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雙溪兩岸步道串連之四)
位於台北市北方的內雙溪南北兩側,山稜與溪谷交錯,蘊育不少先民聚落與農園,更有許多灌溉圳渠散佈其間。最近區內的古道、圳道與新闢的健行步道吸引大量山友與一般市民上山旅遊,本系列遊記報導區內的步道與景點,並將各段路線定位與串連,以分享同好,有關各段路線的相關位置與交通動線,請參閱所附之簡圖。區內路線可分南北兩線,若以發源於風櫃嘴附近,向西南流經故宮博物院的溪流視為內雙溪之主流,則此溪以北有許多支流,如坪林坑溪、礁坑溪等,皆發源於擎天崗一線的山稜,源遠流長,經過許多村落與農地,並有不少先民開闢之水圳,是本文所謂之北線,以古道及水圳路取勝。南線指的是主流之東南側,這一邊的集水區較狹小,距溪流不到兩公里就是五指山脈的主稜,一脈相連的有風櫃嘴南邊的五指山,碧山、大崙頭山、大崙尾山,並連到大直北邊的文間山與劍潭山,在山溪之間也有許多古道,夾在產業道路之間,南路的健行以連峰登頂與步道串連取勝,可隨興之所至,作不同路段之組合健行。
坪頂古圳伴著整齊的石板步道,穿梭在翠綠的森林裡,是台北近郊有名的森林浴路線。
本篇報導的屬於北線的坪頂古圳。士林區的平等里昔偁「坪頂」,乃內雙溪北側支流之河谷台地,清朝即有先民進入屯墾,先後闢有坪頂古圳及新圳,以取得飲水及灌溉水源,日本治台期間又開闢登峰圳,使得平等里及山下的溪山里得以順利發展農業,目前在七星農田水利會及市政府的輔導下,產業道路與水圳網路四通八達,士林山區已成為台北都會區的農業及休閒重鎮,也是登山健行與森林浴的優質場所。水圳沿途所闢設的古道之中,最著名的一條乃貫穿坪頂三條水圳的越嶺古道,一般簡稱坪頂水圳路,其登山口有四處,一為平菁街95巷的內厝社區,二為由萬溪產業道路頂山支線下行的步道,三為至善路370巷底的田尾仔橋,四為至善路370巷15弄的登山口,最後這條路線又稱大崎頭步道。以上四條路線交會於瑪礁山稜線南側的清風亭,這個休息站也是平等里通往北邊擎天崗步道的起點,南下可走到鵝尾山,接到內雙溪至善路,所以每到假日,南來北往的山友都在此匯集,非常熱鬧。
【大崎頭步道】
睡到自然醒已將近八點半,一看窗外,是初秋的好天氣,值得到山上走走,選一條輕鬆的半天短路線,於是就想到坪頂水圳越嶺。我們開車經故宮博物院,進入內雙溪,來到至善路底的聖人瀑布公車站,這裡是小18巴士的終點,也是很多登山路線的起點,我們把車停在公車站的廣場,徒步走進370巷的產業道路。今天計劃由大崎頭步道走到清風亭,再順坪頂古圳的步道,穿越三條圳渠,由田尾仔橋出來,回到停車處,估計慢行大約兩個小時。
產業道路有點坡度,寬度也較小,難怪公車不再續行,十點整經過15弄口,原來這個巷弄的登山口是一段石階步道與農宅,兩旁是稀樹林與旱田,秋陽照得石板發燙,走不了幾步已是滿身大汗,小文很有耐心地數著石階,一步步向上爬,將近六百多階以後終於爬到平緩的山腰小徑,左側是闊葉樹林,右邊是竹林,向東迴繞後通到幾戶農宅,最後的19號宅旁有一條產業道路往下走,查看地圖可通到田尾仔橋附近,應當是回程經過的地方。農家的左側森林中另有一條石階步道,這就是通到清風亭的路,據農家主人說,到清風亭的幾條路線之中,這條路是後來修闢的,由於沒有水圳相伴,樹蔭也比較少,所以走的人並不很多。
從至善路370巷15弄的登山口爬上大崎頭步道,經稀樹林與旱田(左),走了五百多石階才看到竹林與闊葉林(右)。
由最後農家走上石板路,大崎頭步道穿過山腰的天然闊葉林。
我們再度爬上階梯,轉向西方重新計步,這段路走在東南向的山腰,森林樹縫間可看到東側五指山及萬溪產業道路,南邊還可見到台北101大樓突出於低山上方,這是大崎頭步道展望及景觀較好的路段。在涼風徐吹的石階上休息片刻後,終於走上稜線,看到西北方遠處的大屯山,後來轉向西北的山徑,左側有通往鵝尾山的岔路,再走幾步就到清風亭,大崎頭步道結束了,從15弄口到這裡共花了50分鐘。
大崎頭步道後段看到南邊突出山頭的台北101大樓(左),與西北方的大屯山(右)。
【坪頂水圳越嶺古道】
清風亭位在一個鞍部地形,這裡並沒有水圳,順著來時的步道往西側下山,可通到平菁街95巷的內厝登山口,供山友休息的四腳涼亭緊鄰步道北側,涼亭後面的小徑則是到瑪礁山與擎天崗的古道,涼亭對面有南下的小徑,可到鵝尾山並下降到至善路,在大崎頭步道的右後方,另有一條下行的石階小路,通往坪頂古圳,也就是我們回程下山要走的古道,指標註明可通到至善路三段,就是田尾仔橋的登山口。
在清風亭並未遇到路過的山友,大概由此出發的遠行者早已離開,而經此處下山的人馬則還沒有到。我們在涼亭小休一下,接著往水圳的石階走下去,繞入東側的山腰,不久就看到左側山壁出現一個方形的涵洞,有一鐵柵門擋在洞口,上面橫匾刻有「坪頂古圳」四個字,洞口下方有清水流過,連到蜿蜒於山腰所建的水渠,這就是歷史最久的一條水圳,步道緊伴著渠道,隨著山坡的凹凸曲線繞行,由此進入水圳古道的精華地段。
鞍部上的清風亭是山友們出入古道的必經之地與休息站(左),由此走下古道就到坪頂古圳的涵洞口(右)。
古道的開頭有幾個弧形的轉彎,小文特別喜歡欣賞步道與水渠的曲線,這是走了幾條圳路所培養出來的興趣與鑑賞心得。這段弧道的曲率半徑比較大,路段視野看得遠,水道與步道構成兩條平行的弧線,逐漸匯合於遠處林間,或轉入凸出的山壁後方,令人期待山後另一道弧渠的景緻,當兩個弧道相連而方向相反時,則呈現優美的S形曲線,迴旋於綠林之間,富含引人入勝的意境。我們兩人來回漫步,由前後兩個方向取景,在不同角度拍攝古道的畫面,深恐匆匆走過而錯失美景。
古圳的S形轉彎弧道,穿梭在幽靜的森林中。
這條步道相當好走,路寬而平緩,石板鋪得很整齊,適合大眾與大隊人馬健行。而水圳的圳底平滑,水泥側壁也很工整,由於坡度很小,水流恆緩,水波不興。與我走過的半嶺水圳或猴崁圳路相比,這段路沒有高低落差所造成的小瀑布,水道中也欠缺掀起水花的溪石造景,但清澈的溪水在夏秋的高溫下,呈現出一股沁人的清涼,我們緩步走過,心平氣和,幾度停腳凝視不停的流水,陷入片刻沉思。
我們沿水圳上溯,頗有追根探源的遐思,可惜好景不長,十幾分鐘以後碰到岔路,樹上路標指示沿水圳前行可到擎天崗,要走兩小時的路,右下石階通到至善路,這是一般遊客走的越嶺路,也是我們兩小時行程的預定路線,所以這條古道實際上沒有一直順水圳走,我準備改天再走溯源的水路,今天出發時間太晚,暫且先走穿過圳道的越嶺路,以便下山午餐。
古圳旁的步道寬平好走,弧線優美(左),離開古圳後,走越嶺路下山(右)。
走石階下山,五六分鐘後又有一條水圳橫過山腰,步道以小水泥橋跨過渠道,看樹上小指標牌,順渠道走是第二條水圳,興建年代較上面的古圳為晚,故叫新圳,可上溯到坪林坑溪之水源。我們仍沿石階越過水圳,往下走約五十公尺,又遇到另一條橫行的水渠,右邊沿渠道可通到水渠穿過山體的涵洞,左邊的水圳路通到萬溪產業道路的左線,由地圖研判,應該是頂山部落附近,這第三條圳名為登峰圳,建於日治時期,年代最晚。我們穿過這兩條水圳,雖沒有順渠邊小徑深入探訪,但左右兩側所見的水圳步道與森林景色卻很吸引人,我拍下留影,以備將來仔細探訪。
水圳越嶺路跨過的新圳,順這條圳溝兩邊仍有清幽的步道可以探索。
越嶺路越過第三條水圳(登峰圳),左為越嶺石階路,右為登峰圳的溝渠與步道。
越嶺路仍跨過登峰圳,直下石階步道,降到一小支稜上,左側有一明顯溪谷,不久溪崖邊出現一座涼亭,再往前行,步道轉入崖下溪邊,通過一座僅供行人走的小橋,這就是越嶺路線上的重要地標桃仔腳橋,乃七十年底重建之水泥橋,橋名刻字仍有鮮明的金漆,看來維護得不錯。站在橋上俯視溪中河床,溪水奔流於崎嶇不平的巨石間,兩岸林木茂密,是一條相當原始的野溪,這是坪林坑溪的下游,再往南流則在聖人瀑布與另一支流相會,形成水量大增的內雙溪。
沿越嶺路走向坪林坑溪谷,從路上俯視跨溪的桃仔腳橋。
過了桃仔腳橋,步道連上一段上坡的石階,爬了十分鐘,接到另一條稜線上的石階路,上行的路沒有標示,料想是通往頂山部落的登山口(風行咖啡園附近),下行的路則標示通往聖人瀑布,也就是至善路的登山口。我們走下石階,穿過一大片竹林,又下降到溪邊,由此通過田尾仔橋,這座登山口的橋與上游的桃仔腳橋構造類似,比較長了一些,下面的坪林坑溪似乎更為寬大,仍是奇岩怪石與數道細流交錯的溪景。過橋踏上至善路的登山口,沿公路而下,經29及30號民宅,下方右邊有一福德祠,不久路過早上起步的15弄登山口,於中午12點回到小18公車的停車處,短短兩小時,穿行三條水圳,在士林的平等里與溪山里之間繞了一圈,滿懷水渠的涼意與綠林的清新。
走過桃仔腳橋(左),又爬上山坡,沿石階下行,通到下游的田尾仔橋(右)。
過了田尾仔橋就是至善路巷底的登山口(左),由橋上看到巨石堆積的坪林坑溪谷與兩岸原始林(右)。
【聖人瀑布】
遊過坪頂水圳,我們開車下山,經過楓林橋,在附近的餐廳吃午餐,喝完咖啡,似乎又引起遊興。我想起附近的聖人瀑布,每次登山經過內雙溪,常以小18公車作為出入的交通工具,依台北聯營公車處的資訊,這一線是以劍潭捷運站與聖人瀑布為起訖點,實際上終點卻在坪頂古圳步道口站,前一站才是聖人瀑布,我多次經過終點站,接著就進入山區活動,卻從未探訪聖人瀑布。我對這瀑布的印象止於二十多年前,記得曾走內雙溪的產業道路到盡頭,看到這瀑布,現在路況已有變化,且有公車設站,今天時間還早,我們決定回頭到上游去看聖人瀑布。
開車沿至善路向上走,經過聖人橋再行約兩百公尺,看到右側有一岔路,但沒有瀑布的指標,再往前就到公車終點站了,於是轉進這條岔路,在較寬的路邊停車,徒步進入寬僅兩公尺的道路,路口有一紅色警示牌,寫著「有落石潛在危險、禁止進入」等字眼,看來這條應該是觀瀑路,會通到一條內雙溪支流的交會點,記得以前曾發生落石傷人事件,所以國家公園當局並不鼓勵遊客進入,也不標示瀑布的景點。
從至善路通往聖人瀑布的的岔路,眼前滿山滿谷的翠綠森林(左)。進入林內看見內雙溪主流中有一大片平鋪的岩石陣列(右)。
觀瀑路通到內雙溪主流的小橋,站在橋上看到溪流河床,眼睛為之一亮,這裡與剛才經過的坪林坑溪大不相同,沒有亂石堆砌的傾斜河道與溪水奔騰的景觀,寬廣的河道相當平坦,一塊塊平頂的岩石像是排列有序的床舖,浮堆在平穩的溪水上,這些砂岩經溪水長期沖刷,產生差異侵蝕而形成分離的層片構造,有如自然的渡河踏腳石。
站在內雙溪主流的小橋上,看見溪中浮堆著一系列平坦的石片,與坪林坑溪的巨石陣大異其趣。
過河走步道,繞過山壁,抵達聖人瀑布所在的溪谷,瀑布位在支流注入主流之處,這條支流發源於五指山鞍部的風櫃嘴附近,源流旁的雙溪溝古道也是近來新興的健行路線,我曾探查過,且經過天溪園而從聖人橋下山,當時看過這溪流的壯闊浩蕩景觀,感到其水量相當大而穩定。但主流所匯集的流域更廣,遠自北邊的擎天崗發源,由於主流侵蝕力更大,下切較深,主支流之間有一段河谷的落差,乃造成懸谷型的聖人瀑布。瀑布下的水潭前面架設著圍籬及警告標示,以防民眾靠近,遊客只能從遠處觀賞,但仍可跨籬進入瀑下去攝影。
藏在主流與支流交會峽谷裡的聖人瀑布,斜陽剛好照到瀑布上段。
瀑布之溪谷離主流已有一段距離,中間散落不少大小石塊,顯然支流也向上游侵蝕,而在主流與支流之間產生一V形的後縮峽谷,岩壁上可見水平層積的岩理,不少蘆竹長在裂隙,懸垂於山壁上。瀑布從山壁之凹處傾瀉而下,落差將近20多公尺,底部寬約6公尺,傾斜的岩牆激起小水花與薄霧,這時西斜的陽光剛好射入溪谷,照到瀑布上段,整個畫面如一簾耀眼的白紗垂入幽暗的谷底,形成強烈的反差,下面的水潭有些深度,即使瀑布下段不見有強勢的衝激水柱,仍造成萬馬奔騰的巨大聲響,迴音於空曠的峽谷內。
回程經過主流上的小橋,看到溪床上多了一群戲水的遊客,有人坐在石床上,濯足於溪水中,也有小朋友踏著相鄰的石板表面,互相追逐。回到公路上,人聲與溪水聲消失了,這一切溪石奇景與瀑布峽谷畫面,似乎都隱藏在翠綠的山林裡,連瀑布聲也融入細微的風聲之中。
內雙溪南北兩側步道位置簡圖(本遊程詳細路線請參考大台北地區郊山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第六卷26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