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二探雙溪溝古道 (作者--山風)

(內雙溪兩岸步道串連之三)

台北盆地四周環山,市民休閒常與親山活動並行,近年來山區交通方便,除了公路與產業道路以外,步道縱橫如織,坐公車或開車上山,半天內即可遨遊山林與溪谷。位於台北市北方的內雙溪南北兩側,山稜與溪谷交錯,蘊育不少先民聚落與農園,更有許多灌溉圳渠散佈其間,最近區內的古道、圳道與新闢的健行步道吸引大量山友與一般市民上山。本遊記的一系列報導,旨在探訪區內的步道與景點,並將各段路線定位與串連,以分享同好,有關各段路線的相關位置與交通動線,請參閱所附之簡圖。
區內探查分南北兩線,若以發源於風櫃嘴附近,向西南流經故宮博物院的溪流視為內雙溪之主流,則此溪以北有許多支流,如平林坑溪、礁坑溪等,皆發源於擎天崗一線的山稜,源遠流長,經過許多村落與農地,並有不少先民開闢之水圳,是本文所謂之北線,以古道及水圳路取勝。南線指的是主流之東南側,這一邊的集水區較狹小,距溪流不到兩公里就是五指山脈的主稜,由風櫃嘴南邊的五指山,經碧山、大崙頭山、大崙尾山,到大直北邊的文間山,均一脈相連,在山溪之間也有許多古道,夾在產業道路之間,南路的健行以連峰登頂與步道串連取勝,可隨興之所至,作不同路段之組合健行。
本篇報導的屬於南線的雙溪溝古道,本來在我的前次旅途(碧山縱橫紀行)要一起探查,卻因資料收集不足,走到一半時,誤信路人的指引,回頭找路,結果沒有走完全程,改由帕米爾公園下山。回家後詳查網路資訊與旅途路況,確定上次我並沒有走錯,故而決定捲土重來。

【艷陽、溪溝、古道】
登山界所謂雙溪溝古道之路程很短,全長不到三公里,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路程是順著溪流走,這溪流是內雙溪東北方之源頭,發源於風櫃嘴附近,集水區很小,水量卻頗豐富,古道平緩好走,沿溪走的路途上,水清林美,深得山友好評,但因路線短,一般登山行程多與其他路線合併舉辦。由於上次探查不成,我這次特別安排半天,邀伙伴開車同行,專走這條古道,並且採O形走法,繞路回到出發的登山口。
古道的登山口有三處,我此行計畫要繞過這三點。其一在萬溪產業道路5.5K處,也就是風櫃嘴下方第一個U形轉折點;其二在北28線公路19K的轉彎處,碧山北邊的登山步道在此與公路相交,雙溪溝古道與通到帕米爾公園的步道也在這附近相會合,這是我上次進入雙溪溝古道的一個關鍵岔路,可惜向北走到一半而折返;其三也在北28線公路18K附近的轉彎處,就在梅花山的東側山麓。由於三點都在公路邊,開車到任一登山口都可下車入山,繞道其他兩個入口,最後回到原點取車,選擇之道取決於:由那一條公路上山比較方便。
一個秋天的假日,俞兄開車帶兩位公子前來會合,我們經由故宮博物院進入內雙溪的至善路,在楓林橋轉進萬溪產業道路,遇叉路循往風櫃嘴方向前進。不久路過帕米爾公園,路上有許多單車隊奮力在爬坡,這條路似乎成了單車專用道,路面畫了很多單車的圖形。爬高了以後,遇一分叉路,左邊的路口有市民小巴一路的公車站牌(站名風櫃嘴),是通往頂山村落的支線,我們取右線,經過一大轉彎上行,到第二大轉彎便是里程5.5K處,這裡有一里程碑與反光鏡,路邊有六塊大岩石,路邊空地已停了一部車,我們也停車整裝待發,站在公路邊的懸崖上眺望,正好看到西北方的七星山與大屯山遠在天邊,石梯嶺與頂山的稜線橫列在前,近處則是頂山部落及公路支線,今天北台灣晴空萬里,地面則稍有薄霧。我們在反光鏡後面的草叢空隙找到雙溪溝古道的登山口,但沒有任何登山隊的標記,莫非大家把此路線看成私房景點?

圖01萬溪產業道路5.5K處是雙溪溝古道的登山口,入口隱藏在反光鏡與大石後的草叢(左)。由登山口眺望遠處七星山與近處頂山的村落(右)。


經過草原入口,小徑轉到山稜另一面的密林中,沒走幾步,右邊林外出現一塊大岩石的頂部,這是山友們稱為觀景大石的景點,石崖下沒有樹木遮擋視線,此處成了另一個展望台,可看到整個內雙溪的溪谷,大崙尾山與平等里鵝尾山的支稜分別自南北方伸入溪谷,嶺上的中央社區樓房尚可分辨,更遠的山丘與平地則已溶入白霧之中。我們在石上拍照留念,又看到林緣的大頭茶樹上開了許多白花,蜜蜂正忙著採蜜,綠林遊梭客感到秋意漸濃,但附近的楓葉尚未轉紅。
離開觀景石走入森林,小路馬上下降到一狹窄溪谷中,只見一條小溪溝穿過綠林,跟剛才的稜頂空曠格局完全不同,景色變化之快令人驚訝。現在開始進入雙溪溝古道的精華地帶,屬於古道的北段,有小溪相伴,上次由南段走過來,因為遲遲未見溪水而懷疑自己走錯路,而這次的登山口離溪流不到五分鐘行程,原來雙溪溝古道的南段並不在溪邊,直到北邊才與溪流交會並行。

圖02古道入口附近的觀景大石可俯瞰內雙溪的溪谷(左)。觀景石下方的古道有淺水溪溝相伴,寧靜的水景相當迷人(右)。


據說這段溪流景色優美,還有一床形石橫臥溪中,被視為景點與路標,我們停下腳步仔細瀏覽,這時林外陽光普照,只見東方斜陽射入林內,斑光點點,微風吹動樹影,不時爆出閃爍的葉光。林下小徑瀕臨溪水,溪寬不過兩三公尺,稱為溪溝相當貼切,溪中苔石或零星散佈,或聚集成堆,攬水成潭,水波倒映日光,林影在水中盪漾,與林間的動態光點相互映輝,迴望四周,處處如詩如畫。我們往上游推進幾步,未見床形石,回頭往下游搜索,才看到溪中橫躺著一塊大石,石頂果然平坦如床,整片幾乎塞住溪水,下方有些落差,看不見下段溪水,上游的溪水則積成淺潭,波光中樹影扭動如舞。可惜的是,岩石表面光影交錯,反差極為強烈,拍照形成黑白夾雜的圖案,只見石面與水面都是日光與陰影的條紋,無法顯現小溪的寧靜與柔美之感,我只好等回程日光有變化再來拍攝。

圖03由於林外豔陽高照,床形石上只見陽光與樹影交雜(左),溪水的倒影也是光斑與葉影的混淆(右),拍照很不理想。


小徑沿左岸溯溪而上,時而瀕臨溪邊,溪石與流水觸鞋可及,時而離溪入林數尺,然潺潺之聲仍不絕於耳,經過較大水潭之時,遠遠看到水面上映著樹枝與綠葉之抖動光影,我們就很自然地走近溪邊,品味溪水的寧靜緩流,與兩岸樹石搭配的綠色隧道造景。我們慢步欣賞這段溪溝美景,捨不得加快腳步,然好景不長,大約二十分鐘後溯溪路段就遇到岔路,溪中有引水管出現,溪左岸仍有路前行,那是往梅花山的步道,涉水過溪也有小徑上坡進入森林,是通往古道南段的路,我們決定先走南段,環形路線的返程再由梅花山的步道走回這交叉點,重走一遍溪溝路段,回到停車處。

圖04雙溪溝古道的北段通過青翠的森林,有時離溪數尺(左),有時瀕臨溪邊(右),潺潺細流之聲不絕於耳。

圖05古道經過較大的溪流水潭,綠色隧道中出現水面波光的抖動林影。


我們過河離開溪溝,開始南段的山腰步道行程,同樣走在幽靜清涼的林間步道,少了小溪的潺潺細訴與波光幻影,南段的景色似乎略遜一籌。一刻鍾後,路通到一小稜上的林間空地,眼前景像似層相識,看到兩樹幹基部架著橫木,憶起上次南段古道之行所到達之休息區,也就是探查未竟全功的折返點。由此再走到第二登山口(公路19K處)還有十五分鐘的行程,我上次旅途記憶猶新,我們匆匆走過,通過帕米爾公園的岔路口,就爬上五指山主稜的鞍部,此處有人搭設塑膠天幕,裡面的方形盒子放了似乎是動物飼料的顆粒,我們尚未在森林中看過類似的裝置,不知是何種用途。

圖06離開古道北段之前,還可看到小瀑漱石的景觀(左),進入古道南段的林中小徑,不久來到小稜上的休息區,樹幹基部之間架著橫木為椅(右)。

圖07橫木休息區通往第二登山口的小徑通過茂密的森林(左),第二登山口稜線下方的光亮處就是五指山公路的19K處(右)。


下了鞍部來到公路邊的登山口,我們正準備往北走稜線,前往梅花山,查看這條步道的起點也在公路邊,正在準備啟程時,忽然聽到一陣吆喝聲,有三輛單車由梅花山步道先後衝下來,又是年青人的越野單車,看來五指山公路旁的登山步道是越野單車族的最愛,扛著車走登山步道已不稀奇,騎在登山步道的陡坡才算單車越野?等待另一輛單車下降之際,我們由右側另一平行的步徑上行,眼看最後單車呼嘯而過,下面喊聲震天,我不禁對孩子們說這是特技,請勿模仿。
兩條平行的步道終於合而為一,朝東北向的稜線走,途中在一顆大樹下發現野生蘭開花,仔細觀看拍照,原來是台灣根節蘭,每年秋天在北部登山經常看到開花。在森林裡走了大約十五分鐘,遇有岔路,我們先往左上坡,來到梅花山頂,看到三角點坐落在草叢中,前面已沒有路,回頭往叉路的右道向北下降,不到兩分鐘就看見下面的公路,小徑在路面大轉彎旁的山坡上,這裡就是公路的18K處,即雙溪溝古道的第三登山口。我在步道左側發現有一岔路,好像沿一支稜走下去,不知通往何處,乃先順主線走下公路的登山口,路邊有一指標牌,寫著往大崙頭山,但沒有提到雙溪溝古道,由地圖研判,這登山口是一鞍部地形,由鞍部旁下溪谷乃是登山越嶺的慣用走法,於是在附近森林裡尋找,終於看到另一條進入森林的小路,也有登山隊的指標布條,我判斷這才是雙溪溝古道北段的路,也就是通往剛才停車的第一登山口。

圖08在第二登山口遇到年青的單車手由古道山徑騎車衝下來(左),令人捏一把冷汗。往第三登山口途中,在小徑旁看到台灣根節蘭正在開花(右)。

圖09古道的第三登山口在五指山公路的18K附近,小徑就在公路上方的森林中(左)。由此沿雙溪溝古道的北段可回到第一登山口(右)。


在登山口遇到一位獨行的山友,在山徑上徘徊,問我們去向,告以雙溪溝古道,他好像不太清楚,我們就極力推薦他同行,他有點猶豫不決,我們乃告別先行,走進古道入口。小路在幽暗的密林中鑽行,不久就出現無水的淺溝,已看出溪源的地形,沿乾溪下行,一刻鐘後涓滴溪水逐漸湧出,不知走了幾步就見一攤淺水平舖河床,繼而出現溪石與流泉的溪溝古道風貌,與早上走過的景觀相似,看來古道的北段一直沿溪行,是名符其實的雙溪溝古道。我們放慢腳步,欣賞小溪細流的風光,這時後面有一山友追上來,一直喊著說「還是這條路比較棒」,原來是剛才碰面的獨行客,他試行一段後決定選我們這條路,林間小徑加上流泉飛瀑當然更勝一籌。我們隨著步道跨過溪,走到對岸,十分鐘後又過河,然後暫離水道,走一段陸路,不久又見溪流,這時溪中有水管,我們認出已回到古道南段的岔路口,早上從這裡過河走南段路線,由此繞第二、三登山口一圈回來,共花一小時45分。

圖10雙溪溝古道的北段路線仍沿著溪溝走,一路上可見溪床由乾溝現形,涓滴細流湧出,到形成一灘淺水的發源過程。


我們在溪邊休息,略進點心,準備回去取車,然後開車去登大崙頭山,小伙伴要到山頂的打印台去蓋紀念章,完成他的地理課作業。同行的獨行客沒有時間休息,他還要走大崙頭古道,我們勸他到出口的觀景石上去眺望一下才不虛此行,他就先告別,繼續走溪溝古道。等我們吃完點心,準備啟程之際,獨行客很快回來了,連說謝謝,稱讚這段路真不錯,並詢問大崙頭山的路線,我們告訴他要先過溪,走南段的雙溪溝古道,然後再往碧山走,就可接上大崙頭古道,我把隨身攜帶的一張拷貝地圖送給他,以便路上遇到岔路可供判斷。
我們繼續走最後的一段旅程,再一次欣賞雙溪溝古道的精華溪流風光,我仔細尋找拍攝溪水的角度與光線時機,但陽光一直很烈,林下光斑與暗影的反差實在太強,還是拍不到滿意照片,最後回到萬溪產業道路的登山口,眼看萬里無雲,上午不可能有陰天,大家決定開車去爬大崙頭山,至於古道溪流風景,我準備另外選擇有雲的天氣再來拍攝。

圖11走回第一登山口的途中,溪溝景色仍是光斑與陰影的交錯(左),在出口附近的床形石仍是陰陽分明(右),拍不到可看的照片。


【風雨、古道、天溪】
過了兩週的一個假日,我的登山計劃安排在石碇山區,早晨坐車入山還是陰天,到石碇下車後竟下起雨來,大隊人馬議論紛紛,最後決定等雨停再出發,我看雨越來越大,不知何時會停,即使停了,山路土徑必定泥濘,因此不想上山,等公車回程就搭上車。九點多回到景美,雨停了,看北邊天空有雲,大屯山與七星山若隱若現,五指山脈可能是陰天,我想到雙溪溝古道還有沒拍的鏡頭,何不去碰碰運氣,現在搭捷運到劍潭站,剛好可以趕上小巴士班車,於是就上路了。
市民小巴一路的班車很少,早上六點十分一班,接下來就是十點十分的這一班,我到車站已有五六人在排隊,後來又來了二十人左右的隊伍,整車擠滿登山客開進內雙溪至善路,大家的目的地都是風櫃嘴。車到碧溪橋開始駛進山路,沒想到天空又飄起雨來,而且雨勢漸大,路上的單車騎士正在冒雨苦戰,可見即使陰天大家還是不減騎車遊興,我們車上乘客紛紛取出雨衣和雨傘,準備浴雨行軍。經過風櫃嘴站牌,司機知道大家要登風櫃嘴,就不停車,直駛到前面的登山口才叫大家下車,這裡是公路的轉折點,有步道可爬到風櫃嘴,另有步道下山,通到至善路的聖人橋。
車上有兩個隊伍,大家全副雨裝,爬石階上山,準備到風櫃嘴。記得幾年前我從擎天崗走下來,這條路還沒有鋪石板,雨天不好走,現在都有整齊的石板鋪面,即使雨天也不難上下。我撐傘跟在大隊後面,殿後的嚮導看我顯然是外人,問我的行程,我告以雙溪溝古道,可能會從內湖翠柏新村下山,他聽了也許不熟悉這路線,沒有評論或回應,我反問他們的目的地,他說兩隊山友同樣要走頂山、石梯嶺到擎天崗。我聽了不禁肅然起敬,雨越下越大,走他們這條路一直在稜線上,雖有石階步道,但在東北季風的風雨咆哮線上,走起來勢必有一番苦戰。他說自己的隊要跟其他路線來的小隊在擎天崗會師,所以先試著走一段,再看情形聯絡應變。
石階步道通到上面的公路,這裡又是一個轉折點,公路另一邊還有一條上山的石板階梯,隊伍馬不停蹄地爬上去,應該很快會到風櫃嘴。我揮別嚮導,祝他們順利,望著這群年青人的背影,相信他們能成功抵達擎天崗。接著我撐傘走公路上山,碰到幾組上山與下山的單車隊,看他們全身都已濕透了。這裡的天氣與森林裡的石階步道不同,除了雨以外還有風,我走不了幾步,從風口翻過山的強風把雨傘吹得開花了,傘骨斷了好幾根,風櫃嘴果然名不虛傳。在風雨中強行,雨傘已不能用,勉強取出塑膠布裹身,十分鐘後總算來到風櫃嘴下方的第一個公路大轉彎,也就是5.5K處的登山口,從幾塊大石頭之間撥開芒草鑽爬上去,進入雙溪溝古道的森林裡。
在背風的山坡林下,風稍為減弱,雨和霧瀰漫林間。走幾步到達觀景大石頂上,看到山下灰濛濛一片,內雙溪谷隱入谷底的暗雲之中,我不敢到岩石邊緣多看,脫掉塑膠雨布,又撐起破傘,走入密林,準備看是否能拍照,其實我不敢奢望,不過既然已走到這地步,總是要試一下,至少要拍一下雨景作紀錄。

圖12第二次探雙溪溝古道,不料風雨交加,從觀景石下望內雙溪谷一片雨霧(左)。雨中拍到的溪溝景色,映出柔和的天光與樹石表面上的青苔反光。


就在到達溪溝之前,幽暗的林子裡忽然閃出一人影,黃色的登山雨衣裹著全身與背包,頭套緊蓋著頭,俯身低頭在爬涉,氣喘聲夾雜在風雨聲中,看到我從上坡處走下來,他似乎吃了一驚,抬頭大呼「總算遇到人了」,並急忙問我這條路是否雙溪溝古道,一聽我告訴他沒有走錯,他才露出笑意來打招呼。原來他早上獨自從內湖上山,冒風雨走過碧山,照著前人的地圖與紀錄摸索,一路上都沒有看到雙溪溝古道的標示,所以越走越沒把握,也不知走了多遠。我告訴他已苦盡甘來,再幾步把古道走完就到公路了,他如釋重負地大叫「好耶」。我們兩個獨行者正如風雨遇故人,大家互相討論各人的前程,他說走過衝風的稜線,沿途風雨交加,雖然穿雨衣,衣物還是濕了,希望快一點到山下車站,換上乾衣坐車回家。我雖剛開始走,但雨傘已破損,我又不喜歡穿不透風的雨衣,此去到內湖必定飽受風吹雨打,前途不妙,不如退往背風的坡面,最好的路線應當是從風櫃嘴走到聖人橋,急行的話半小時可到公車站,他同意我的建議。不過我還想走一段溪溝古道,拍一些照片,他乃先告別,我則冒雨走下溪溝。

圖13在雙溪溝古道北段的入口附近拍到的林相與溪石,雖然陰雨罩頂,但沒有強烈的反差光害,勉強拍到清晰的照片。


我順著雙溪溝古道的北段走向溪源,拿傘穿梭在樹枝之間,走起來很慢,但也仔細品嘗了雨中的溪溝美景,溪水在岸邊的樹幹與岩石間迴繞,沒有激流漱石的動感畫面,只有和緩的流水與波光,兩岸的樹皮與石面上的青苔反射微光,散發一種閃亮的質感。剛才在公路上逃難似的感受消失了,此刻心境一片祥和。有一陣子雨勢變小,我取出相機拍了幾張,這時沒有強烈的陽光與反差,林內光線微弱,卻很柔和,必須用較慢的速度來拍,但相機與樹枝都會晃動,我雖帶了三腳架,不過雨中撐傘實在不好操作,後來倚靠在幾顆大樹幹穩住手與相機,總算拍了幾張較清晰的溪景。

圖14雨中拍攝的溪溝緩流與橫臥溪中的床形石,石床可作為路線上的顯著地標。


來回徘徊了十五分鐘,我想應該適可而止,就收起雨傘,穿上雨衣,再度回到狂風呼嘯的公路,往下坡方向走,來到轉彎處的下山石階步道口,這裡有一路標,註明距聖人橋2.1K,步程25分,距風櫃嘴0.7K,25分。走下石階,很快又接到下面的公路轉彎處,也就是早上下車的地方,從對面的石階再下山,十分鐘後到達另一條公路,往下坡走,經由一水泥橋過溪,公路轉到溪流右岸,這裡位於背風面的山麓,風已很小,雨幾乎停了。我查閱地圖,這溪流比剛才的雙溪溝大得多,是雙溪溝的下游,且已匯據了其他支流,水量大增,而溪畔的公路則是至善路三段336巷,由聖人橋分岔出來,進入頂山的山腰社區。

圖15萬溪產業道路旁通往聖人橋的石板步道,捨公路而走捷徑(左)。坡面上的捷徑已鋪好整齊的石階(右),往下走就接到至善路三段336巷的公路。


記得幾年前走這條路時,曾經過一處天溪園的生態園區,當時國家公園的告示牌說園區封閉,禁止入內,這次應該可以順路看看。經過一處U形大轉變後,果然到達天溪園的舊址,看到國家公園新建的房舍與庭院大門,現在園區改為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有展覽館與寬敞的停車場,生態園區則還在整理之中,大門深鎖。聽說參觀展示與解說要事先聯絡預約,我看時間已過中午,不想詳細深入探訪,只進入停車場四周看了一下,卻馬上被隆隆的溪水聲吸引住,又看到溪邊有一條步道,乃不由自主地循石階小徑探索下去。

圖16新建完成的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展示館與停車場(左),場外最吸引人的是停車場旁的溪流,其白浪滔滔的浩大奔流場景,與雙溪溝的涓滴細流完全不同(右)。

圖17天溪的蜿蜒溪流白浪與小瀑,把岸邊鐵青色的岩石照得閃閃發亮。


溪邊有幾處寬廣的台地,步道瀕臨溪岸,可望見蜿蜒的溪流衝刷岸邊的巨岩,鐵青的岩面被激流白浪照得閃閃發亮,茂盛的森林覆蓋溪床,屢有樹幹與大樹枝凌溪橫展,在白練似的流泉上方勾勒出躍動的筆觸,而如雷的水聲有如諸多潺潺細流的匯集交響,似在訴說流域的寬闊與沿途包容支流的歷程,這種白浪奔騰的山溪景觀與源頭雙溪溝水波不興的緩流大不相同,溪流之濫觴乃至納百川而成壯闊之浩蕩大溪,在今日相隔不到半小時的路程都可一併覽遍,沿途雖有風雨,然不減遊興,也不虛此行。
遊覽這段溪谷風景後,步道通入一柏油面的廣場,周圍是相當茂密的天然林,然廣場上尚無其他設施,也許是備用的停車場。出口處有一水泥橋,通到天溪園下方的公路,對面路邊有一小廟至福宮,由此再往下走,不久就到聖人橋了。
回程坐在小18路的公車上,我再度查地圖,想看這條溪有無名稱,結果並未找到標示的溪名,但想起剛才公路上的橋樑,橋頭碑寫著天溪一號橋與二號橋,以及天溪園的名稱,無疑這條溪就叫天溪了,而天溪的下游在注入內雙溪之處有一斷層落差,這就形成了聖人瀑布。

圖18天溪的每一段溪谷都有可入鏡的飛瀑流泉(左),溪邊的廣場四周有相當原始的天然林(右)。

圖19內外雙溪附近步道簡圖(這次行程位置在圖之右上側,較詳細的登山路線圖請參考中華山岳藍天隊編印之大台北紙上登山導遊專輯第五卷14頁)。

4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2008-6-21(六)「雙溪溝古道」行

Unknown 提到...

2008-6-21「雙溪溝古道」記行
雙溪溝水清澄澈,止水池面水黽多。幾度踏石溪壑過,一路驚嘆一路歌。

Unknown 提到...

2010 年 4月 17日(六) 聖人橋→梅花山、溪山里山行

Unknown 提到...

http://tw.myblog.yahoo.com/arsue-tw/
「Arsue 自由行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