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環遊荷蘭古道 (作者--山風)

(內雙溪兩岸步道串連之七)
在陽明山擎天崗與士林的內雙溪(平等里及溪山里)之間,目前登山界流行的健行步道,通稱為內雙溪古道,包括竹篙嶺古道、內寮古道、瑪礁古道、內雙溪古道(平林坑溪水路)等路線,後來又有一條荷蘭古道流傳於岳界,其位置介於平林坑溪水路與石梯嶺到頂山步道之間。在平林坑溪以東,從杏林山、頂山到風櫃嘴的主稜線,分出三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支稜,各稜上分別有北五指山與高頂山、瑪番山、頂山南峰等山頭(詳見文末所附地圖),三條稜線大致平行,其尾端止於平林坑溪下游或內雙溪,荷蘭古道位於北五指山這條稜線,南下延至高頂山,這一段是高崗草原風光,然後分水陸兩線,通到萬溪產業道路頂山支線終點的風行咖啡園,接坪頂古圳步道。
至於荷蘭古道之名從何而來,岳界文獻的說法不一,最初有人提出「荷蘭人從內雙溪翻山越嶺攻打萬里海邊之西班牙人」之典故,但也有「荷蘭」與「河南」同音的說法,過去當地村民或許口傳有誤,因清朝駐紮台灣的軍隊以湖南兵為主,「湖南」被誤傳為河南,故擎天崗西側的雞心崙有「河南營」之遺址。若不論及歷史真相,或許這條路可稱為高頂山古道,不論如何,現在登山界都已習慣了荷蘭古道的名稱。

荷蘭古道在北五指山與高頂山之間的稜脊上,有一段高崗草原風光。


荷蘭古道的一般走法,可採取由擎天崗南下到風行咖啡園,或反其道而行。若選擇O形的環狀路線,則可以風行咖啡園為原點,上行古道後,接內雙溪古道水路回到原點,或接頂山步道,從瑪番山支稜回到原點。我們這次環遊,採取從咖啡園出發,由內雙溪古道水路回來,因為我不久前剛走過水路古道,意猶未盡,這次回程可重溫舊路,同時還想探勘登峰圳的步道。

【跋涉高頂山】
第一次嘗試走荷蘭古道,是與俞兄父子同行,採取從擎天崗南下的路線,雖然經過石梯嶺附近的登山口,但因看錯里程碑,沒能及時進入荷蘭古道,最後考慮時間與下午行程,終於改走頂山到風櫃嘴的步道下山。
這次再走荷蘭古道,路線已充分掌握,我仍邀俞兄同行,於早上八點十分在士林捷運站搭上他的車,直駛內雙溪至善路,雖是假日,但時間尚早,至善路上人車稀少,談笑之間已過聖人瀑布,於是趕緊調頭回駛,到聖人橋站牌,過橋轉入至善路336巷,這條車道雖然比較小,卻是到頂山村落的最短路線,過了天溪園以後,路面狹窄而陡峭,不久就接到萬溪產業道路頂山支線,在產道路口左轉,來到頂山聚落的坪頂古圳登山口,我們今天將走這條路回來,上次已先來勘查過,所以今天信心十足。我們繼續開車往上,在路邊找到樹蔭下的停車位,看到已有兩位登山客走在前面,我們整理背包,走到風行咖啡園登山口,時間是八點四十分。
上次來頂山村落勘查,聽村人說這個咖啡園已停止運作,今天走進登山口,卻看到園區大門敞開,門上掛著「來喝咖啡」的牌子,莫非咖啡園已改成咖啡廳或附設咖啡屋?我們今天行程所嚮往的是古道上高頂山的草原風光,無意在此停腳喝咖啡,兩人由門右側小徑開始古道之行。緩坡上行不久,路邊出現陽明山輔導會的界柱,兩旁的天然林夾雜著不少人工栽植的竹林,後來山路左側還看到石塊堆成之牆垣或駁坎,可見早期有人在此墾植,證實這裡確實是條古道,並非山友新近開闢出來的登山小徑,路線位置在瑪番山支稜的北側山腰,路的左下方是溪谷,這條溪在地圖上未標名稱,暫以頂山溪名之。

風行咖啡園的大門口掛著「來喝咖啡」的牌子,登山口就在其右邊(左),從登山口走進竹林與闊葉林的古道(右)。


沿小徑向上跋涉將近二十分鐘,經過一座竹搭的柴寮,並跨過一條乾溪,從此進入森林,竹林與屯墾遺跡消失了,闊葉林中屢見有高大的老樹,林下灌木與草本相當茂盛,樹上也掛了不少糾結的藤蔓,顯現相當原始的森林結構。又走了約十分鐘,步道漸漸接近左側溪底,終於看見水流與溪床中的石堆,小徑也導入溪中。取出地圖研判,這條溪應該是頂山溪的主流,古道有一溯溪支線,可能是從這裡分出的,這時隱約看見沿溪邊有一條路跡,但沒有指標或布條,而對岸樹上掛著登山布條,所以我們就踏石過溪到左岸,發現路跡大且明顯,於是順路爬坡,漸漸遠離溪谷,爬上高頂山的尾稜,我猜想我們已捨棄水路,走上陸線。

古道旁可見到高大的老樹板根(左)。越過頂山溪,離開水路,走上古道的陸路(右)。


接下來的路走在高大的森林中,有一段陡坡,旁邊的樹上還繫著輔助繩索,可見經常有登山隊走過。九點半來到一處林中的寬平空曠地,我們停下來休息並找路,此處是個三叉路口,有左、中、右三線,左側有一小徑向下走,路跡不太明顯且無指標,從地形與走向判斷,可能指向平林坑溪及下游的登峰圳,應可回到頂山村或平等里。中間的一線有明顯的登山布條,右邊的一線最寬,但我們走了幾步未見指標,最後我們選擇走中間有布條的這一線,猜想是登山路線圖上所謂的山腰路,而右線應該就是稜線路,若判斷沒錯,這兩線最後將在高頂山之前會合,若不幸猜錯,可回到這三叉點,改試右線也還不遲。
這條山腰路的路跡起初還算明顯,路上樹木交錯,有點阻礙難行,且通路上完整的蜘蛛網很多,顯然今晨還沒有人走過,我們早上在登山口之前遇到兩位先行的登山客,一路上都沒有追上他們,我猜他們要不是走瑪番山的路,就是走荷蘭古道的水路或稜線路。走了一段山腰小徑,發現路跡有時不太清楚,要稍為費心找路,不過都有相距不遠的登山布條可尋,可見路沒有錯,只是走這一線的山友不多,路跡容易消失,可能也因為如此,所以導引的布條一直不斷。
走了約十分鐘的上坡路,轉為下坡,過一乾溪後又開始爬坡,顯然路線繞過小支稜,來到一處林中的空地,這時附近蟬鳴聲大作,我們不禁駐足聆聽這仲夏的奏鳴曲,在林中徘徊多時,發現多株山紅柿的大樹,有些樹上貼著很多蟬殼,也看到有蟬兒不幸落入蜘蛛網,成為蜘蛛的美食。俞兄不斷拍下這些生態照片,並宣稱這一森林可名為山紅柿蟬林。

古道的三叉路口空曠地,上高頂山有稜線路與山腰路在此分出(左),選山腰路走進原始的山紅柿蟬林(右)。


【漫步大草原】
離開蟬林,繼續上路朝北攀登,十點鐘左右發現小徑的方向轉向東北,並有左右分叉路,我們走有布條的右線,好像爬到一小稜上,一刻鐘後又遇岔路,這次布條在左線,我們跟進,終於逐漸繞到主稜線上,感覺風從東北面吹來,甚為涼快,一路上在森林中揮汗跋涉的疲憊完全消失。在稜上的矮林中往上爬,聽見右下方有遙遠的人聲,似有登山隊爬上來,十點半看到右側有人影出現,但他們並不在我們走的路線上,我看見右邊有一條更寬大而明顯的步道靠過來,來人看到我們,高聲打招呼,原來其中一位是俞兄的朋友,他們顯然行進速度較快,所選的稜線路較好走,所以雖然出發較我們晚,卻在稜線路與山腰路的交會點趕上我們。
兩路人馬隔著矮灌叢交談,他們目的地是坪頂古圳,與我們的差不多,不過怎麼走卻說不清楚,只見他們匆匆告別,超越我們向前行,似在趕路。兩條近乎平行的路越靠越近,終於在一堆裸露的岩塊之間交會,我們匯入走稜線過來的山徑,繼續上行,不久森林消失,進入高過人頭的芒草小徑,在草堆中瞧見陽光下盛開的百合花,我知道草原近了,沒走幾步,草叢中有一對山友走過來,而走在我們前面的那隊人馬正奔向遠處草原,接著芒草堆變矮而稀疏,最後步道通入開闊的短草原,高頂山到了。

山腰路與稜線路交會點有一堆裸露的岩塊(左),過了此點就進入芒草原,草叢間有百合花盛開(右)。


在草原上與對面而來的山友打招呼,他們從擎天崗走來,越過烈日下的草原,接下來準備走我們上來的路,而我們攀登高頂山的稜線,雖然走在森林裡,一路上坡也相當吃力,大家停下來頻頻拭汗,互道旅程點滴。在這北高南低的高頂山草原上,此處海拔已是780公尺,眺望北方,近處有石梯嶺的山頭遮去半邊天際,回頭看南邊,視界較遠,近處有大崙尾至大崙頭的連嶺橫列我們腳下,山後便是台北市區,籠罩在一片模糊的煙霧中,唯獨101大樓隱約可見。看我們不停拍照,兩位山友也從背包取出相機來拍,他們說知道山名拍了才有意義。

芒草叢間有登山客對面走來(左),在此寒暄並觀看南方大崙尾至大崙頭的連嶺,遠處山腳下的台北市區與101大樓隱約可見(右)。

高頂山的低矮草原上有灌木叢與高芒草叢,低窪地常有池沼,背景為西北方的七星山。


告別下山的山友,我們開始大草原的漫遊,走到更高的草坡上,四周都是空曠的低草原,雖然有點薄霧,但視線無阻,正是閱覽群山的好機會。最醒目的還是西北方的七星山,錐形的火山配上頂端的幾個小峰,無論從那一方向看都很容易辨認,不愧是北台灣山區的地標。七星山下的七股山連接擎天崗的草原,一直緩緩上升到竹篙山,這一片草原下方便是一道覆蓋著濃密森林的山嶺,屬於瑪礁山的稜線,內寮與瑪礁古道就在森林裡,至於我們回程要走的內雙溪水路古道,應該在這片森林的底下溪谷,此處看不見。正北方的石梯嶺從擎天崗的東稜延伸下來,最好認的地景是支稜頂的大草原,我們不久前剛走過,還發現草原上增設了幾張長板條椅子,現在用望遠鏡頭隱約可見。東北面的視線可達磺嘴山與大尖後山,這兩座山的山體龐大,頂上寬平,隱藏著火山口,雖然沒有尖銳的峰頭,但雄霸天際令人生畏。東邊的近景是768公尺的杏林山,坡面到山頂栽植了一片柳杉林,樹形呈尖塔狀,與闊葉林極易區別,山腰有石梯嶺到頂山的步道穿過,多看幾秒鐘,步道上移動的人影便顯露出來,撐著遮陽傘的登山客特別耀眼。

上圖由草原上眺望七星山與右下方的七股山,往前是擎天崗與竹篙山草原,再往前為瑪礁山嶺的森林,最前方是高頂山的低草原與下坡的高草原。下圖是石梯嶺及其南伸稜線的大草原,前方低草原為高頂山稜頂。

從高頂山草原眺望東邊的杏林山,山頂有柳杉林,山腰為闊葉林,石梯領到頂山的步道從山腰橫過。


草原上除了散生的芒草與灌木叢以外,還有幾處低漥的小池沼,其餘地面都是連續的低矮禾草,這種景觀應是強風加上牛群的啃草與踐踏所造成,登山客走過不易在短草上留下明顯的路痕,所以草原上沒有固定的步道痕跡,要不是晴天展望良好,恐怕很容易迷失方向,我們朝石梯嶺的方向慢行,四處張望拍照,已在草原上行進了不少距離,研判已通過高頂山,但因注意看遠山,卻沒找到北市都計處的高頂山三角點基石,因此是否已到達北五指山也不確定。正想回頭再找找看,這時東北方的草坡下漥谷傳出沙沙響聲,芒草間似有動物在蠕動,接著成群的水牛露出頭來,慢慢從谷底走上高崗草原,牛群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取出相機拍攝牛隻,不再尋找高頂山的三角點。

水牛群從東側的凹谷走上高頂山的草原,背景是北方的石梯嶺(上),天氣好,運氣也不錯,才能看到水牛漫遊的陣頭(下)。


有些登山客常提到,荷蘭古道的草原區段有野生牛群,但也有人上來多次卻沒遇到,端看個人的運氣了。我們今天運氣不錯,天氣又晴朗,水牛也來高崗上散步,約有十幾頭,三五成群地,邊走邊低頭吃草,我怕驚動牛群,動作緩慢地走動,以長鏡頭取景,牛隻全上來後,草坡上又冒出幾個白點,定神一看,原來是幾隻牛背鷺跟著牛群走來,牠們很隨和地混入牛陣,啄食草間食物,亦步亦趨地加入牛群的漫遊行列。

牛背鷺混在牛群當中,和諧地加入漫遊行列,遠處背景是大尖後山與磺嘴山。


我們遠遠地跟著這一列漫遊牛群移動,幾次變換取景位置,想拍攝水牛與牛背鷺的成排隊伍,卻又怕擾動牠們,不敢盡興跟拍,不知不覺在南北向的高頂山草原又移動了一段距離,漸漸地,北方石梯嶺的草原已近在眼前,而高頂山草原已到盡頭,前面下坡處的低谷出現森林。十一點正,在前面稍隆起的草地上看到一棵基石短柱,查看標示,是精幹點186號,核對登山路線圖,證實為北五指山基石,至此可確定我們已走完高頂山至北五指山的草原,再往北行,地面轉為下坡,短草原變為芒草叢與灌木,而乾坑湖溪谷的闊葉林也出現在腳下。

北五指山的基石出現在草原的北端,背景可見七星山與擎天崗(上)。草原盡頭的下方是乾坑湖溪谷的闊葉林,荷蘭古道通入林中(下)。


【緣溪過古道】
我們看時間不早,就放棄尋找高頂山的三角點,轉而尋找接通內雙溪水路古道的路徑。走下草坡,注意左側(西邊)的岔路,在灌木與矮林間果然發現小徑向左彎,路邊樹上掛著中華山岳的布條,就跟著這條路走下去,進入森林。俞兄環顧四周,發現大多樹木是尖葉槭,可見這一帶是演替早期的落葉林,不過時值盛夏,樹葉仍是濃綠未落,枝頭上卻已掛滿翅果。通過這片槭林,又經過一小片草原,邊緣樹上掛著小指標牌,顯示樹旁的小徑通往坪頂古圳,至此可確定我們沒走錯路,乃放心走林內步道,不久越過乾坑湖溪的乾河床,於十一點半經過4K的石碑,在此稍作休息。

古道路線向西轉入森林,開頭有一片尖葉槭的森林(左),樹上有濃綠的槭葉與翅果(右)。


這個4K的里程碑並非國家公園當局所設,傳說荷蘭古道與內雙溪古道的沿線,有許多里程碑與路標都是一位名叫劉永生的老先生所設立的,他愛護這片山林,希望與登山客分享,經常獨自整理路線,在天然石上漆寫里程與指標,或設立木柱標記,許多山友都受惠於他的引導。但是另有一位常在此山區活動的老先生,則厭惡太多登山客會帶來污染與衝擊,反對明示山徑與里程,以免引來太多遊客,所以常消滅或拔除劉先生的指標,我們剛才在高頂山草原上,都沒有看到明顯的路標,據說是被拔掉了,後來劉先生改用在路旁大石上漆寫文字,這樣就不易被移除。
4K里程處附近有岔路,左下的一條不明顯,右邊的路較清楚,應是主線,我們順此路在森林中走,經過3.6K里程碑,後來又碰到叉路,右上坡的路沒有指標,由位置判斷離石梯嶺很近,說不定可以連通,我們走左邊有布條的小徑,幾分鐘候又遇到左右兩路線,我們選右下坡較明顯的路,於12點鐘再碰到叉路,這次選左下側的路,經過一殘破的石堆矮牆,可能就是文獻上所說的石厝遺跡,看來我們終於走對了路,不久來到一處林中的空曠地,遇到一大隊山友在此停腳休息,這地點看起來很眼熟,仔細瞧一瞧四周,正是上次從擎天崗走內雙溪水路古道經過的地方,今天要走這條水路的遊客還真不少,夏天溪邊的林蔭步道還是比較受歡迎。

荷蘭古道接到內雙溪古道之前,有一處石厝遺跡(左),兩條古道相接處的樹上掛著里程解說牌(右)。


轉入不久前走過的古道,確定已完成荷蘭古道,我們顯得格外輕鬆,腳步加快,省去觀察與記錄拍照時間,我們超越大隊人馬,經過第一次跨越溪流,停在溪的右岸邊吃午餐,這時後面陸續有隊伍到來,也都停腳休息。餐後再出發,沿清涼的溪邊小徑,又越溪二次,通過2.8K的里程碑,回到溪右側小徑,拉著輔助繩索爬上陡岸,來到岸上與溪濱兩條平行路線的分叉處,我們選擇岸上路。五分鐘後兩線會合,不久就通過2.6K的里程碑,在路的左側看到大石塊上的台灣島浮雕,與劉永生老先生的題字,一路上老先生在石頭上的里程標示大多保留完整,看他的里程數字,好像是以平等里的清風亭為起點0公里,以後走瑪礁古道應可印證一下,今天要走西邊水路到登峰圳,不會經過清風亭。我們跨過一道乾溪,於十二點四十來到關鍵的分岔路口,這裡的樹上有標示小牌子,右線走稜線路到清風亭,左線經水源地的管制柵門,可緣溪到坪頂古圳。

內雙溪古道2.6K附近的台灣島浮雕,有劉永生的題名(左)。古道經坪林坑溪的大峭壁下,不少人在溪中野餐(右)。


我們從鐵柵門邊走小徑,另有一大隊人馬趕過來同行,大家很快下達溪床,跳石過河後沿平林坑溪左岸小徑前進,步道瀕臨溪床,溪中不斷傳來嬉笑聲,中午時間很多隊伍選在溪邊休息午餐,上次經過的一處大峭壁下,河濱石堆上也擠滿野炊的人群,我們沒有停留,在一點十分到達古圳源頭。這裡的小攔水壩上下方都有遊客在休息納涼,西側的水壩缺口則引水進入渠道,開始坪頂古圳的流程。

坪頂古圳的源頭從坪林坑溪取水,開始流向平等里的路程(左),圳源的上游溪水清澈,不少遊客專程來此納涼(右)。


從圳源順渠邊人行道走向下游,我又陶醉在蜿蜒水渠與圳路的綠林穿梭意境之中,然幽徑苦短,不到十分鐘已到達古圳的管制柵門。左側崖下的溪谷傳來陣陣的遊客戲鬧聲,看來下面的溪床已成為許多市民的避暑戲水勝地,上次經過時已看過溪中人群盛況,這次再下溪又看到滿谷人潮,證實這處溪谷人氣鼎盛由來已久,並非偶然。

坪林坑溪一景,遠處有圳源的攔水壩,將溪水匯入到水圳中,圖左側可見渠道緣溪而下,坡度比溪床小,水圳與溪床的落差逐漸增大。


【迴繞登峰圳】
我們於一點四十分接到清風亭下來的石板路,這裡是個分叉路,往前到清風亭,左下石階則穿過兩條水圳,可到聖人瀑布的公車站。我們先往前走到古圳的入山隧道口,拍水渠柵門,正要退回,又遇到早上在高頂山會面的俞兄朋友隊伍,他們迎面走來,正要去看古圳的上游,顯然他們並非走水路來的,所以對我們所走的路頗感好奇。
這附近的坪頂水圳路共有三條,依時間先後順序分別為坪頂古圳、坪頂新圳和登峰圳,皆為當地居民出資引內雙溪或山澗溪流之水,開闢水路圳道,鑿穿山洞,輸送至平等里的狗殷勤與大平尾等地,以灌溉農田。古圳建於1835年,新圳則在1849年闢建。日人治台時,當地人吳登峰出資,於1909年又開鑿了登峰圳,此圳長約七公里,共匯流了平林坑溪之水、沿途山澗溪流以及頂山尾稜香對山礦坑內的水源,故此圳水源最為豐沛,其圳路從風櫃嘴與頂山村落附近,通到平林坑溪上游東岸,並跨過溪到西岸,繞到古圳及新圳下方,鑿山洞通到平等里。

從古圳南端的管制鐵柵門走向下游(左),不久就接到清風亭下的石板路,遇到水圳入山的洞口柵門,上題「坪頂古圳」四字(右)。


我們從坪頂古圳隧道口往回走,順石板路石階右轉下山,馬上就切過下面的新圳,看到兩旁圳路上也有遊客正在休息用餐,新圳的路線較短,沒通到頂山村落,不在今天探查之列。我們再往下走石板路,繞個小彎,就看到下面的登峰圳,在跨圳的石橋兩邊也有遊客駐足,有些人觀賞了一下,就順石板路下山,往聖人瀑布去了。上次我也是這樣走,過了桃仔腳橋,又爬坡上山,但不到聖人瀑布,而是在岔路左轉,到頂山村落去探荷蘭古道的登山口,因而定下今天的行程。
現在荷蘭古道已順利走完,但接下來的行程,我不想下山過溪,再爬坡到頂山村,而是順登峰圳走,計劃從山洞往回溯,回到頂山村的停車處。經過上次的旅途觀察,我發現水圳的坡度很緩,不可能像石板路那樣急下坡,又爬上山坡,既然水只能往低處流,那麼坪林坑溪兩岸的登峰圳如何連成一線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從較高的東岸山腰匯集山澗溪水,慢慢向坪林坑溪下降,在該溪上游某處跨過溪,也匯入溪水,再轉到西岸,水渠通過串連三圳的石板路,繼續通入山洞,流到平等里的農業區。

從古圳走石板路向下,跨過新圳的渠道(左),再沿石板路下行,繞個小彎,就看到下面的登峰圳(右)。


我們從石板路與登峰圳交叉點的石橋右轉,沿水圳旁的步道前進。登峰圳的這段下游路線,跟其他圳路一樣,在半山腰鑿山,開闢出一平坦路面,並在靠山的一側挖出溝渠,或許來往的遊客比較少,兩旁的森林與草類更為茂密,大樹自山壁向崖下彎拱,伸出枝幹,覆蓋整個水渠與圳路,與坡下的草木構成一綠色隧道,人行其間覺得格外清爽。這一情境與上方的古圳顯然不同,因為古圳接近稜頂,可以望見對面的頂山村落,走在圳路上顯得開闊而明亮,登峰圳這段路是在山腰最下方,理應最接近溪谷,但可能這段溪床突然變陡下切,所以往下看不到溪底,往上看則是密林與峭壁,走起來似進入隱秘的山谷,最後圳路來到一幽暗的山溝,步道終止了,水渠向右轉彎,並由一小隧道進入山洞,洞口左側還有一護堤隔開山溝,從石板路交叉點走到這裡將近十分鐘。

從石板路與登峰圳交叉點的石橋右轉,走進登峰圳的下游圳路,行經綠色隧道,景色格外清爽。

登峰圳進入山洞的隧道口,有一護堤隔開山溝(左)。步道在此終止,遊客必須走原路退回石板路的交叉處(右)。


我們徇原路退出,又花十分鐘回到石板路,遇到上下石板路的來往遊客,也有遊客往登峰圳上游走,我們從渠旁的步道跟進,開始登峰圳的迴繞行程。開頭的路段轉入一個小凹谷,路面在昏暗的峭壁下繞了一環優美的弧線,潮濕的山壁上長滿了闊葉樓梯草與秋海棠,接近水渠邊還有一種俄氏草正開著筒狀的黃花,花筒內的紅色紋路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幽谷的造型與植物,可說是登峰圳沿途的特殊景觀。接下來的圳路仍繞山腰平緩上行,漸漸接近溪谷,右下側森林的背景明亮起來,五分鐘後水圳終於通到坪林坑溪的河床。

走向登峰圳下游,開頭的峭壁下呈現弧形水圳與步道,山壁上長滿了闊葉樓梯草與秋海棠(左),渠邊的俄氏草正在開花(右)。


溪床中間建了攔水堤,引導溪水進入水圳,堤下的溪床幾乎乾枯無水,但仔細看離堤不遠處的圳渠中,在溝渠內有一道阻隔板橫檔在水面上方約十公分處,而在此橫板上游數十公分處,渠右側的水泥步道留出一條裂縫,似可讓多餘的溪水流回溪中。攔水堤的上方,有不少遊客在溪中戲水活動,依我的瞭解,這裡應該是離頂山部落最近的平林坑溪水,如開車到頂山支線車道末端,沿圳路走過來大約只要十五分鐘,一路上都是平坦好走的圳旁步道,沒有吃力的上下坡,怪不得我上次看到有人從車上扛著一大箱罐頭飲料從公路走下圳路。

登峰圳的圳路逐漸接近坪林坑溪的河床(左),與溪床接觸點建有攔水堤,攔截溪水進入圳溝(右),攔水堤也成了跨溪的走道。


我們踏著狹窄的堤頂跨過溪床,從此順水圳向南方前進,走在平林坑溪的東岸山腰,這裡的景色一如西岸圳路,步道與水渠迴繞在相當原始的森林裡,圳旁的路並不很寬,但來往遊客很多,會車時就有點尷尬,必須有一方適時退到較寬的路旁等候,因此觀賞水圳彎道美景的心情頗受影響。途中經過一條小山澗,溝澗石堆間也有不少遊客在活動,而溪溝的水從渠道的缺口流入水圳,加大了下游圳道的水量,這就是登峰圳的匯流水源。我們經過這個支流,遇上前面的一大隊遊客,後面又有人跟上來,因此也無法想停就停了,大家魚貫似地走出森林,登峰圳路終於和右下方接上來的水圳串連石板路交會,而頂山村落與公路就在上方。

登峰圳經過小山澗,澗水由渠壁的缺口匯入圳溝,增加水量。遊客魚貫地走在狹窄的步道上。


從圳路轉棧道,爬到公路上的頂山村落,剛好回到早上出發的地方,時間是下午兩點半,這趟上下森林、草原與溪谷之旅,共花約六小時,其中包括紀錄、生態攝影、午餐與路線景觀拍攝。在圳路解說牌下眺望溪谷與頂山稜線,今天總算貫通了圳路與荷蘭古道,增加了對擎天崗與內雙溪間山路與步道的瞭解,又看到夏日山溪的戲水與納涼人潮。以前有人問我:夏天這麼熱,你們登山客還要上山嗎?我覺得夏天登山並沒有太熱的困擾。記得前年夏天到烏來的紅河谷健行,看到清晨的溪谷中到處有遊客在戲水或野浴,當場感到頗為驚訝,但馬上發出會心的微笑。經歷今年夏天這趟平林坑溪與荷蘭古道之旅,我終於瞭解:原來登山的同好們是如此度過炎熱的夏日假期。

一大隊遊客走在頂山村落附近的登峰圳旁步道上(左),不久圳路通過村落的農田與菜園,遊客走到旅途終點,在天幕下休息(右)。

荷蘭古道與內雙溪古道位置與路線簡圖(較詳細的登山路線圖請參考中華山岳藍天隊編印之大台北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第六冊第25頁及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