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環遊荷蘭古道 (作者--山風)

(內雙溪兩岸步道串連之七)
在陽明山擎天崗與士林的內雙溪(平等里及溪山里)之間,目前登山界流行的健行步道,通稱為內雙溪古道,包括竹篙嶺古道、內寮古道、瑪礁古道、內雙溪古道(平林坑溪水路)等路線,後來又有一條荷蘭古道流傳於岳界,其位置介於平林坑溪水路與石梯嶺到頂山步道之間。在平林坑溪以東,從杏林山、頂山到風櫃嘴的主稜線,分出三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支稜,各稜上分別有北五指山與高頂山、瑪番山、頂山南峰等山頭(詳見文末所附地圖),三條稜線大致平行,其尾端止於平林坑溪下游或內雙溪,荷蘭古道位於北五指山這條稜線,南下延至高頂山,這一段是高崗草原風光,然後分水陸兩線,通到萬溪產業道路頂山支線終點的風行咖啡園,接坪頂古圳步道。
至於荷蘭古道之名從何而來,岳界文獻的說法不一,最初有人提出「荷蘭人從內雙溪翻山越嶺攻打萬里海邊之西班牙人」之典故,但也有「荷蘭」與「河南」同音的說法,過去當地村民或許口傳有誤,因清朝駐紮台灣的軍隊以湖南兵為主,「湖南」被誤傳為河南,故擎天崗西側的雞心崙有「河南營」之遺址。若不論及歷史真相,或許這條路可稱為高頂山古道,不論如何,現在登山界都已習慣了荷蘭古道的名稱。

荷蘭古道在北五指山與高頂山之間的稜脊上,有一段高崗草原風光。


荷蘭古道的一般走法,可採取由擎天崗南下到風行咖啡園,或反其道而行。若選擇O形的環狀路線,則可以風行咖啡園為原點,上行古道後,接內雙溪古道水路回到原點,或接頂山步道,從瑪番山支稜回到原點。我們這次環遊,採取從咖啡園出發,由內雙溪古道水路回來,因為我不久前剛走過水路古道,意猶未盡,這次回程可重溫舊路,同時還想探勘登峰圳的步道。

【跋涉高頂山】
第一次嘗試走荷蘭古道,是與俞兄父子同行,採取從擎天崗南下的路線,雖然經過石梯嶺附近的登山口,但因看錯里程碑,沒能及時進入荷蘭古道,最後考慮時間與下午行程,終於改走頂山到風櫃嘴的步道下山。
這次再走荷蘭古道,路線已充分掌握,我仍邀俞兄同行,於早上八點十分在士林捷運站搭上他的車,直駛內雙溪至善路,雖是假日,但時間尚早,至善路上人車稀少,談笑之間已過聖人瀑布,於是趕緊調頭回駛,到聖人橋站牌,過橋轉入至善路336巷,這條車道雖然比較小,卻是到頂山村落的最短路線,過了天溪園以後,路面狹窄而陡峭,不久就接到萬溪產業道路頂山支線,在產道路口左轉,來到頂山聚落的坪頂古圳登山口,我們今天將走這條路回來,上次已先來勘查過,所以今天信心十足。我們繼續開車往上,在路邊找到樹蔭下的停車位,看到已有兩位登山客走在前面,我們整理背包,走到風行咖啡園登山口,時間是八點四十分。
上次來頂山村落勘查,聽村人說這個咖啡園已停止運作,今天走進登山口,卻看到園區大門敞開,門上掛著「來喝咖啡」的牌子,莫非咖啡園已改成咖啡廳或附設咖啡屋?我們今天行程所嚮往的是古道上高頂山的草原風光,無意在此停腳喝咖啡,兩人由門右側小徑開始古道之行。緩坡上行不久,路邊出現陽明山輔導會的界柱,兩旁的天然林夾雜著不少人工栽植的竹林,後來山路左側還看到石塊堆成之牆垣或駁坎,可見早期有人在此墾植,證實這裡確實是條古道,並非山友新近開闢出來的登山小徑,路線位置在瑪番山支稜的北側山腰,路的左下方是溪谷,這條溪在地圖上未標名稱,暫以頂山溪名之。

風行咖啡園的大門口掛著「來喝咖啡」的牌子,登山口就在其右邊(左),從登山口走進竹林與闊葉林的古道(右)。


沿小徑向上跋涉將近二十分鐘,經過一座竹搭的柴寮,並跨過一條乾溪,從此進入森林,竹林與屯墾遺跡消失了,闊葉林中屢見有高大的老樹,林下灌木與草本相當茂盛,樹上也掛了不少糾結的藤蔓,顯現相當原始的森林結構。又走了約十分鐘,步道漸漸接近左側溪底,終於看見水流與溪床中的石堆,小徑也導入溪中。取出地圖研判,這條溪應該是頂山溪的主流,古道有一溯溪支線,可能是從這裡分出的,這時隱約看見沿溪邊有一條路跡,但沒有指標或布條,而對岸樹上掛著登山布條,所以我們就踏石過溪到左岸,發現路跡大且明顯,於是順路爬坡,漸漸遠離溪谷,爬上高頂山的尾稜,我猜想我們已捨棄水路,走上陸線。

古道旁可見到高大的老樹板根(左)。越過頂山溪,離開水路,走上古道的陸路(右)。


接下來的路走在高大的森林中,有一段陡坡,旁邊的樹上還繫著輔助繩索,可見經常有登山隊走過。九點半來到一處林中的寬平空曠地,我們停下來休息並找路,此處是個三叉路口,有左、中、右三線,左側有一小徑向下走,路跡不太明顯且無指標,從地形與走向判斷,可能指向平林坑溪及下游的登峰圳,應可回到頂山村或平等里。中間的一線有明顯的登山布條,右邊的一線最寬,但我們走了幾步未見指標,最後我們選擇走中間有布條的這一線,猜想是登山路線圖上所謂的山腰路,而右線應該就是稜線路,若判斷沒錯,這兩線最後將在高頂山之前會合,若不幸猜錯,可回到這三叉點,改試右線也還不遲。
這條山腰路的路跡起初還算明顯,路上樹木交錯,有點阻礙難行,且通路上完整的蜘蛛網很多,顯然今晨還沒有人走過,我們早上在登山口之前遇到兩位先行的登山客,一路上都沒有追上他們,我猜他們要不是走瑪番山的路,就是走荷蘭古道的水路或稜線路。走了一段山腰小徑,發現路跡有時不太清楚,要稍為費心找路,不過都有相距不遠的登山布條可尋,可見路沒有錯,只是走這一線的山友不多,路跡容易消失,可能也因為如此,所以導引的布條一直不斷。
走了約十分鐘的上坡路,轉為下坡,過一乾溪後又開始爬坡,顯然路線繞過小支稜,來到一處林中的空地,這時附近蟬鳴聲大作,我們不禁駐足聆聽這仲夏的奏鳴曲,在林中徘徊多時,發現多株山紅柿的大樹,有些樹上貼著很多蟬殼,也看到有蟬兒不幸落入蜘蛛網,成為蜘蛛的美食。俞兄不斷拍下這些生態照片,並宣稱這一森林可名為山紅柿蟬林。

古道的三叉路口空曠地,上高頂山有稜線路與山腰路在此分出(左),選山腰路走進原始的山紅柿蟬林(右)。


【漫步大草原】
離開蟬林,繼續上路朝北攀登,十點鐘左右發現小徑的方向轉向東北,並有左右分叉路,我們走有布條的右線,好像爬到一小稜上,一刻鐘後又遇岔路,這次布條在左線,我們跟進,終於逐漸繞到主稜線上,感覺風從東北面吹來,甚為涼快,一路上在森林中揮汗跋涉的疲憊完全消失。在稜上的矮林中往上爬,聽見右下方有遙遠的人聲,似有登山隊爬上來,十點半看到右側有人影出現,但他們並不在我們走的路線上,我看見右邊有一條更寬大而明顯的步道靠過來,來人看到我們,高聲打招呼,原來其中一位是俞兄的朋友,他們顯然行進速度較快,所選的稜線路較好走,所以雖然出發較我們晚,卻在稜線路與山腰路的交會點趕上我們。
兩路人馬隔著矮灌叢交談,他們目的地是坪頂古圳,與我們的差不多,不過怎麼走卻說不清楚,只見他們匆匆告別,超越我們向前行,似在趕路。兩條近乎平行的路越靠越近,終於在一堆裸露的岩塊之間交會,我們匯入走稜線過來的山徑,繼續上行,不久森林消失,進入高過人頭的芒草小徑,在草堆中瞧見陽光下盛開的百合花,我知道草原近了,沒走幾步,草叢中有一對山友走過來,而走在我們前面的那隊人馬正奔向遠處草原,接著芒草堆變矮而稀疏,最後步道通入開闊的短草原,高頂山到了。

山腰路與稜線路交會點有一堆裸露的岩塊(左),過了此點就進入芒草原,草叢間有百合花盛開(右)。


在草原上與對面而來的山友打招呼,他們從擎天崗走來,越過烈日下的草原,接下來準備走我們上來的路,而我們攀登高頂山的稜線,雖然走在森林裡,一路上坡也相當吃力,大家停下來頻頻拭汗,互道旅程點滴。在這北高南低的高頂山草原上,此處海拔已是780公尺,眺望北方,近處有石梯嶺的山頭遮去半邊天際,回頭看南邊,視界較遠,近處有大崙尾至大崙頭的連嶺橫列我們腳下,山後便是台北市區,籠罩在一片模糊的煙霧中,唯獨101大樓隱約可見。看我們不停拍照,兩位山友也從背包取出相機來拍,他們說知道山名拍了才有意義。

芒草叢間有登山客對面走來(左),在此寒暄並觀看南方大崙尾至大崙頭的連嶺,遠處山腳下的台北市區與101大樓隱約可見(右)。

高頂山的低矮草原上有灌木叢與高芒草叢,低窪地常有池沼,背景為西北方的七星山。


告別下山的山友,我們開始大草原的漫遊,走到更高的草坡上,四周都是空曠的低草原,雖然有點薄霧,但視線無阻,正是閱覽群山的好機會。最醒目的還是西北方的七星山,錐形的火山配上頂端的幾個小峰,無論從那一方向看都很容易辨認,不愧是北台灣山區的地標。七星山下的七股山連接擎天崗的草原,一直緩緩上升到竹篙山,這一片草原下方便是一道覆蓋著濃密森林的山嶺,屬於瑪礁山的稜線,內寮與瑪礁古道就在森林裡,至於我們回程要走的內雙溪水路古道,應該在這片森林的底下溪谷,此處看不見。正北方的石梯嶺從擎天崗的東稜延伸下來,最好認的地景是支稜頂的大草原,我們不久前剛走過,還發現草原上增設了幾張長板條椅子,現在用望遠鏡頭隱約可見。東北面的視線可達磺嘴山與大尖後山,這兩座山的山體龐大,頂上寬平,隱藏著火山口,雖然沒有尖銳的峰頭,但雄霸天際令人生畏。東邊的近景是768公尺的杏林山,坡面到山頂栽植了一片柳杉林,樹形呈尖塔狀,與闊葉林極易區別,山腰有石梯嶺到頂山的步道穿過,多看幾秒鐘,步道上移動的人影便顯露出來,撐著遮陽傘的登山客特別耀眼。

上圖由草原上眺望七星山與右下方的七股山,往前是擎天崗與竹篙山草原,再往前為瑪礁山嶺的森林,最前方是高頂山的低草原與下坡的高草原。下圖是石梯嶺及其南伸稜線的大草原,前方低草原為高頂山稜頂。

從高頂山草原眺望東邊的杏林山,山頂有柳杉林,山腰為闊葉林,石梯領到頂山的步道從山腰橫過。


草原上除了散生的芒草與灌木叢以外,還有幾處低漥的小池沼,其餘地面都是連續的低矮禾草,這種景觀應是強風加上牛群的啃草與踐踏所造成,登山客走過不易在短草上留下明顯的路痕,所以草原上沒有固定的步道痕跡,要不是晴天展望良好,恐怕很容易迷失方向,我們朝石梯嶺的方向慢行,四處張望拍照,已在草原上行進了不少距離,研判已通過高頂山,但因注意看遠山,卻沒找到北市都計處的高頂山三角點基石,因此是否已到達北五指山也不確定。正想回頭再找找看,這時東北方的草坡下漥谷傳出沙沙響聲,芒草間似有動物在蠕動,接著成群的水牛露出頭來,慢慢從谷底走上高崗草原,牛群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取出相機拍攝牛隻,不再尋找高頂山的三角點。

水牛群從東側的凹谷走上高頂山的草原,背景是北方的石梯嶺(上),天氣好,運氣也不錯,才能看到水牛漫遊的陣頭(下)。


有些登山客常提到,荷蘭古道的草原區段有野生牛群,但也有人上來多次卻沒遇到,端看個人的運氣了。我們今天運氣不錯,天氣又晴朗,水牛也來高崗上散步,約有十幾頭,三五成群地,邊走邊低頭吃草,我怕驚動牛群,動作緩慢地走動,以長鏡頭取景,牛隻全上來後,草坡上又冒出幾個白點,定神一看,原來是幾隻牛背鷺跟著牛群走來,牠們很隨和地混入牛陣,啄食草間食物,亦步亦趨地加入牛群的漫遊行列。

牛背鷺混在牛群當中,和諧地加入漫遊行列,遠處背景是大尖後山與磺嘴山。


我們遠遠地跟著這一列漫遊牛群移動,幾次變換取景位置,想拍攝水牛與牛背鷺的成排隊伍,卻又怕擾動牠們,不敢盡興跟拍,不知不覺在南北向的高頂山草原又移動了一段距離,漸漸地,北方石梯嶺的草原已近在眼前,而高頂山草原已到盡頭,前面下坡處的低谷出現森林。十一點正,在前面稍隆起的草地上看到一棵基石短柱,查看標示,是精幹點186號,核對登山路線圖,證實為北五指山基石,至此可確定我們已走完高頂山至北五指山的草原,再往北行,地面轉為下坡,短草原變為芒草叢與灌木,而乾坑湖溪谷的闊葉林也出現在腳下。

北五指山的基石出現在草原的北端,背景可見七星山與擎天崗(上)。草原盡頭的下方是乾坑湖溪谷的闊葉林,荷蘭古道通入林中(下)。


【緣溪過古道】
我們看時間不早,就放棄尋找高頂山的三角點,轉而尋找接通內雙溪水路古道的路徑。走下草坡,注意左側(西邊)的岔路,在灌木與矮林間果然發現小徑向左彎,路邊樹上掛著中華山岳的布條,就跟著這條路走下去,進入森林。俞兄環顧四周,發現大多樹木是尖葉槭,可見這一帶是演替早期的落葉林,不過時值盛夏,樹葉仍是濃綠未落,枝頭上卻已掛滿翅果。通過這片槭林,又經過一小片草原,邊緣樹上掛著小指標牌,顯示樹旁的小徑通往坪頂古圳,至此可確定我們沒走錯路,乃放心走林內步道,不久越過乾坑湖溪的乾河床,於十一點半經過4K的石碑,在此稍作休息。

古道路線向西轉入森林,開頭有一片尖葉槭的森林(左),樹上有濃綠的槭葉與翅果(右)。


這個4K的里程碑並非國家公園當局所設,傳說荷蘭古道與內雙溪古道的沿線,有許多里程碑與路標都是一位名叫劉永生的老先生所設立的,他愛護這片山林,希望與登山客分享,經常獨自整理路線,在天然石上漆寫里程與指標,或設立木柱標記,許多山友都受惠於他的引導。但是另有一位常在此山區活動的老先生,則厭惡太多登山客會帶來污染與衝擊,反對明示山徑與里程,以免引來太多遊客,所以常消滅或拔除劉先生的指標,我們剛才在高頂山草原上,都沒有看到明顯的路標,據說是被拔掉了,後來劉先生改用在路旁大石上漆寫文字,這樣就不易被移除。
4K里程處附近有岔路,左下的一條不明顯,右邊的路較清楚,應是主線,我們順此路在森林中走,經過3.6K里程碑,後來又碰到叉路,右上坡的路沒有指標,由位置判斷離石梯嶺很近,說不定可以連通,我們走左邊有布條的小徑,幾分鐘候又遇到左右兩路線,我們選右下坡較明顯的路,於12點鐘再碰到叉路,這次選左下側的路,經過一殘破的石堆矮牆,可能就是文獻上所說的石厝遺跡,看來我們終於走對了路,不久來到一處林中的空曠地,遇到一大隊山友在此停腳休息,這地點看起來很眼熟,仔細瞧一瞧四周,正是上次從擎天崗走內雙溪水路古道經過的地方,今天要走這條水路的遊客還真不少,夏天溪邊的林蔭步道還是比較受歡迎。

荷蘭古道接到內雙溪古道之前,有一處石厝遺跡(左),兩條古道相接處的樹上掛著里程解說牌(右)。


轉入不久前走過的古道,確定已完成荷蘭古道,我們顯得格外輕鬆,腳步加快,省去觀察與記錄拍照時間,我們超越大隊人馬,經過第一次跨越溪流,停在溪的右岸邊吃午餐,這時後面陸續有隊伍到來,也都停腳休息。餐後再出發,沿清涼的溪邊小徑,又越溪二次,通過2.8K的里程碑,回到溪右側小徑,拉著輔助繩索爬上陡岸,來到岸上與溪濱兩條平行路線的分叉處,我們選擇岸上路。五分鐘後兩線會合,不久就通過2.6K的里程碑,在路的左側看到大石塊上的台灣島浮雕,與劉永生老先生的題字,一路上老先生在石頭上的里程標示大多保留完整,看他的里程數字,好像是以平等里的清風亭為起點0公里,以後走瑪礁古道應可印證一下,今天要走西邊水路到登峰圳,不會經過清風亭。我們跨過一道乾溪,於十二點四十來到關鍵的分岔路口,這裡的樹上有標示小牌子,右線走稜線路到清風亭,左線經水源地的管制柵門,可緣溪到坪頂古圳。

內雙溪古道2.6K附近的台灣島浮雕,有劉永生的題名(左)。古道經坪林坑溪的大峭壁下,不少人在溪中野餐(右)。


我們從鐵柵門邊走小徑,另有一大隊人馬趕過來同行,大家很快下達溪床,跳石過河後沿平林坑溪左岸小徑前進,步道瀕臨溪床,溪中不斷傳來嬉笑聲,中午時間很多隊伍選在溪邊休息午餐,上次經過的一處大峭壁下,河濱石堆上也擠滿野炊的人群,我們沒有停留,在一點十分到達古圳源頭。這裡的小攔水壩上下方都有遊客在休息納涼,西側的水壩缺口則引水進入渠道,開始坪頂古圳的流程。

坪頂古圳的源頭從坪林坑溪取水,開始流向平等里的路程(左),圳源的上游溪水清澈,不少遊客專程來此納涼(右)。


從圳源順渠邊人行道走向下游,我又陶醉在蜿蜒水渠與圳路的綠林穿梭意境之中,然幽徑苦短,不到十分鐘已到達古圳的管制柵門。左側崖下的溪谷傳來陣陣的遊客戲鬧聲,看來下面的溪床已成為許多市民的避暑戲水勝地,上次經過時已看過溪中人群盛況,這次再下溪又看到滿谷人潮,證實這處溪谷人氣鼎盛由來已久,並非偶然。

坪林坑溪一景,遠處有圳源的攔水壩,將溪水匯入到水圳中,圖左側可見渠道緣溪而下,坡度比溪床小,水圳與溪床的落差逐漸增大。


【迴繞登峰圳】
我們於一點四十分接到清風亭下來的石板路,這裡是個分叉路,往前到清風亭,左下石階則穿過兩條水圳,可到聖人瀑布的公車站。我們先往前走到古圳的入山隧道口,拍水渠柵門,正要退回,又遇到早上在高頂山會面的俞兄朋友隊伍,他們迎面走來,正要去看古圳的上游,顯然他們並非走水路來的,所以對我們所走的路頗感好奇。
這附近的坪頂水圳路共有三條,依時間先後順序分別為坪頂古圳、坪頂新圳和登峰圳,皆為當地居民出資引內雙溪或山澗溪流之水,開闢水路圳道,鑿穿山洞,輸送至平等里的狗殷勤與大平尾等地,以灌溉農田。古圳建於1835年,新圳則在1849年闢建。日人治台時,當地人吳登峰出資,於1909年又開鑿了登峰圳,此圳長約七公里,共匯流了平林坑溪之水、沿途山澗溪流以及頂山尾稜香對山礦坑內的水源,故此圳水源最為豐沛,其圳路從風櫃嘴與頂山村落附近,通到平林坑溪上游東岸,並跨過溪到西岸,繞到古圳及新圳下方,鑿山洞通到平等里。

從古圳南端的管制鐵柵門走向下游(左),不久就接到清風亭下的石板路,遇到水圳入山的洞口柵門,上題「坪頂古圳」四字(右)。


我們從坪頂古圳隧道口往回走,順石板路石階右轉下山,馬上就切過下面的新圳,看到兩旁圳路上也有遊客正在休息用餐,新圳的路線較短,沒通到頂山村落,不在今天探查之列。我們再往下走石板路,繞個小彎,就看到下面的登峰圳,在跨圳的石橋兩邊也有遊客駐足,有些人觀賞了一下,就順石板路下山,往聖人瀑布去了。上次我也是這樣走,過了桃仔腳橋,又爬坡上山,但不到聖人瀑布,而是在岔路左轉,到頂山村落去探荷蘭古道的登山口,因而定下今天的行程。
現在荷蘭古道已順利走完,但接下來的行程,我不想下山過溪,再爬坡到頂山村,而是順登峰圳走,計劃從山洞往回溯,回到頂山村的停車處。經過上次的旅途觀察,我發現水圳的坡度很緩,不可能像石板路那樣急下坡,又爬上山坡,既然水只能往低處流,那麼坪林坑溪兩岸的登峰圳如何連成一線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從較高的東岸山腰匯集山澗溪水,慢慢向坪林坑溪下降,在該溪上游某處跨過溪,也匯入溪水,再轉到西岸,水渠通過串連三圳的石板路,繼續通入山洞,流到平等里的農業區。

從古圳走石板路向下,跨過新圳的渠道(左),再沿石板路下行,繞個小彎,就看到下面的登峰圳(右)。


我們從石板路與登峰圳交叉點的石橋右轉,沿水圳旁的步道前進。登峰圳的這段下游路線,跟其他圳路一樣,在半山腰鑿山,開闢出一平坦路面,並在靠山的一側挖出溝渠,或許來往的遊客比較少,兩旁的森林與草類更為茂密,大樹自山壁向崖下彎拱,伸出枝幹,覆蓋整個水渠與圳路,與坡下的草木構成一綠色隧道,人行其間覺得格外清爽。這一情境與上方的古圳顯然不同,因為古圳接近稜頂,可以望見對面的頂山村落,走在圳路上顯得開闊而明亮,登峰圳這段路是在山腰最下方,理應最接近溪谷,但可能這段溪床突然變陡下切,所以往下看不到溪底,往上看則是密林與峭壁,走起來似進入隱秘的山谷,最後圳路來到一幽暗的山溝,步道終止了,水渠向右轉彎,並由一小隧道進入山洞,洞口左側還有一護堤隔開山溝,從石板路交叉點走到這裡將近十分鐘。

從石板路與登峰圳交叉點的石橋右轉,走進登峰圳的下游圳路,行經綠色隧道,景色格外清爽。

登峰圳進入山洞的隧道口,有一護堤隔開山溝(左)。步道在此終止,遊客必須走原路退回石板路的交叉處(右)。


我們徇原路退出,又花十分鐘回到石板路,遇到上下石板路的來往遊客,也有遊客往登峰圳上游走,我們從渠旁的步道跟進,開始登峰圳的迴繞行程。開頭的路段轉入一個小凹谷,路面在昏暗的峭壁下繞了一環優美的弧線,潮濕的山壁上長滿了闊葉樓梯草與秋海棠,接近水渠邊還有一種俄氏草正開著筒狀的黃花,花筒內的紅色紋路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幽谷的造型與植物,可說是登峰圳沿途的特殊景觀。接下來的圳路仍繞山腰平緩上行,漸漸接近溪谷,右下側森林的背景明亮起來,五分鐘後水圳終於通到坪林坑溪的河床。

走向登峰圳下游,開頭的峭壁下呈現弧形水圳與步道,山壁上長滿了闊葉樓梯草與秋海棠(左),渠邊的俄氏草正在開花(右)。


溪床中間建了攔水堤,引導溪水進入水圳,堤下的溪床幾乎乾枯無水,但仔細看離堤不遠處的圳渠中,在溝渠內有一道阻隔板橫檔在水面上方約十公分處,而在此橫板上游數十公分處,渠右側的水泥步道留出一條裂縫,似可讓多餘的溪水流回溪中。攔水堤的上方,有不少遊客在溪中戲水活動,依我的瞭解,這裡應該是離頂山部落最近的平林坑溪水,如開車到頂山支線車道末端,沿圳路走過來大約只要十五分鐘,一路上都是平坦好走的圳旁步道,沒有吃力的上下坡,怪不得我上次看到有人從車上扛著一大箱罐頭飲料從公路走下圳路。

登峰圳的圳路逐漸接近坪林坑溪的河床(左),與溪床接觸點建有攔水堤,攔截溪水進入圳溝(右),攔水堤也成了跨溪的走道。


我們踏著狹窄的堤頂跨過溪床,從此順水圳向南方前進,走在平林坑溪的東岸山腰,這裡的景色一如西岸圳路,步道與水渠迴繞在相當原始的森林裡,圳旁的路並不很寬,但來往遊客很多,會車時就有點尷尬,必須有一方適時退到較寬的路旁等候,因此觀賞水圳彎道美景的心情頗受影響。途中經過一條小山澗,溝澗石堆間也有不少遊客在活動,而溪溝的水從渠道的缺口流入水圳,加大了下游圳道的水量,這就是登峰圳的匯流水源。我們經過這個支流,遇上前面的一大隊遊客,後面又有人跟上來,因此也無法想停就停了,大家魚貫似地走出森林,登峰圳路終於和右下方接上來的水圳串連石板路交會,而頂山村落與公路就在上方。

登峰圳經過小山澗,澗水由渠壁的缺口匯入圳溝,增加水量。遊客魚貫地走在狹窄的步道上。


從圳路轉棧道,爬到公路上的頂山村落,剛好回到早上出發的地方,時間是下午兩點半,這趟上下森林、草原與溪谷之旅,共花約六小時,其中包括紀錄、生態攝影、午餐與路線景觀拍攝。在圳路解說牌下眺望溪谷與頂山稜線,今天總算貫通了圳路與荷蘭古道,增加了對擎天崗與內雙溪間山路與步道的瞭解,又看到夏日山溪的戲水與納涼人潮。以前有人問我:夏天這麼熱,你們登山客還要上山嗎?我覺得夏天登山並沒有太熱的困擾。記得前年夏天到烏來的紅河谷健行,看到清晨的溪谷中到處有遊客在戲水或野浴,當場感到頗為驚訝,但馬上發出會心的微笑。經歷今年夏天這趟平林坑溪與荷蘭古道之旅,我終於瞭解:原來登山的同好們是如此度過炎熱的夏日假期。

一大隊遊客走在頂山村落附近的登峰圳旁步道上(左),不久圳路通過村落的農田與菜園,遊客走到旅途終點,在天幕下休息(右)。

荷蘭古道與內雙溪古道位置與路線簡圖(較詳細的登山路線圖請參考中華山岳藍天隊編印之大台北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第六冊第25頁及27頁)。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內雙溪古道水路初探 ( 作者--山風)

(內雙溪兩岸步道串連之六)
盛夏裡的假日,參加登山會的絹絲瀑布步道健行,坐小15路公車來到菁山小鎮,七點三刻,領隊還沒到,先頭部隊已經出發。這條路線舉辦多次,大家都很熟,早走的人享受森林裡的清晨凉風,一路上談天說地,經過瀑布也沒停腳,八點三刻已到達擎天崗下的冷水坑岔路口,在此等領隊與嚮導上來,大家簽到後,就各自回程或自由活動了。

【擎天崗草原漫遊】
今天晴空萬里,大家走上擎天崗,陽光下的步道仍然清涼無比,從涼亭眺望四周草原,早起的遊客還真多,環形步道到處可見人潮。隊友們有的等公車下山,有人要到冷水坑,也有人去爬七星山。我看才九點鐘,天氣又好,現在正是出發漫遊的時刻,今天應當把握到擎天崗的機會,從這裡走到平等里,這條路線至少已經二十幾年沒走了。記得很早以前曾經從鵝尾山走到擎天崗,路線印象已很模糊,現在登山界在擎天崗與平等里之間整理出很多步道,文獻上通稱內雙溪古道,包括竹篙嶺古道、內寮古道、瑪礁古道、內雙溪古道(坪林坑溪水路)等路線,今天走那一條還沒有定案,要看找到那一個入口再決定,在進入古道之前,我想先上竹篙山,那是擎天崗最高的山,附近也有古道入口。

清晨的陽光下,踏在擎天崗的草原上,展開漫遊,背景為七星山與七股山。


從擎天崗服務站爬上後面的高崗草原,首先經過福德廟,我選擇過柵欄,進入草原丘陵的環形步道,此地位置就在環形路的西北角,由此南下有一條兩側圍了護欄的碎石路,可通到竹篙山,距離只有1.3公里,走在這條起伏很小的大路上,可以輕鬆地觀賞周圍的草原,在森林非常發達的台灣山地,低矮的草原的確是難得的景色,視野非常開闊,草原周邊又有高大的山,山上有森林,也有森林無法生長的草原與箭竹,看起來與台灣高山景觀頗為類似,難怪吸引了很多遊客,甚至有一對新人正在拍婚紗照。

環形步道西段的碎石路,背景最高的是竹篙山(上)。一大早草原上就來了不少遊客(下)。


擎天崗的地形類似一高原,南側平緩,有許多小溪發源,流到內雙溪。北側陡峻下切,是鹿角溪與上磺溪的流域,魚路古道就通過其山腰。遊客服務站建在高原的北緣,其南側有一條繞高原一圈的環形步道。從步道環顧四周山峰,以東邊錐形的七星山最突出,連到冷水坑北側有一圓頂的七股山,接著向東伸延的稜線是擎天崗高原的北緣,在服務站附近的稜線剛好有一低平的鞍部缺口,由步道透過此缺口可看到北方天際的竹子山,如一道長嶺橫亙天際,其東北坡迎風面也多芒草與箭竹原,看起來更像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接著向東北再看,遠方天邊是大尖後山與磺嘴山,雖無驚人的尖峰,但龐大無比的山體有如無法超越的屏障,至於南邊的山頭,以竹篙山最高,其餘是石梯嶺到頂山的連嶺,高度逐漸降低,但擋住了山下內雙溪與台北市的視線。

從環形步道南端看步道西段與服務站,遠處背景是竹子山脈(左)。由牧場解說中心眺望環形步道東段與中途的碉堡(右)。


在碎石路走了約十分鐘,看到西側有石階步道接上來,遊客源源不斷。前面左邊有一叉路,通到牧場解說中心,今日時間尚早,不妨進入室內瀏覽,裡邊展出許多昔日牧場的風光照片,想起我大學時期曾經在北投農家實習,冬天農閒時期的水牛就是送到此地來托養的,現在耕牛退休了,有些後代便在附近自然繁殖,變成野生狀態。從屋外的展望台可眺望環形步道的東段,中途的碉堡是一制高點,過此點後,步道又接到北段,繞回福德廟。離開解說中心,我又回到竹篙山步道,開始爬石階,步步升高,不久遇一岔路,旁邊有座碉堡,右道往竹篙山,左道是環形步道本線,應該就是南端的折返點。我乃先往右線,步道通過一樹枝製成之柵欄(可能是圍牛之管道),前面已可看到竹篙山,在此碰到另一登山隊,一同爬到山頂,頂上有一圓筒形碉堡,旁邊有國家公園設立的「草」字拓字碑,大概是繼「陽明山東西大縱走」拓字活動之後的另一項活動。

往竹篙山步道中途的碉堡岔路(左),繼續往上爬,經過一圍牛柵欄就到竹篙山(右)。


在竹篙山頂,地勢高於附近山頭,除看到東、北、西三面的山峰,又可望見南邊的紗帽山、陽明山,以及北投、士林的市區,關渡平原與洲美快速路也很清楚,可說是擎天崗地區的最佳展望台,遠近地形地物一覽無遺。我在山頂眺望片刻,便開始看地圖,尋找竹篙嶺古道的路線,但山頭附近牛路縱橫交錯,牛腳印很多,沒找到明顯的登山標記,自行覓路可能比較費時,一同上來的登山隊員見我有意獨闖,勸我放棄沿竹篙嶺南下的行程,並邀我同走頂山到風櫃口的步道。我也就從善如流,收拾行囊回頭,反正今天是漫遊性質,還沒有既定目標。

在竹篙山頂向南眺望紗帽山與山下市區,遠處可見觀音山(左),向西北可看到七星山與山麓的冷水坑(右)。


十點左右回到第一碉堡,跟在大隊後面,走環形路的折返點,逐漸下降到溪谷,半路上我停下來查閱登山路線圖,發現內寮古道的入口應該在第一碉堡附近,可是剛才並沒看到登山路標,國家公園也沒設立指標牌,大概要有心人自行尋找,我遲疑了片刻,後來還是本著漫遊的初衷,放棄內寮古道與瑪礁古道,繼續往下走,終於來到最低的溪谷,詳查地形圖,這條溪應該是紅樟湖溪,內雙溪古道的溪谷路線(水路)就順此溪走下去,下游有另一名稱叫坪林坑溪,如果判斷沒錯,登山口必在這附近。十點一刻,遇到一木橋,跨過小溪,再走幾步,步道右側草叢出現一缺口,裡邊有明顯的路跡,路口卻沒有任何指標,我探路走了一段,果然發現有掛在樹上的標幟布條,證實這就是古道的入口。看來國家公園當局目前只經營適合大眾遊客的景點與路線,對於登山團體走出來的許多比較冷僻的步道小徑,並不解說或宣導,登山口都沒有標示牌,或許大多登山隊也不希望外界遊客貿然跟進,所以在登山口也不作記號,等到深入其境,才有許多標示,這是我的猜想。
我退回路口,順環形步道跑了一段,已不見往頂山那一隊的人影,剛才我的停頓與找路,顯然已落後他們很遠了,我就不刻意再跟他們告別,獨自走水路古道。

從竹篙山回程,順環形步道走向溪底(左),過溪不遠處找到內雙溪水路古道的入口,是草叢間的一個缺口(右)。


【內雙溪古道納涼】
踏進草叢入口,走幾步就置身於森林中,顯然溪谷裡的風較稜頂小,水氣充足,擎天崗的草原就轉變成茂密的矮林。不久小徑右側傳來流水聲,古道瀕臨小溪,應是紅樟湖溪的源流,這時聽到前面有人聲,原來我的疾行追上了走在前面的一個隊伍,也是要走內雙溪古道,我就跟在後面走,跨過一條支流(後湖底溪)。大約由入口走了十分鐘以後,來到一處林中空地,大夥停下來休息,從草原走入森林,大家感受林間溪濱的清涼,紛紛取出點心與水果來分享。我一面看地圖,一邊環顧四周,發現左側有一明顯岔路,樹上綁著布條,由我所收集的登山路線圖判斷,應該是荷蘭古道的入口,正想進一步找明確的文字指標,友隊的一位嚮導向大家說明此路去向,證實了我的想法.。不久以前,我曾計劃與俞家父子從石梯嶺附近進入荷蘭古道,卻因看錯里程碑而錯過登山口,沒有走成,結果由風櫃嘴下山。現在雖然找到另一個入口,我還想邀俞兄來走荷蘭古道,所以今天就專心探勘內雙溪水路。

進入古道,走在茂密的矮林中,追上了前行的一隊登山客。


十點半再出發,跨過溪,不久左側又出現荷蘭古道的岔路,路口樹上有白色指標牌子,由此往北五指山,接荷蘭古道,附近的景點里程都有標示,看來荷蘭古道已漸成熱門路線。沿溪邊再走,又過溪回到左岸,有小牌子指明通往內寮與鵝尾山,路邊有木桿架設的桌椅,顯然是一處休息區,木架上放了不少背包與衣物,回頭看溪邊,一大堆人在戲水,岸邊石桌上擺滿炊具、茶壺與將近二十個小茶杯,顯然他們選在此溪邊野餐泡茶,陰涼的溪濱古道,加上清淨的溪水,的確是夏天親山納涼的佳境,這條溪在地圖上標示坪林坑溪的名稱,是內雙溪的支流之一,其下游溪水引出平等里的水圳渠道。

在溪濱納涼的遊客,石桌上擺滿炊具與茶具(左)。古道途中的過河處,登山客踏石跳到對岸(右)。


接下來再走,小徑又過溪到河右側,左側仍有路標指向北五指山,我們仍採直行,不久岸上步道分為兩條,有指標說明五分鐘後兩線會合,左下沿溪邊走,右線走在岸上山腰,我選右線,拉著護繩上行,果然五分鐘後與溪邊路會合。再沿平林坑溪右岸的步道前進,路的左邊出現一塊大石,上面有一形似台灣的浮雕,白色漆寫著台灣二字,左下角有「劉永生題」等字,我想起網路上流傳這條古道有一位劉先生志工在整理維護,並設立許多里程碑,大概這塊台灣石就是他的精心傑作,此地距清風亭約2.5公里,距內寮1.5公里。
十一點經過一條乾溪,路上出現引水管線,幾分鐘後又跨過一小支流,來到古道上的水陸分岔點,左下小徑通到一鐵柵門,是坪頂古圳的上游水源地,右邊的步道走陸路到內寮或清風亭(內寮古道或瑪礁古道南段)。走陸路顯然比較快,且可到內寮搭公車下山,不過今天一直走的都是水路,應該把溪邊的水路古道全部探完,於是我隨著同行的隊伍走左邊的水路,由柵門邊通過,小徑導向溪邊,跳石過溪,走坪林坑溪的左岸,再度享受溪邊步道的清涼。

古道中途一小段分為溪邊與山腰兩線(左),不久在水陸分岔點選擇左行水路,經柵門後過河,繼續沿溪下行(右)。


經過一些小支流,十一點半來到一片大峭壁下的河灘地,又是一處林蔭清水濱的野餐勝地,大隊人馬宣告停腳午餐,他們帶有炊具,決定在溪邊野炊。我雖帶有簡便的壽司,但不想在此久留吃中餐,因為這幾天過午後常有雷雨,我希望在下雨之前能走到山下搭車。

同行的登山隊選擇在溪邊野炊,停腳午餐,大家找休息地點。


告別大隊後,我順小徑下到溪邊,路跡突然中止,看對岸樹上掛著布條,乃踏石過溪,爬到崖上,順溪右岸走,這時左下溪中出現兩道小瀑布,小徑經過險崖,我拉著護繩順利爬上,不久路面又下降,聽到下面人聲喧鬧,顯然又是另一處溪邊野炊或戲水的場所,順小徑通到坪林坑溪中,我看到溪石旁有一狹木板橋,溪中還有一座小型攔河堰,下游右側山邊出現一條溝渠與順渠鋪設的水泥步道,渠中清水滾滾流下,這是熟悉的坪頂水圳構造,我已走到古圳的源頭。在攔河堰的上下游溪中,不少遊客在乘涼休息,也有野炊盛宴擺在石頭上,與他們寒喧後,得知他們並非登山客,而是專程來此避暑納涼的,他們開車到平等里或頂山村落,再步行過來,攜帶了大量的食物與飲料,準備消磨半天,我有點意外,想不到水圳沿線已成台北民眾的避暑勝地。

很多遊客選在坪林坑溪中休憩戲水(左),溪中的欄河堰下方是坪頂古圳的源頭,渠旁設有人行步道(右)。


【坪頂圳峰迴路轉】
我在圳源並沒有久留,就迫不及待地順圳路走下去,最近雖然走過多條草山地區的水圳路,也深深喜愛那種順水流穿梭山林的快感,但對於坪頂古圳卻只有匆匆一瞥的印象,因為上次僅由清風亭走到聖人瀑布,沿途穿越平等里的三條古圳,並沒有順水圳走很遠,今天意外從圳源開始走,大可以好好欣賞古圳的沿途美景。
水圳與圳路的坡度比坪林坑溪床小,走了一小段圳路後,渠邊的路面與左下方的溪床已有一段落差,這時眼前出現一個奇妙的畫面,我走的圳路顯然是在溪右側的垂直峭壁上開鑿出來,狹小的步道護著渠水,繞向山壁後方,而渠道下方又是一道險峻的峭壁,崖邊璧頂的樹木斜向長出,彎拱在溪床上,下面的溪水滔滔流過圓滑的石堆,一群遊客正坐在石頭上泡腳戲水,他們抬頭遠遠望著我走在半山腰,頻頻招手,我也揮手示意,不知他們是否能想像這幅「兩重峭壁雙重水」的意境。

走在坪頂古圳的源頭圳道上,下望平林坑溪中戲水的人群,構成這幅兩重峭壁雙重水的畫面。


接下來的水圳步道非常窄,必須小心行走,水渠邊的山壁上另架設著兩條粗水管,可能是飲用水的管路。我獨自走在彎曲轉折的圳路上,有時通過濃密的林蔭,伸向前方的水道卻反映林縫透下來的天光,而當經過透空的陽光步道時,則見引路的水渠穿入前方幽暗的綠色隧道,一路上忽明忽暗的林影水光,讓我今天旅程進入高潮。一個人享受這千迴萬轉的山林水圳美景,不免覺得有點奢侈,也許現在已近中午,大多登山旅人都在休息或用餐,路上除了迎頭碰見一對青年男女以外,空山不見人。

水圳時而穿入幽暗的綠色隧道(左),時而從從林蔭中看到前面渠水反映天光(右),柳暗花明的意境不斷。


隨著圳路左拐右彎,除了渠水的潺潺細聲,耳邊似乎還有遠處傳來的溪水低鳴,此地溪床與水圳的落差更大了,從圳路看不到溪水,只聽到遙遠的深谷水聲,漸漸地,我聽到谷底傳出另一種聲響,似遠處群眾的吵雜聲,後來聲音越來越大,有吆喝聲與嘻笑聲,就在左下方的溪谷裡。這時圳路變寬,渠道上方出現防止崩土的明廊隧道,圳路也通到一個鐵柵門,左側的路崖架設著鐵絲網,但破了一個大洞,行人可以穿過,到達鐵門的另一側,顯然這又是水圳的防護設施,我看柵門的門閂並未上鎖,可以打開,就從柵門通過,圳路仍然繼續向前行。我停了下來,發現左後方有一條小徑接到圳路,大概是通到溪底的路,剛才聽到的群眾嘻鬧聲就是從那裡傳來的,我好奇地走下這條小徑,果然是下溪的路,走到半途,便看到溪床上遍佈人潮,有好幾群人在溪中活動,看來水圳步道只能按序走過,大隊人馬無法駐足久留,遊客的休憩與戲水活動都集中到溪邊了。

古圳路經過明廊隧道,步道上出現一道鐵柵門,是水源地的防護措施(左)。圳路下方的溪中戲水遊客不斷傳出嘻笑聲(右)。


我回頭爬到水圳邊,繼續沿渠道走,水渠上有一段蓋著明廊隧道,上面崩土已長滿植物,隧道終止後,又繞了幾彎渠邊步道,這時從樹林間看到坪林坑溪的對岸山坡,可見頂山連到五指山的稜線,頂山下的社區樓房之間有公路通過,查看地圖應是萬溪產業道路頂山支線的終點處,最近有市民小巴一路到達那裡,方便了登山客,因為荷蘭古道的登山口就在道路的末端。我眼看今天漫遊已接近終點,乃加快腳步走水圳步道,不久步道接到舖得很工整的石板路,看來甚為眼熟,這就是由清風亭接過來的坪頂古圳步道,以前走大崎頭步道往清風亭,就從這裡下山,到聖人橋去搭公車。

坪頂古圳的一段明廊隧道(左),過後古圳路轉彎(右),就接到清風亭過來的石板路。


水圳仍然順山腰繼續往前流,在前面不遠處穿入山洞,隧道口有一鐵柵門,上書「坪頂古圳」四字,這段步道上的遊客很多,大多由平等里的內厝經清風亭而來,我若由此往內厝,就可很快到達小19公車站,結束今天行程。我在圳洞門前猶豫了一下,前面的路線已經走過,今天應趁機勘查另一條未訪路線,到頂山支線探訪當地社區,順便找到荷蘭古道的入口。

從水圳路眺望頂山村落(左),就在平林坑溪對岸。石板路與古圳路的交會點(右),往下走可跨過兩條水圳,走到至善路的公車站。


回到石板路與古圳路的交會點,水圳是同一條,新鋪的石板路則與水圳分道揚鑣,向下通往坪林坑溪,沿溪走到至善路370巷底的小18公車站。我順著石板路下行,很快跨過第二條水圳(新圳),接著又通過更下方的第三條水圳,就是所謂的登峰圳,石板路兩邊的水圳旁都有遊客在休息或午餐,雖然已過十二點半,我決定繼續趕路,一路下行來到溪邊的一座涼亭,下面便是跨溪的桃仔腳橋,過橋後的石板路又爬上對岸山坡,一路上行頗為辛苦,爬了將近十分鐘,接到另一條傾斜的石板路,右下往聖人瀑布與公車站,上次已經走過,左邊上坡的步道沒有標示,但地圖上可見通到頂山村落,今天就走上去確定一下。

石板路通過平林坑溪上的桃仔腳橋(左),過橋上行,轉往頂山村落,又接到登峰圳與渠邊步道(右)。


上行的石板路並不長,不到一分鐘就直交到一條水圳,初探此地的我頗感意外,看到沿著水圳仍有熟悉的步道相陪,難道這就是剛才切過的登峰圳?也許它沿著坪林坑溪上游繞到頂山村這邊。我在此選擇右轉,隨水圳進入社區果園與菜田,看到公路就在左上方,有一木棧道通到上面,爬到棧道口,發現旁邊有一大型解說牌,說明平等里與溪山里附近地理,這裡是古圳步道的入口,步道串聯了坪頂古圳、新圳與登峰圳三條水圳。這裡的公路並不寬,兩旁卻停滿小轎車與休旅車,我到對面雜貨店買運動飲料,問起附近是否有餐廳,否則哪來停這麼多車,老闆笑著說,都是到山裡面去戲水納涼的遊客,我這才理解到剛才在山中看到那麼多遊人在溪中活動,原來是開車到此,從這裡可以沿平緩的登峰圳繞過坪林坑溪,接到古圳的石板路,這樣就不必經過坪林坑溪的上下坡路段與桃仔腳橋,省力多了。

頂山公路支線旁的水圳步道入口,解說牌下的木棧道可通到登峰圳(左)。公路終點附近的荷蘭古道入口(右),由此上行可接到擎天崗的內雙溪水路古道。


我稍為休息解渴,便沿公路上行,看到小巴士的站牌,然後公路直上陡坡,路旁仍停滿車,右轉到一農家前,公路便到底了。就在過了轉彎不遠處,我看到左上坡有一岔路,路口一塊木牌上寫著「荷蘭古道入口」,找到這個登山口,算是今天漫遊中意外探得的一個目標,我準備下次從這裡走荷蘭古道。另外我也想起以前走清風亭到聖人瀑布的石板路,雖然路寬好走,但只是跨過三條水圳,經過的水圳路段並不多,看到的圳路美景實在有限,今天沿古圳源頭走下來,總算看到一大段圳路,下次也許可再探新圳與登峰圳,充分享受圳路之美。
午後一點多,我走回公車站,現在有充分的時間換下濕透的衣服,悠閒地吃中餐,等候一點五十分到達的市民小巴一路公車,當我坐在古圳解說牌旁邊的樹下乘涼時,又看到兩輛休旅車到來,卸下三箱飲料與兩筒食物,一群人扶老攜幼,帶著家當,準備進入水圳溪邊去納涼了。

內雙溪古道位置簡圖(較詳細的登山路線圖請參考中華山岳藍天隊編印之大台北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第六冊第27頁)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軍艦岩脈交叉行 ( 作者--樹青)

台北為一盆地地形,四周環山,喜好登山健行者作親山休憩,實在非常方便,即使在台北市區內的街道與社區之間,也夾擁著許多小山稜,位於北投與天母之間的丹鳳山稜脈與軍艦岩稜脈就是一例。丹鳳山為大致東西走向的短稜,位在北投溫泉路之南測,軍艦岩稜脈則屬東北至西南走向的長稜,由北投硫磺谷南邊的磺溪山,向西南延伸,經著名的軍艦岩、唭哩岸山,至東華公園邊的唭哩岸捷運站。這兩條稜線最高峰只有兩百多公尺,兩線在烏尖連山的南邊相交,形成一個面向奇岩捷運站的銳角,銳角內的山間谷地有威靈頓山莊、丹鳳山莊等社區,還有照明寺等名勝古蹟,所以山區與社區之間步道縱橫交錯,成為市民的旅遊熱點,但路線上分叉路頗多,可選擇的走法不少,自助旅行的遊客必須仔細規劃,沿路要自行把握關鍵性的分岔路。

由唭哩岸山頂眺望東北方之軍艦岩,遊客如螞蟻爬岩頂。


回想二十多年前,全家人為了一遊情人廟(照明寺的舊名),曾在山谷中的道路搜尋目的地,由於收集資訊與地圖不全,終至迷途,後來雖然找到,回程又在山中摸黑趕路,夜晚山路不見住家或行人,幾度不知去向,這次全家大小暗夜迷航的經驗一直留在腦海裡。最近常作半天的親山健行,重溫以前走過的景點,也喜歡找交通方便的路線,捷運沿線是最佳選擇,於是軍艦岩又列入計劃行程,我準備沿上述兩條稜線,作東西向及西南-東北向的兩次交叉健行,都經過軍艦岩,但分別由四個登山口出入。

軍艦岩是台北北投與天母地區之間的熱門登山健行路線,遊客絡繹不絕。


【悠遊丹鳳山】
冬天的假日,早上因故沒趕上登山會的活動,午後便想來一趟單獨走山,出門前天氣陰沉帶點寒意,不免覺得有點倦勤,但不上山更令人鬱悶。坐捷運來到北投站已是下午三點鐘,北邊的大屯山雲霧籠罩,望著東邊丹鳳岩的山稜還清晰可見,今天就決定走這一條小山了,但要先找到登山口。我在車站前往回走,左轉大興街向東行,遠遠就看到街底的山壁裸岩上標示著「丹鳳」兩個白色大字,山在招手,腳步不覺輕快起來。經過清江街、磺港路兩個街口,在街道右邊看見磺港公園,知道登山口已近,先進入園內的涼亭,脫下外套,取出相機與登山杖,準備上山。
過磺港溪接到公館路,這裡有福安宮的公車站牌,福安宮就在上坡的路邊,在廟左側看到往公館路85巷2弄的指標,順著指示往石階步道上行,經過山坡社區的坡崁,再左轉上階梯,終於接上奇岩路,丹鳳山的登山口就在附近,我看右邊山坡上有一間規模很大的中和禪寺,從地圖上可見,由奇岩捷運站走三合街也可通到這裡,應該是另一種走法。我往左走奇岩路,來到32號宅對面,終於看到陳濟棠將軍的墓園與丹鳳山登山口的碑石,上面註明軍艦岩的奇岩路登山口,我邊走邊找路,至此已花去半小時。

從北投大興街可看到丹鳳岩上之題字(左)。從丹鳳山登山口上行,步道會經過雨傘形涼亭(右)。


有幾位登山客跟我一起爬上登山口的石階,路線經過墓園,但據說墳已遷離,墓園呈荒廢狀,留下一些亭台水池,還有于右任所題之碑文,順著明顯的路跡上行,經過三座雨傘形的涼亭,接到水泥階梯的步道,路旁的指標註明往丹鳳山600米,這時山路右側設有圍籬,裡邊看似有廢棄失修的林園建築,查閱資料得知是另一處古蹟廢墟,但今日時間已晚,計劃在五點鐘要下山,決定不去探訪,乃走步道右轉上山,爬上大石裸岩,來到芒萁遍生的山頂。此處是丹鳳岩頂部,標示往奇岩路390米,往丹鳳山460米,崖邊有警告牌要遊客小心,說明巨岩就在下方,為防崩落已用鋼索加以固定。雖然看不到岩石,這裡卻是絕佳的展望地點,此刻西邊天色較清,由山下的北投市區到復興崗都呈現眼前,遠處的淡水河被小坪頂擋住,河岸上的觀音山則突出天邊,台灣西北角的山川一覽無遺。

循丹鳳山石階步道上山(左),經過丹鳳岩頂部,眺望北投市區與復興崗一帶,遠處為觀音山(右)。


繼續走稜邊的水泥小徑,路邊出現丹鳳山200米的里程碑,這時後面有一對夫妻檔趕路上來,問我丹鳳山還有多遠,我就指著里程碑說快到了。拿出路線地圖查閱,發現這條山稜上標示丹鳳山的位置有好幾個,從這裡往東看,眼前平頂 稜上有一尖瘦鐵塔,大概是電視轉播天線,也是丹鳳山的峰頭之一。這時雲氣已升至高空,遠處的七星山突出在丹鳳山稜上,山頂的火山口飄出一朵雲,天氣似乎好轉,心裡陰霾一掃而空,也不必擔心下雨影響黃昏的行程了。不久平緩的水泥路接到寬大的泥土路,接著有岔路,左上坡一條路可通山頂的天線,右下的路到照明寺,我在路口猶豫了一下,看到那對夫妻從山頂下來,說已經四點了,要趕快走到軍艦岩,免得摸黑下山,我想他們說的不錯,丹鳳山頂大概沒有特殊景緻,難怪剛才登山口寫的是軍艦岩而非丹鳳山。

由丹鳳岩附近看到七星山突出在丹鳳山稜之上(左),石階步道接到通往照明寺之寬大泥土路(右)。


接到崇仰七路,便看到照明寺的汽車入口伸縮鐵柵門,附近有一丹鳳山步道的解說牌與地圖,提到奇岩路至此全長僅1180米,我一路慢行拍照賞景,卻走了半小時。柵門口有一行字,歡迎遊客由山門入內參觀,我順崇仰七路再走,右轉崇仰六路,找到山門,匾額寫的是照明淨寺,由路邊上來的階梯兩旁有成排的鍍金佛像,似乎與早期的記憶完全不同,以前的情人廟又名照明宮,原來旨在歌頌男女愛情,廟中有牛郎織女鵲橋會的蠟像,還有司馬相如與文君的故事,目前則已改為佛教寺廟,供奉釋迦牟尼佛。我在四週繞了一圈,發現牆上有一解說看板,敘述照明寺的過去名稱,目前則除了兩性之情,也勸人祈求博愛,並說明廟前設有許願亭,祝福信眾心想事成,美夢成真。臨走之前,我看到廣場邊的觀音像與許願亭,也看到舊情人廟屋頂的牛郎織女雕像,撩起了許多舊日的回憶。

崇仰七路之照明寺停車場入口(左)與崇仰七路之山門(右)。


【輕騎跨艦岩】
照明寺位於威靈頓社區馬路的末端,有車可通達,車輛及遊人不少,大概有黃昏散步的社區居民,也有外來的遊客,有一隊年青的單車騎士把車平躺地面,圍坐在寺前廣場地上喝飲料。我望著廣場的男女遊客,再看一眼廟頂的牛郎織女像,就此關起回憶之窗,開始尋找軍艦岩的路線,準備翻山越嶺,來一趟運動量較大的稜線縱走。
崇仰六路及七路的交叉口有一間威靈頓山莊管理委員會的房舍,我在房子左側找到軍艦岩的登山口,正準備上路,後面一陣吆喝聲,那一隊單車騎士也衝到登山口來了,我讓他們先行,從此就一直跟在他們後面,我的速度保持固定,騎士們則忽快忽慢,有時在平坦路面騎一小段車,遇到陡坡或階梯就扛車慢步跋涉,看起來倍極辛苦,但他們畢竟年青,一路上有說有笑,讓我這獨行山客的心情也高昂起來。一行人通過「往陽明大學1300米」的里程碑,不久左上坡有條小徑,是枕木與水泥柱堆砌之階梯,許多山友由此上山,單車隊員扛車爬上去,我也跟進,從地圖判斷,這條小徑會上稜線,由北邊接近軍艦岩,平面的路則繞山腰往陽明大學。

照明寺廣場邊之許願亭(左)掛滿了信眾之祈願卡。在軍艦岩登山口碰到越野上山之單車隊(右),從此一路相隨。


經過一段平稜,步道邊有些小岔路,我跟著大隊人馬走較明顯的右下步道,接到一條更大的南北向步道,我判定應該是軍艦岩脈的主稜了,這裡有一路標,左往磺溪山,右往軍艦岩,大夥人都往右走,不久遇到一木造八角涼亭,旁邊還有一座紀念章打印台,大家匆匆趕路,沒有停腳,也許他們都不是初次過客,不想蓋章留念,倒是我隔二十多年沒來,第一次看到這打印台,在涼亭四周探查了一下,發現旁邊有一條下山小徑,坡度頗大,但路跡明顯,且有樹木間繫著輔助的繩索,應是登山隊走過的路線,事後查閱登山文獻,才知這條小徑通到行義路附近的行義公園,也是登軍艦岩的路線之一,或許下次有機會可嘗試。
我從稜線步道一路南下,腳步暢快,希望趕上先行的一群人,不久就看到艦首形的巨岩浮在綠色林海之上,有乘風破浪之勢,再走幾步,軍艦巨石好像停穩在寬大的岩石平台上,久違的軍艦岩終於到了。這附近的岩稜像是單面山的構造,從東北方走來,遇到的是陡峭的斷面,岩石露頭曝露在空中,才能看出艦首的形狀,整塊堅硬的厚實砂岩高約五、六公尺,屬第三紀濱海相的沈積岩,部份含有礦物質,岩石裸露經氧化而產生深淺不同的鐵褐色,酷似銹蝕的金屬船殼。從北側南下的人,或從船體南側繞到北邊的遊客,看到這唯妙唯肖的天然艦艇岩石,莫不駐足仔細觀賞,我在拍照時聽到後面有小朋友叫著:「拉法葉艦,我要爬上去看看」。大人的聲音則說:「危險!上不去的」。

從東北方看軍艦岩最能體認艦首的雄姿(左)。一路同行的單車隊員連車帶上軍艦岩頂,圍坐在岩面上(右)。


其實要爬上去是毫無困難的,從艦首左右側都有路可繞到東南邊的緩坡岩面,然後就可輕鬆走到艦頂的甲板上。我引導那對父子由左側繞到船後,看到的是稍有波狀起伏的寬大裸岩表面,方圓延伸數十公尺,艦艇的形狀不見了,岩面有部份灰白色與雪白色交雜,或產生斜交的紋路,也有部份呈紅銹色的渲染,表面有風化的痕跡,也有人工挖鑿的階梯。將近下午五點鐘,岩面上仍佈滿三五成群的遊客,這裡地形並不險惡,此刻又沒大太陽,岩頂似乎已成了有共識的休息區,大家站著、坐著或四處遊走,一路同行的單車隊員們也圍坐在岩面南側,單車平躺在外圍。
我四處轉身眺望,北方艦首甲板下面是綠色森林,後面是丹鳳山的稜線,更遠的則是中正山與大屯山,由於這時沒有夕照,整條山脈一片蔚藍。軍艦岩東邊與南面是天母與士林的市區街道,在暮色中仍清晰可辨,遠處則是台北的中心區,上空一片煙塵,101大樓隱約可見。離開山頂之前,我把視線轉到山腳下的市街,距離最近的就是東南邊山下的榮民總醫院,我認出院內大樓與煙囪,而山頂的岩石似乎一直向東南延伸下去,岩面上有明顯路跡或階梯痕,下段則隱入森林之中。冬天的五點鐘已不算早了,我就近選擇由榮總下山。

從軍艦岩眺望丹鳳山的稜線(前方),遠處是大屯山脈(後方),由右至左為主峰、南峰、西峰與面天山。


軍艦岩的岩脈向東南方下延,直到榮民總醫院後面,順此脈下山是最快的歸程路線。


下山的路很陡,朝著榮總的方向直直降低,沿途的路面岩壁有行人步履產生的侵蝕槽,也有人工鑿石為梯,後來接到森林裡的水泥階梯與石磚路面,已經到達山腳下了。五點多來到水泥小道的分岔路,右道經一變電器圍籬,左道往下坡有玉皇宮的指標,大概都可以到山下社區,我正在查地圖選路,後面的山友問我應該走那一條下山,我第一次經過此處,並不熟路況,無從比較,這時又有人下山路過,說他們走過變電所那條路,會通過榮總院區,就帶著一批人走過去。我獨自走左側的下坡道,也很快離開山區進入山麓社區,通過一些巷道叉路,終於接到石牌路二段的大馬路,看到601與508公車的站牌,找到回家的路線,這次行程在山區健行總計兩小時,加上搭車的交通時間,是半天行程。

軍艦岩頂的緩坡已鑿出人行階梯步道(左),可一直下降到森林裡的水泥階梯(右),從榮總附近的巷道下山。


【漫步東華公園】
決定從奇岩山走軍艦岩的日子,剛好有健行會舉辦同一行程的活動,我計劃同行到軍艦岩以後,自己繼續爬到磺溪山,完成整條稜脈的縱走,由北投硫磺谷附近的惇敘高工搭車下山。這次行程的出發點是唭哩岸捷運站旁的東華公園,我於早上八點半在此下車。
天氣不算很好,前一天剛下過雨,今天降雨機率不高,也許適合走這一條岩稜。我在東華公園外的東華街找到健行會的集結人群,他們還在打電話聯絡未到的隊員,跟據以往經驗,他們出發時間將會延後,我決定先探訪東華公園,這是我首次來,據北投區公所的資料,它與行義公園的面積都超過五萬平方公尺,算是較大型的公園,東華公園在奇岩山西峰的下坡,園內也是登山健行的場所。沿東華街二段西行,來到300巷口,右轉進入,巷道可行車,開頭的路段右側有打石場的遺址,左側則是公園入口的石階,還有一座「唭哩岸史話」的石碑,碑文說明唭哩岸是平埔族語「海灣」之意,因為此地為舊淡水河向北突出的彎曲地帶,形似一海灣。附近山稜所開採的唭哩岸石可耐高溫腐蝕 為木山層的沉積岩,是許多古建築的建材,往昔附近居民在農暇之餘以打石為業,所以留下打石場的遺跡。

東華公園的西端入口在東華街300巷(左),公園內步道縱橫交錯(右)。


爬上入口石階,就看到右側有一條柏油路,前面也有山丘上的步道小徑,走步道上去探路,經過一廣場,好像已翻越山稜,走下另一面山坡,下降到平地上的崇仁路,山麓有一座鎮安宮,原來公園西界就是奇岩山的西端尾稜,我以已翻山走出公園了,於是趕緊爬回公園內,向東尋找登山路線,不久就走入剛才看到的柏油路,這條路貫穿整個公園,路的上下側有若干階梯步道相交,喜歡登山者可隨興上下,鍛鍊腳力,柏油路中途有一公廁,旁邊的下坡石階可通到東華街。這時在路上散步或健行運動者相當多,我也徐行記錄拍照,跟碰面的遊客聊了起來,最後好像走到柏油路盡頭時,馬路左轉上山,我跟著轉彎,看到遠處山上的陽明大學校舍,此處應是公園的東界了,於是回頭,在馬路轉彎處下側找到下山的石階,下來接到東華街,這路邊有許多生態及人文史蹟的解說牌,石牆上還有地圖,顯然是公園東側入口,比西入口顯著。
在公園內漫步半小時,繞回捷運站前,健行會的隊員已不見了,想必已出發上山,不巧的是剛才在公園內並沒有碰到他們,我只好自己找登山口了。從車站對面的大樓旁,有一條巷道通到300巷的東端,我在交叉路口找到進入公園的另一個登山口,由此上登,經過平台與石階小徑,接上公園內的橫貫馬路,就在剛才經過的公廁旁,記得這附近靠山的一間房屋旁邊有一登山小徑,樹上掛著登山隊的路標布條,於是向東沿馬路走,果然找到這個登山口,我迅速上行,心想大概不久就可追上大隊人馬。

東華公園的中央道路橫貫東西兩側,並分出甚多石階步道(左)。公園頂部的廣場上層有涼亭,下層有日晷儀(右)。


我行前所收集的資料,顯示奇岩山西峰附近有一日晷儀,登奇岩山就從這裡轉上稜線,我沿小徑上山,途中分叉路頗多,都有綁著布條,看來很多路都可行,我想只要向上走,均可通到西峰,就一路向上找路,九點半來到接近稜邊的分岔路,右下方有一四腳涼亭,往左上行,看到左邊一道石牆,中間一個缺口,顯然是規劃的入口之門,走進去牆後面是個平坦的大廣場,原來這裡是山頂附近的日晷儀所在地,廣場分上下兩個台階地,長寬約三四十公尺,四周還圍著護欄矮牆,上層台地有一座長方形水泥涼亭,後面有高過人頭的坡崁石牆,下層廣場中央則是半徑約三公尺的半圓形日晷儀,廣場周圍有高大森林環繞,只有西南方沒有樹木,可下望北投平原,剛好看到洲美快速道路上的焚化爐大煙囪。

東華公園頂部的日晷儀。


環顧日晷儀四周圍牆,剛才進來的缺口下面,有一條下坡小徑,難道這是登奇岩山的路?我試著走下去,發現不對,又回到牆內廣場,但找不到任何登山路標,只見西邊的圍牆有一處破損的缺口,牆倒了半截,應該不是預設的通路,我料想登山之路並不是剛好在日晷儀周邊,於是從原來的入口退出,循原來的小徑下行,很快來到剛才看到的四腳涼亭,也許這裡另有登山口。我看到北邊樹木間有不明路跡,撥草進入探索,果然發現地上鋪有石板,這隱藏的路徑繞山腰轉入山稜北側,前面已可看到奇岩山的主稜,眼看可以設法接上去,可是路越走越不清楚,被芒草與芒萁淹沒,後來竟完全消失了。至此我不想自行開路,乃退回四腳亭,再度盡入日晷儀廣場,覺得這條行程相當熱門,應該有明顯的路標或布條,回到西牆損壞的缺口,仔細往下看,外面居然有另一條石板步道,我就翻牆下去沿路上行,通到一座大型墓園,右邊樹上掛著登山布條,這下終於找到正路了,看看錶已是十點鐘,在東華公園裡漫遊共花了一個半鐘頭,今天不可能趕上先行的隊伍了。

【看花爬奇岩】
由墓園右側小徑爬上一個不明顯的山頭,小徑左轉,但右邊有一不太明顯岔路,照這方向判斷,豈不是通向日晷儀廣場?我覺得有必要弄明白,乃走到盡頭,赫然看見路中斷於廣場涼亭後方的坡崁牆上,但牆太高,在涼亭地面看不到,不過崁牆上有一棵樹上綁著布條,剛才被涼亭擋住視線,我也沒注意到,至此恍然大悟,經過日晷儀的山友應該爬上崁牆就可接到山路。我回路口採取左轉小徑,看到樹上有山水雲的指標,證實墓後方的山頭就是奇岩山西鋒,再走又經一小墓,前面樹木稀疏,小徑指向東北方,路邊充滿芒草與蟛蜞菊,此路應可通到軍艦岩,大概不會再有困惑的岔路了。

由日晷儀涼亭後上方的登山口,眺望奇岩山(右前方)與丹鳳山(後遠方山稜)。

通到奇岩山的小徑穿過蟛蜞菊花海與芒花叢。


看著稜脈向東北延伸,接到不遠處的兩個相疊山頭,前山是奇岩山,後面微露出頭的應該是唭哩岸山。走進芒草堆,小徑幾乎被草掩沒,但仍有路跡可尋,這一段路走在岩稜上,草木叢下時有裸岩可見,但地形尚稱平緩,不過岩層上土壤發育不良,加上稜頂東北風很強,長不出大樹,只有散生的小樹與灌木,大多是陽性種,如烏桕、山黃麻、山塩青、車桑子、桃金孃、饅頭果、相思樹等。樹叢之間點綴著芒草堆,宿存的芒花隨風飄搖,而在草木堆以外的岩坡上,則蓋滿了大片的蟛蜞菊草原,此刻鮮黃色的花正盛開在翠綠的葉面上,像坡面上鋪設的繡花地毯。走了幾分鐘,稜頂越來越寬,周圍地面上都是小黃花,行走其間彷彿通過蟛蜞菊花海,這種景觀相當特殊罕見,我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前後流連拍照。這片花海慢行了十五分鐘,終於逼近奇岩山下的森林,林子入口處的樹上掛著登山布條。

奇岩山步道旁的蟛蜞菊草原盛開著黃花(左),草原中的車桑子灌木結了果實(右)。


這片森林長在東北季風的背風面山麓,也就是奇岩山的西南坡面,隨小徑穿過森林,轉到山脊的岩稜,通過幾塊露出的巨石,我爬上瘦狹的稜線,這時西側展望良好,奇岩捷運站就在山下。沿稜向東再走,不久在小樹叢中發現標示著奇岩山的牌子,標高只有91公尺,在東邊的唭哩岸山則有163公尺高,看起來就在右前方,背風的這一面仍是滿山森林。過了奇岩山,小徑繞下東邊山腰,不久又通過稜上的鞍部,左側山崖邊可眺望丹鳳山的稜線及山谷中的威靈頓社區,然後步道似轉入稜脈的南側,地上發現陽明大學的界樁。大學的操場及校區內道路一直延伸到接近山稜頂部,接下來登山步道三度通到校區柏油道路的轉彎處,大概可由這些地方下山,但森林裡還有登山步條,顯然登唭哩岸山可以不必進入校區。

通過蟛蜞菊花海來到奇岩山背風坡的森林入口(左),穿過森林再爬岩就到奇岩山頂(右)。


我繼續穿過森林,不久步道通到森林外,爬升到稜頂的裸岩,操場與高爾夫練習場就在下方,岩脊上插著護柱,上下側有鑿洞,但未見有貫穿的護繩,大概已損毀了。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狹脊上,經過一支避雷針,來到岩璧下方的平坦草地,位置剛好在操場司令台的上方坡階,我繼續走草原前進,但路跡越來越不明,後來終於找不到路跡,處身在一個山頭下的草堆中,我料想主峰就在山頭上,應該有路上去,於是又退回司令台邊的明顯步道,四顧找路,發現北側傾斜的岩壁上垂下一條繩索,必定是登頂的路線,乃拉繩而上,果然爬到崎嶇不平的岩稜上,看到登山布條,接著就到達唭哩岸山頂的三角點了,看錶已是十一點,比預定行程慢了很多。

登唭哩岸山的路線在陽明大學山坡操場後方的岩稜上(左),由司令台北側岩壁拉繩上攀,就到唭哩岸山頂(右)。


【賞石登軍艦】
在唭哩岸山頂不想停留太久,但總要四處眺望取景。比較新鮮的景觀是東北側的山稜,遠處的山仔后稜脈被薄霧染成淡藍煙影,華崗上文化大學的高樓有如雲端城堡,兩者搭配構成模糊的背景。而近處隔著深谷的前景便是軍艦岩的稜脈,從這邊看山頂及坡面仍有森林覆蓋,但山頂下側露出兩條上下交疊的岩脈,側壁幾近垂直,而且草木不生,使得整座山看起來格外險峻,細看上側那條岩脈頂端,有一道崖邊的護欄遮住後面的步道,遊客正緩步走下來,再看岩壁上方的樹林上端,好像頂著一座銀灰色小平台,那無疑是軍艦岩的艦首甲板了,我取出相機等待按拍,終於有螞蟻似的人影爬到甲板上,接著一大群遊客在平台上蠕動,我連忙伸長鏡頭攝取近照,拍完再看實景,石上人影有如滄海之一粟,回想不久前登上軍艦岩之頂,望著山下林野與塵世,我還有點沾沾自喜呢。

從唭哩岸山頂遠眺東北方的軍艦岩,岩頂突出森林之上,背景為山仔后華崗文化大學。


唭哩岸山與軍艦岩脈還隔著一道山谷與鞍部,往東北走下山,就轉到迎風的下坡岩壁,樹木再度稀疏矮化,芒其草覆蓋大部份坡面,但行人的腳步已在裸岩上走出一道足跡,遇到堅硬的地質層,地面還保存著寸草不生的大片岩塊與明顯的紋理,走到這裡,我頻頻回頭觀賞走下來的岩面,覺得這段路是觀察唭哩岸石露頭的好地點,從岩層露頭處可以看到雪白的砂岩、不規則斜交的紋路、清晰的波痕與鐵銹色的染痕。

從唭哩岸山下降,經過一鞍部(左),通到軍艦岩步道,途中可觀賞唭哩岸石的大片露頭與紋理(右)。


這段下坡路很短,馬上接到對面稜上的步道,這時右邊有通到大學操場的路,我左轉走軍艦岩的小徑,接到山腰的另一條寬廣步道,泥土路面寬可行小汽車,中央卻鋪著人行石板,料想是這附近的交通要道,前行一小段,路邊有一指標,標示前面到照明寺1100米,後方到陽明大學300米,我發覺情況不對,今天行程並不到照明寺,立刻往回走,就在剛才路口不遠處看到左側山壁上有一小徑可通往軍艦岩,爬上去沒多久,又接到寬大的石階路面與分叉路,下坡的岔路可能下山去,往左上的才通往軍艦岩,走在稜上的平整石磚路,不久左側路邊有一座涼亭,然後就來到軍艦岩南端的岔路口,左叉路也通到照明寺,右邊則上軍艦岩。

唭哩岸步道接到繞行山腰的照明寺步道(左),上軍艦岩須反向而行,爬岩坡小徑上山,路上看見對面山壁的唭哩岸石露頭(右)。


從這邊上軍艦岩,只見石板路的盡頭有一塊巨岩,並無艦艇的形狀,與北邊過來所見的斷崖艦首形狀大不相同,這一側是單面山的緩坡,岩稜一直向東南緩降,上次回程我就從此稜走到榮總,這次我仍然走到岩頂眺望,回頭看唭哩岸山,憶起剛才在那山上所拍的螞蟻過岩頂鏡頭。再看北面從丹鳳山到烏尖連山的稜線,翠綠中帶點薄霧氣,天氣大概不會馬上變壞,應該可以照計劃走到磺溪山,不過早上在東華公園耽誤太久,現在將近中午,不可能趕回家吃中飯,於是打電話回家報告,然後走下軍艦岩,準備再闖磺溪山。

從南側寬平的步道可直接到達軍艦岩頂部(左),頂部的東南坡岩稜向下延伸甚長,表面佈滿風化遺跡(右)。


走回岩頂南端的岔路口,我選擇從軍艦左側的小路往北走,這條路可看到艦尾的凸岩從岩壁伸出,懸罩在垂直的底座上側,有點像多年前座落在北投石壇山附近的大砲岩,只是規模較小,今天從這裡拍照,想不到竟看到小時候熟悉的山影。我兩次從南北通過軍艦岩,發現方向與角度一改變,岩體的構造與形狀就不一樣,觀賞的意境也不同了。

軍艦岩西側的小徑所見的艦尾凸岩,形狀類似過去出現在石壇山附近的大砲岩。


繞到艦身北邊,我停下來,回頭再看一眼熟悉的軍艦雄姿,然後走進稜頂的森林,開始注意往磺溪山的路線。首先經過紀念章的打印台與涼亭,這是大眾路線必經之地,路線很清楚,我快步向北沿稜走。接著八九分鐘內,在林子裡先後遇到左邊的兩條岔路,都是通到照明寺的山徑,看來已接近丹鳳山稜的交會點,十二點正,果然爬上一個小山頭,看到一路標木柱,上面寫著「260峰南側分叉點」,確定這是往磺溪山的中途站,過了此點,步道縮小,路跡不太清楚,大概走此線者較少,此後我再也沒有碰到其他登山客。一路上還看到幾片路標布條,不久我發現右下側有墓園及一座懷恩亭,疑是誤入歧途,卻看到一路標柱子,註明到磺溪山(第一公墓)470米,距軍艦岩700米,可見並沒走錯,我出發前曾查閱地圖,知道磺溪山附近是公墓,但不知登山路線會經過墓園。

從軍艦岩往北走,會經過紀念章打印台與涼亭(左),然後通過260峰南側分叉點(右),是往磺溪山必經之路。


園區內步道石階縱橫交錯,我小心找路標,希望能循登山者的路線迅速離開,不過接下來一直沒看到路標或登山步條,在坡崁石牆上發現一處刮畫的箭頭,順著走下去也不得要領,越走越近山麓,不知底下有沒有聯外道路。我取出地圖研判,比較明顯的公墓聯外道路接近山稜頂部,應設法爬向稜線才能接上車道,這時路邊有一座正在修繕的新墳,我向工人問路,他們也說停車的道路在山頂,但說不清怎麼走。我退回箭頭記號,設法找路往上爬,就在一處上坡的路邊發現布條,順著鐵牛車的輪胎痕往上爬,來到山頂的公墓區,赫然看到樹上掛著磺溪山的名牌,再往前行就接到停著卡車的柏油路,終於找到出路了。
原來磺溪山頂就在墓園邊緣,公墓的聯外道路在磺溪山的北稜上,沿途可遠眺紗帽山與華崗,此時雲霧彌漫,大有山雨欲來之勢,我迎著路上充斥的家犬與野狗,快步疾行,經過靈骨塔與停車場,看見公墓入口處的牌樓,外面就是熟悉的硫磺谷與龍鳳谷遊客服務站,也有許多公車站牌,搭車下山非常方便。回想今天後半段的行程有點匆忙,也有迷航的紀錄,但總算如願完成,而且前段的途中有看花賞石的野趣,行程相當賞心悅目。

MAP軍艦岩及丹鳳山稜脈位置及登山路線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