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內雙溪古道水路初探 ( 作者--山風)

(內雙溪兩岸步道串連之六)
盛夏裡的假日,參加登山會的絹絲瀑布步道健行,坐小15路公車來到菁山小鎮,七點三刻,領隊還沒到,先頭部隊已經出發。這條路線舉辦多次,大家都很熟,早走的人享受森林裡的清晨凉風,一路上談天說地,經過瀑布也沒停腳,八點三刻已到達擎天崗下的冷水坑岔路口,在此等領隊與嚮導上來,大家簽到後,就各自回程或自由活動了。

【擎天崗草原漫遊】
今天晴空萬里,大家走上擎天崗,陽光下的步道仍然清涼無比,從涼亭眺望四周草原,早起的遊客還真多,環形步道到處可見人潮。隊友們有的等公車下山,有人要到冷水坑,也有人去爬七星山。我看才九點鐘,天氣又好,現在正是出發漫遊的時刻,今天應當把握到擎天崗的機會,從這裡走到平等里,這條路線至少已經二十幾年沒走了。記得很早以前曾經從鵝尾山走到擎天崗,路線印象已很模糊,現在登山界在擎天崗與平等里之間整理出很多步道,文獻上通稱內雙溪古道,包括竹篙嶺古道、內寮古道、瑪礁古道、內雙溪古道(坪林坑溪水路)等路線,今天走那一條還沒有定案,要看找到那一個入口再決定,在進入古道之前,我想先上竹篙山,那是擎天崗最高的山,附近也有古道入口。

清晨的陽光下,踏在擎天崗的草原上,展開漫遊,背景為七星山與七股山。


從擎天崗服務站爬上後面的高崗草原,首先經過福德廟,我選擇過柵欄,進入草原丘陵的環形步道,此地位置就在環形路的西北角,由此南下有一條兩側圍了護欄的碎石路,可通到竹篙山,距離只有1.3公里,走在這條起伏很小的大路上,可以輕鬆地觀賞周圍的草原,在森林非常發達的台灣山地,低矮的草原的確是難得的景色,視野非常開闊,草原周邊又有高大的山,山上有森林,也有森林無法生長的草原與箭竹,看起來與台灣高山景觀頗為類似,難怪吸引了很多遊客,甚至有一對新人正在拍婚紗照。

環形步道西段的碎石路,背景最高的是竹篙山(上)。一大早草原上就來了不少遊客(下)。


擎天崗的地形類似一高原,南側平緩,有許多小溪發源,流到內雙溪。北側陡峻下切,是鹿角溪與上磺溪的流域,魚路古道就通過其山腰。遊客服務站建在高原的北緣,其南側有一條繞高原一圈的環形步道。從步道環顧四周山峰,以東邊錐形的七星山最突出,連到冷水坑北側有一圓頂的七股山,接著向東伸延的稜線是擎天崗高原的北緣,在服務站附近的稜線剛好有一低平的鞍部缺口,由步道透過此缺口可看到北方天際的竹子山,如一道長嶺橫亙天際,其東北坡迎風面也多芒草與箭竹原,看起來更像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接著向東北再看,遠方天邊是大尖後山與磺嘴山,雖無驚人的尖峰,但龐大無比的山體有如無法超越的屏障,至於南邊的山頭,以竹篙山最高,其餘是石梯嶺到頂山的連嶺,高度逐漸降低,但擋住了山下內雙溪與台北市的視線。

從環形步道南端看步道西段與服務站,遠處背景是竹子山脈(左)。由牧場解說中心眺望環形步道東段與中途的碉堡(右)。


在碎石路走了約十分鐘,看到西側有石階步道接上來,遊客源源不斷。前面左邊有一叉路,通到牧場解說中心,今日時間尚早,不妨進入室內瀏覽,裡邊展出許多昔日牧場的風光照片,想起我大學時期曾經在北投農家實習,冬天農閒時期的水牛就是送到此地來托養的,現在耕牛退休了,有些後代便在附近自然繁殖,變成野生狀態。從屋外的展望台可眺望環形步道的東段,中途的碉堡是一制高點,過此點後,步道又接到北段,繞回福德廟。離開解說中心,我又回到竹篙山步道,開始爬石階,步步升高,不久遇一岔路,旁邊有座碉堡,右道往竹篙山,左道是環形步道本線,應該就是南端的折返點。我乃先往右線,步道通過一樹枝製成之柵欄(可能是圍牛之管道),前面已可看到竹篙山,在此碰到另一登山隊,一同爬到山頂,頂上有一圓筒形碉堡,旁邊有國家公園設立的「草」字拓字碑,大概是繼「陽明山東西大縱走」拓字活動之後的另一項活動。

往竹篙山步道中途的碉堡岔路(左),繼續往上爬,經過一圍牛柵欄就到竹篙山(右)。


在竹篙山頂,地勢高於附近山頭,除看到東、北、西三面的山峰,又可望見南邊的紗帽山、陽明山,以及北投、士林的市區,關渡平原與洲美快速路也很清楚,可說是擎天崗地區的最佳展望台,遠近地形地物一覽無遺。我在山頂眺望片刻,便開始看地圖,尋找竹篙嶺古道的路線,但山頭附近牛路縱橫交錯,牛腳印很多,沒找到明顯的登山標記,自行覓路可能比較費時,一同上來的登山隊員見我有意獨闖,勸我放棄沿竹篙嶺南下的行程,並邀我同走頂山到風櫃口的步道。我也就從善如流,收拾行囊回頭,反正今天是漫遊性質,還沒有既定目標。

在竹篙山頂向南眺望紗帽山與山下市區,遠處可見觀音山(左),向西北可看到七星山與山麓的冷水坑(右)。


十點左右回到第一碉堡,跟在大隊後面,走環形路的折返點,逐漸下降到溪谷,半路上我停下來查閱登山路線圖,發現內寮古道的入口應該在第一碉堡附近,可是剛才並沒看到登山路標,國家公園也沒設立指標牌,大概要有心人自行尋找,我遲疑了片刻,後來還是本著漫遊的初衷,放棄內寮古道與瑪礁古道,繼續往下走,終於來到最低的溪谷,詳查地形圖,這條溪應該是紅樟湖溪,內雙溪古道的溪谷路線(水路)就順此溪走下去,下游有另一名稱叫坪林坑溪,如果判斷沒錯,登山口必在這附近。十點一刻,遇到一木橋,跨過小溪,再走幾步,步道右側草叢出現一缺口,裡邊有明顯的路跡,路口卻沒有任何指標,我探路走了一段,果然發現有掛在樹上的標幟布條,證實這就是古道的入口。看來國家公園當局目前只經營適合大眾遊客的景點與路線,對於登山團體走出來的許多比較冷僻的步道小徑,並不解說或宣導,登山口都沒有標示牌,或許大多登山隊也不希望外界遊客貿然跟進,所以在登山口也不作記號,等到深入其境,才有許多標示,這是我的猜想。
我退回路口,順環形步道跑了一段,已不見往頂山那一隊的人影,剛才我的停頓與找路,顯然已落後他們很遠了,我就不刻意再跟他們告別,獨自走水路古道。

從竹篙山回程,順環形步道走向溪底(左),過溪不遠處找到內雙溪水路古道的入口,是草叢間的一個缺口(右)。


【內雙溪古道納涼】
踏進草叢入口,走幾步就置身於森林中,顯然溪谷裡的風較稜頂小,水氣充足,擎天崗的草原就轉變成茂密的矮林。不久小徑右側傳來流水聲,古道瀕臨小溪,應是紅樟湖溪的源流,這時聽到前面有人聲,原來我的疾行追上了走在前面的一個隊伍,也是要走內雙溪古道,我就跟在後面走,跨過一條支流(後湖底溪)。大約由入口走了十分鐘以後,來到一處林中空地,大夥停下來休息,從草原走入森林,大家感受林間溪濱的清涼,紛紛取出點心與水果來分享。我一面看地圖,一邊環顧四周,發現左側有一明顯岔路,樹上綁著布條,由我所收集的登山路線圖判斷,應該是荷蘭古道的入口,正想進一步找明確的文字指標,友隊的一位嚮導向大家說明此路去向,證實了我的想法.。不久以前,我曾計劃與俞家父子從石梯嶺附近進入荷蘭古道,卻因看錯里程碑而錯過登山口,沒有走成,結果由風櫃嘴下山。現在雖然找到另一個入口,我還想邀俞兄來走荷蘭古道,所以今天就專心探勘內雙溪水路。

進入古道,走在茂密的矮林中,追上了前行的一隊登山客。


十點半再出發,跨過溪,不久左側又出現荷蘭古道的岔路,路口樹上有白色指標牌子,由此往北五指山,接荷蘭古道,附近的景點里程都有標示,看來荷蘭古道已漸成熱門路線。沿溪邊再走,又過溪回到左岸,有小牌子指明通往內寮與鵝尾山,路邊有木桿架設的桌椅,顯然是一處休息區,木架上放了不少背包與衣物,回頭看溪邊,一大堆人在戲水,岸邊石桌上擺滿炊具、茶壺與將近二十個小茶杯,顯然他們選在此溪邊野餐泡茶,陰涼的溪濱古道,加上清淨的溪水,的確是夏天親山納涼的佳境,這條溪在地圖上標示坪林坑溪的名稱,是內雙溪的支流之一,其下游溪水引出平等里的水圳渠道。

在溪濱納涼的遊客,石桌上擺滿炊具與茶具(左)。古道途中的過河處,登山客踏石跳到對岸(右)。


接下來再走,小徑又過溪到河右側,左側仍有路標指向北五指山,我們仍採直行,不久岸上步道分為兩條,有指標說明五分鐘後兩線會合,左下沿溪邊走,右線走在岸上山腰,我選右線,拉著護繩上行,果然五分鐘後與溪邊路會合。再沿平林坑溪右岸的步道前進,路的左邊出現一塊大石,上面有一形似台灣的浮雕,白色漆寫著台灣二字,左下角有「劉永生題」等字,我想起網路上流傳這條古道有一位劉先生志工在整理維護,並設立許多里程碑,大概這塊台灣石就是他的精心傑作,此地距清風亭約2.5公里,距內寮1.5公里。
十一點經過一條乾溪,路上出現引水管線,幾分鐘後又跨過一小支流,來到古道上的水陸分岔點,左下小徑通到一鐵柵門,是坪頂古圳的上游水源地,右邊的步道走陸路到內寮或清風亭(內寮古道或瑪礁古道南段)。走陸路顯然比較快,且可到內寮搭公車下山,不過今天一直走的都是水路,應該把溪邊的水路古道全部探完,於是我隨著同行的隊伍走左邊的水路,由柵門邊通過,小徑導向溪邊,跳石過溪,走坪林坑溪的左岸,再度享受溪邊步道的清涼。

古道中途一小段分為溪邊與山腰兩線(左),不久在水陸分岔點選擇左行水路,經柵門後過河,繼續沿溪下行(右)。


經過一些小支流,十一點半來到一片大峭壁下的河灘地,又是一處林蔭清水濱的野餐勝地,大隊人馬宣告停腳午餐,他們帶有炊具,決定在溪邊野炊。我雖帶有簡便的壽司,但不想在此久留吃中餐,因為這幾天過午後常有雷雨,我希望在下雨之前能走到山下搭車。

同行的登山隊選擇在溪邊野炊,停腳午餐,大家找休息地點。


告別大隊後,我順小徑下到溪邊,路跡突然中止,看對岸樹上掛著布條,乃踏石過溪,爬到崖上,順溪右岸走,這時左下溪中出現兩道小瀑布,小徑經過險崖,我拉著護繩順利爬上,不久路面又下降,聽到下面人聲喧鬧,顯然又是另一處溪邊野炊或戲水的場所,順小徑通到坪林坑溪中,我看到溪石旁有一狹木板橋,溪中還有一座小型攔河堰,下游右側山邊出現一條溝渠與順渠鋪設的水泥步道,渠中清水滾滾流下,這是熟悉的坪頂水圳構造,我已走到古圳的源頭。在攔河堰的上下游溪中,不少遊客在乘涼休息,也有野炊盛宴擺在石頭上,與他們寒喧後,得知他們並非登山客,而是專程來此避暑納涼的,他們開車到平等里或頂山村落,再步行過來,攜帶了大量的食物與飲料,準備消磨半天,我有點意外,想不到水圳沿線已成台北民眾的避暑勝地。

很多遊客選在坪林坑溪中休憩戲水(左),溪中的欄河堰下方是坪頂古圳的源頭,渠旁設有人行步道(右)。


【坪頂圳峰迴路轉】
我在圳源並沒有久留,就迫不及待地順圳路走下去,最近雖然走過多條草山地區的水圳路,也深深喜愛那種順水流穿梭山林的快感,但對於坪頂古圳卻只有匆匆一瞥的印象,因為上次僅由清風亭走到聖人瀑布,沿途穿越平等里的三條古圳,並沒有順水圳走很遠,今天意外從圳源開始走,大可以好好欣賞古圳的沿途美景。
水圳與圳路的坡度比坪林坑溪床小,走了一小段圳路後,渠邊的路面與左下方的溪床已有一段落差,這時眼前出現一個奇妙的畫面,我走的圳路顯然是在溪右側的垂直峭壁上開鑿出來,狹小的步道護著渠水,繞向山壁後方,而渠道下方又是一道險峻的峭壁,崖邊璧頂的樹木斜向長出,彎拱在溪床上,下面的溪水滔滔流過圓滑的石堆,一群遊客正坐在石頭上泡腳戲水,他們抬頭遠遠望著我走在半山腰,頻頻招手,我也揮手示意,不知他們是否能想像這幅「兩重峭壁雙重水」的意境。

走在坪頂古圳的源頭圳道上,下望平林坑溪中戲水的人群,構成這幅兩重峭壁雙重水的畫面。


接下來的水圳步道非常窄,必須小心行走,水渠邊的山壁上另架設著兩條粗水管,可能是飲用水的管路。我獨自走在彎曲轉折的圳路上,有時通過濃密的林蔭,伸向前方的水道卻反映林縫透下來的天光,而當經過透空的陽光步道時,則見引路的水渠穿入前方幽暗的綠色隧道,一路上忽明忽暗的林影水光,讓我今天旅程進入高潮。一個人享受這千迴萬轉的山林水圳美景,不免覺得有點奢侈,也許現在已近中午,大多登山旅人都在休息或用餐,路上除了迎頭碰見一對青年男女以外,空山不見人。

水圳時而穿入幽暗的綠色隧道(左),時而從從林蔭中看到前面渠水反映天光(右),柳暗花明的意境不斷。


隨著圳路左拐右彎,除了渠水的潺潺細聲,耳邊似乎還有遠處傳來的溪水低鳴,此地溪床與水圳的落差更大了,從圳路看不到溪水,只聽到遙遠的深谷水聲,漸漸地,我聽到谷底傳出另一種聲響,似遠處群眾的吵雜聲,後來聲音越來越大,有吆喝聲與嘻笑聲,就在左下方的溪谷裡。這時圳路變寬,渠道上方出現防止崩土的明廊隧道,圳路也通到一個鐵柵門,左側的路崖架設著鐵絲網,但破了一個大洞,行人可以穿過,到達鐵門的另一側,顯然這又是水圳的防護設施,我看柵門的門閂並未上鎖,可以打開,就從柵門通過,圳路仍然繼續向前行。我停了下來,發現左後方有一條小徑接到圳路,大概是通到溪底的路,剛才聽到的群眾嘻鬧聲就是從那裡傳來的,我好奇地走下這條小徑,果然是下溪的路,走到半途,便看到溪床上遍佈人潮,有好幾群人在溪中活動,看來水圳步道只能按序走過,大隊人馬無法駐足久留,遊客的休憩與戲水活動都集中到溪邊了。

古圳路經過明廊隧道,步道上出現一道鐵柵門,是水源地的防護措施(左)。圳路下方的溪中戲水遊客不斷傳出嘻笑聲(右)。


我回頭爬到水圳邊,繼續沿渠道走,水渠上有一段蓋著明廊隧道,上面崩土已長滿植物,隧道終止後,又繞了幾彎渠邊步道,這時從樹林間看到坪林坑溪的對岸山坡,可見頂山連到五指山的稜線,頂山下的社區樓房之間有公路通過,查看地圖應是萬溪產業道路頂山支線的終點處,最近有市民小巴一路到達那裡,方便了登山客,因為荷蘭古道的登山口就在道路的末端。我眼看今天漫遊已接近終點,乃加快腳步走水圳步道,不久步道接到舖得很工整的石板路,看來甚為眼熟,這就是由清風亭接過來的坪頂古圳步道,以前走大崎頭步道往清風亭,就從這裡下山,到聖人橋去搭公車。

坪頂古圳的一段明廊隧道(左),過後古圳路轉彎(右),就接到清風亭過來的石板路。


水圳仍然順山腰繼續往前流,在前面不遠處穿入山洞,隧道口有一鐵柵門,上書「坪頂古圳」四字,這段步道上的遊客很多,大多由平等里的內厝經清風亭而來,我若由此往內厝,就可很快到達小19公車站,結束今天行程。我在圳洞門前猶豫了一下,前面的路線已經走過,今天應趁機勘查另一條未訪路線,到頂山支線探訪當地社區,順便找到荷蘭古道的入口。

從水圳路眺望頂山村落(左),就在平林坑溪對岸。石板路與古圳路的交會點(右),往下走可跨過兩條水圳,走到至善路的公車站。


回到石板路與古圳路的交會點,水圳是同一條,新鋪的石板路則與水圳分道揚鑣,向下通往坪林坑溪,沿溪走到至善路370巷底的小18公車站。我順著石板路下行,很快跨過第二條水圳(新圳),接著又通過更下方的第三條水圳,就是所謂的登峰圳,石板路兩邊的水圳旁都有遊客在休息或午餐,雖然已過十二點半,我決定繼續趕路,一路下行來到溪邊的一座涼亭,下面便是跨溪的桃仔腳橋,過橋後的石板路又爬上對岸山坡,一路上行頗為辛苦,爬了將近十分鐘,接到另一條傾斜的石板路,右下往聖人瀑布與公車站,上次已經走過,左邊上坡的步道沒有標示,但地圖上可見通到頂山村落,今天就走上去確定一下。

石板路通過平林坑溪上的桃仔腳橋(左),過橋上行,轉往頂山村落,又接到登峰圳與渠邊步道(右)。


上行的石板路並不長,不到一分鐘就直交到一條水圳,初探此地的我頗感意外,看到沿著水圳仍有熟悉的步道相陪,難道這就是剛才切過的登峰圳?也許它沿著坪林坑溪上游繞到頂山村這邊。我在此選擇右轉,隨水圳進入社區果園與菜田,看到公路就在左上方,有一木棧道通到上面,爬到棧道口,發現旁邊有一大型解說牌,說明平等里與溪山里附近地理,這裡是古圳步道的入口,步道串聯了坪頂古圳、新圳與登峰圳三條水圳。這裡的公路並不寬,兩旁卻停滿小轎車與休旅車,我到對面雜貨店買運動飲料,問起附近是否有餐廳,否則哪來停這麼多車,老闆笑著說,都是到山裡面去戲水納涼的遊客,我這才理解到剛才在山中看到那麼多遊人在溪中活動,原來是開車到此,從這裡可以沿平緩的登峰圳繞過坪林坑溪,接到古圳的石板路,這樣就不必經過坪林坑溪的上下坡路段與桃仔腳橋,省力多了。

頂山公路支線旁的水圳步道入口,解說牌下的木棧道可通到登峰圳(左)。公路終點附近的荷蘭古道入口(右),由此上行可接到擎天崗的內雙溪水路古道。


我稍為休息解渴,便沿公路上行,看到小巴士的站牌,然後公路直上陡坡,路旁仍停滿車,右轉到一農家前,公路便到底了。就在過了轉彎不遠處,我看到左上坡有一岔路,路口一塊木牌上寫著「荷蘭古道入口」,找到這個登山口,算是今天漫遊中意外探得的一個目標,我準備下次從這裡走荷蘭古道。另外我也想起以前走清風亭到聖人瀑布的石板路,雖然路寬好走,但只是跨過三條水圳,經過的水圳路段並不多,看到的圳路美景實在有限,今天沿古圳源頭走下來,總算看到一大段圳路,下次也許可再探新圳與登峰圳,充分享受圳路之美。
午後一點多,我走回公車站,現在有充分的時間換下濕透的衣服,悠閒地吃中餐,等候一點五十分到達的市民小巴一路公車,當我坐在古圳解說牌旁邊的樹下乘涼時,又看到兩輛休旅車到來,卸下三箱飲料與兩筒食物,一群人扶老攜幼,帶著家當,準備進入水圳溪邊去納涼了。

內雙溪古道位置簡圖(較詳細的登山路線圖請參考中華山岳藍天隊編印之大台北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第六冊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