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郊野漫步之七.城市漫步.邂逅田園 (作者--林迷)


森廬鄉居位在大溪三層台地,只是一棟小小的庭園樓房,鄰接農村鄉野,但踏出森廬庭園,走進田園阡陌,立刻融入農村的季節韻律。
夏日將盡,二期稻作的秧苗已趨成熟,預兆秋季的豐收。

作為鄉野的候鳥過客,三層的田園一直是我們晨昏漫遊之地。秋意正濃之時,森廬周遭的休耕農地出現一大片花海。

倘佯四處田園,大波斯菊花團錦簇,向日葵也挺立綻放。客居森廬的日子,總是在田園或山林裡找到四季的喜悅。

回到城市窩居,擠身水泥叢林,灰濛濛的樓景,耳邊車聲隆隆,
閒暇步出大廈,尋訪都會綠意,漫步街頭巷尾,路標遙指鄉野。

依循指標一路前行,來到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園區地圖解說牌後面,出現客家音樂戲劇中心與文化中心兩棟大樓,專供戲曲演出與主題展示之用。大樓側面綠樹成林,幾年前由兒童交通博物館改建時,許多樹木就地保留,有些加以移植,森林包圍草原與廣場。

眼前一條林蔭棧道,疑似走入山間,山人走過林蔭,爬上土坡上的涼亭,林外出現牛車閒置草地,牧童牽牛嬉戲,城市深處竟然邂逅農村田園。

中央廣場邊緣,欣見小溪蜿蜒流過草坡,一道古色古香的拱橋跨越溪上,
橋下出現各式各樣的水生植物,此乃精巧設計的生態溝渠。

引人入勝的拱橋,牽引著遊客的腳步,走到橋上,赫然看到草地上鋤耕的農夫,
農夫身邊的田埂稻禾與後面的水車,再度呈現熟悉的農村景觀。

順著生態溝渠來回漫步,可見溪溝中的跳石,孩子們在溝渠兩岸徘徊,低頭觀察水中生物,溪溝末端的水車是吸睛景點。後面的高架平台上,有一座涼亭,取名菸樓涼亭,早期客家人生產菸葉,燻烤菸葉是必要過程,菸樓是客家農村特有景觀。

生態溝渠旁邊種了好幾叢薑花,並立著一面水生植物的解說牌,薑花芬芳四溢,解說牌述說著植物品種。旁邊一座小型土地公廟,客家人稱為伯公亭。另一邊草地上有一座銅雕作品,解說牌註明叫「灌土狗」,一個孩童拿著水壺,另一個趴在地上,起初不解其意,誤以為是灌水虐狗的模仿秀,略經思索童年往事,才恍然大悟,就是小時候玩過的「灌肚猴」(閩南語),灌水於土洞,逼出蟋蟀,農村田園景觀全重現了。城市小朋友看著雕像,滿頭霧水,大人也無言以對,經鄉巴老指著地上一隻蟋蟀的雕像,他們才似懂非懂地點頭。

環繞中央廣場巡遊,在園區角落看見「禾埕」。這種曬穀場常見於農家三合院庭,目前鄉村古厝大多改建成樓房,有些農舍與現代別墅無異。經年在大溪三層台地漫步,領悟到區別當地農家與城市人渡假別墅的方法,農家的庭園有水泥鋪面,兼作曬穀場與停車場,而渡假候鳥族的庭院則有草皮與樹木花草,森廬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已演變成森林。
在綠林邊緣也看到「敬字亭」。客居森廬時,曾到過齋明寺,在鄰近的宗祠堂也看過類似的惜字亭,起初以為是一般寺廟的燒金爐。
客家先民有「晴耕雨讀」的作息韻律,養成「敬惜字紙」的美德,基於對於書紙及知識的敬重,他們不將平常廢棄的字紙丟入垃圾桶,而另儲存於字紙簍,再交給拾字紙的老人,集中到敬字亭去焚燒。

生態溝渠的另一端,薑花在兩岸綻放,遠處的遊客正坐在石椅上聊天,抬頭望著眼前的小山丘,山丘上有好幾階梯田,這是園區內特別設置的農村體驗區,在城市中邂逅田園,這裡是一個高潮景點。

第一階梯田裡種水稻,標示著插秧日期與預計收穫時間。稻田裡常見的稻草人也出現了,但據說城市裡的鳥族根本不怕人,更不把稻草人看在眼裡,即使是有機稻米仍然要損失一部分,被吞入鳥肚。稻穗將近成熟時,只好以網罩保護。

其他農作物各佔著較小的區塊,有客家茶山上的茶園,也有婚嫁要用的甘蔗,各種蔬菜應有盡有,順應時節,種當季菜種,菜圃旁的解說牌有詳細說明,空地也標明正在整地。

園區內的步道、廣場以及各主題景點,平常日子是市民的休憩場所,老少親子活動隨處可見。

遇到特殊節慶,廣場上搭著舞台,有表演活動。水車常是攝影取景熱點,吸引不少遊客與攝影師。

田園農事的高潮,要算是稻作的收穫。秋季成熟的稻穗,在初冬收割,園方讓一百對親子報名參加,體驗秋收冬藏的農家生活。預定收割的日子,不巧陰雨連綿,一大早園區就忙碌起來,曬穀場搭起雨棚,伯公亭前搭了天幕,水稻田的網子拿掉了,工作人員滿場跑。

伯公亭的天幕下,準備好祭品,參加割稻的親子先祭拜土地公,感謝天地賜福,今天要收穫的是福氣稻。

稻田前面擺好了座椅,拜過土地公的人員開始向稻田集結。主持人說明割稻要領,幾位客家大老帶頭示範。

老天似乎有意考驗城市鄉巴老,雨越下越大,割稻的親子農夫沒有退縮,帶頭示範收割者拿起稻穗喊加油,始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大家撩落去了。

幾位志工以熟練的身手下田割稻,然後拿到曬穀場,示範打榖機的操作。接下來還有一連串的農事體驗活動,最後才是餐桌上美食的品嘗。

遊過幾次園區,覺得既有的農村景觀就只少了休耕田地的花海。後來看到茶山梯田的背後連接到幾層階梯平台,頂上的跨堤平台也是客家園區的附屬建築,爬到平台上立刻驚艷連連,花海就在新店溪堤防外的河濱公園。除了從梯田山丘爬上平台,園區入口處還有並行的無障礙坡道與自行車道,可以輕鬆地到達平台。

跨堤平台上有寬廣的活動空間,中間的花壇旁是供休息的座椅,初上平台的遊客沒有心情靜坐,連忙四處遊走,遇到另一邊並行的下坡道,緩坡道相當長,下面接到堤外道路,不遠處就是中正橋了。平台邊緣是極目遠眺的好據點,跨越堤防的平台下面就是連接水源快速道路的引道,快速路通往中永和與三號國道,遠處天邊可見新店的獅仔頭山,但新店溪對岸的高樓大廈,標示這裡就在城市深處,卻看到堤外一片花海。

對岸永和的環河快速道路清晰可見,此處的堤外河岸相當寬廣,屬於台北市的古亭河濱公園,在樹木環繞的草地上,花圃排列成花形圖案,長鏡頭拉近仔細看,原來是大波斯菊。想一覽河濱公園,可以走無障礙步道下去,平台中央花圃間也有秘道階梯,可以就地下降到公園地面。

到達公園地面,驚覺柳暗花明,步道與單車道穿梭於樹林與草原間,從林蔭深處外望,豔紫荊在陽光下花開燦爛。

跨提平台的拱環高高在上,公園地面的造型花圃裡,大波斯菊花朵明艷照人,雖未形成花海,獨特的條紋排列花圃耐人尋味。

看過大波斯菊,轉向南方遠處漫步,一條單車道延伸到永福橋,左側的草地上金光閃閃,一大片黃波斯菊呈現眼前,終於在河岸見到大面積的花海。

記得春夏之間新店溪洪水氾濫,水退後河濱公園一片泥濘,幾次經過,看到整地植草正在進行,左側這一片地經過除草,播下花種,終於在十一月初形成黃波斯菊花海。

秋日的艷陽下,賞花人不辭辛勞,揮汗獵影,單車騎士凝視花海,目不轉睛。河岸之旅可比路過鄉間田園。

樹叢後面的堤防草坡下,覓食的鳥影時隱時現,喜鵲在草地上跳躍前進,小白鷺注視著草叢間的蟲影。

走到花海盡頭,南方山巒出現天邊,直潭山與大桶山並列,似乎置身於新店郊野,但近看永福橋跨在新店溪上,令人意識到並未遠離都會,左轉跨過堤防,就是台大的水源校區與公館商圈,鄰近還有自來水博物館園區,後山連接到寶藏巖與國際藝術村。轉進思源路,就踏上回家之途,又投入城市深處。

城市生活的一天,不論工作成敗榮辱,總得鬆弛身心,儲備明日的元氣,有必要踏出戶外,從漫遊中找回自我。由客家主題園區走到自來水園區,不失為黃昏漫步的田園路線。
將近傍晚時分,頂著西斜日光,走過客家公園的林蔭步道,展開尋幽之旅。

園區的水車仍運轉不息,夕陽西下,晚霞金光灑滿天邊。迎著暮光,進入竹林小徑棧道,追著落日,邁向跨堤平台。

踏入平台,趕上落日,三兩遊客駐足不前,目送金輪西沉。心中惦記著河濱花景,想在日落前逛花海,不自覺地返身尋找下台秘梯。

回頭望見來時路,照明臂燈已亮起,與台北101的塔燈互相映輝,見證身在新世紀的大都會。跨堤平台的地面也亮出成排小燈,預告夜遊情境,台面將與星空比美。

趁著落日餘暉尚存,在平台上俯瞰河濱花圃,近乎平射的暮光,使花圃圖案浮出草地,晚風吹過,花光閃爍。

萬紫千紅的大波斯菊,簇擁在花圃圖案的外圍環圈,地面近看只能賞花,平台上遠望,才能看出精緻的圖形。

黃波斯菊的花海呈現海的壯觀,黃橙色的花在夕陽下更見金碧輝煌,高低不等的花叢映出明暗浪條,晚風吹出金色浪花。

花海中闢有人行道路,入花叢無須踐花踏土。
親子賞花,記錄花樣童年。情侶看花,切記如花誓言。

華燈初上,天際雖有餘光,花色已趨暗淡,花迷仍撐起腳架,低頭取景,今夕有緣莫錯過,哪怕明日黃花。

夜幕低垂,走在通向永福橋的路上,道路兩旁燈火輝煌。
在城市中邂逅鄉野,帶著淨空心境,跟白晝告別。
未曾荷鋤耕耘,晚歸華燈初明,只求心田無礙,明日另有天涯

大眾交通資訊:
捷運淡水新店線:台電大樓站5號出口,往師大路方向前行至汀洲路3段路口,穿越地下道後即可到達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翻過跨提平台可進入古亭河濱公園。
搭乘公車253、673、棕12至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站下車,即可順指標到達公園。搭乘208、236、251、252、278、606、644、648、660、672、74、藍28至羅斯福師大路口下車,往師大路方向前行至汀洲路3段路口,即可到達公園。

園區設施景點配置圖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北濱觀海賞瀑 (作者--山風)

時序進入仲夏以來,台灣南部大雨成災,北部雨量雖不多,卻連日飆高溫,大台北地區竟有三十七八度的紀錄。假日一到,市民渴望清涼,大批遊客湧入海濱或山溪,尋幽避暑不辭遠。回想山人幾年來的行蹤,夏天多半到低山溪邊健行,烏來的紅河谷步道、陽明山與士林間的水圳步道、基隆的泰安瀑布、石碇的淡蘭古道與烏塗溪步道等景點經常排入行程。這次心血來潮,想起號稱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兩大瀑布-阿里磅瀑布與青山瀑布,於是安排在夏天探訪。這兩個瀑布都在北海岸山谷溪流裡,其中青山瀑布已闢建了石板步道,而且也有路通到東側的尖山湖步道,全程走在陰涼的森林裡,適合大眾旅遊納涼,於是邀俞兄同行,預定經由陽金公路到北海岸,順遊濱海岸景點,再深入老梅溪,探尋青山瀑布。


【石門海濱蜻蜓點水】
在陽明山和俞兄會合後,我們驅車翻過七星山鞍部,經過馬槽與上磺溪,由於今天目標是石門海岸,我們不必進入金山街道,就在重光站離開陽金公路,左轉改走北25鄉道,想順便觀察阿里磅瀑布的外圍交通狀況。這條柏油路雖然不寬,倒也不難走,但岔道上路標不明,外人必須小心判斷。路過葵扇湖不久,又經過倒照湖,這就是進入阿里磅瀑布的路口,下次準備來訪。今天轉入北22鄉道,直奔海岸公路的中角地區。
由中角沿海岸向淡水與三芝方向走,公路轉向西北方,進入石門區,漸漸趨近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石門區的中角到石門洞海邊,長約十公里,是所謂跳石海岸,往昔大屯火山所噴落的礫石,經過海浪的沖洗,滾動加上侵蝕,使得這些石塊變得圓滑如球,在公路尚未開通前,來往的居民與旅客只能沿海岸走,常受阻於海水波濤,必須等到稍為退潮,才能在礫石間跳躍而過,故有跳石之名。

如今在寬平的海岸公路旁,闢有多處停車場,我們在幾處停車觀看,路邊可見海埔姜、草海桐等海濱植物,但往下坡看,海水邊緣果然看不到潔白的沙灘,而是成堆的圓卵形大石塊,礫石後面斜坡才出現海濱植物,與一般沙灘夾雜礁石的海岸大不相同。

走完跳石海岸,已經看見前方突出海面的岬角,富貴角在望。這時忽然在右車窗外看到一群遊客停留,原來海岸出現白沙,路邊與海邊兩道沙灘之間,豎立著一道巨大的岩石拱牆,下方岩洞可直眺蔚藍海水,這就是北海岸有名的石門海蝕洞,也是本鄉與本區地名由來的典故。


近幾年常到東北角景點或島嶼旅遊,歸途經過北海岸,不過都已近黃昏,整車遊客趕著到淡水漁人碼頭去看落日並吃晚餐,所以中途景點沒停留。今天難得專遊石門海山景色,當然要下車賞景。石門洞的礁岩上面,已闢建了步道與觀景台,兩邊有階梯可上下,這時烈日隱入雲中,海風徐來,我們乃登洞頂眺望。夏日到海邊,無非想游泳或在海灘戲水,不過這次旅途志在入山尋瀑,對海景只是蜻蜓點水,但在海蝕洞頂遠看海中礁石間的拱橋,遊客悠然漫步其間,近看湛藍的海水湧上沙灘,三五遊人臨水踏浪,心中也浮現海濱消暑的心曠神怡感。


遊畢石門洞,看到旁邊有石門風箏公園的指標,猛然想起這裡是放風箏的著名場地,每年還舉辦國際風箏競賽,於是好奇想過去一探,穿過公園綠地,又看到「綠色礁石」的標牌,也指向海邊,應該就是今天行程預定的「老梅綠石槽」景點,心想這一探真是一舉兩得。走上一道沙石高壩,上面有漂流木排成的柵欄,沙壩後面就是海灘,只見廣闊沙灘上有少許逐浪的遊客,但看不到綠色礁石或綠石槽,在海浪沖打的潮間帶有幾排岩礁,除此之外盡是白沙,大概綠色藻類在礁石上的生長期(春冬)過去了,在夏天的豔陽下已枯萎殆盡。今天出門前,室內規劃功課沒做好,選錯遊覽時間了。掉頭想走回停車場,卻見沙壩上有幾位年青人正在放風箏,算是風箏公園的應景活動了。

開車順著風箏公園旁的車道行駛,穿過海岸的黃槿與木麻黃林,走上富貴角的高崗,來到一座停車場,居然發現場邊有公車站牌,站名是富貴角公園,遠處幾棟大廈像是飯店或遊客中心,但屋後的圓頂雷達顯示這裡是空軍的雷達站。記得以前此處是軍管禁地,現在卻是北海風景區的一個景點了。

既然進了公園,就停好車,走一走公園內的步道。步道繞過台地,也有木棧道通到海邊的沙丘與海岸林,這時步道旁最搶眼的要算盛開的天人菊,豔紅的放射狀花朵惹人喜愛,也招蜂引蝶,而白色粉撲狀的果實點綴其間,小翅果將隨風飄散,繼續拓展命脈。



在沙岸的坡面上,黃槿的小樹也拓殖進來,飄動的沙丘半淹樹幹,海岸林正與沙丘短兵相接。步道一直伸向富貴角的突出台地,眼看景色大多相似,時間又近正午,乃結束公園之旅,驅車繞過富貴角高崗。


我們轉入富基魚港,想選一家海產店吃午餐,雖然店家頻出來招呼,但路邊停滿車子,我們繞了幾條路的停車場,始終找不到車位,不得已又開下高崗,進入老梅社區,這裡沒有外地遊客,我們才找到一家小吃麵店,解決午餐。

【溯登圳路訪青山瀑】
吃過午餐,開車經過老梅社區,回到二號北海公路,在等紅綠燈號時,看到對面有一條交叉公路,導向山區,查地圖應是北17鄉道,通往豬槽潭,也就是往青山瀑布的路。等綠登一亮,我們越過公路進入鄉道,果然見到青山瀑布的指標,豬槽潭路沿途農舍點點,梯田遍佈,此刻日正當中,豔陽高照,路上人車絕跡,不知青山瀑布會有多少遊客。經過六和山莊叉路與豬槽潭橋後,右邊又有岔道,取左邊公路,通過青山橋,朝山腰的路前進。
逼近山腰溪谷時,路邊開始出現停泊的轎車與休旅車,接著車陣大擺長龍,算算可能不止上百輛,料想登山口到了,剛才路上未見一車,想不到這條小路底竟已湧入這麼多遊客,大家可能提早入山,躲到林內瀑布下去納涼了。我們車子開過公路的轉角處,接到北19線,左側有一岔路通到停車場,大概也停滿了,所以北19線路邊也是停放長長一整排的車,我們只好退回來路,在山下車陣的末端找到停車位。
登山口有涼亭與一家冷飲店,石花凍或冰淇淋生意很好,也有農家兜售作物,在此見到了大批遊客,正午烈日炙人,下山的遊客都留在亭下休息,少數遊客正整裝待發。我們看了解說牌的簡略地圖後,就急著上山,希望趕快進入林蔭躲太陽。開頭的一段是上坡棧道,接著有石板階梯,路旁伴隨一道狹窄的圳溝,流水傾瀉而下,潺潺水聲帶來涼意。登高幾十公尺後,坡度變緩,圳道稍加寬,平坦的步道隨著水圳繞行山腰,遊客至此,剛才跋涉之苦全消,開始享受悠閒的水圳步道漫步,我們感覺景色似曾相識,彷彿又回到內雙溪的坪頂水圳步道。



沿圳溝走了約二十分鐘,跨過溝渠左右兩次,與成群遊客迎面相遇,有些狹窄路段不得不暫停路肩迴避。下午一點鐘左右,步道瀕臨溪水,溪底已有三五遊客在戲水,這裡是水圳源頭,水圳由前方溪谷引水。查看地圖,老梅溪在附近分為左右兩支流,右邊是刺格窟溪,左側為豬母屏溪,青山瀑就在左溪上,順左側溪邊走了兩三分鐘,眼前出現一座鐵架的跨溪木板橋,橋的上下遊溪床上仍有不少人影。



過橋的右側有塊巨石,前面的一顆榕樹基部氣根交錯成網狀,與岩石表面並未接觸,而是隔空架在石塊前,與常見的榕根抱石型態大不相同,這特殊景觀吸引我們一再拍照。繼續上路後,發現水圳與相隨的石板路都不見了,步道走在陡峭的溪邊土石上,溪中亂石磊磊,夾雜生長著大樹,樹皮灰白色的九芎格外醒目,溯溪走了約一刻鐘,遇見溪中的樹蔭下很多遊客,後來在一座峭壁下出現鐵欄杆,步道拾階而上,接到另一座跨溪的鐵橋,聽溪谷裡水聲隆隆,橋上的遊客頻頻向上遊取景拍照,想必已看到瀑布了。



在鐵橋眺望上游,景色果然不錯,溪中巨石成堆,溪水在石縫間流洩,寬縫間就形成小瀑。遠處右岸邊架著一道鐵梯,接到一小座平台,後面的樹縫中可見水光閃閃,那就是青山瀑布了。



走向鐵梯途中,溪床的石堆間可見三五成群的遊客,有些正跳石走向上游,也有人從上面走下來,上面溪床應該通到瀑布下的水潭,踏石溯溪可到瀑布下去戲水,但我們還有另一段路程要走,不想下溪久停,決定到鐵梯上的觀瀑台去拍照。走到梯子下方,只見瀑布的岩牆在陽光下閃爍發亮,今日瀑布水量不大,中段水流分歧,水花四濺,觀瀑台上清涼無比,可惜人氣太旺,要站到台邊賞瀑,必須輪流拍照。


形成瀑布的斷層岩壁高約30公尺,呈上窄下寬的三角形,岩面並不平滑,有橫斜的裂隙與突階,溪水由岩頂的溝隙流下,呈階梯狀下瀉,瀑面往下加寬,並分散為三四道稀薄的水柱,沖入下方的水潭。這是很常見的山間瀑布型態,並無特別出奇之處,若能選在雨季前來,大水奔騰當更有可觀,不過這次賞瀑意圖,是被都市連日的高溫所激發,能走入溪谷幽徑,享受芬多精與負離子,於願足矣。


【翻越瀑頂訪尖山湖】
觀瀑台並不大,上來十幾人已很擁擠,遊客當然不想一直擠在台上,但長途跋涉而來,匆匆離去又太可惜,找一處涼爽之處休息或野餐才是賞瀑之道,於是瀑布下的溪邊水湄成了遊客停腳濯足的場所,從瀑布下一直到第一座鐵橋下的溪床上都有人戲水,人口最密的就在瀑布底部的溪石之間,站在觀瀑台上聽到溪谷人聲鼎沸,這就是夏日山溪常見的盛況。我們在各地山區賞瀑,體驗過不同的情境,今天天氣好,又是假日,瀑布道上的遊人像城市鬧區的逛街者,這也在今日旅途的預料之中,還沒有走入步道之前,在烈日下的公路上不見車影人蹤,現在目睹林蔭溪中的人潮,也感到人們真懂得夏日的休憩之道。
我們既已吃過午餐,又有另一條步道的行程,在瀑布拍完照就不久留,看到觀瀑台右側有路跡,乃背起行囊上路。這條路並不好走,起初是狹窄的土石交雜陡坡,從左側下望,拍到瀑布與瀑下溪谷全景,也看到下游各溪段的戲水遊客,這才猛然發覺,剛才往瀑布途中,頻頻遇見來往遊客,現在這條險路上再也沒有碰到其他人。


瀑布上段在樹縫中若隱若現,爬得越高,路越陡,幸好路邊樹幹上綁著繩索,拉繩助攀,安全無虞。爬上險崖後瀑聲已遠,步道變緩而轉為下坡,左側又見溪水,這條溪應是青山瀑布的上段河谷,我們往後退幾步,想看瀑頂溪水,但沒發現,可能離瀑頂很遠了。步道通到溪床上的一座小鐵橋,這時又看到橋下有兩三位濯足戲水者,橋上還有遊客正在穿鞋,他們爬過這段陡坡險路,終於忍不住誘人的溪水而停留下來了。



走過小橋,步道離開老梅溪,往對岸爬升,開始越嶺的行程。老梅溪與尖山湖溪之間,隔著一道四五百公尺的山稜,必須翻越這道稜線才能通到尖山湖,起步又是急斜的坡面,但路面寬敞,鋪著整齊的石板,陡峭之處也有架繩輔助,我想這就是整建過的尖山湖步道了。順石板路步步高升,路上又只剩我們兩人,爬坡雖然吃力,但森林內清風迎面吹來,濕透的衣服還傳來陣陣涼意,走起來就不覺累了。在一段繞行山腰的平坦路上,迎面遇到一對男女遊客,原以為他們是從尖山湖那邊走過來,寒喧之後,才知也是從青山瀑爬上來的,因不知這路通往何處,越走越沒信心,就退回來,我們告以此路會通到尖山湖紀念碑,接北19鄉道,可繞回青山步道口取車,他們本想跟進,問我要多久時間,我第一次走此路線,查過文獻沒注意所需時間,但剛才過橋曾看到樹上的指標牌,註明到紀念碑約60-70分鐘,就告訴他們大約一個半鐘頭,他們聽了大嘆一口氣,打消跟進之意,掉頭走原路回瀑布去了。其實走回瀑布的路,下陡坡更費時,循水圳步道出去,所花的時間何止一個鐘頭,但我們沒走過尖山湖步道全程,自己前途未卜,也不便勸進。


往前的石板路更陡,一直往高處延伸,的確有爬無止境的感覺,剛才那兩位山友可能吃過苦頭,所以不願再繼續上去了,下坡回頭路總比上坡輕鬆。我們爬了一段,對面又來了一位獨行俠,一問之下也是走回頭路的遊客,他說已爬到一座涼亭,不知還要多久才能下山,單槍匹馬不想冒險,走原路回程比較穩當。我想越嶺路在翻過稜線之前,總是要爬陡坡的,這種石板路算是好走的了。十多分鐘後,步道趨緩,頭上晴空逼近,兩旁樹木變矮,芒草夾道,料想正通過鞍部地形,前方芒草疏開處,一座四角涼亭在望。



這座涼亭位在越嶺點,可眺望北海岸與山坡上的石門村落與田園,往來尖山湖與青山瀑的遊客,過此點後便是一路下坡了。我們覺得苦盡甘來,休息片刻就下山,往下的路是尖山湖步道的主線,架設了寬闊的木棧道,梯面上還鋪著止滑的橡膠板,走起來安穩舒適,看樣子石門區因為海邊有核能電廠,每年有台電的回饋金,山區的登山路線整建也捨得花錢,今天的路線上除了瀑布邊的那一段陡崖以外,最近都整修過。走下坡棧道輕鬆多了,路線在森林裡拐幾個彎,陡峭路段還有護繩,來到一直行路段,上方邊坡出現一個小型廣場,尖山湖紀念碑到了。


紀念碑似乎是這條步道的主要景點,地基不大,中央的方形台上豎立著一柱長條形的古老石碑,刻著「海軍將士戰死之地」,石柱兩旁則有新建的矮牆與記事碑文,說明所紀念之史實是日治時期的海軍戰士殉難地點,在中日戰爭初期,即1937年11月26日,一架日本海軍戰機於中國漢口戰場回航之時,在此地墜毀遇難。戰爭初期日軍擁有優勢,人員損失不多,故有此立碑祭祀之舉,若是後期敗相已露,神風飛機自毀不計其數,飛行員可能無法如此紀念了。後來這個紀念碑一直隱身於寂靜山林,直到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台北縣石門鄉為發展觀光,開闢山區健行步道,並發掘史蹟,才將基地整建,並重立碑文。


往下再走,仍有完善的棧道,最後棧道跨過一條圳溝,緩緩下降到尖山湖溪邊,終於看到公路,完成尖山湖步道之旅,在溪邊漱洗後,輕快地沿公路下山。

在公路上走了兩百多公尺,停下來看山坡上的梯田景觀,順便重新看地勢、查地圖,覺得已回到北19線,但要回青山步道口取車,方向則錯了,這才調頭往回走,來到剛才下山的溪邊步道口,看見路口的尖山湖步道巨石刻字,與U形大轉彎的另一端公路,從這裡往西北方走公路,十幾分鐘就回到青山瀑布登山口,這時已將近下午四點,回台北還有漫長的路,乃驅車回程,結束這夏日山海尋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