我在園內漫步之際,又有一登山隊經過,可見這裡也是熱門途徑。走到園區下方,有一小型停車場,停了好幾部休旅車,公路旁的入口處有一大石,斜刻著帕米爾公園的標記,石下一面長方形碑記載了帕原文化區及其史蹟。我看了錶,班車早已過去,就在園區附近遊覽遐想,憶起昔有蘇武北海齧雪,近有黨國忠兵齧雪於帕米爾,如今時空錯亂,奸忠難辨,孤懸熱帶海洋的寶島子民將何處齧雪?
帕米爾公園就在萬溪公路上,有一市民小巴的站牌,一天只有四班車,下一班下山要等到兩點,我的下山返程採取較快捷的途徑,先沿公路上行,在左側切入小徑,經聞天宮下的步道,接到另一條下山的古道,終於到達至善路三段336巷的柏油路,聖人橋就在左下方,小18的公車站在公路對面,由帕米爾公園下來只花20分鐘。

圖13帕米爾公園內的小橋流水與步道,遊客絡繹不絕(左)。帕米爾公園入口的勒石與文化園區碑文(右)。


【後記】這次雙溪溝古道走到半途,誤以為走錯路而折返,事後詳察地圖與網路登山紀錄文獻,發現我走的其實是正確的途徑,只是還沒走到溪溝的路段,而雙溪溝古道之名可能只有少數山友瞭解,附近居民並不知道,甚至登山客也不熟悉,所以問路得不到結果,我將安排雙溪溝古道的另一次行程。

圖14內外雙溪附近步道簡圖(這次行程位置在圖之右側,較詳細的登山路線圖請參考中華山岳藍天隊編印之大台北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第五卷14頁)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燕溪古道巨石巡禮 (作者--山風)

(內雙溪兩岸步道串連之一)
台北盆地四周環山,市民休閒常與親山活動並行,近年來山區交通方便,除了公路與產業道路以外,步道縱橫如織,坐公車或開車上山,半天內即可遨遊山林與溪谷。位於台北市北方的內雙溪南北兩側,山稜與溪谷交錯,蘊育不少先民聚落與農園,更有許多灌溉圳渠散佈其間,最近區內的古道、圳道與新闢的健行步道吸引大量山友與一般市民上山。本遊記的一系列報導,旨在探訪區內的步道與景點,並將各段路線定位與串連,以分享同好,有關各段路線的相關位置與交通動線,請參閱所附之簡圖。
區內探查分南北兩線,若以發源於風櫃嘴附近,向西南流經故宮博物院的溪流視為內雙溪之主流,則此溪以北有許多支流,如平林坑溪、礁坑溪等,皆發源於擎天崗一線的山稜,源遠流長,經過許多村落與農地,並有不少先民開闢之水圳,是本文所謂之北線,以古道及水圳路取勝。南線指的是主流之東南側,這一邊的集水區較狹小,距溪流不到兩公里就是五指山脈的主稜,由風櫃嘴南邊的五指山,經碧山、大崙頭山、大崙尾山,到大直北邊的文間山,均一脈相連,在山溪之間也有許多古道,夾在產業道路之間,南路的健行以連峰登頂與步道串連取勝,可隨興之所至,作不同路段之組合健行。
本篇記載的是南線的一條路徑,由知名度不高的燕溪古道,連接到知名度最高的大崙尾山,路線位置在附圖之左下角。

【內雙溪至善橋】
記得中學時代常爬大崙尾山,是由內雙溪的產業道路(現今至善路)起步,跨過寬不到一公尺的小水泥板橋(大約在目前碧溪橋附近),沿小徑上山,到達大崙尾與大崙頭兩山間的鞍部,由此爬上大崙尾山,當時滿山都是栽植不久的小松樹與芒草,登頂後越過鞍部,經過碧山巖,由內湖下山。事隔三四十年,現在內雙溪與內湖之間已充滿產業道路,松林大多老化,演變成清翠的闊葉林。大崙尾山四面被車道包圍,登頂非常容易,產業道路邊有好幾個登山口,最快的路線是坐公車(213與255兩線)由中社路登山口上山,約半小時即到山頂。我這次登大崙尾山,預計只要走半天時間,由西邊的劍南路登山口開始,採行燕溪古道的路線,想探訪沿線的巨石景觀,然後再登大崙尾山。

圖01至善國中後面的至善橋是到達燕溪古道登山口的捷徑(左)。由至善橋上眺望雙溪下游,溪石上的釣客悠然自得(右)。


登山口位於劍南路101巷底,就在至善國中後面,內雙溪對岸的山上,坐公車可在劍南橋站下車,再過橋沿劍南路上山。更近的路線是從至善國中出發,經校園後面的至善橋上山,我當天搭了班次最多的故宮線,八點半在故宮站就下車了,為的是想看看故宮附近的幾個公園。當天有登山隊的隊員在故宮集結,目地地也是燕溪古道,本想跟他們同行,但他們還要等幾位遲到的隊員,所以我就先走,沿路參觀原住民主題公園與外雙溪公園,看完後沿至善路走向內雙溪,經過衛理女中,不久就到至善國中,走完前面校舍的圍牆,路右出現一條小巷(360-1巷),看到巷口有登山隊的布條,知道找對了路。這條路轉入校園後面的溪邊,沿溪的右岸前進,然後左轉就是至善橋,過橋上山是到達登山口的捷徑,因此在新的登山路線圖上,這條古道名稱是至善橋雙溪古道。
站在至善橋上,我往上游及下游眺望,溪中巨石成堆,溪水穿石奔流,溪邊還有釣客正在下竿,悠然自得的模樣激起我年少時的回憶,這條雙溪可能是台北市內最大的山間野溪,集水區廣大,溪床相當寬,水量豐沛,我曾在溪畔渡過不少假日時光,戲水、垂釣或野炊,然後翻山越嶺,從內湖或山仔后下山。至善橋並不在公路邊,名聲不怎麼響亮,隨著開發的腳步,公路逐漸深入上游,碧溪橋、楓林橋、聖人橋等跨溪橋樑帶動公路上山,也成為有名的地標與車站名稱,我們的遊蹤跟著進入上游的聖人瀑布、天溪園等景點,現在公車已通到頂山下了,我們因此可以在半天內遊走一連串的古道。

【燕溪古道初見巨石】
過至善橋沿小水泥路上山,不久接到劍南路,經過鱷魚湖養殖場,路邊有大招牌,另一邊有一條小柏油路通往山區,這就是101巷的登山口,路口掛著登山布條。走這條緩坡巷子一直上山,經過一個停了幾部車的廣場,接著踏石階步道爬升,五分鐘後通到一農園民宅,石階中止,左側向北方則有一土路小徑,經過一竹園,從此進入天然林中的燕溪古道。

圖02由劍南路101巷的登山口,經一狹窄的隘口,走向燕溪古道(左)。由石階盡頭的農家左轉,進入燕溪古道的泥土小徑(右)。


古道大多是土徑,沒有砌石階,不時可見枯枝落葉蓋滿地面,頭上樹葉遮天,兩旁樹枝交錯,走起來充分顯露純樸的古意,在內雙溪附近這可算是相當原始的一條路線了。進入森林五六分鐘,在左側遇到第一塊巨石,高兩公尺餘,在路邊延伸數公尺,上面苔蘚密佈,藤蔓橫掛,流露自然藝術的野趣,令人前後徘徊欣賞。

圖03古道上方樹蔭蔽天,下面落葉滿地,古意盎然(左)。進入古道不久,遇到第一塊巨石,青苔在石面綿延數公尺(右)。


過了巨石以後,路線轉向東方,逐漸爬升,地面有許多露出的小石塊,並有水管橫過路面,右側還有石砌的牆垣,證實過去曾有房舍。後來越過兩道小溪澗,路上有不少巨大的倒木,又經過一群斜過路面的水管,爬到一條較寬的橫行步道上,左右兩邊都有登山隊的路標,研判左邊接近中社路邊的雙溪國小,可能是下山的路,右邊才是繼續上山的古道,右轉再走,路線轉向南方,經過郭氏古墓,來到一小山溝上的木橋,另一端有一座小儲水塔,也許是山下民房的水源。我在此休息,並取水塔溢出的水來洗手,忽然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的爆竹聲,又好像槍響,仔細一想,我記起在大崙尾山的北麓有一警察靶場,莫非有人在練習射擊吧。
由最後農家走到此地,大約花了40分鐘,再度前進時,路的右側出現一塊金字塔形的巨岩,塔頂高約3-4公尺,首先看到背光的塔面幾近垂直,上面掛著幾條爬藤,走過岩邊的小逕,看到岩牆上滿覆著厚厚的苔蘚,過了岩塔回頭再看,形狀完全變了,變成一座龐大的圓頂石丘,又是一件天然的苔石雕塑作品。

圖04燕溪古道途中的金字塔形巨岩,正面掛著爬藤,背面蓋滿青苔。


【巨石陣與仙座石】
過了金字塔石以後,仍有許多岩塊夾道,不久看見左側有一岩牆,下面還有一方形的鑿洞,顯然是人工所為,不知有何作用。後來泥土小徑變成水泥鋪面的步道與階梯,右側還有金屬護欄,上面豁然開朗,樹林間露出一塊空地,原來是編號23號的高壓電塔,這一段階梯護欄可能是沿途唯一的人工設施,或許是台電保線路的一環。不久小路左折向東,開始上攀,轉折處路口的樹上掛著一白色牌子,上書「燕溪古道」四字,這是路線上唯一標示的古道名稱,但不知燕溪名稱來自何處。

圖05在兩座高壓電塔之間的步道上,掛著燕溪古道的名牌(左),古道上的巨石堆越來越多(右)。


一路上坡後,來到一芒萁草原,看到另一座高壓電塔(22號),然後又鑽入森林裡,路邊有不少大石擁簇,這時聽到右下方有人談話及呼叫聲,料想已接近其他登山路線,查看地圖,應該接近古道終點的鞍部十字路了。小徑轉向東北方,巨石仍然出現在多處路旁林下,比較特殊的是一塊三角形的灰白色岩塊,高約兩三公尺,表面有許多圓形的侵蝕小洞,在陰暗的森林下,整個岩面稍有發亮的感覺,岩牆下方似可看出一怪獸頭部的浮雕輪廓,有兩棵突出的眼睛及一張含有銳牙的大嘴,可作為一明顯的路標。

圖06表面上有許多小洞的三角形灰白岩塊,其基部隱約可見到怪獸頭部的浮雕。

圖07燕溪古道的後半段是一連串的巨石陣,岩塊大多高過人身。


離開三角怪獸岩不到一分鐘,遇到一處岔路,左右均有布條路標,右下可通金龍產業道路,接到內湖山區,再連上其他登山小徑,我今天以大崙尾山為終點,乃左轉進入平緩的林間小徑,此後的十分鐘內,通過一連串的巨石陣,岩塊羅列小徑兩旁,大多高過人身,有達三公尺高者,表面仍是金黃色的苔蘚與灰色的地衣,各種造型變化萬千,我緩步慢行,仔細拍照玩賞,後來發現大石的上部多呈平頂狀,最後在路的左側發現一塊低矮的平滑大石,長寬約四五公尺,可能是鑲在崖下的巨岩頂部,查閱出發前收集的登山紀錄,這就是山友所稱的仙座石或石床。在它對面的小徑右側,也有好幾塊高聳的巨岩,前面幾塊仍是圓頂的青苔石,後面的一塊大石有如高牆,已突出林外,上面就是天空,看來是一制高點,有些登山地圖上標示為仙座台山,本想找途徑爬上去,但礙於時間已是十點半,中午有事要趕回家,今天就不去探了。

圖08滿覆青苔的岩塊,夾雜著樹木,陳列在燕溪古道上。

圖09古道末端的巨石大多呈平頂或圓頂,路的右側有一大石,形同高牆突出林外,是仙座石山所在(右圖背景)。


【大崙尾山】
走過仙座石以後,小徑兩側仍有不少岩塊,有一面岩牆高不見頂,正在駐足觀望時,遇到一登山客,手持細長竹竿迎面走過來,打招呼後互問來路,原來他一大早就上了五指山,然後沿主稜線往西南縱走,已爬過碧山、大崙頭、大崙尾等名峰,準備再繼續走到文間山與劍潭山,完成五指山西稜縱走,由劍潭捷運站下山,燕溪古道本不在他預定路線上,但他想上來看看仙座石山,問我還有多遠,我說馬上到了,而他也告訴我,燕溪古道的終點就在下面。我們互道珍重分手,走了幾步,我遇到一叉路,左邊路口有布條,而且下面人聲喧嘩,走下來果然到達鞍部的十字路廣場,一大群山友在此集結或休息,我的燕溪古道在此劃下句點,由至善國中出發,到此共花了一小時四十分,此行沒有登上有名的山峰,但沿途的森林巨石陣列令人難忘。

圖10古道末端的左側有一塊低矮平滑的仙座石(左),過後仍有不少巨石陣(右),充分顯露燕溪古道的特色。

圖11古道終點的鞍部十字路,不少遊客在此交會,互道珍重後各奔前程(左),想上大崙尾山的山友,繼續爬石階上山(右)。


在內雙溪與內湖間的登山步道上,這個鞍部十字路可說是一旅程重要關卡,直上石階路可登大崙尾山,若左下石階,五分鐘就可到中社路的公車站,由鞍部右行,還有一條土石小徑,可通到金龍產業道路,然後再接往九蓮寺與文間山的步道,途中還有岔路通到內湖的大小金面山。剛才會面的獨行山友,在看完仙座石以後,應當會回到這條右拐的路,繼續他的劍潭山旅程。現在這十字路有各路登山客在此交會,有一隊剛由右路走來,部份隊員走下中社路回家,另一部份繼續爬大崙尾山,另有一些人在此休息或運動,這裡有許多水泥塑造的大小模具與啞鈴,供人舉重練功,在新繪的登山路線圖上,此處註明為背石休憩廣場。在內雙溪與內湖之間健行,這種關卡很多,山友可依自己體力、時間與興趣,在通過關卡時,選擇當天要走的路,馳騁山林的樂趣就在這裡,每次走不同的路徑,領略不同的野趣,在決策與判斷路線或尋覓路徑時,也感受不同的心路歷程。

圖12大崙尾山的山頂已開闢成一小公園,有運動場、瞭望台與涼亭桌椅。


接下來的旅程,我隨著一群想登大崙尾的山友,走上寬敞整齊的石階,這步道算是山中的鬧區,遊客絡繹不絕,不到十分鐘,接到一條小柏油路,右邊可連接金龍產道,左邊到大崙尾山,人潮往左前進,不久來到一山麓廣場,再爬盡頭的石階,就登上大崙尾山了。寬平的山頂現在已變成公園,有瞭望台、涼亭、遊樂場、休憩野餐桌椅等設施,在此停下來休息或辦活動的遊客很多。我早年多次爬上這山頭,這次來只是重遊憶往,剛剛走過的燕溪古道已讓我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由大崙尾山頂順東北邊的步道再走,可接產業道路,再登大崙頭山,或走到至善路下山,途中另有一條岔路,可向西走,經過大崙尾山北麓的靶場,回到公車終點站(213與255兩線),我以前曾經走過靶場的路線,今天考慮我中午有約,我的回程還是選擇最省時的原路下山,先回到剛才經過的鞍部十字路,再右轉石階,大約二十分鐘便從山頂到達中社路的公車站,搭上255路的班車,回到家才十二點過十分。

圖13大崙尾山的登山口之一,公車站中社路登山口,由此上山是最快的登頂路線。

圖14內外雙溪附近步道簡圖(燕溪古道附近較詳細的登山路線圖請參考中華山岳藍天隊編印之大台北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第九卷11頁)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草山古道圳路探秘(四) ( 作者--山風)

【草山秘密碑境】
最近我在陽明山附近探訪水圳古道,經過陽投公路的第一展望車站時,曾遇到三位自稱老陽明山的遊客,他們在寒暄之際問道:陽明山還有甚麼新鮮的地方值得去探查呢?我提起近來正在探訪的陽峰古道、十八分拐圳步道與猴崁水圳步道等古道,他們走遍國家公園全境,居然從未聽過這些路線。這也難怪,我們所走訪的一些水圳古道,並未出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官方文獻中,這些路線上也未見有顯著的路標,若沒有參加登山團體帶隊的活動,一般人就沒有機會參訪這些古道了。
在陽明山後山至竹子湖一帶的圳路與古道之中,我的探查活動遺漏了一條短程的路線,那就是陽峰古道的北段,其登山口在猴崁產業道路的玉瀧谷附近,我兩次過其門而不入。第一次路過登山口,是走完陽峰古道南段,從青春嶺爬到此地,我們一家與與友人父子同行,到登山口早已過了午餐時間,乃省略北段路線,直走產業道路到竹子湖吃午餐。第二次計劃走猴崁圳路古道,從這個登山口的對面進入古圳路,午後一點多才走到竹子湖,又沒走陽峰古道的行程。

秘密碑境涵蓋陽明山與竹子湖一帶山林,其中陽峰古道北段的路線,最近又稱為猴崁湖田國小步道。


陽峰古道北段的路線雖然不長,對我的吸引力卻相當大,原因之一乃過去幾十年來的陽明山行程,我從未踏足此地,早期的中興賓館(總統行館現改成陽明書屋)就在附近,當時軍警戒備森嚴,出入恐惹來麻煩。另一原因是最近在此路沿線發現不少刻有字詞的石碑,引人探索而在登山界走紅了一陣子,我上次走猴崁水圳古道,已見過這一類的作品(參見本文系列第三篇),對於這條被稱為「秘密碑境」的路線,當然列入草山古道的探查行程。

【又見紅楓】
三月裡的健行出遊,我們夫妻倆忙著賞櫻花與初春的紅楓,小文很希望再繼續追蹤楓葉的後續變化。四月初的假日,眼看台北北邊的紗帽山與七星山一片晴朗,我準備走祕密碑境,乃邀小文同行,竹子湖一帶有很多農家栽培掌葉楓,此行可順便看楓葉的成長。我計劃從陽明山到竹子湖,由湖田國小起步,走下山坡,經空留橋到玉瀧谷,再走一段回頭路,由空留橋走另一岔路,經陽明書屋附近的村落,回到陽明山車站。
由於天氣不穩定,早上才確定要上山,所以十點多出門,趕公車到陽明山已經十一點多了,再轉遊園公車到竹子湖,看錶是十一點四十分,我們預料此路線大約半小時可走完,乃決定到玉瀧谷再找餐廳吃午餐。
遊園公車並不進入竹子湖,其竹子湖站牌位於陽金公路上,就在派出所與觀景台旁邊,離陽峰古道的入口還有一段路。我們一下公車,本來想先到觀景台去賞景拍照,但卻被公路前方的幾株楓樹吸引住了,小文早已備好相機,走向公路邊的一家庭園餐廳,陶醉在那一株鮮紅的掌葉楓下。附近栽植的楓樹不少,本地種青楓嫩葉的紅葉期已過,五裂的葉子青翠欲滴,與三裂的楓香比美。日本種接枝的掌葉楓,葉子呈五至七裂,葉緣鋸齒的形狀多變化,又分好多品種,其初春的紅葉期似乎較長,在庭園中的大樹與盆栽小樹都還帶有紅葉,或泛著紅暈,也有紅中帶綠的,展現一系列的色澤變化,我們在此觀賞了一陣子,才離開陽金公路,走向竹子湖。

陽金公路上的庭園餐廳有滿樹紅葉的掌葉楓(左)與葉緣鋸齒狀的不同品種(右)。

日本種接枝的掌葉楓,葉子呈五至七裂,初春的嫩葉呈鮮紅色。


沿竹子湖路走下去,不久來到湖田國小,其隔壁是梅荷研習中心,對面有一條分岔的柏油路,我們由此路下坡,去尋找古道的入口。路邊苗圃種有不少櫻花樹,還有一株高大的落羽松,初生的嫩葉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條鄉道建在竹子湖盆地邊緣的高崗上,展望視野良好,西邊可見到大屯山的主峰至南峰稜線,東邊則看到七星山雄踞一方。經過10號民宅後,最後來到9之2號農家,此地路邊有一電線桿,其底下的路面寫著「下山」兩字,下面是一條通過苗圃的小徑,這無疑是古道的入口了。
我們雖然順利找到路,並不急著走古道,因為路邊的這戶農家種了很多櫻花與楓葉,多樣化的植物深深吸引了我們。農家主人看我們觀賞入神,也出來打招呼,並為我們解說他收集的品種,他的吉野櫻已開過,八重櫻正在盛開,從純白到淡紅的花都有,掌葉楓的品種更多,有的還呈鮮紅嫩葉,有的已轉翠綠,還有一些綠葉鑲著紅邊,他拿出得意的盆栽作品,又帶我們到苗圃去看種入土的大樹,讓我們拍得過癮。

湖田國小對面的鄉道展望良好,可看到大屯山的主峰至南峰一帶的稜線。

登山口附近的農家種了很多掌葉楓的盆栽,包括嫩葉呈鮮紅(左)至綠葉鑲紅邊的品種(右)。


【陽峰古道北段】
告別了農家,我們從登山口走過苗圃與菜園之間的下山石階,在步道的右側地面發現一面嶄新的石碑,上書「猴崁湖田國小步道,湖田國小步道口」,我曾在半嶺水圳路、鼎筆橋步道與玉瀧谷看過類似的石碑,均屬同一材質與大小,字體也相同,可見是最近統一規格所製作,登山界慣稱這條小徑為陽峰古道北段,最新的名稱則以步道兩頭的地名代表,古道的另一端出口就在猴崁產業道路。

農家的苗圃收集了各種櫻花與紅楓品種(左),苗圃下方古道旁的石碑標示著猴崁湖田國小步道(右)。


順石階下行不久,農地菜園消失了,開始進入天然的闊葉森林。步道甚為寬敞,中央約一公尺寬的範圍鋪設石板階梯,兩旁空地則為泥徑與偶而露出地面的大小岩石,由於森林甚為鬱閉,林下僅有斑光,林子裡相當陰涼,石階與岩石露頭均包覆著青翠的苔蘚,旁邊的泥徑則蓋滿落葉,不論走在石階苔痕上,或踏著泥徑上的落葉前進,純樸的古味油然而生,想不到陽明山還保存著如此原始而優美的古道,今天專程來走這一段路,也算不虛此行了。

陽峰古道北段穿過天然的闊葉森林,步道中央鋪著石板,石階與岩石露頭蓋滿翠綠的苔蘚。


走了一段平緩的下坡古道,通過一片低地,石階轉為上坡,路右側出現今天遇到的第一塊石碑,上刻凹版的「穿雲階」三字,若此碑文意在寫景,我腦海裡很快對上「登天梯」的下聯。我的登山經歷常有這種感受,就如同爬過的附近高峰,如七星山、大屯主峰或西峰,一路上攀登陡峭的石階,穿過芒草或箭竹間的步道,看著草縫中的藍天,有一種升入天際的登高快感,但眼前的古道雖有點上坡,不過坡度很緩,我們仍在不見天日的森林中漫步,今天是豔陽天,欲體驗碑文意境,恐怕要選在雲霧彌漫的天氣來走了,由古道石階上厚重的青苔判斷,此地雲霧或陰雨連綿應當是常有的天象。不論如何,今天的路線地勢起伏不大,我們採取的行進方向大部份是下坡,即使是這段上坡的穿雲階,走不了多遠又是下坡路。

「穿雲階」的碑文到底是預告石階將登高入雲?或者在描述此地常有雲霧?


走下緩坡不久,古道左側出現一條泥土小徑,兩旁樹木夾道,草掩路面,看來行走的遊客不多,路口立著一塊書寫「緣溪行」的石碑,根據我收集的資料,這應該是通往陽明書屋與中興路的小徑,聽說一路上也有不少新立的石碑,我們預計回程再走這條路,回到陽金公路去搭車,現在則繼續走陽峰古道,先到玉瀧谷吃午餐。
我們又翻過一小丘,走下緩坡,來到一處林間空曠地,在耀眼的陽光下看到空地邊緣有一條小溪,溪邊林木茂密,在樹蔭底下隱約看到一座跨溪的小橋,古道上的小橋流水終於出現了。走近一看,小橋寬約一公尺餘,兩邊有高約一公尺的水泥護欄,好像最近曾維修過,橋的右側有一條粗大水管由土中冒出,凌空跨溪到對岸,又埋入地下,看來這條路也許是竹子湖水管路的一段,這座橋無疑是古道上的重要地標,我找到的紀錄都曾提到這橋,但2006年以前的記錄沒有橋名,最近的資料則以空留橋稱之,乃因橋頭立了一塊石碑,上刻「空留橋」三字,背面註明2007年小草所立。

走到空留橋之前,林間出現一片空地,但小溪邊仍有茂密的林木。

空留橋的名稱來自橋頭所立石碑的碑文,橋邊的架空水管顯示古道可能是竹子湖水管路的片段。


看到石碑,我一時聯想到另外三個同音字「空流橋」,猜想橋下是一條乾溪,但走到橋上前後俯望,卻見溪水穿過苔石,流經橋下,橋的左側下游還有一面小水潭,倒映著天光樹影,在此倚欄停腳,迎風沉思,除了潺潺水聲以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們感觸到古道的悠遠與空靈。
望著橋下流水,我便聯想到這條溪流的來龍去脈,最近在陽明山這一帶走了不少路,但要連貫全區的地勢水脈,還得取出地圖來確認,追溯此溪水源,發現位在竹子湖盆地的東緣,地圖上有「東湖溪」的名稱,向南流經盆地東側,然後在猴崁產業道路東邊作了一個S形的轉彎,空留橋大致在S形上下兩個彎的中點,再往下游,溪水流經陽明書屋的西邊,在青春嶺的一段落差形成大屯瀑布,此後更匯聚另一條西側的支流(下湖溪),流過陽峰古道南端登山口的鼎筆橋下,在龍鳳谷產生溫泉,再往下游,就是天母地區有名的磺溪了。我們所走過的幾段古道,實際上與這條溪大有淵源,而今天路過空留橋,可說已很接近溪源,幾乎溯完整條磺溪了。當我收起地圖再前進時,腦子裡還充滿草山水圳探秘的回憶。

空留橋下的東湖溪已接近竹子湖的溪源,溪水流過兩岸苔石,映出樹影天光。


過橋不遠,又有新的驚喜,前方樹上有一大群淡粉紅色的杜鵑花正在盛開,細看近攝之後,發現是屬於長葉石楠類的杜鵑,名叫西施花,石楠類的杜鵑花可長成小喬木,其葉子長橢圓形,可長達8公分以上,表面光滑無毛,與一般庭園栽培的杜鵑花大不相同,後者呈灌木狀,葉較短小,表面常有毛。西施花的花型相當大,白色至淺粉紅色,觀賞性甚高,另一特點是春天所發之新葉初呈紅色,正如我們今天所見者,後來才轉為綠色。這種植物是台灣中低海拔原始闊葉林第二層的代表樹種,我上次在猴崁產道旁也看過開花,可見這附近雖有局部開墾,但天然林也保存不少。

空留橋附近有不少西施花正在盛開,搭配初生的紅色嫩葉,將樹梢染上變化多端的色彩。


告別西施花,前面仍是古老的青苔石階步道,路右側又出現另一石碑,刻有「蟬鳴迴廊」四字,這分明是有聲的寫景詞句,料想夏天的森林中當有蟬鳴不絕的情境吧。前面古道地勢稍有起伏,仍然穿過連綿不斷的森林,石階旁有許多奇特造型的岩石吸引著小文,她近來登山特別喜歡賞石,尤其是長有青苔的岩石,我們慢下步伐,沿路拍石頭照,各自揣摩石頭的造型與靈氣。

「蟬鳴迴廊」的石碑立在寂靜的青苔古道旁,似在預告夏日的林間蟬鳴盛況。


不知不覺地,我們走到一處平坦的空曠地面,原本單一的石板步道,在前面一分為二,呈Y字形,分叉處左側有一座水泥小屋崗哨,現已廢棄不用,但以前當有軍警駐守,可能是中興賓館的外圍警衛。奇妙的是,在Y字形分叉點內角上,立碑者又有傑作,這次刻有「道迷心頭」四字,可惜色彩不太鮮明,在分岔路口這樣寫,恐怕是語帶雙關,給人自由的聯想空間,不過總要對前程作個訣擇吧。我們在此根據收到的資料與肚子的生理時鐘,作務實的路線選擇,右邊的路應該是通到猴崁產業道路1K處,可接另一段水圳步道(本文系列第三篇),左邊的路也接猴崁產道,就在玉瀧谷的青春嶺小吃店旁,現在已將近午後一點鐘,當然要先到小吃店去解決民生問題,於是我們選左邊的路前進。

旅程中途的廢棄崗哨旁,石板步道呈Y形分叉,分歧處立有「道迷心頭」石碑。


這條路仍是緩坡下降,通過常綠闊葉林,森林中有幾棵高大的楓香老樹,還有不少西施花樹,正長出初生的紅葉。在這段路上我們看到今天離開農家以後,古道上第一次碰面的遊客,是一位白髮美髯的長者與一位年青的隨從,他們顯然是到處雲遊,隨遇而安,並不熟悉路況,打過招呼後向我們問路,得知我們從湖田國小下來,他們覺得可以繼續走到那邊,乃告別離去。我們繼續下行,漸漸走入竹林,猜想農家已近,果然在一點鐘接到猴崁產業道路,步道路口的產業路邊有三棵高大的楓香老樹,這裡就是陽峰古道的另一個登山口。我們原先預計下公車後,半小時就可走到此地,結果因途中驚豔連連,花了八十分鐘才到達。

【緣溪步道】
在青春嶺小吃店吃過午餐,我們預計繞行另一段陽峰古道,回到中途岔路去走「緣溪行」那一條路,乃沿猴崁產業道路北行,來到里程1K的地方,這是一處旅途的關鍵點,右側有一上坡的石階步道,路口地面的石碑寫著「猴崁湖田國小步道,猴崁段登山口」,與早上在湖田國小下方所見的石碑相對應,可見這裡是比較明顯的登山口,走上去會接到剛才所走的陽峰古道,接點就在廢棄崗哨旁的Y形交叉路口,也就是「道迷心頭」的地方。
我們爬上苔痕累累的石階,忽然聽到後面傳來人叫聲,回頭一看,產業道路對面的小徑竄出一大堆登山客,看到正往上爬的我們,他們大叫「總算碰到人了,今天一路上不見人影」,我想他們是從竹子湖走猴崁水圳步道,現在剛走完,回到產業路上,我們所走的這些古道並非人人皆知的路線,甚少有一般遊客,他們走完古道才遇到我們,而這一隊也是我們下午一路上所僅見的人馬。
爬上石階到平路以後,馬上在右側路邊遇到刻有「始知道」的石碑,不知道這三個字代表甚麼內涵?不過對我們而言,現在可確定這條路會接到上午走過的陽峰古道,路線兩旁仍是天然的闊葉林,路面的景色也一樣,中央石板路上的苔蘚看起來比上午所見的更多了。前面不遠處又接著立了一塊「苔隱心徑」的石碑,附近路面的石板上確實蓋滿厚實的青苔,也許與立碑者的靈感有關,他似乎喜歡用「心」字來訴說旅程意境,正如猴崁水圳古道的「草山心流」碑,人生道路本來就要用心來走吧。

從猴崁段登山口走上石階步道,不久就看到「始知道」三字的碑文。

「苔隱心徑」的石碑,陪伴著滿覆青苔的石板小徑,導入密林深處。


經過這兩個碑以後,步道筆直地穿過高大的古老森林,我們注意到右側的山崗上有幾塊巨岩突出地面,許多老樹聚集成堆,散布在岩石之間,構成一幅奇特的樹石造景,這時眼尖的小文突然叫道「上面也有一塊石碑」,我朝她所指的方向看,怎麼看也見不到石碑,索性走上山坡,開路上去探個究竟,離開步道沒幾步,就找到不明顯的路跡,披荊斬棘地爬上那個小山崗,看到頂上的老樹盤根於巨岩之上,另有板根豎立地面,樹下被清出一小片空地,立著一石碑,上面寫著「革命不死」四字,在這小丘邊緣又發現另一碑,上面倒著寫「反叛」二字,下面寫「想像」二字,上下之間有「Mai68」英數字,這兩面石碑藏在山丘的隱密樹叢裡,不知創作者的用意如何?顯然與寫景無關,也許是不想公開的作品,所以埋在遠離路邊的山崗上,讓有心的遊客去發掘,藝術家總有不想明示的心結吧?我們也就不去深思。

古道旁的小丘上有巨石與老樹的群聚奇景,隱密的樹叢下,藏有耐人尋味的石碑。


接下來,步道略有轉折,前面出現空地及廢棄崗哨,我們已經回到上午經過的分岔路口,這回走的是Y形分叉的另一邊,從這邊看分叉處所立的石碑,這一面刻著「同歸心道」四個字,恰好與剛才另一面所見的「道迷心頭」相呼應,原來這是一塊雙面碑,來回都有看頭,又是「心」字當道,不知是立碑者有意的設計?還是我們所選擇的路線恰到好處,從分歧點的兩邊來回走,繞一圈又回到原點,剛好印證了兩面碑文的意境?如果單向走過,不回頭觀看就無法體會了。

回到廢棄崗哨旁的分岔路口,發現分叉處的石碑是雙面碑,「同歸心道」的碑文與反面的「道迷心頭」相呼應。


我們接著所走的路線,與上午走過的有一小段重複,經過「蟬鳴迴廊」碑,來到空留橋,過橋後我們仔細在古道右側尋找,不久就找到「緣溪行」的石碑,開始另一段新的行程。這條從陽峰古道中途分出的小徑,通到中興路的出口,文獻上並沒有另外的特定名稱,也有人稱猴崁步道,在此暫以「緣溪步道」稱之,以別於陽峰古道的主線。
「緣溪行」三個字,自然令人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料想立碑者由此得到靈感,有意引人進入船家的探索溪流,雖然此地無法操舟,至少應有小溪可溯才對,但石碑的附近並沒有溪流,由於石碑的碑文面向陽峰古道的石板路,這樣的安排似有意引導古道的行人進入這條小徑,我們也預期小徑深處當有意想不到的桃源秘境。

緣溪步道的入口處立著「緣溪行」三字的石碑,似有引人入桃花源的意味。


走入小徑後,發現這條岔路與主線大不相同,雖然一路平坦,但路面相當狹窄,大致僅容一人通過,且無石板鋪面,除偶而露出的幾塊小石以外,路上枯葉覆地,兩旁仍是蒼翠的天然林與稠密的灌木草本植物,由地形看起來,右側是下坡,但溪谷似乎很深,看不到溪水的影子,也聽不到任何水聲,因此緣溪行可能沒有相搭配的實景了。我停下腳步,再度取出地圖研判,附近若有溪流,便只有空留橋下的東湖溪,但過了空留橋後,下游溪水切割較深,溪床有較大落差,而小徑雖瀕臨東湖溪,但顯然在溪流上方的半山腰,行人無緣看到或聽到溪流。
走在小徑上,除了腳踏落葉的沙沙作響聲以外,四周一片幽靜,在此敞開心胸,慢步作森林浴,這條路仍可算是舒適怡人的小徑。不久小徑右側立著步道內的第一面石碑,刻有「枯涉」二字,我們看了馬上會意,妙哉!離溪那麼遠的山路,當然無緣涉水,即使路上經過一兩處小山溝,也是乾涸無水,所以碑文相當寫實,也破解了緣溪行的迷思。接下來,有一面石碑半埋路中,平躺的碑面刻著「空步」二字,由於碑文橫寫,按照在上次在猴崁水圳步道所見的臥碑書寫方式,應是由右至左唸,那就成「步空」了。不管採那一方式解讀,這個可能被行人踏腳而過的路面碑再度令人迷惑,不知是寫景或是抒情?又令人想到武俠小說中的「躡空虛步」功夫,或許作者要提醒遊客,以躡手躡腳的功夫走這段路嗎?有甚麼特別的緣故呢?

緣溪步道中途的「枯涉」立碑(左)與「空步」平臥碑(右),給過路人寬闊的自由想像空間。


我們停下腳步來沉思,這種「停步」方式也算空步吧,當腳踏落葉響聲停止後,我們在原來寂靜無聲的森林裡,似乎聽到一絲微弱的嘶嘶聲,仔細聽起來像是遠處的流水聲,也許小路逐漸降低高度以後,離溪谷越來越近了,我們或許真的可以緣溪而行。接著在路右邊的一面立碑,似乎可以解開這個謎,上刻有「覷谿」二字,這兩個罕用字有點艱深,但應該就是窺視溪谷的意思,立碑者的用意不難瞭解,路右側下坡處仍是林深草密,要看到溪谷底下的水流,恐怕必須從枝葉的間隙窺視下方才行,於是我們注意右下方的視野,當水聲漸趨清淅後,終於在幾處林縫間看到東湖溪,這時谷底大半藏在山的陰影中,但仍可見白色的激流奔竄於青苔溪石間,也串連幾處碧綠的深潭,水量顯然比空留橋下所見者要大,由於溪床的傾斜,水聲也大得多。

「覷谿」的石碑立在林高草茂的小徑旁,暗示過路人必須從林縫才能窺見溪水。

從森林邊緣的空隙看見東湖溪的流水與溪中苔石,解開了覷谿的字謎。


我們原先預期的緣溪而行路段,一直沒有出現,後來路邊出現一個儲水塔與引水管,看來已接近農家與村落了,步道之行將近尾聲。不料這時路邊又有一個直立碑,卻不見碑文,蹲下來仔細看,碑面光亮無瑕,只見自己的映像,不見任何文字,原來立碑也有留白的創作方式嗎?或者留給觀眾自由揮毫空間?
經過這面無字碑後,路邊開始看見竹林,在一叢竹子之前,又有一面刻有「忘路」二字的直立碑,看來此路線碑文之靈感,確實與桃花源記有關,武陵人在緣溪行之時,也曾「忘路之遠近」,他在進入桃花源之前有此感覺,後來回程就頻頻回首,到處記下路線,以便日後循線再訪,而我們走到這裡,知道即將離開古道,心中也有同樣的感觸。當我們走近忘路碑時,又看到前方不遠處有一面直立碑,這碑的石材及字體與其他碑顯然不同,碑文為浮雕式的「回首」兩字,還有凸出的邊框,在森林下顯得很醒目,離開桃花源之際,令人看了不免產生「回首來時路」的即興,我們一回頭,就看到「忘路」碑的背面,正刻著「來時路」三字,這可能又是立碑者的用心設計,在碑與碑之間產生互動,引出一種動態的意念聯結。

竹叢旁的「忘路」碑是一塊雙面碑,你若匆匆走過,就看不到背後另有文章。

走過「忘路」碑,立刻看到前面的「回首」碑,猛回頭才看到「來時路」三字出現在「忘路」碑的背面。


「回首」過後,步道離開樹林與竹林,通到農地旁的水泥小徑,將近下午兩點半,我們聽到農家的狗吠聲,接連經過兩處民宅,小徑變成馬路與停車空間,最後通到中興路,路口的路牌寫著「中興路6之1號」。中興路相當寬大,右下可通到陽明書屋,我們沿公路往左上行,經過胡宗南將軍之墓,回到陽金公路的陽明書屋公車站,完成今天行程。總計這段緣溪步道,自猴崁產道1K的登山口,至陽金公路車站,慢行賞景,兼看碑文,約花了四十五分鐘。坐在下山的皇家客運車上,我頻頻整理路上的筆記與地圖,作撰文紀遊的準備,以免武陵人之後,桃花源乏人問津。

緣溪步道的終點,通過農地旁的水泥小徑,為桃源之行畫下句點。

【後記】
這條古道走來輕鬆愉快,可說是優良的短程森林浴路線,照我們所走的路線,如果不耽擱或拍照記錄,頂多一個小時便可走完全程,難怪不少登山隊把此路與其他古道或登山路線串連起來走,但那樣的走法,路旁的碑文可能僅有里程碑的作用,可供登記幾時幾分通過某一碑的位置,在文獻中的確有許多這樣的紀錄格式,我就是參考這種記錄,才得以安排自己探訪古道的行程。如果你想自由自在地遨遊,精神隨意揮灑,不希望有旁白似的碑文打擾心境,則大可忽略這些石碑,走你自己的古道。
然而,依我的經驗,第一次走這路線的人,難免會注意到石碑及碑文內容,心境自然受到影響。若一路細賞碑文,揣摩創作者的情境與景物關聯,則在綠林遊梭的途中,好像多了一位現場的藝術家導遊,心思不免細膩起來,便要多花時間與精神,而不止是肢體的健行運動了。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行走的路線方向會影響到碑文的詮釋與共鳴,因為秘密碑境裡的石碑大多是單面的,正面的碑文有一定方向,適合迎面走來的人,而少數雙面碑則適合來回兩個方向的繞行方式(如道迷心頭/同歸心道碑),或單向前進,但提示行人回頭看(如回首碑)。本文所安排的動線方向,似可配合沿途碑文的解讀與情境聯想,特此誌之,以供同好參考。

草山古道與水圳步道位置簡圖,本文所寫路線位於圖的右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