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走過半嶺水圳步道後,對於圳路的曲徑通幽情境,感覺相當娛悅。在陽明山與北投之間,我們又收集到兩條新的水圳步道資料,準備擇期前往探訪。在北投泉源里的一條,人稱十八分拐圳步道,位於泉源路與東昇路之間的山坡上,隔著磺溪與對岸的陽峰古道平行,泉源里舊名十八分,當初福建來的移民有十八戶在此屯墾,闢建水圳,引磺溪的水灌溉,至今圳溝邊的步道修築完善,成為健行路線,一般登山由十八分產業道路進去,從東昇路出來。另一條猴崁水圳步道,被喻為陽明山秘徑,最近沿途被人設立許多石碑,上面題有字詞,引起遊客探訪與尋碑熱潮,其入口在猴崁產業道路的中段,末端通到竹子湖盆地南緣,猴崁產業道路的起點在東昇路東北端,是陽明山後山公園通往竹子湖的捷徑,但沒有公車行駛,要到猴崁水圳步道的入口,可搭公車經陽金公路到竹子湖,再南下猴崁產業道路。
十八分拐圳步道的路線,在森林邊緣左彎右拐,路面寬敞好走。
猴崁水圳就像一條天然的小山澗,步道邊的岩石滿覆青苔,頗有古道風采。
由於這兩條水圳步道里程很短,我們排在同一天來走,預計由陽投公路的龍鳳谷車站,進入十八分產業道路,先走拐圳步道,接到東昇路之後,再沿猴崁產業道路北上,進入猴崁水圳步道,最後走到竹子湖吃午餐。
【十八分頂湖圳路】
我約了俞兄,在陽明山花季的最後一天上山走圳道,這時另一伙伴五木來電問候,他剛從歐洲回台灣,停留一段時間作森林樣區調查,想偷閒與我們上山敘舊,於是三人成行。這幾天連日陰雨,出發當天雨停了,我與五木分別搭公車到陽明山,與當地的俞兄會合。我們在公車總站附近尋找230線的站牌,準備搭往北投的公車,卻看到花季期間增開的128線公車(石牌-陽明山)駛過,猜想應該會經過龍鳳谷,於是沿陽投公路下行,在紗帽山登山口附近才找到站牌,坐上車來到龍鳳谷已是九點鐘了。
龍鳳谷為一狹長的溪谷地形,陽投公路由惇敘高工開始沿溪北上,在磺溪兩岸作一倒V字形的轉折,其轉折點通過溪上的鼎筆橋,然後向南到第二展望站,剛好在對岸的惇敘高工上方。龍鳳谷包括整個V字形內的溪谷,可算是陽投公路途中的一景點與健行步道,溪邊還有露天溫泉浴場,因此步道中途分男女兩條,通過湯池後再會合。這條步道由惇敘高工起點,下溪谷溯溪而上,後面有小徑分別通到磺溪兩岸上的公路,通到西岸的地方設有龍鳳谷公車站牌(230線與陽投間花季專車),十八分產道的起點也在這裡,所以要走圳路步道可坐公車到此,若嫌230班車太少,可到捷運石牌站改搭508線,班車很多,其終點是惇敘高工,再走一站就到龍鳳谷了。
十八分產業道路的0+600公尺里程處,是水圳步道的入口。
十八分產業道路的入口處有一座三片圓形大理石湊成的紀念碑,述說開路緣由與捐地者芳名。我們沿路爬上緩斜山坡,經過幾間掛著東昇路門牌的民宅,發現路邊農地與民宅種了很多櫻花與楓樹稚樹,大多採取日本的吉野櫻與掌葉槭,嫁接在本地種的樹上,可能是近來很多公園栽培此二樹種的種源,到此健行賞花不失為秘密景點,我們今天就幸運趕上櫻花季與春天紅楓季節,算是選對時間。
走到一片寬廣的嶺頂,剛好是產業道路0+600公尺里程處,這時右側路邊看到水圳步道的入口,一條清流圳溝伴著平坦的水泥步道,穿過菜園與櫻花樹,通到樹林後面的一棟大別墅,遠山隱藏在矇矓的雲霧中,而眼前這似曾相識的鄉間小路,帶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也勾起我年少時的鄉居回憶。想起四十多年前,我曾在十八分這附近的某一處農家,渡過兩個月的農家實習打工生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種田生活一直長留腦海深處,只是時隔久遠,物換星移,當年的水田、橘園、三合院全不見了,我也忘了確實地址,去年曾在附近尋找那寄宿的農家,卻找不到一點線索,今天走到水圳口,我又停頓徘徊了一陣子。
若想找一條鄉間小路來散步,十八分水圳步道開頭這一段便是了,林子後面的別墅是兩條路線的分叉點。
步道開頭不遠處的大別墅,門牌為泉源路243之1,這裡的地址好像東昇路與泉源路混雜,編排方式有點令人迷惑,這時小徑分叉,右邊一條通過別墅的圍牆邊,料想是民宅道路,左邊的一條較寬平,像是順水圳的步道,我們就選這條走,看到地面是方形水泥磚鋪成的,有點像台北市馬路邊的人行道,俞兄說可能是水利會的大手筆。我們隨步道穿過櫻花林,越過嶺頂到稜線西側,看到山下的北投市區與霧裡的觀音山,這時水圳轉到小徑右邊,渠道變窄,路的左側是一片緩坡,除少數水田以外,山坡上大多是櫻花樹園,本土的山櫻已開過花,滿樹掛著青翠嫩葉,吉野櫻則還有不少盛開的花,點綴在山櫻綠葉間,近處的路邊也有開著密密麻麻的白色笑靨花,至此為止,好像步道的主要景緻還是櫻花,圳路的曲徑水流景觀還沒出現。
頂湖水圳步道經過許多山櫻花的種苗園(左),少數幾株吉野櫻仍在盛開(右)。
九點半過後,步道左側出現芋田及筊白筍田,一農夫正在工作,我們與他聊了幾句,談到這條圳道,得知是水利會修建的,好像剛完工不久。如此判斷,好像我們走的並不是古老的拐圳步道,正在懷疑間,左前方山坡下出現一處社區房舍,好像步道已近尾端,同時前方有岔路,左邊的水泥磚步道被一堆水泥包及工具所阻擋,無法通過,我們乃取右邊的石階上登,又來到另一岔路口,前面是一處空曠的休憩區,有一座頂湖福德宮,不少村民及遊客在聊天,我問了在廟旁的一位長者,得知福德宮後面的道路可通到東昇路的頂湖站,我們走的步道的確不是拐圳水路,有人稱為頂湖水圳步道,但從此地有路可通到拐圳步道末端的楓香觀景台。至此可確定我們走錯了,走到另一條水圳路。剛好這時有一對老夫妻帶著孫女走過,說他們也要到楓香觀景台去,我們就跟他們走。
頂湖水圳步道後段經過一些農地菜園,其末端接近頂湖的社區。
【十八分拐圳步道】
福德宮廣場的另一頭有一條下坡的步道,石階打造得很工整,旁邊沒有水圳,左側是漆成竹稈模樣的水泥護欄,看樣子剛落成不久,我注意到步道口有一新立的梯形石碑,上書「鼎筆橋步道,頂湖福德宮步道口」,原來這又是一條新闢的步道,以下山的方位判斷,的確通向磺溪上的鼎筆橋,那麼拐圳步道在何方呢?我一時迷失了方向。俞兄說鼎筆橋步道已經翻過稜線,與剛才走的頂湖水圳步道不在同一坡面,那麼拐圳步道與頂湖圳路也分別位於稜線兩邊,往鼎筆橋下溪的步道應該會遇到拐圳步道才對。
頂湖的福德宮旁有一條新修成的步道,可通到磺溪上的鼎筆橋。
沿石階步道下行不久,果然與一條彎曲的水泥步道相交,形成一個有趣的十字路,石階繼續往下走,應該會到鼎筆橋,橫行的步道必是拐圳步道,路邊有溝渠,往左的方向無疑是通往上游的楓香觀景台,那麼右邊的步道從那裡來呢?我們決定不到鼎筆橋,乃往右走,先到下遊確定其入口位置,從頭走一趟拐圳步道。往回走的路與早上走過的頂湖圳道大不相同,大部份經過茂密的天然林,沒有櫻花樹,步道一路伴著水圳,路線左彎右拐,頗富曲折變化,剛才頂湖福德宮的長者曾說拐圳是因為拐彎多而得名,看來不無道理。
十八分拐圳步道的前段穿過森林,路線拐彎多,步徑與水渠一路相隨。
走出森林後,步道兩側出現菜園、櫻花樹與社區房舍,而遠處盡頭竟是早上經過的大別墅,步道繞過別墅的圍牆邊,與頂湖圳路相接,原以為是通往民宅的水泥小徑,其實是拐圳步道的路線,我查看了收集的文獻,裡面也有記載正確路線應循別墅邊走,但是我一時僅憑現場判斷,沒注意看紀錄,不過這一誤判卻也意外走上另一圳路,並且經過新建的鼎筆橋步道。
回到十字路口已將近十點半,接著沿平坦的水泥步道走在森林裡,順彎曲的邊坡迴繞,水渠隨伴在路左側,寬約40-60公分。上次走過半嶺水圳步道,我深深體會圳路的精華,而目前這段拐圳,正是精華地段,路面比半嶺道寬,大多超過一公尺,不會有走平衡木或過獨木橋的戒慎感,有些經過懸崖邊的地段還設有護欄,路面坡度起伏很小,偶有小段上下坡,也設有木梯,全線大約只有兩公里路程,稱得上是一條老少咸宜的健行路線。
拐圳步道的後段通過茂密的天然林,走起來平緩舒暢(左),途中有一段防止土石流的高凸隧道(右)。
拐圳步道的末端繞過突稜,屢有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情境。
走過一段小木梯,接上平穩的泥土路,路旁的水渠上建有高凸的水泥隧道,似在防止邊坡的土石阻塞渠道,隧道也隨圳溝彎曲,側牆還留有窗口,構成一奇特景觀。這一彎過後,又是柳暗花明,圳路繞過突出的尾稜,稜上大樹罩頂,枝葉橫跨溝渠與步道,路面外側的懸崖下則透出對岸森林綠光,步道似乎接近磺溪的谷底了。我終於又感受到曲徑通幽的情境,不覺放慢腳步,頻頻留影,不忍匆匆走完全程,因為我們預計不走回頭路,要找另一條小徑接到上面的東昇路,再也沒機會多看水圳一眼了。
可惜好景畢竟不長,又迴轉一個彎道後,步道接到一座拱形小石橋,橋邊有渠道的閘門與開關,這幅森林中的小橋流水算是圳路的最後一景,過後小徑就通到林外,眼前出現一道二三十階的木梯,頂上有一周邊設有護欄的平台,其角落外豎立著一棵四五層樓高的大楓香樹,我們已走到步道終點的楓香觀景台了。
拐圳步道的末段的小橋流水,經過此景就到拐圳步道的終點。
拐圳步道終點的觀景台,旁邊有一棵巨大的楓香樹(左),由台上可遍覽四周山谷的新春綠林與櫻花(右)。
爬上觀景台,發現在福德宮遇到的老伯一家三人還在上面,他們大概是此地常客,到觀景台已有一段時間,準備走原路回去,我問他:不走原路可有其他出路?他指著西邊水田後面的山坡,我看到田埂似接到不明顯的小徑,據他說可通東昇路。與他們揮別後,我們留在觀景台,首先看到水利會所立的告示牌,說明此平台是為了管理附近水利設施所建,請遊人不要進入附近農地。這管理平台其實是賞景絕佳地點,旁邊這棵楓香樹體積龐大,滿樹新生翠葉必定成為附近的地標,而周圍山坡上的森林也看得到春天的新綠與老葉交雜,偶而夾著晚開櫻花的淡紅暈,色彩變化萬千。由於觀景台在半山腰,視線被附近的頂湖山與青春嶺的山稜所遮蔽,環視峽谷一圈,看到的明顯地景是東南方的錐形紗帽山與華岡上的文化大學,紗帽山前方的緩坡應該是陽峰古道的稜線,時近中午,可看到稜上林間農舍有一縷炊煙。
由拐圳步道的楓香觀景台眺望東南方的紗帽山,近處的梯田反映天光。
結束拐圳之旅,我們依老伯指示,離開觀景台,走過西側水田間埂道,接到山坡上的果園小徑,這時回頭再看觀景台,滿山翠綠新葉與水田的反光爭輝,最耀眼的還是那棵大楓香樹。小徑穿過果園,桃花已開過,柚子花清香四溢,溪谷農舍附近還有一株櫻花正在盛開。從觀景台出發,大約一刻鐘,小徑通過一鐵皮屋,後面有一條小水泥車道橫過,在路口碰見一棵結滿桑椹的桑樹,大家飽餐一頓,沿水泥車道上行,終於接到東昇路的頂湖站。
從走向東昇路的小徑,回望觀景台的大楓香樹與紗帽山(左),途中經過果園,還有櫻花正在盛開(右)。
頂湖站有小9公車可坐到竹子湖,再南下猴崁產業道路,接到猴崁水圳道入口,但這一路線要繞道後山公園、花鐘、前山公園等地,再由陽金公路進入竹子湖,多走很多路,且班車不多,難以把握時間,所以我們由頂湖站沿東昇路往東走,經過雷隱橋,在進入後山公園之前,找到猴崁產業道路的南端路口,看見一塊小牌子,寫著竹子湖與玉瀧谷的路標。
【猴崁水圳步道】
我們去年曾由後山公園的大屯瀑布起步,攀登青春嶺步道,到達猴崁產道旁的玉瀧谷,當時感到那條石階步道很陡,的確是考驗青春活力的路線。猴崁產業道路的下段,與青春嶺步道有同樣的落差,雖採之字形路線,路面的坡度還是很大,部份狹窄路段難以會車,只有小貨車與轎車可行,難怪目前沒有公車行駛。我們走在猴崁產業道路途中,經過湖山路二段86號宅,左側有一庭院,掛著蕨類植物園的牌子,想進去看一下,可惜大門上鎖,沒人應門。繼續前進到馬路大轉彎處,這裡可遠眺西邊的大屯主峰至南峰一線,近處則可見頂湖山及十八分一帶的山坡地,路邊的電線桿上有一小牌子路標,註明公路上面可到陽峰古道與猴崁古道。我們隨道路轉個彎,進入森林,在中午十二點到達玉瀧谷的青春嶺小吃店,由於預定到竹子湖午餐,乃繼續前進。
猴崁產業道路一公里處,右邊是陽峰古道北段的登山口,左邊公路下方即猴崁水圳步道的起點。
玉瀧谷公路邊有三棵大楓香樹,後面就是陽峰古道北段的入口,我們今天想探猴崁水圳,所以略過陽峰古道,順產道北行。不久來到里程一公里處,路的右側又出現一條上坡的石階步道,階梯石上長滿青苔,頗有古樸味,入口左測地面有一石碑,上書「猴崁湖田國小步道,猴崁段登山口」,這條小徑應該也是陽峰古道北段的一部份,記得去年經過此地並未看到這石碑,料想是最近才設立的,或許賦予新的步道名稱。
在這石碑的馬路對面,有一條四五公尺寬的泥土路,走下幾步,右側山坡上似有小徑的路跡,根據文獻資料,這可能是猴崁水圳路的起點,但入口處並不明顯,也沒有路標布條。我們爬上泥徑去探試一下,發現路跡越走越清楚,且沒走幾步,路邊出現水圳,渠邊的草叢上豎立著一面長方形的石碑,石材表面相當光鮮亮麗,像剛設立不久,上面凹刻「草山心流」四個大字,另一面刻有「小草二OO七,永軒晴助」等字,至此可確定這條路即猴崁圳路,很多登山紀錄中提到這條路上有好幾塊類似的石碑,刻著不同文字,各登山隊人員對文字含意議論紛紛,作了不同的解釋。我看著石碑,猛然憶起去年經過猴崁產道時,也在路邊山坡上的林子裡發現一塊石碑,上面寫的是228六十年紀念碑,其材質與眼前所見的類似,應該是同一系列的作品。
猴崁水圳步道的開頭,有一塊刻著「草山心流」的石碑,立在渠邊草叢中,是寫景,或是抒情?
我們三人面對今天看到的第一面石碑,免不了也有一番討論與臆測,背面的最後四個字像是姓名,由於最後是「助」字,有點像日本人名,我們初步猜想,或許是從前在附近居住過的日本人,最近回來尋景念舊,有感而立碑,也因此採用漢字碑文,但又不像是純粹的中國詞句。暫作如是想以後,我們開始前進,享受這幽靜脫俗的水圳與古道風光,對沿途所見的碑文,可隨興依自己心境判讀領會,以增添情趣,但不再討論石碑來路,以免掃了探幽的雅興。至於立碑真相,且等本文末交待。
猴崁圳路不同於早上走過的十八分水圳,沒有修築完善的渠道與水閘,水渠像一條自然的山澗小溪,流過草密林茂的山坡,步道沒有人工鋪面,只有滿地落葉的泥徑,伴著造型奇特的岩石露頭,顯得古意盎然,沿途也沒有人工的觀景台,不過到處都是難得的取景點。經過「草山心流」的石碑,再走幾步,又見另一「萬山溪奔」的石碑,其型式、材質與字體都可印證是同一系列的作品,雖然對這條小水圳而言,碑文不免誇大了一些,但路過「草山心流」碑,我心扉已開,思緒隨圳水奔流,有如穿越萬重山水。
第二塊石碑上書「萬山溪奔」(左),與前一碑相呼應,猴崁圳路繞山迴轉,路面沒有石階,軟土泥徑滿地落葉(右)。
猴崁水圳的急傾水道形成山澗小瀑(左),緩斜的渠道中流水奔騰(右),沖激岸邊奇石。
又走不久,圳路出現落差,形成一道彎曲又分叉的小瀑,可作萬山溪奔的寫照。再沿小徑前進,通過一片栽植山茶花的苗圃,可見到幾朵正盛開的花,山茶樹種得很密,幾乎遮蔽四周景色,不知何時,一路相隨的水圳不見了,我們進入種植許多苗木的梯田,還看到有農人在苗圃內工作,覺得好像遠離了圳路。我眼光向四周探尋,發現右上方的苗圃盡頭有小徑通入森林,於是跟著小徑走,終於又回到水圳旁的古道,這時一彎清流伴著渠邊與路上的巨石堆映入眼簾,山路稍有傾斜,流水滾滾而下,不時激起水花,後來小徑轉成崎嶇不平的狹窄石階,水圳也變成白浪翻滾的瀑布,只見五木老弟背著行囊,一馬獨行越過瀑布,背影逐漸隱入前面森林深處,看到這景象,我想到這不就是他目前生涯的寫照嗎?一個人勇闖異邦,探索森林學術的深度殿堂。
綠林遊梭客背著行囊,踏過頑石障礙,溯水探源,鑽入森林深處。
過了小瀑,路邊有一棵大楓香樹,此後路面連續高攀,水圳也形成數段傾斜的小瀑。在一個小轉彎處,水渠邊有一塊突出的彎棍岩棒,後面是一段傾斜的水渠,渠邊小徑中央平躺著一面石碑,上刻「濾思」兩字,側邊寫著「小草二OO六碧助」,這最後又有「助」字,我們原先的猜測可能錯了。不論如何,看小水瀑頻頻沖刷渠道邊的溪石與渠底石壁,濾思兩字似可暗喻心靈的洗滌。此後古道隨水圳穿梭在密林中,步徑變窄,青苔滿面,雖然走起來充滿好奇與柳暗花明的期待,卻不免瞻前顧後,小心每一腳步。四五分鐘後,在一道小瀑旁又看到一塊平臥的石碑,正面刻有「追逝」二字,側面則刻「溯往」,字面上與上一碑的濾思有點相呼應。接下來的圳路數度迴轉,渠中白浪沖岸,步道路面奇石林立,樹根盤纏糾結,健行者沿水圳上溯,頗有追根探源的意味。
猴崁水圳邊出現一塊突出彎棍岩棒(左),其不遠處路面有一塊「濾思」碑,此碑正位於湍急的圳流旁,似在催人濾清思緒?
另一道小瀑旁的碑文寫著「溯往」與「追逝」二詞(左),綠林遊梭客溯源而上,探索古圳來自何方(右)。
過午後一點鐘,步道通過一處苗圃與工寮,水圳旁的農地種了很多掌葉槭,初生葉還保持鮮紅色,附近栽培的白色笑靨花也正盛開,為這水圳古道增添春天色彩。最後經過一座跨溝的小杉木橋,往前的水圳似乎已到源頭,步道縮減成狹窄的獨木橋狀,走起來很困難,水圳的源頭相當險峻難尋,我們停下探尋的腳步,回到現實,應該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時候了,探源之行適可而止,一行人激流勇退,走回渠道下游的杉木橋,這無疑是步道的出路了。過橋就離開渠道,來到山坡地的菜園與橘園,然後轉入一片孟宗竹林,接著進入一段天然闊葉林與柳杉林,右側有竹稈架設的柵欄,前行幾步又是竹林,有塊牌子寫著「私人土地勿入」的警語,我們乃穿越柵欄,來到欄外一條寬廣的泥土路,但不知究竟通往何方,我正想取出地圖研判,五木的衛星定位儀已顯示南邊有公路,北邊則是竹子湖,如此就沒有問題,公路應是猴崁產道,我們沿目前的泥土路往北走,可以直接到達竹子湖南側的「發現」庭園餐廳。
水圳旁的掌葉槭紅葉(左),與盛開的白色笑靨花(右),為猴崁古圳路增添初春的色彩。
猴崁古道的末段離開險峻難尋的圳源,古道的出路經過清幽的孟宗竹林。
步道途經一段天然闊葉林(左),最後通過竹林與柳杉林,最後一塊石碑出現在右側路邊,「影落舞籠」四個字令人如墜入五里霧中(右)。
走在這段兩旁是柳杉林與竹林的路上,我們在路邊又發現最後一塊石碑,刻著「影落舞籠」四個字,這個碑文就令人難以詮釋了,不知取自何處典故,也無法揣測字面的意義,難道是日文裡的漢字用語嗎?這時已將近一點半,大家饑腸轆轆,無心再猜,我下主觀結論說:這是宣告水圳之旅至此已經落幕了,乃快步走向竹子湖。這條路最後分岔,右邊可接到猴崁產道,左邊是田間小徑,路口綁著登山隊的布條,我們乃採左行,通到竹子湖南邊社區的水泥大廣場,並接到此地的福德宮,這裡已可眺望大屯山主峰與竹子湖盆地,而正在盛開的海芋田與田間小路上絡繹不絕的遊客也呈現在眼前,我們通過民宅巷弄,走到我們預定的終點,在「發現」餐廳吃午餐,飯後茶敘之際,對今天的水圳溯源經歷仍然回味無窮。
猴崁水圳古道的最後出路,通到竹子湖南邊社區的農地(左)與山麓的福德宮(右)。
福德宮前可眺望竹子湖的社區與花田,海芋花季尚未開鑼,田中的海芋花已盛開,公路上的遊客人潮洶湧。
草山水圳古道位置簡圖
【後記】
出發走猴崁水圳步道之前,我曾收集登山紀錄資料,得知沿途有有若干石碑,但未探究石碑的由來與細節,只想看過再說。實地看到石碑與碑文內容後,就地瞎猜可能是以前日本人來此懷舊立碑,當然此種臆測根據很薄弱,只憑人名末端有「助」字,或有些碑文像日文的漢字而已。旅遊回來之後,我進一步上網搜查步道上的碑文記載,才發現自己真是孤陋寡聞,網路上討論猴崁碑文的訊息很多,立碑者小草是以前文化大學的學生,這一系列石碑是他的藝術創作,署名後面的「助」字代表資助的意思,前面的幾個字是贊助人的縮寫名。這些字詞有的抒情,有的寫景,可視為作者主觀意念的創作表達,遊客各自領略在心,無須細究其典故或出處,有些登山遊記僅以此作為旅途時空的記錄節點而已。至於石碑創作的緣由,網路記載甚多,也有製作者與其友人同好間的討論網誌,在此就不再贅述。
1 則留言:
こんにちは、あなたのブログ非常に良い。美しい写真。私は、公開された記事をご覧ください。興味深いことです。非常にいい。ブエノスアイレス、アルゼンチンからのごあいさつ
スペイン語のテキスト:
Hola: muy lindo su blog. lindas fotografías. Leí el artículo publicado. Es interesante. Muy lindo. Saludos, desde Buenos Aires, Argentina.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