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草山古道圳路探秘(三)(作者--山風)

自從走過半嶺水圳步道後,對於圳路的曲徑通幽情境,感覺相當娛悅。在陽明山與北投之間,我們又收集到兩條新的水圳步道資料,準備擇期前往探訪。在北投泉源里的一條,人稱十八分拐圳步道,位於泉源路與東昇路之間的山坡上,隔著磺溪與對岸的陽峰古道平行,泉源里舊名十八分,當初福建來的移民有十八戶在此屯墾,闢建水圳,引磺溪的水灌溉,至今圳溝邊的步道修築完善,成為健行路線,一般登山由十八分產業道路進去,從東昇路出來。另一條猴崁水圳步道,被喻為陽明山秘徑,最近沿途被人設立許多石碑,上面題有字詞,引起遊客探訪與尋碑熱潮,其入口在猴崁產業道路的中段,末端通到竹子湖盆地南緣,猴崁產業道路的起點在東昇路東北端,是陽明山後山公園通往竹子湖的捷徑,但沒有公車行駛,要到猴崁水圳步道的入口,可搭公車經陽金公路到竹子湖,再南下猴崁產業道路。

十八分拐圳步道的路線,在森林邊緣左彎右拐,路面寬敞好走。

猴崁水圳就像一條天然的小山澗,步道邊的岩石滿覆青苔,頗有古道風采。


由於這兩條水圳步道里程很短,我們排在同一天來走,預計由陽投公路的龍鳳谷車站,進入十八分產業道路,先走拐圳步道,接到東昇路之後,再沿猴崁產業道路北上,進入猴崁水圳步道,最後走到竹子湖吃午餐。

【十八分頂湖圳路】
我約了俞兄,在陽明山花季的最後一天上山走圳道,這時另一伙伴五木來電問候,他剛從歐洲回台灣,停留一段時間作森林樣區調查,想偷閒與我們上山敘舊,於是三人成行。這幾天連日陰雨,出發當天雨停了,我與五木分別搭公車到陽明山,與當地的俞兄會合。我們在公車總站附近尋找230線的站牌,準備搭往北投的公車,卻看到花季期間增開的128線公車(石牌-陽明山)駛過,猜想應該會經過龍鳳谷,於是沿陽投公路下行,在紗帽山登山口附近才找到站牌,坐上車來到龍鳳谷已是九點鐘了。
龍鳳谷為一狹長的溪谷地形,陽投公路由惇敘高工開始沿溪北上,在磺溪兩岸作一倒V字形的轉折,其轉折點通過溪上的鼎筆橋,然後向南到第二展望站,剛好在對岸的惇敘高工上方。龍鳳谷包括整個V字形內的溪谷,可算是陽投公路途中的一景點與健行步道,溪邊還有露天溫泉浴場,因此步道中途分男女兩條,通過湯池後再會合。這條步道由惇敘高工起點,下溪谷溯溪而上,後面有小徑分別通到磺溪兩岸上的公路,通到西岸的地方設有龍鳳谷公車站牌(230線與陽投間花季專車),十八分產道的起點也在這裡,所以要走圳路步道可坐公車到此,若嫌230班車太少,可到捷運石牌站改搭508線,班車很多,其終點是惇敘高工,再走一站就到龍鳳谷了。

十八分產業道路的0+600公尺里程處,是水圳步道的入口。


十八分產業道路的入口處有一座三片圓形大理石湊成的紀念碑,述說開路緣由與捐地者芳名。我們沿路爬上緩斜山坡,經過幾間掛著東昇路門牌的民宅,發現路邊農地與民宅種了很多櫻花與楓樹稚樹,大多採取日本的吉野櫻與掌葉槭,嫁接在本地種的樹上,可能是近來很多公園栽培此二樹種的種源,到此健行賞花不失為秘密景點,我們今天就幸運趕上櫻花季與春天紅楓季節,算是選對時間。
走到一片寬廣的嶺頂,剛好是產業道路0+600公尺里程處,這時右側路邊看到水圳步道的入口,一條清流圳溝伴著平坦的水泥步道,穿過菜園與櫻花樹,通到樹林後面的一棟大別墅,遠山隱藏在矇矓的雲霧中,而眼前這似曾相識的鄉間小路,帶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也勾起我年少時的鄉居回憶。想起四十多年前,我曾在十八分這附近的某一處農家,渡過兩個月的農家實習打工生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種田生活一直長留腦海深處,只是時隔久遠,物換星移,當年的水田、橘園、三合院全不見了,我也忘了確實地址,去年曾在附近尋找那寄宿的農家,卻找不到一點線索,今天走到水圳口,我又停頓徘徊了一陣子。

若想找一條鄉間小路來散步,十八分水圳步道開頭這一段便是了,林子後面的別墅是兩條路線的分叉點。


步道開頭不遠處的大別墅,門牌為泉源路243之1,這裡的地址好像東昇路與泉源路混雜,編排方式有點令人迷惑,這時小徑分叉,右邊一條通過別墅的圍牆邊,料想是民宅道路,左邊的一條較寬平,像是順水圳的步道,我們就選這條走,看到地面是方形水泥磚鋪成的,有點像台北市馬路邊的人行道,俞兄說可能是水利會的大手筆。我們隨步道穿過櫻花林,越過嶺頂到稜線西側,看到山下的北投市區與霧裡的觀音山,這時水圳轉到小徑右邊,渠道變窄,路的左側是一片緩坡,除少數水田以外,山坡上大多是櫻花樹園,本土的山櫻已開過花,滿樹掛著青翠嫩葉,吉野櫻則還有不少盛開的花,點綴在山櫻綠葉間,近處的路邊也有開著密密麻麻的白色笑靨花,至此為止,好像步道的主要景緻還是櫻花,圳路的曲徑水流景觀還沒出現。

頂湖水圳步道經過許多山櫻花的種苗園(左),少數幾株吉野櫻仍在盛開(右)。


九點半過後,步道左側出現芋田及筊白筍田,一農夫正在工作,我們與他聊了幾句,談到這條圳道,得知是水利會修建的,好像剛完工不久。如此判斷,好像我們走的並不是古老的拐圳步道,正在懷疑間,左前方山坡下出現一處社區房舍,好像步道已近尾端,同時前方有岔路,左邊的水泥磚步道被一堆水泥包及工具所阻擋,無法通過,我們乃取右邊的石階上登,又來到另一岔路口,前面是一處空曠的休憩區,有一座頂湖福德宮,不少村民及遊客在聊天,我問了在廟旁的一位長者,得知福德宮後面的道路可通到東昇路的頂湖站,我們走的步道的確不是拐圳水路,有人稱為頂湖水圳步道,但從此地有路可通到拐圳步道末端的楓香觀景台。至此可確定我們走錯了,走到另一條水圳路。剛好這時有一對老夫妻帶著孫女走過,說他們也要到楓香觀景台去,我們就跟他們走。

頂湖水圳步道後段經過一些農地菜園,其末端接近頂湖的社區。


【十八分拐圳步道】
福德宮廣場的另一頭有一條下坡的步道,石階打造得很工整,旁邊沒有水圳,左側是漆成竹稈模樣的水泥護欄,看樣子剛落成不久,我注意到步道口有一新立的梯形石碑,上書「鼎筆橋步道,頂湖福德宮步道口」,原來這又是一條新闢的步道,以下山的方位判斷,的確通向磺溪上的鼎筆橋,那麼拐圳步道在何方呢?我一時迷失了方向。俞兄說鼎筆橋步道已經翻過稜線,與剛才走的頂湖水圳步道不在同一坡面,那麼拐圳步道與頂湖圳路也分別位於稜線兩邊,往鼎筆橋下溪的步道應該會遇到拐圳步道才對。

頂湖的福德宮旁有一條新修成的步道,可通到磺溪上的鼎筆橋。


沿石階步道下行不久,果然與一條彎曲的水泥步道相交,形成一個有趣的十字路,石階繼續往下走,應該會到鼎筆橋,橫行的步道必是拐圳步道,路邊有溝渠,往左的方向無疑是通往上游的楓香觀景台,那麼右邊的步道從那裡來呢?我們決定不到鼎筆橋,乃往右走,先到下遊確定其入口位置,從頭走一趟拐圳步道。往回走的路與早上走過的頂湖圳道大不相同,大部份經過茂密的天然林,沒有櫻花樹,步道一路伴著水圳,路線左彎右拐,頗富曲折變化,剛才頂湖福德宮的長者曾說拐圳是因為拐彎多而得名,看來不無道理。

十八分拐圳步道的前段穿過森林,路線拐彎多,步徑與水渠一路相隨。


走出森林後,步道兩側出現菜園、櫻花樹與社區房舍,而遠處盡頭竟是早上經過的大別墅,步道繞過別墅的圍牆邊,與頂湖圳路相接,原以為是通往民宅的水泥小徑,其實是拐圳步道的路線,我查看了收集的文獻,裡面也有記載正確路線應循別墅邊走,但是我一時僅憑現場判斷,沒注意看紀錄,不過這一誤判卻也意外走上另一圳路,並且經過新建的鼎筆橋步道。
回到十字路口已將近十點半,接著沿平坦的水泥步道走在森林裡,順彎曲的邊坡迴繞,水渠隨伴在路左側,寬約40-60公分。上次走過半嶺水圳步道,我深深體會圳路的精華,而目前這段拐圳,正是精華地段,路面比半嶺道寬,大多超過一公尺,不會有走平衡木或過獨木橋的戒慎感,有些經過懸崖邊的地段還設有護欄,路面坡度起伏很小,偶有小段上下坡,也設有木梯,全線大約只有兩公里路程,稱得上是一條老少咸宜的健行路線。

拐圳步道的後段通過茂密的天然林,走起來平緩舒暢(左),途中有一段防止土石流的高凸隧道(右)。

拐圳步道的末端繞過突稜,屢有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情境。


走過一段小木梯,接上平穩的泥土路,路旁的水渠上建有高凸的水泥隧道,似在防止邊坡的土石阻塞渠道,隧道也隨圳溝彎曲,側牆還留有窗口,構成一奇特景觀。這一彎過後,又是柳暗花明,圳路繞過突出的尾稜,稜上大樹罩頂,枝葉橫跨溝渠與步道,路面外側的懸崖下則透出對岸森林綠光,步道似乎接近磺溪的谷底了。我終於又感受到曲徑通幽的情境,不覺放慢腳步,頻頻留影,不忍匆匆走完全程,因為我們預計不走回頭路,要找另一條小徑接到上面的東昇路,再也沒機會多看水圳一眼了。
可惜好景畢竟不長,又迴轉一個彎道後,步道接到一座拱形小石橋,橋邊有渠道的閘門與開關,這幅森林中的小橋流水算是圳路的最後一景,過後小徑就通到林外,眼前出現一道二三十階的木梯,頂上有一周邊設有護欄的平台,其角落外豎立著一棵四五層樓高的大楓香樹,我們已走到步道終點的楓香觀景台了。

拐圳步道的末段的小橋流水,經過此景就到拐圳步道的終點。

拐圳步道終點的觀景台,旁邊有一棵巨大的楓香樹(左),由台上可遍覽四周山谷的新春綠林與櫻花(右)。


爬上觀景台,發現在福德宮遇到的老伯一家三人還在上面,他們大概是此地常客,到觀景台已有一段時間,準備走原路回去,我問他:不走原路可有其他出路?他指著西邊水田後面的山坡,我看到田埂似接到不明顯的小徑,據他說可通東昇路。與他們揮別後,我們留在觀景台,首先看到水利會所立的告示牌,說明此平台是為了管理附近水利設施所建,請遊人不要進入附近農地。這管理平台其實是賞景絕佳地點,旁邊這棵楓香樹體積龐大,滿樹新生翠葉必定成為附近的地標,而周圍山坡上的森林也看得到春天的新綠與老葉交雜,偶而夾著晚開櫻花的淡紅暈,色彩變化萬千。由於觀景台在半山腰,視線被附近的頂湖山與青春嶺的山稜所遮蔽,環視峽谷一圈,看到的明顯地景是東南方的錐形紗帽山與華岡上的文化大學,紗帽山前方的緩坡應該是陽峰古道的稜線,時近中午,可看到稜上林間農舍有一縷炊煙。

由拐圳步道的楓香觀景台眺望東南方的紗帽山,近處的梯田反映天光。


結束拐圳之旅,我們依老伯指示,離開觀景台,走過西側水田間埂道,接到山坡上的果園小徑,這時回頭再看觀景台,滿山翠綠新葉與水田的反光爭輝,最耀眼的還是那棵大楓香樹。小徑穿過果園,桃花已開過,柚子花清香四溢,溪谷農舍附近還有一株櫻花正在盛開。從觀景台出發,大約一刻鐘,小徑通過一鐵皮屋,後面有一條小水泥車道橫過,在路口碰見一棵結滿桑椹的桑樹,大家飽餐一頓,沿水泥車道上行,終於接到東昇路的頂湖站。

從走向東昇路的小徑,回望觀景台的大楓香樹與紗帽山(左),途中經過果園,還有櫻花正在盛開(右)。


頂湖站有小9公車可坐到竹子湖,再南下猴崁產業道路,接到猴崁水圳道入口,但這一路線要繞道後山公園、花鐘、前山公園等地,再由陽金公路進入竹子湖,多走很多路,且班車不多,難以把握時間,所以我們由頂湖站沿東昇路往東走,經過雷隱橋,在進入後山公園之前,找到猴崁產業道路的南端路口,看見一塊小牌子,寫著竹子湖與玉瀧谷的路標。

【猴崁水圳步道】
我們去年曾由後山公園的大屯瀑布起步,攀登青春嶺步道,到達猴崁產道旁的玉瀧谷,當時感到那條石階步道很陡,的確是考驗青春活力的路線。猴崁產業道路的下段,與青春嶺步道有同樣的落差,雖採之字形路線,路面的坡度還是很大,部份狹窄路段難以會車,只有小貨車與轎車可行,難怪目前沒有公車行駛。我們走在猴崁產業道路途中,經過湖山路二段86號宅,左側有一庭院,掛著蕨類植物園的牌子,想進去看一下,可惜大門上鎖,沒人應門。繼續前進到馬路大轉彎處,這裡可遠眺西邊的大屯主峰至南峰一線,近處則可見頂湖山及十八分一帶的山坡地,路邊的電線桿上有一小牌子路標,註明公路上面可到陽峰古道與猴崁古道。我們隨道路轉個彎,進入森林,在中午十二點到達玉瀧谷的青春嶺小吃店,由於預定到竹子湖午餐,乃繼續前進。

猴崁產業道路一公里處,右邊是陽峰古道北段的登山口,左邊公路下方即猴崁水圳步道的起點。


玉瀧谷公路邊有三棵大楓香樹,後面就是陽峰古道北段的入口,我們今天想探猴崁水圳,所以略過陽峰古道,順產道北行。不久來到里程一公里處,路的右側又出現一條上坡的石階步道,階梯石上長滿青苔,頗有古樸味,入口左測地面有一石碑,上書「猴崁湖田國小步道,猴崁段登山口」,這條小徑應該也是陽峰古道北段的一部份,記得去年經過此地並未看到這石碑,料想是最近才設立的,或許賦予新的步道名稱。
在這石碑的馬路對面,有一條四五公尺寬的泥土路,走下幾步,右側山坡上似有小徑的路跡,根據文獻資料,這可能是猴崁水圳路的起點,但入口處並不明顯,也沒有路標布條。我們爬上泥徑去探試一下,發現路跡越走越清楚,且沒走幾步,路邊出現水圳,渠邊的草叢上豎立著一面長方形的石碑,石材表面相當光鮮亮麗,像剛設立不久,上面凹刻「草山心流」四個大字,另一面刻有「小草二OO七,永軒晴助」等字,至此可確定這條路即猴崁圳路,很多登山紀錄中提到這條路上有好幾塊類似的石碑,刻著不同文字,各登山隊人員對文字含意議論紛紛,作了不同的解釋。我看著石碑,猛然憶起去年經過猴崁產道時,也在路邊山坡上的林子裡發現一塊石碑,上面寫的是228六十年紀念碑,其材質與眼前所見的類似,應該是同一系列的作品。

猴崁水圳步道的開頭,有一塊刻著「草山心流」的石碑,立在渠邊草叢中,是寫景,或是抒情?


我們三人面對今天看到的第一面石碑,免不了也有一番討論與臆測,背面的最後四個字像是姓名,由於最後是「助」字,有點像日本人名,我們初步猜想,或許是從前在附近居住過的日本人,最近回來尋景念舊,有感而立碑,也因此採用漢字碑文,但又不像是純粹的中國詞句。暫作如是想以後,我們開始前進,享受這幽靜脫俗的水圳與古道風光,對沿途所見的碑文,可隨興依自己心境判讀領會,以增添情趣,但不再討論石碑來路,以免掃了探幽的雅興。至於立碑真相,且等本文末交待。
猴崁圳路不同於早上走過的十八分水圳,沒有修築完善的渠道與水閘,水渠像一條自然的山澗小溪,流過草密林茂的山坡,步道沒有人工鋪面,只有滿地落葉的泥徑,伴著造型奇特的岩石露頭,顯得古意盎然,沿途也沒有人工的觀景台,不過到處都是難得的取景點。經過「草山心流」的石碑,再走幾步,又見另一「萬山溪奔」的石碑,其型式、材質與字體都可印證是同一系列的作品,雖然對這條小水圳而言,碑文不免誇大了一些,但路過「草山心流」碑,我心扉已開,思緒隨圳水奔流,有如穿越萬重山水。

第二塊石碑上書「萬山溪奔」(左),與前一碑相呼應,猴崁圳路繞山迴轉,路面沒有石階,軟土泥徑滿地落葉(右)。

猴崁水圳的急傾水道形成山澗小瀑(左),緩斜的渠道中流水奔騰(右),沖激岸邊奇石。


又走不久,圳路出現落差,形成一道彎曲又分叉的小瀑,可作萬山溪奔的寫照。再沿小徑前進,通過一片栽植山茶花的苗圃,可見到幾朵正盛開的花,山茶樹種得很密,幾乎遮蔽四周景色,不知何時,一路相隨的水圳不見了,我們進入種植許多苗木的梯田,還看到有農人在苗圃內工作,覺得好像遠離了圳路。我眼光向四周探尋,發現右上方的苗圃盡頭有小徑通入森林,於是跟著小徑走,終於又回到水圳旁的古道,這時一彎清流伴著渠邊與路上的巨石堆映入眼簾,山路稍有傾斜,流水滾滾而下,不時激起水花,後來小徑轉成崎嶇不平的狹窄石階,水圳也變成白浪翻滾的瀑布,只見五木老弟背著行囊,一馬獨行越過瀑布,背影逐漸隱入前面森林深處,看到這景象,我想到這不就是他目前生涯的寫照嗎?一個人勇闖異邦,探索森林學術的深度殿堂。

綠林遊梭客背著行囊,踏過頑石障礙,溯水探源,鑽入森林深處。


過了小瀑,路邊有一棵大楓香樹,此後路面連續高攀,水圳也形成數段傾斜的小瀑。在一個小轉彎處,水渠邊有一塊突出的彎棍岩棒,後面是一段傾斜的水渠,渠邊小徑中央平躺著一面石碑,上刻「濾思」兩字,側邊寫著「小草二OO六碧助」,這最後又有「助」字,我們原先的猜測可能錯了。不論如何,看小水瀑頻頻沖刷渠道邊的溪石與渠底石壁,濾思兩字似可暗喻心靈的洗滌。此後古道隨水圳穿梭在密林中,步徑變窄,青苔滿面,雖然走起來充滿好奇與柳暗花明的期待,卻不免瞻前顧後,小心每一腳步。四五分鐘後,在一道小瀑旁又看到一塊平臥的石碑,正面刻有「追逝」二字,側面則刻「溯往」,字面上與上一碑的濾思有點相呼應。接下來的圳路數度迴轉,渠中白浪沖岸,步道路面奇石林立,樹根盤纏糾結,健行者沿水圳上溯,頗有追根探源的意味。

猴崁水圳邊出現一塊突出彎棍岩棒(左),其不遠處路面有一塊「濾思」碑,此碑正位於湍急的圳流旁,似在催人濾清思緒?


另一道小瀑旁的碑文寫著「溯往」與「追逝」二詞(左),綠林遊梭客溯源而上,探索古圳來自何方(右)。


過午後一點鐘,步道通過一處苗圃與工寮,水圳旁的農地種了很多掌葉槭,初生葉還保持鮮紅色,附近栽培的白色笑靨花也正盛開,為這水圳古道增添春天色彩。最後經過一座跨溝的小杉木橋,往前的水圳似乎已到源頭,步道縮減成狹窄的獨木橋狀,走起來很困難,水圳的源頭相當險峻難尋,我們停下探尋的腳步,回到現實,應該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時候了,探源之行適可而止,一行人激流勇退,走回渠道下游的杉木橋,這無疑是步道的出路了。過橋就離開渠道,來到山坡地的菜園與橘園,然後轉入一片孟宗竹林,接著進入一段天然闊葉林與柳杉林,右側有竹稈架設的柵欄,前行幾步又是竹林,有塊牌子寫著「私人土地勿入」的警語,我們乃穿越柵欄,來到欄外一條寬廣的泥土路,但不知究竟通往何方,我正想取出地圖研判,五木的衛星定位儀已顯示南邊有公路,北邊則是竹子湖,如此就沒有問題,公路應是猴崁產道,我們沿目前的泥土路往北走,可以直接到達竹子湖南側的「發現」庭園餐廳。

水圳旁的掌葉槭紅葉(左),與盛開的白色笑靨花(右),為猴崁古圳路增添初春的色彩。

猴崁古道的末段離開險峻難尋的圳源,古道的出路經過清幽的孟宗竹林。

步道途經一段天然闊葉林(左),最後通過竹林與柳杉林,最後一塊石碑出現在右側路邊,「影落舞籠」四個字令人如墜入五里霧中(右)。


走在這段兩旁是柳杉林與竹林的路上,我們在路邊又發現最後一塊石碑,刻著「影落舞籠」四個字,這個碑文就令人難以詮釋了,不知取自何處典故,也無法揣測字面的意義,難道是日文裡的漢字用語嗎?這時已將近一點半,大家饑腸轆轆,無心再猜,我下主觀結論說:這是宣告水圳之旅至此已經落幕了,乃快步走向竹子湖。這條路最後分岔,右邊可接到猴崁產道,左邊是田間小徑,路口綁著登山隊的布條,我們乃採左行,通到竹子湖南邊社區的水泥大廣場,並接到此地的福德宮,這裡已可眺望大屯山主峰與竹子湖盆地,而正在盛開的海芋田與田間小路上絡繹不絕的遊客也呈現在眼前,我們通過民宅巷弄,走到我們預定的終點,在「發現」餐廳吃午餐,飯後茶敘之際,對今天的水圳溯源經歷仍然回味無窮。

猴崁水圳古道的最後出路,通到竹子湖南邊社區的農地(左)與山麓的福德宮(右)。

福德宮前可眺望竹子湖的社區與花田,海芋花季尚未開鑼,田中的海芋花已盛開,公路上的遊客人潮洶湧。

草山水圳古道位置簡圖

【後記】
出發走猴崁水圳步道之前,我曾收集登山紀錄資料,得知沿途有有若干石碑,但未探究石碑的由來與細節,只想看過再說。實地看到石碑與碑文內容後,就地瞎猜可能是以前日本人來此懷舊立碑,當然此種臆測根據很薄弱,只憑人名末端有「助」字,或有些碑文像日文的漢字而已。旅遊回來之後,我進一步上網搜查步道上的碑文記載,才發現自己真是孤陋寡聞,網路上討論猴崁碑文的訊息很多,立碑者小草是以前文化大學的學生,這一系列石碑是他的藝術創作,署名後面的「助」字代表資助的意思,前面的幾個字是贊助人的縮寫名。這些字詞有的抒情,有的寫景,可視為作者主觀意念的創作表達,遊客各自領略在心,無須細究其典故或出處,有些登山遊記僅以此作為旅途時空的記錄節點而已。至於石碑創作的緣由,網路記載甚多,也有製作者與其友人同好間的討論網誌,在此就不再贅述。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草山古道圳路探秘(二)( 作者--山風)

我們計劃探訪陽明山與北投之間的古道與水圳步道已有一段時間,自從走過橫嶺古道與陽峰古道以後,有機會就收集資料,計劃第二次的行程。這期間我們只走過遠近聞名的天母水管路,按一般遊客的走法,我們先到天母中山北路七段的圓環,由山腳的登山口沿水管旁的石階上行,這一千多個石階走起來真辛苦,途中還看到台灣獼猴坐在石階上,幸好走完石階,到達調整井,路旁有涼亭可休息,也有清涼的井水供人洗滌。接著步道進入平坦的山腰森林,走起來輕鬆愉快,在途中的親山紀念卡打印台附近,我看到有一條石板步道通入溪谷,解說牌說明這條翠峰步道距離慈母橋830公尺,查看地圖判斷,應該是從翠峰瀑布沿著松溪走下去,最後接到半嶺產業道路,這裡又有另一條半嶺水圳步道,可以沿圳渠健行,看來這兩條步道都是以水路明渠為主題景緻,景色料必清幽,值得探訪。

天母水管路的下段是一路上坡的石階,路旁有大水管相隨。

天母水管路常有獼猴出現,偶見猴子大搖大擺走在石階上(左),過了調整井的路段,水管路變成平緩舒適的森林步道(右)。


流過天母的磺溪,其上游有兩大系統,一支發源於竹子湖,有好幾條源頭,會合後稱為磺溪主流(有些地圖稱南磺溪),另一支發源於七星山南麓,流經中山樓附近,並繞到紗帽山南側,稱作松溪(凇溪),兩大支流在行義路與中山北路七段219巷之間的山谷交匯。這兩支水路沿途有許多古道或水圳步道,可安排作健行活動。在陽明山格致路與天母行義路之間,松溪橫流穿過文化大學的北邊,其南北岸有三條大略平行的步道,最南邊是眾所周知的天母水管路,翠峰步道則沿松溪南岸走向下游,另在南岸山腰也有步道,可接上猴洞產業道路,可視為翠峰步道副線。至於松溪北岸,有灌溉用的水圳,渠旁的步道就是半嶺水圳步道,最近有不少健行的記錄。
經考慮行程,我決定以半嶺產業道路的福德宮為出發點,先走半嶺圳道,再接紗帽路,從紗帽山與文化大學間的小徑,走到天母水管路的登山口,然後下水管路,循翠峰步道走回半嶺產業道路,完成繞松溪南北一大圈的迴遊(參見文後簡圖)。

【慈母橋溪谷】
我選定九八年陽明山花季的一個星期天,進行這次松溪的迴遊,這天剛好有登山隊預計走半嶺水圳路,再接橫嶺古道,經陽明山去逛七星公園,我想可以陪同他們走完半嶺路,然後分道揚鑣,繞水管路走回產業道路的福德宮。登山隊在早上八點於北投捷運站集合,我出門晚了一點,獨自搭捷運車北上,經劍潭站時已過八點,料想無法趕上大隊的出發時間,乃臨時決定在石牌站下車,改搭535公車,以便迎頭趕上隊伍。
記得出發前上網查交通資料,535公車由石牌發車,到陽明山六窟溫泉,然後經半嶺產業道路,在登山口福德宮就有一停靠站,我搭這班車或許可以直接到登山口,及時加入大隊行動。花季期間,石牌站有128專車上陽明山,班車頗多,但沒經過半嶺產道,我只好苦等535班車,終於在8:40搭上車,車上只有八九位女乘客,以老人居多,車經行義路及龍鳳谷,再由紗帽橋旁進入湖底路,前後二十分鐘就到達六窟溫泉,想不到由石牌上陽明山,竟比士林經仰德大道快得多。到站後司機先離開去辦私事,叫我們自行刷卡下車,其他乘客相伴走向溫泉區,只剩我一人留在站牌邊,看樣子班車只到此為止,不知回程是否會走半嶺路,我等司機回來,問他下山是否會經福德宮(站名土地公廟),他居然沒聽過這站,連第二展望站(半嶺產道入口)也不清楚,原來他回程是照原路開,說完他就上車開走了。我一時愣住,好像獨自被遺棄在荒郊,距離我預定的目標好遠,網路上公車查詢系統所列的站名與路線也許已經過時,主事者還沒更新?
我取出地圖研判,要完成今日的行程,只好自行走到半嶺路的福德宮登山口,幸好這時又來了一輛小25號公車,北投開來的,我就坐下山,在紗帽橋下車,省下一段走湖底路的時間。在紗帽橋邊補吃早餐,同時脫去外套及禦寒衣物,我沿著紗帽路南行,開始尋找這趟旅程的入口。十分鐘後,經過水井尾站,來到第二展望站,這裡有230及535的公車站牌,路邊有一涼亭,可以看到山下的天母市街,公路在此分岔,右下的路又窄又陡,路標指明半嶺產道,可通天母中山北路七段,左邊的路仍是較寬平的紗帽路,可抵達陽明山。

慈母橋的彎弓橋面及欄杆,橋上下都有遊客正在取景攝影。


順半嶺路走下來,右邊可見山下的惇敘工商校舍與硫磺谷,前方則看到在山仔后華崗上的文化大學,道路非常陡峻,卻偶有轎車與小貨車駛過,也遇見一家人作健行活動,途中經過一處跑馬場,然後公路右彎而下,路標寫著距天母三公里。再往下行,道路急左轉,接近松溪的溪谷,路面在溪的北側作U形迴轉,接著通過翠峰橋,向南直行。在道路的U形轉彎處,路邊有一座木造涼亭,裡邊有不少遊客正在休息,旁邊的溪谷有一座跨溪水泥小彎橋,寬約一公尺多,兩旁有水泥鑄造的護欄,這應該就是翠峰步道終點的慈母橋了。我仔細查看附近地形與路況,公路邊停了很多轎車與摩托車,顯然此處是一處遊客常停腳的景點,或者是民眾假日的休閒勝地,但不知主要景點何在?

慈母橋旁的半嶺產業道路彎道,這裡是翠峰步道的登山口。


路上那麼多車輛的乘客那裡去了?或許他們溯松溪旁的步道,到上游去看翠峰瀑布。我另外在慈母橋上及橋下溪中找到部份答案,原來有十幾位攝影家架起三腳架,正在拍松溪的流水與小瀑,應該是攝影同好會的活動吧。我慢慢欣賞松溪景色,覺得這溪谷兩岸林木茂盛,溪邊路旁不乏形態優雅的老樹,彎弓枝條凌空籠罩溪水,松溪的水帶有硫磺質,雖然看來略帶黃泥色,但與溪中巨石沖激,到處白浪點點,形成形成耐人尋味的動態溪景,難怪攝影家也來取景。在公路上的翠峰橋旁邊,我注意到林蔭下隱藏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弧形石橋,路邊有不明小徑通到橋上,相信公路未開通前,這裡有一條古道經過,這座橋可能是古道跨越松溪的位置,由此看來,整個溪谷與公路彎道就是一處耐人尋味的景點。

公路彎道旁的松溪溪谷,有古道經過,密林下的溪石激流耐人尋味。


至於水圳道登山口的地標福德宮,是座落在彎道南臂的松溪北岸,公路一轉彎就看到路旁的焚香爐,宮前還有535公車站牌,只是牌子已老舊生苔,連司機都不知此路線,到底是否有公車在行駛就不得而知了。福德宮廟身並不大,門額上高掛「欄杆橋頭福德宮」的牌子,所謂欄杆橋大概指的是慈母橋吧,登山界就以此名稱呼這土地公廟,登山口位於廟前塑膠雨蓬後面,石板步道旁有一梯形大理石碑,上書「半嶺步道,欄杆橋頭福德宮」。找到這登山口真是大費周章,開始走上步道已是十點了。這時登山隊早已不見人影,我只好獨自行動,早上雖然多走了點路,花去不少時間,但這些經驗有助於瞭解附近地形與交通動線。

慈母橋下方溪邊的福德宮,是半嶺水圳步道的登山口(左),更下游的松溪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弧形石橋(右)。

欄杆橋頭福德宮旁的登山口,有一塊半嶺步道的解說石碑(左),步道下半段是工整潔淨的石板路,未見到水圳(右)。


【半嶺水圳步道】
由福德宮旁的登山口走上石階,感覺石板鋪設得非常整齊,不到五十步就接公路,也就是U形彎道的北臂,看到公路對面還有石階步道,從此攀登,進入森林,又是工整潔淨的石板路,可見這條步道新近整修過。在路邊看到一面步道的解說牌,圖上畫出福德宮的步道向上接到紗帽路的頂半嶺,再沿我早上走來的路線,穿過湖底路,接著路線通到陽明山公車站,由北麓登紗帽山,下到山南麓,再經山仔后的愛富三街,通到中山北路七段,這張圖畫得很簡單,路只有一種線條,公路車道與小徑沒有區別,整個環形走法稱為勇腳級親山路線,其實包括半嶺步道、陽投公路片段、湖底路、橫嶺古道、紗帽山登山步道與天母水管路,健腳者走起來恐怕要花五六小時。我今天預定的行程只有圖上的下半部,不含橫嶺古道與紗帽山的路段。

走完石階路,半嶺步道繞過山腰的平坦路面,轉上嶺頂菜園。


走了一段石板階梯,都在密林底下,後來繞過山腰,右下方是懸崖,崖邊還有水泥護欄,到此為止步道旁並未見到水圳,難怪有些登山紀錄的作者,質疑為何有水圳步道之名。不久經過農地菜園,視野開闊起來,文化大學的大樓聳立在松溪對岸的華崗上,這時水泥步道右邊開始出現小水渠,野花沿水濱盛開,不久小徑跨過水渠,流水轉到左側,接著水泥路在芒草堆前面分叉,右路沿水渠前進,左路離開水圳,但入口掛著登山隊剛留下的布條,我乃取左而行,期待能追上大隊人馬,但後來一直沒有遇到他們。這條路通到一間民宅,步道又分岔,右邊仍順水道下行,左邊的一條在水道上方,路口又有前面隊伍留下的布條,我跟著登山隊走,不久發現小徑爬坡直上,最後竟通到一條橫行的柏油路,檢視地圖,判斷是通到紗帽路的巷道,如果再走到上面的公路,就脫離水圳步道的範圍了,於是我循原路退回民宅岔路口。

走在半嶺頂的步道上,路邊開始出現小水渠,野花沿水濱盛開(左),離開半嶺村落,轉入水圳道,水渠與溝邊水泥小徑一路相隨(右)。


由登山口至此,已花了半個鐘頭,我改採右線,順水渠邊的水泥小徑走,經過一間民宅的牆下,路隨即右轉,左上側又有一棟房屋,然後接到左上方下來的公路,路旁是一間明玄宮,公路就是剛才遇到的那條,另一端接通紗帽路,我後來所走的水渠邊路線,才是正確的半嶺水圳步道。
從明玄宮的圍牆外,順水圳往上游走,首先看見左岸有一塊巨石,然後就進入山坡的天然林,從此走到圳路盡頭,大約不到一公里的路程,然可算是本路線的精華地段,不走此段,等於沒來過半嶺圳道。水渠沿山壁的凹凸曲線迴繞,溪水清澈見底,恆速的流水發出柔情的喃喃低語,步道則以水泥鋪設在溝渠右外側,寬約五六十公分,其溝邊砌面如剛直的導板,一路護著流水,時而隨山壁畫弧轉彎,時而採取直線作鈍角的轉折,兩者一柔一剛,令人感覺有如合為一體。我走到此段,盡情放慢腳步,頻頻取景留影,有時凝視流水,眼前一直掠過不停的小水花,不得不停下來眺望松溪對岸的翠綠森林,以免眼花撩亂,錯失步伐。

水渠與步道繞著山壁迴轉,你猜不到前方轉角後面會出現甚麼景色。


一路走來,看到左側溝渠上山坡似有路跡,且有小橋相通,料想那不是圳道正途,未去探路。後來又發現右側有小徑通往溪底,也未下去,仍沿圳邊步道繞山腰前行。不久山坡變陡,水圳接到一條小瀑布,步道似與水圳分離,但左上方有路跡與繫樹繩索,乃拉繩而上,避開瀑布,然後爬到瀑頂,又見流水與步道相隨。另有一段水圳傾斜,流水形成一道白浪衝下來,步道則以石梯爬坡相呼應,我小心踏著溼滑的階梯上行,走到上面平路才鬆一口氣,也頓悟大隊登山人馬沒有把這一段圳路列入行程的道理,路上若干狹窄小徑必須小心通行,像這個水梯更無法迎面交會,大隊人員走到盡頭,要往回走可能會有安全上的疑慮,而登山口的石碑只寫半嶺步道,未加入水圳兩字,也可能與此有關。

水圳路半途遇到一條小瀑急流(左),必須拉繩爬上山坡小徑(右),以避開瀑布。

一段傾斜的水圳,流水形成白浪衝下來,步道則以石梯爬坡相隨(左)。步道盡頭穿入第三淨水廠,有一鐵柵門阻人入內(右)。


由明玄宮開始,我慢慢欣賞這段林間水路風光,好幾次來回取景,走到步道盡頭費了半個鐘頭,步道其實還沒完,但進入第三淨水廠裡面,有一鐵柵門擋道,掛著「水源禁地請勿進入」的牌子,在此之前,遇見兩位居民在路邊巡查他們村落的水管,與他們聊起附近村落水源的問題,這時步道已接進松溪之底,松溪的黃泥水質當然無法與水圳的清流相比,松溪附近另有水質優良的陽明湧泉,而水圳就是引其水利用。
兩位村人告訴我前面不能通行,必須走原路回去。在我走回頭路之前,細細品味下方的松溪,這一段溪床就在步道下方,而上游方向是一面巨石相擁而成的峭壁,溪水在石堆之間轉折流下,也造成一條曲折的瀑布,有人稱為松溪瀑布,與稍下游的翠峰瀑布在同一條溪,但這裡遊人罕至,所以這瀑布可能少有人知。

半嶺水圳步道末端的下方,有少為人知的松溪瀑布。


告別村夫往回走,頻頻聽到山坡上方的車輛聲,感覺這裡離紗帽路已經很近,行前查閱文獻,得知有登山客由圳道末端爬到公路上,省去走回頭路,我一路仔細詳看水渠右側的山坡,走了約六七十公尺,果然發現一絲路跡與布條,於是跨過水渠,循路跡爬上山坡,路顯然是登山客強行通過走出來的,不過也採之字形向上前進,路跡越來越明顯,最後接近公路的一段實在太陡,前天下雨,坡面又滑又濕,極不適合大隊人馬通過,幸好有人架繩助攀,得以安全爬到紗帽路上。我看左側三十公尺處路邊有人停車,不知這裡有何景點,乃走過去查看,發現山腳下的路邊恰好是紗帽山的南邊登山口,路標註明左下公路到北投,右上到陽明山,步道直上紗帽山頂只有一公里。這時已是十一點半,我結束水圳行程,往陽明山方向走,準備邁入下一個旅途。

【天母水管路】
由紗帽路往東行,不久公路向左彎,來到第一展望,這裡原有一座涼亭展望台,現已損毀封閉,附近還有公車站牌,在站牌右側路邊,出現一條下行的水泥步道,旁邊有方形的地圖解說牌,邊框寫著「天母古道親山廊道」,內容標明可通往文化大學、天母水管路及中山北路七段,似乎與半嶺步道開頭的解說牌相呼應,這條路就是我今天繞松溪一圈,環形路線的轉折點,將由松溪北岸轉到南岸,步入天母水管路。
由紗帽路走下步道,馬上遇到右側的岔路,柵門上又寫著「水源重地請勿進入」的警語,裡面是第三淨水廠的水源設施。我採直行往文化大學的路。這條小路鋪著水泥,旁有護欄,不久有小橋跨過溪,接著左側有一道路來接,在此遇到一對男女遊客從此路走過來,問他們何處來,他們說從陽投公路下來,準備去水管路。我們同行了一段路,我才發現已踏在柏油路面上,很快來到山仔后愛富三街底的天母水管路登山口,從紗帽路走到這裡,才五六分鐘而已。

紗帽路的第一展望站有一條步道,跨過松溪通往華崗的愛富三街底(左),可接天母水管路的下坡石階步道(右)。


從登山口出發,開始是下坡的石階,兩旁竹林夾道,途中的右測又經過第三淨水廠的禁區,過後的路段變成平坦的泥土路。天母水管路的路況可分為明顯不同的兩段,上段開闢在華崗與松溪之間的半山腰,除上端的階梯以外,大多寬敞好走,崖邊設有護欄,往昔此路是為鋪設水管而開,水管埋在泥土路面下。平緩的路段止於中途的調整井,以下路段闢在山麓寬大的尾稜上,採用堅硬石階下坡,水管時而露出地面路邊,這段路到山腳的天母圓環,落差在兩百多公尺之譜,上山爬坡吃力,下山很傷膝蓋,我已走過兩次,今天行程避開此段,只走上段。
走一小段森林中的水管路,不到五分鐘就來到一處寬廣的休息區,路邊設有關於台灣獼猴的解說牌,提醒遊客小心及防範之道,附近猴群眾多,可從下游猴洞地名及產業道路名稱看出端倪。步道下方不遠處,又有一面「當心猴群」的警告牌,接著便遇到一座涼亭及親山護照打印台,附近休憩的遊客不少,有些人正在用午餐,這裡便是翠峰步道的入口,翠峰瀑布就在底下的松溪谷底,距離早上出發的慈母橋約有830公尺。我沿水管路又走了一段林蔭步道,欣賞中午陽光射透林梢的一條條光影,隔著松溪,右下方林縫間偶而看到早上走過的半嶺路,那條繞過村落外圍的小徑清晰可見,想不到這兩條步徑如此接近。

水管路的平緩路段,有一寫著當心猴群的警告牌(左),過後便接到涼亭及親山護照打印台(右),路邊即翠峰步道入口。


【翠峰步道】
走了約十分鐘水管路,我便適可而止,不想再往下前進,回頭走到翠峰步道口,沿石階走下溪谷,途中遇有兩條岔路,第一條左叉小路可通猴洞產業道路,要看瀑布必須走右線,第二條叉路左行可通溪底,但瀑布之路應採右側小徑,這段路相當陰濕,兩旁草木掩路,必須小心踏步,沒到溪底之前已聽到隆隆水聲及遊客的喧嘩聲。
翠峰瀑布底下的溪谷有一小水潭,站在潭邊石上觀瀑,可見產生流水落差的斷崖並不平整,上段水道所流過的岩溝沒有正對著水潭,遊客只能從側面看到幾股細流穿過崎嶇不平的鐵青色岩角,溪水直到下段才匯集成較大水柱,流經面對水潭的岩溝,造成明顯的白色水幕,估計其高度不過四五公尺而已,其兩側有幾條引水用的水管,破壞了自然景觀,論整個瀑布規模與高度,與剛才看過的上游松溪瀑布相比,翠峰瀑布顯然略遜一籌,但因交通較方便,可及度高,吸引了不少遊人與登山客。

翠峰瀑布下方的水潭邊,許多攝影家正在取景拍照。


我擠身穿梭於遊客間,搶拍一些鏡頭,便退回岸邊高處,俯瞰整個溪谷,看到很多遊客散佈在水邊及溪中岩石之間,其中不少人又是一身攝影家行頭,相機固定在腳架上,用心在討論技術細節,也有攝影者在濕滑的溪床與石塊間移動,走起來驚險萬分,連聲尖叫。我方才走下瀑布途中並未碰到遊客,想不到底下竟如此熱鬧,後來憶起早上在下游慈母橋碰到的攝影團隊,他們八成是移師到瀑布來了,這裡距離慈母橋其實很近,如果一直走溪邊小徑下去,頂多二十分鐘便可接到公路。

松溪中的岩石色澤變化多端,流水穿過溪邊彎垂的樹枝,形成奇幻畫面(左),整個松溪的溪谷就是慈母橋上游的延伸(右)。

瀑布下游的松溪溪谷,仍有不少攝影家醉心於溪石漱水的景色。


我慢慢沿溪邊向下游移動,仔細欣賞溪谷景色。松溪水含硫質,瀑布下的岩石多呈黃色與紅褐暈,加上青苔衍生,色澤變化多端,而溪流如白絹穿過石堆,激盪處水花四濺,與岸邊凌空飛舞的樹枝相互對映,產生不少奇幻奧妙的畫面,難怪離開瀑布以後,下游溪谷還是有不少攝影者在取景。除了溪石漱水的動態美,另外值得品味的是溪邊的樹石造景,台灣低海拔山區有很多種榕樹,生長在溪邊的峭壁或岩石上,榕樹種子可在石壁裂縫發芽生長,其氣根可貼壁蔓延,有時騰空架幹,常纏抱大石而形成榕根盤岩的景觀,翠峰步道沿途就可發現不少這種奇景。走在溪邊步道上,深感翠峰步道就是慈母橋溪谷的上游延伸,整個溪谷代表台北盆地周邊山麓的自然生態景觀,如今這種環境所剩不多了。

松溪谷底的榕楠林型,是台北周邊山麓難得一見的天然林景觀。

松溪沿岸可看到榕樹纏抱大石,形成榕根盤岩的奇景。


我隨著溪左側的一條之字形石階上行,感覺已離開溪水,爬上松溪南岸山腰,最後接到一條柏油路末端的涼亭,這裡有李漢卿老先生的紀念石碑,述說他自力築路成疾而病故的事蹟,下面這條路就是猴洞產業道路,可通到天母。在涼亭下有幾位遊客停留,顯然此地也是休閒運動路線,我在此吃了些點心,然後順公路往下走,想找路下溪邊,回到早上出發的慈母橋,這樣才算完成環繞松溪一圈的行程。
走了七八分鐘,在產道右側發現下坡的石階,猜測是下溪的路,乃順著走下去,這小徑大概少有人走,荒草掩沒路跡,最後終於接到橫行的寬敞步道,也就是從瀑布下來的溪邊小徑,路邊有成束的水管線,接著在不遠處發現另一條下坡石階,路口有登山隊的布條,走完這石階步道,赫然看到跨溪的彎弓石橋與橋邊護欄,慈母橋到了,早上啟程的欄杆橋頭福德宮就在下面不遠處。
走到這裡,剛好是午後一點鐘,這一圈松溪迴遊共花了三小時。我在廟前的公車站牌略作休息,猜想不可能等到公車了,不如順半嶺產道走下去。公路越來越寬,路旁開始出現餐廳與小吃店,十分鐘後猴洞產道由左後方接上來,往下就是中山北路七段219巷的範圍,我於一點半到達天母圓環的公車站,完成這趟水路之旅。

從瀑布下行的溪邊小徑,通到半嶺產業道路彎道旁的慈母橋,繞松溪一周的旅途劃下句點。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草山古道圳路探秘(一)(作者--山風)

台北市的北端山區被劃入陽明山國家公園以後,市民的戶外休閒活動可說非常方便,園內的公共設施日益完善,公路及產業道路四通八達,遊園公車及小型巴士可到各處園區及景點,不論假日或非假日,遊客總是絡繹不絕。一般遊客常造訪的景點不外二子坪、小油坑、冷水坑、擎天崗等地,花季期間的陽明山,則以湖山路沿途的後山公園櫻花、花鐘,以及竹子湖的海芋田最吸引人,也是大眾所熟悉的陽明山印象。
在陽明山與北投、天母之間的山區,近年來許多過去的農路、古道、水圳步道一一被發掘報導出來,除了眾所周知的天母水管路以外,這些路線與行程並未在國家公園的規劃經營範圍內,所以沿途沒有指標與解說牌,一般遊客不得其門而入,但登山團體的嚮導紛紛探路,並帶隊尋幽探秘,在傳統的健行路線之外,增添了不少新的行程與體驗(參見文後步道簡圖)。
我們最近的健行與登山活動常出入陽明山與北投山區,尋訪這些較不為人知的步道小徑,只要花半天時間,即可遠離塵囂,擁抱鄉土農園,親近清溪水渠,洗盡身心疲憊。

【橫嶺古道】
九七年盛夏裡遊陽明山,我們選擇兩條後山公園外圍的古道以及大屯瀑布,來作半日的綠林清涼漫遊。站在陽明山公車總站向南仰望,可見紗帽山聳立眼前,這座圓墩形的火山被公路所環繞,北邊是通往後山公園的湖山路,東、南兩側是來往北投的紗帽路,西邊的湖底路較狹小,是一般泡湯客經常出入的六窟所在。在後山公園與紗帽山南端的頂半嶺之間,至今仍保留著一條森林小徑,人稱橫嶺古道(或叫黃嶺古道),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個目標,走完這條路以後,我們預計從陽投公路的鼎筆橋,走另一條陽峰古道,回到後山公園的大屯瀑布。
今天我們夫妻連兒子一家三口,與俞家大小兩人同遊,八點多約在陽明山車站集合,先沿湖山路走向後山公園,不久來到湖山路與湖底路的分叉口,左側較窄的一條就是湖底路,路口的標示牌寫著往六窟溫泉與若干休憩園區,後面的大樹旁隱約可看到一條小徑,入口處雖有高草漫生,但我判斷那就是橫嶺古道的北端登山口。

橫嶺古道的平緩泥土路,沿途林木茂盛,蕨類植物夾道。


進入小徑,果然發現是一條柳暗花明的林蔭步道,沿途都是平緩土路,沒有堅硬的石板,兩旁古木參天,林下蕨草與姑婆芋夾道,偶有竹林點綴,洋溢著古道純樸自然之美,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刻鐘就走到另一端出口,接上柏油路,以下的古道已被公路取代了。公路到此也是盡頭,路旁有一座天上廟,大門深鎖著,前面有廣大停車場與涼亭,三五遊客駐足休憩,想不到在大眾化的陽明山園區,還有如此隱秘的景點,不知這些遊客從何處來,與迎面而來的一對夫妻打招呼時,才知道他們搭小巴士到六窟,順便來走橫嶺古道。

橫嶺古道末端經過竹林(左),其出口公路旁有一座天上廟(右)。


這條公路建在寬稜上,走下去約兩三分鐘,碰到兩側都有石階步道,查看資料及地圖,左下的步道向南行,應可通到紗帽路的頂半嶺車站,再接下方的半嶺水圳步道,經半嶺產業道路,通過中山北路七段219巷,到達天母的圓環。右邊下山的步道可接北側的湖底路,一邊通到六窟,一邊接陽投公路的紗帽橋,由於下一個目標是陽峰古道的鼎筆橋,我們就採取較短的捷徑,由右側石階下山,十分鐘後到達湖底路的10-12號民宅,然後左轉走公路下山,不久來到陽投公路的紗帽橋,順公路北行,在路的大迴轉處看到磺溪上的鼎筆橋。

沿著紗帽路走向鼎筆橋(左),找到橋邊的跨溪小橋(右),就是陽峰古道南段的登山口。


【陽峰古道】
鼎筆橋是北投的泉源路與陽明山紗帽路的交匯處,兩邊分別有寶山招待所與陽明淨水廠,由招待所左側的小橋跨過溪,就進入陽峰古道的小徑。登山界所稱的陽峰古道有兩段,由此到湖山路二段出口算是南段,再經由青春嶺到竹子湖的一段則叫北段。南段的入口有「山水雲」團隊釘在樹上的小路標,小徑一開始通過招待所的左側,隱約可見裡面的私人別墅花園,據說是從前的溫泉旅社改建而成。不久經過淨水廠右側的水泥小徑,圍牆外布滿粗大的鐵水管,並有水源重地的禁入警告牌,從旁邊的老樹下繞過水廠,登上稜頂,變成平整好走的泥土古道。

陽峰古道的開頭路段經過淨水廠的外牆。

陽峰古道經過通過天然林,接近大坑村落的福德宮。


古道緩坡上升,路也變寬,途經農地菜園及天然林,充滿鄉村野趣。向西眺望磺溪上游的溪谷與山麓,可看到對岸的層層梯田與果園,查閱地圖,得知那是十八分與東昇路附近的山坡,最近登山界也在那裡走出一條十八分拐圳步道,我們改天將會探訪。近處山坡是頂湖山(662公尺)的尾稜,但我們由低處仰望,也許看不到山頂,不過後方突出幾個更高的山頭,判斷應該是大屯山的主峰到南峰一線。
漫步隨路轉上稜線,經過一片相思樹夾道的路段,聽到上坡方向的人聲與狗吠,看看錶,從鼎筆橋至此不到半小時,陽峰古道之行已接近尾聲了,步道盡頭有一鐵柵欄,後面則是柏油路鄉道與成排的民宅,此地名叫大坑,屬湖山路二段的一條巷子,首先經過一處休閒觀光農園,旁邊有一座土地公廟,乃此地地標,人稱大坑福德宮,我們在廟旁的漱洗槽洗去汗水,隨後順路上行,接到湖山路二段的小九公車站,這路口位於花鐘與大屯瀑布之間,是後山公園通往北投必經之路。

大坑福德宮是陽峰古道的重要地標(左),距離大屯瀑布的登山口(右)很近。


我們在候車亭休息,吃水果及點心,已將近十一點,本來計劃經花鐘走回陽明山車站,午餐後結束行程下山,估計回到車站大概要花一小時。這時俞兄說他在竹子湖的入口處有熟識的餐廳,他常帶朋友去,我查看地圖,由此經大屯瀑布與青春嶺步道,走到竹子湖也需花一個鐘頭,到那邊吃午餐再搭小九巴士回家,不失為一替代方案,而且增加一段青春嶺水管路的行程,由竹子湖到天母的水管路體驗也更完整。

【青春嶺】
一行人沿湖山路走向峰頂橋,五分鐘後就到達大屯瀑布的入口,圓形牌門通向溪邊的步道,沿著石階步步高升,看到不少遊客在溪邊林下休憩野餐,夏天到此地避暑的確很愜意,路上有幾座小橋,跨溪通到對岸的賞瀑步道,橋上橋下也都有遊客停留。爬到大屯瀑下方的水潭,大家氣喘如牛,停下腳步休息拭汗,我就走下溪中去拍瀑布景色。

大屯瀑布下方溪谷有小橋流水與野餐桌椅,吸引不少遊客。


大屯瀑布高約兩三層樓,流水穿梭於傾斜的斷層岩塊之間,僅下段匯成較寬的白水簾,衝入水潭而發出巨響,瀑布前方有一跨溪古橋,其瘦長挺直的橋墩將橋面托出溪中石堆之上,也許當雨季水量大增之時,如此設計可避免洪水衝上橋面,根據文獻記載,這座古橋上雖有狹窄的人行道,其實主要功能是輸送自來水管,故稱為「第一水管橋」。這條溪的上游發源於竹子湖(東湖溪),其下游流到天母,即磺溪,日治時期在竹子湖發現優良水源(第一水源),當時即挖井取水,以水管輸送,經青春嶺及大屯瀑的這座水管橋,通到紗帽山南麓的「第三淨水廠」,再經天母水管路運下山,供民生用水。整個草山水道系統,已被市政府指定為古蹟。
拍完瀑景,回到瀑布下方的水潭,左側有一岔路,我們由此路拾階而上,路口上方的山壁鑲著一塊大理石碑,刻有「青春嶺」三字,面對眼前這險峻的石階,配上大理石的題字,頗有考驗體能的意味。當我緩緩啟步,遠遠看到題字時,兒子已一馬當先,衝上石階高處,我連忙叫他回來,在石碑旁幫他照相留念,記得我年青時曾走過此路,當時不覺得路有多陡峭,也沒看見青春嶺的石碑,更沒留下任何影像。

大屯瀑布與橫跨瀑前的第一水管橋。


青春嶺步道是一條急斜的水管路,一開始就有粗大的黑水管橫過路面,沿途不時看到水管伴隨在側,並有龐大水泥柱固定於地面,估計水管的傾斜角,當在三四十度以上,這陡坡一路直上,至少有三四百級,雖走在濃密的森林底層,時近夏日正午,我們仍然揮汗如雨,好不容易走過半途,步徑轉彎,翻過稜脊,吹來陣陣涼風,我們夫妻倆忍不住坐在階梯上大休一番,這時走在前面的年青小伙子已不知去向。
休息後再度出發,已覺得如履平地,事實上陡坡已過,我們通過一隘門,可能是昔日水道的管制哨,接著經過第一續水井的方形石屋,此屋由水源處以地下水道引水上來,再經青春嶺的水管路輸送水下山,到達第三淨水廠。過了石屋,走一小段平坦路面,就到玉瀧谷的涼亭與青春嶺小吃店,我們小休片刻,又繼續上路,這時步道消失,接上一條單線寬的柏油路,來到猴崁產業道路。

陡峻無比的青春嶺步道與路旁的輸水管。


步道與產業道路的交接口附近,有三株高大的楓香樹,樹下有另一條步道穿入森林,根據我所收集的資料與地圖顯示,這是陽峰古道的另一段,應該稱為北段,可通到湖田國小,接竹子湖路,進入竹子湖盆地,我查看步道入口,果然樹上有山水雲註明陽峰古道的指標。本來今天預定路線並不包括這段路,既然修改計劃,爬上青春嶺,這段陽峰古道應該走完,以求探路完整,但考慮時間已過中午,大家饑腸轆轆,且有兒童與年青人同行,理應先到餐廳,解決民生問題才對,我估算一下路程,直接走猴崁產業道路到竹子湖,大約只有一公里左右,於是我們順柏油路走下去,轉幾個小彎,就接上竹子湖路,至於陽峰古道北段,恐怕要另外安排一趟旅程了。
我們在竹子湖的小九公車站牌下方,找到那家名叫「發現」的園藝餐廳,享受一頓豐盛的鄉村野味午餐。午後兩點多才上公路等巴士,那知等了一個鐘頭才見車子到來,下山到北投已是三點半了。想起若自行開車,就不必空等這一小時,但話又說回來,像我們今天這樣東探西尋,南進北出的行程,中途又隨興改道,豈是開車族所能享受得到的漫遊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