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清水山半世紀 (作者--山風)


【初識清水山】
每次到花蓮旅遊或出差,返程不論坐汽車或火車,經過新城附近,我總不忘由車窗向北眺望,想看的就是挺立在清水斷崖上的清水山,不過通常只見雲霧瀰漫山頭,只有一次從能高越下山,搭火車回台北,拍到清水山的清晰山峰。
這次搭遊覽車從花蓮北上,經過新城時,我已備好相機,從搖晃的車窗拍到的清水山戴著低帽子,未露出真面目,而烏雲也籠罩著崇德海岸的山壁,清水山南稜顯然一片雲煙。

這趟車程從花蓮到太魯閣,參加台灣大學登山社五十周年慶的大會師,在校的社員與畢業的校友,已於前一天從不同登山路線爬到清水山頂會師。我們這團是畢業四十年以上的老社員,大多年近七十,前一天在花蓮漫遊,準備今天前往砂卡礑步道去迎接下山的伙伴,然後在富世村進行平地的老幼大會師。
車窗外的清水山仍在雲霧中,太平洋上空卻有耀眼的陽光射進來,不得不拉下窗簾,而回憶之窗已開啟……。

台大登山社成立至今已邁進五十年,而我則更早一年進入台大就讀森林系。由於入大學之前已參加中國青年登山協會,在台大並沒有加入山社。讀研究所期間開始參加台大山社的活動,因為報名方便,不須經過體能或社員經歷的審核,所以我也一直沒有正式入會。後來與小文結婚,才知道她擔任過山社的重要幹部,也得知畢業校友仍以山谷登山會的組織,與在校社員一直保持聯繫與活動。十年前的四十年社慶活動,山谷與山社舉辦松蘿湖大會師,我們就連袂參加,在湖畔露營。

說來巧合,就在山社創立那一年,我首次涉獵到有關清水山的資訊。更巧的是,有位日本的植物學者叫清水建美,發表了一篇有關石灰岩植物的研究報告,其中包括台灣四個石灰岩地點,清水山即其中之一。
石灰岩由於特殊的地形與地質,常產生許多特有的植物,起初在圖書館看到這篇文獻,覺得日本人在台灣的清水山發表了許多新種的植物,有點不可思議,值得再仔細研究。不過上過樹木學的課以後,知道早期台灣很多植物都是日本學者鑑定與命名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後來就讀研究所,指導老師劉教授把清水建美送給他的抽印本轉交給我,其用意當然希望我繼續作研究。但當時正值台灣植物誌編撰之際,劉教授與他的研究生都投入這工作,無暇針對清水山去作採集調查。我第一年負責編製植物誌薔薇科的文稿與圖稿,第二年又受命編撰蘭科的文與圖,必須跑遍台灣山林去採集材料,對於交通不便的清水山並未涉足。

【大濁水探勘】
我於1969年擔任森林系助教,負責帶樹木學實習,也繼續野生蘭的研究。當時有一位林務局和平工作站的劉主任,來到森林系進修,結業後他好意邀請我到他轄區山林去採集,林區的和平林道已深入大濁水溪的南溪,沿途有伐木作業,也有採石礦的業者進駐,交通相當方便。
於是我便帶學生與助理去了幾趟和平林道,除了採集蘭科植物,也想探一下清水山的地形與路況,因為清水山就在和平林道的南邊,但隔著一道曉星山的稜線。
我們在杆望山、羅馬望山與曉星山等山腳下的工寮都曾停留夜宿,並登上山頂去採集調查。杆望山海拔較低,山頂保留一些闊葉林,山麓則已伐木。

羅馬望山的海拔已在2000公尺以上,山腳的森林已經砍伐,山頂則還有一片紅檜的稚樹林。在林道的43-47K還有幾片針闊葉混淆林,除了紅檜大樹,我們還發現許多高出林梢的台灣杉。後來撰寫台灣杉的博士論文時,這個調查紀錄助益甚大。

曉星山的山頂也是針闊葉混淆林,上層有鐵杉與扁柏等針葉樹,下層闊葉樹很密,沒有展望的視野,看不到清水山。
我們曾嘗試向東沿稜走到東峰,稜上仍是高大的鐵杉林,樹上松蘿很多,地上也密被苔蘚,不久就走入雲霧中,林下箭竹密生,本來就沒有明顯路跡,在濃霧中更難找路。大約走到東峰的位置以後,雖然判斷往南可通到清水山的稜線,但時間已晚,沒帶宿營設備,不敢冒險再走,循原路退回還費了一番功夫。

幾次深入和平林道,感覺東向的山嶺經常在雲霧之中,尤其是午後到黃昏之間,西側的山林則有較多的晴朗氣象,視野可及中央山脈主稜的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即使到黃昏,西邊的雲氣沉澱為雲海,雲上仍見得到這兩座曾經登臨的山。

【清水山登頂】
台灣植物誌的蘭科撰文與製圖於1972年完成,稿子交卷後,我開始作植物生態的研究,也準備森林生態學的開課工作。這時的研究生也以台灣各地山區的森林生態作為碩士論文題目。劉教授以前交辦的命題又浮上檯面,日本學者報導的清水山植物,以新種的發表為主要訴求,本國學者應當接續研究,並以植物群落的調查為研究主題。研究生廖君於1977年入學,剛好搭上這班列車。
這一年我接受觀光局委託,調查中部橫貫公路沿途的植物景緻資源,廖君曾擔任助理,一起在公路的東段調查,常出入太魯閣與砂卡噹溪,他樂於接受清水山的論文題目,並開始探勘清水山的登頂路線。後來終於和我一起登上清水山,他也陸續攀登南邊的山峰,並認識了部落的原住民。

清水山的首次登頂經過一番波折,根據清水建美的研究,清水山的石灰岩露頭出現在山脈東側,即面臨太平洋的斷崖上,石灰岩植物也大多在這邊。廖君首先嘗試由小清水上山,這項正面的強登斷崖,並沒有找嚮導,只能先溯溪而上,順著不明的路跡攀登,並沿途設樣區調查,費時不少,所能到達的海拔有限,又因乾溪無水,溪床與岸邊陡崖無法紮營,自行帶水上山又背負太重,不利開路上攀,所以1300公尺以上的地帶始終無法到達,當然也沒有登上清水山之頂。
我完成中橫公路的研究報告以後,也開始投入清水山的調查工作,希望能順利完成劉教授的心願。

我收集民間登山團體的刊物,發現有少數登山前輩爬過清水山,他們由太魯閣索道下的步道爬上崖頂的大禮部落,上面有一條林道通到大同部落,他們從這兩處原住民村落找嚮導與挑夫,爬上南稜的千里眼山,再向北攀登,到達清水山主峰。這是由西側山腰的登頂路線,我覺得可避開東側斷崖的險峻地形,登上主稜以後,可以找路東下稜線,到達高海拔的石灰岩地區,即可調查植物群落。
我們詢問林管處有關的路況,得知這條林道叫砂卡礑林道,開在砂卡礑溪的半山腰,通過兩個部落,收集上游林班的砍伐木材,但林道並未通到平地,而是以索道將木材運下山,索道也負擔搬運補給品上山的任務。當時伐木與運材都在進行,運材卡車是經過分解,以索道運上山再組合起來,擔任將木材運到索道頭的任務,我們上山若遇到卡車入山,也可以搭便車。此外,林道盡頭又接上另一索道,上面還有一段林道,已開到曉星山附近,看來交通還算方便。
我們考慮暫不雇用嚮導,利用林道的方便,我想找一處最接近清水山主峰的切入點,由地圖研判,就在第二段索道的下端,這裡有一條砂卡礑溪的無名小支流,發源於清水山北側鞍部,溪流與林道相交,若第一天趕到溪邊紮營,第二天由林道溯溪,或許可到達鞍部,順利登上清水山。
我們的首登選在1978年的四月初,正好學校放春假。天氣陰沉沉的,一行人從太魯閣出發,重裝爬坡到大禮的林道,剛好遇上運材的空車經過,乃搭車直入林道盡頭,省下一大段步程,途中遠遠望見大同部落對岸的細長瀑布。
林道尾端有工寮與集材索道設施,我們看天色未暗,乃重裝循溪床向上攀登,先走一段溯溪的路途,同時沿溪邊尋找適當的營地,順便採集附近植物。
黃昏時刻,終於在溪邊找到一小塊平坦地,紮營過夜。今天的溯溪可以縮短明天的里程,因為地圖上看來這條小溪很短,但根據以往的經驗,溯溪的時間很難事先估計,途中可能有瀑布或斷崖,克服這種地形很費時間。
從剛才溪床的路況判斷,溪邊或溪石上隱約有路跡可循,走起來並不困難,或許下游的工寮有人會上來找水源取水,走出些許路痕。

第二天清晨,我們輕裝從營地出發,溪中的水流已經不多,溪石上滿佈苔蘚,但仍然可看出有前人走過的路跡。我們陸續發現溪床上可踏足之點,礙路的樹枝還有刀砍的痕跡,找路還算方便,只是溪石溼滑,又要避免踏上苔蘚,以防滑跤,走起來戰戰兢兢。
除了地上與溪中的苔蘚,溪谷闊葉林的樹上與兩岸岩壁也長滿苔蘚與蕨類植物,在較高的樹幹上或峭壁表面,還可看到著生的一葉蘭正在開花。

越接近上游與鞍部,上下視界中的苔蘚密度越大,樹幹或樹枝已完全被苔蘚包被,不見樹皮。有些枝條或斷幹被苔蘚包裹,變成滿身綠毛的怪獸造型,溯溪途中屢見不鮮。
這種森林即生態上所謂的苔蘚林,乃空氣溼度經常飽和之林相,台灣山區雲霧帶的鞍部附近常可見到,清水山所見的最為典型。鞍部是潮溼氣流的通道,水氣被樹木與枝葉攔截所致,滋生很多著生植物,形成特殊景觀。

接近清水山北側溪源,我們來到一處寬廣的鞍部,在這裡看到一片高大的苔蘚林,不論活樹、枯立木或木質藤本,樹皮都包滿著生植物,塞爆的苔蘚還呈現許多團狀突起。

從鞍部爬上主稜線,樹木逐漸稀疏,林縫間看到北邊與西側的谷底一片雲海翻騰,山巒也罩著薄霧與雲氣,西邊的二子山浮出雲海波濤,而北邊由曉星山延伸西下的尾稜也被雲浪沖擊著。天空灰濛濛的,似乎有高層雲霧正在流動。

嶺上開始出現鐵杉與松樹等針葉樹,林下最顯眼的就是正在開花的南湖杜鵑。接近主峰之前,松樹與鐵杉樹形趨於矮小,地上岩盤裸露,大小塊的變質石灰岩相擁成堆,岩塊間生長著低矮匍匐的刺柏灌木,而林下的南湖杜鵑也生長到林外的岩石與灌木間,偶而形成一片花海,為四月初的清水山披上彩妝。

登上主峰,站在遍地矮松與杜鵑的岩塊上,四周雲海圍擁山頂,東邊的雲海延伸到遠處天際,只有雲濤霧浪,看不到太平洋的藍海。北方的曉星山與東峰也聳立在近處的雲海之上,想當年曾有意從曉星山縱走到清水山,路途相當遙遠,中間還要翻過馱彌陀山,這座山現在出現在對面,但還隔著低陷的鞍部,這條路線若沒有山徑痕跡,自行開路可能要一兩天以上,所以上次沒有嘗試。

在清水山三角點上搭著一個木架,原來最近剛好有內政部的測量隊來過,進行三角點校正測量,大概要等晴天視野良好才能工作,他們顯然曾在山頂露營,營地旁邊還留下裝著清水的塑膠桶。如此推測,他們走的也是溯溪路線,沿途的路跡與記號顯然是他們留下的。我猜他們選這條路線的想法,與我所見略同,都是盡量利用林道接近一等三角點的清水山,再找最近的溪谷溯登。
發現了這條登頂捷徑,以後的採集與調查就方便了。我與廖君後來又上來一兩次,但始終沒遇上大晴天,雲霧阻斷我東望太平洋的心願。
廖君陸續找同伴登上山頭,仔細調查主稜上的植群,並向東設法下降到方便的立足點,在清水斷崖上方設樣區,調查石灰岩的植物群落。
清水主峰調查過後,廖君嘗試調查南側稜線的植物,並從大同部落上山,有時由部落的嚮導陪同,在千里眼山與立霧山都留下調查紀錄。

【清水山植群】
清水山南北主稜線的西側,坡度較緩,土壤也有發育,其植群就與其他山區的楠櫧林帶與櫟林帶相似,並沒有石灰岩地形的植物。我們溯溪沿途所見屬於櫟林帶的常綠闊葉林,即盛行雲霧帶,並轉成苔蘚林的形相。到兩千公尺以上稜脊則進入鐵杉林帶,已在雲帶之上,近峰頂之岩石區則轉成矮盤灌叢,類似內陸高山3000公尺以上的灌木群形相。

清水山的東側是陡峭斷崖,石灰岩裸露,所謂石灰岩植物群就生長在這邊,大多是灌木或小喬木,也有少數草本,比較大的樹是太魯閣櫟,生長在較低海拔,蘇花公路旁的山壁上就可見到這代表樹種。

清水山海拔雖只有2408公尺,但因位於大山脈的臨海邊緣,大山塊的加熱效應較少,冬季又面臨寒冷的季風,衝風面森林發育不良,所以有些植物出現的海拔有降低現象,植群帶海拔也稍下降,例如南湖杜鵑在南湖大山生長在3000公尺以上,清水山在2000公尺甚至更低就可發現。

台灣喜普鞋蘭一般生長在海拔2000公尺上下,奇萊喜普鞋蘭則在3000-3900公尺間,但在清水山都可見到這些植物,可見生長地點的海拔都大幅降低了。

清水山最特殊的石灰岩代表植物,要算是清水圓柏。圓柏這一類植物分布很廣,在各地衍生很多變種,眾所周知的龍柏即其中一變種,是直立塔形的針葉樹,但清水圓柏卻是伏臥在岩石表面的灌木。

清水圓柏屬於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之珍貴稀有保育類植物。其枝葉與龍柏相似,但樹幹匍匐地面,類似高山絕頂的玉山圓柏,呈現矮盤灌叢的形相。
清水圓柏僅分布在日本南端的屋久島與台灣東部山區侷限地點,以清水山頂東側峭壁最多。
其生長處岩石裸露,土壤不多,且冬天東北季風猛烈,此種環境的植物外表呈現堅毅不拔的盤纏伏地形貌。

清水圓柏在清水山東側崖壁上,從山頂一直分布到海拔1500公尺左右的斷崖。
石灰岩的植物種類不少,被子植物如小葉瑞木、四照花等種,在峭壁上很常見,都是落葉性的小樹。 

【感恩大會師】
回憶往事,或許保存的照片已退色或變質,但某些清水山的活動細節仍很清晰。
車子停下來,平地會師團的隊友已到太魯閣峽谷口,我望著清翠的樹木與高聳的峽谷峭壁,憶往的思潮更加洶湧。
伙伴們在國家公園管理處園區散步,等待登山團的隊員下來會師。
我們抬頭看到崖頂的索道頭支架與鋼索仍然健在,判斷山上的部落仍然靠它運送物資,村民沒有公路通到山下。
後來從下山的隊友得知,山上的部落已有民宿,林道上當然沒有車可搭,但可以走林道到登山口,而登清水山的途徑已不同於我以前的溯溪路線。

清水山西側的大同與大禮部落,除了索道下的登山步道以外,還可從大同村西下砂卡噹溪,走砂卡噹步道,外出到太魯閣口。
砂卡噹步道最近經過整修,成為熱門的健行路線,可欣賞峽谷、溪流與岩石之美。
我們吃過午餐,便搭車到砂卡噹隧道口,準備走一段步道,去迎接從清水山下來的伙伴。

記得以前走砂卡噹步道,要從中橫公路涉水,越過立霧溪,才能溯砂卡噹溪。
現在有一座砂卡噹大橋,從橋端走下特製的鐵梯,下降到步道口的平台,便可以進入設有護欄的步道。
伙伴們成群走進砂卡噹步道,開始尋找下山客的熟悉面孔。

砂卡噹步道的設施可比美台北的四獸山市民森林,不同的是步道下方有台灣最美的山地溪流,河中可見到鑲著花紋的白色石灰岩,壯麗與柔美兼而有之。
步道上可看到三五成群的健行者走下來,我們期盼見到山谷登山會的隊員。

迎面而來的山谷伙伴隊友,有人叫著「老師」,原來是森林系的校友,我退休後曾兼任授課,他們修過我的課,在課堂上看到清水山照片。這一次他們親臨山頂,參加大會師,下山的第五個十年登山社友,遇到第一個十年的老社友,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

我與小文在步道停腳,遠觀峽谷山色,近看溪水漱石。
忽然想到這次有一位森林系校友胡小姐參加山上的會師,她也是綠林遊梭的伙伴,我們還沒有在步道上碰到她。
前面又來一位女隊友,我們問她是否遇到過森林系的學姊,不料她竟說自己就是森林系的學妹,是第五個十年的山谷會員,小文見到相隔幾近四十年的學妹魏小姐,興奮得不得了,連忙合照留念。

我們在砂卡噹步道走了一段,迎接不少隊友下山,後來依約定的時限走回頭路,準備到富世村的會師地點。
回到砂卡噹大橋上,在人群中又遇到綠林遊梭伙伴吳學弟,他幾年前才登過清水山,這次帶小女兒來會師,女兒還小,有時要背著走,真是毅力可嘉。
我們在橋上引頸望著連接步道的鐵梯口,一直未見到參加山頂會師胡小姐。後來不能再等,匆匆與大夥搭車趕到富世村的廣場,加入會師的活動,當地太魯閣族的歌舞正熱烈展開,歡迎歸來的城市山胞們。

原住民唱著山歌,也舞出一段青年男女搶婚的愛情故事。我繞著會場巡行,一面拍照,一面尋找隊員中熟悉的面孔。
學妹胡小姐參加從曉星山縱走清水山那的一隊,路途遙遠,不知是否成功會師,剛才在砂卡噹步道或橋上一直沒碰到她,打她的手機也沒接通,不禁令人擔心。
後來在會場碰到山谷的資深會員阿貴,打聽後才知胡小姐平安歸來,可能在隊伍後面。

後來果然在會場入口看到胡小姐姍姍來遲,她因一直陪伴走在最後的隊員,所以下午兩點多才到達陣上的餐廳吃中飯,當然沒有在路上遇見我們。
太魯閣族的歌舞結束,原民山胞與城市山胞融成一片,演出一場歌舞大會師,賓主盡歡。五十年來的登山社員拍下大合照,五十周年慶圓滿畫下句點。

這次會師有賴策劃與執行的前後屆社友通力合作,加上天候沒有大風雨(一週後颱風過境),慶幸全體隊員能平安順利歸來,我與小文雖未登上清水山頂,仍感受到萬分欣喜與榮幸。
小文感恩:長久以來有心人的默默耕耘,伙伴谷登山會才能茁壯及存續。
願台大登山社與山谷的會務,能承先啟後,伙伴們代代相傳,持續會師。
小文許願:今日在步道上邂逅的小學妹,來日將扮演我今日的角色:
笑迎接棒人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郊野漫步之十.宜蘭漫遊(一)(作者—山風)


本篇記錄宜蘭景點與旅遊情趣,第一集介紹望龍埤、挑夫古道、猴洞坑瀑布與洛羽松園。
短文與圖片影像結合,請點選首張圖片,以幻燈片播放模式閱覽。轉鼠輪或按左鍵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