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龍去脈】
溪洲山(577公尺)在桃園縣大溪鎮的南邊,是雪山山脈西側瀕臨大漢溪一條小支稜上的山峰。這條山脈大致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最東端的山峰要算白石山(572公尺),其東北稜線連接到大溪境內的最高峰金面山(667公尺)與三峽境內的五寮尖(639公尺),這兩座陡峭山峰都是大台北近郊週日登山的熱門路線,但路途稍遠,適合健腳者的行程。由白石山向西南延伸的稜脊,連接到溪洲山,是一道四五百公尺高的小山脈,蜿蜒繞過石龜坑、慈湖、百吉、頭寮、竹篙厝、溪洲、坪林等村落,止於石門水庫大壩的東端,沿途山勢上下起伏,有數十個無名的小山頭,有名稱的山峰如石龜坑山(480公尺)、頭寮山(493公尺)、溪洲山與新溪洲山(475公尺)等,其中以溪洲山最高。這些連稜與山峰接近公路與鄉鎮聚落,北部橫貫公路(台七線)穿過這條山脈(百吉隧道),可由大溪通往復興與三民,附近的縣道與產業道路也不少,交通尚稱方便,故登山路途不遠,屬於大眾化的健行路線,局部路段更是附近居民晨昏運動的場所。
我家居頭寮已十幾年,常常從百吉隧道兩端的北橫路上觀看這些山峰與連稜,總覺得像一條巨龍橫亙大地,由每個山頭伸出的支稜正如龍爪,在雨後雲起的時刻,霧氣瀰漫山間,隔開一道道的巒嶂,有如龍爪撥霧,順著連綿的山峰遠望山脈盡頭,又如重疊的屏風,沒入遠方的蒼茫之中。
平常忙碌於工作的時刻,只能從窗檯眺望山,一有空暇我就會走入山中,我們在溪洲山度過無數飆林越嶺的日子,當然也在這條巨龍山脈走過不少登山路線。百吉林蔭步道是一條新開闢的柏油健行路面,平易近人而適合大隊人馬的生態解說,其他的越嶺或縱走路線各有不同風情,比較起來,本文要報導的溪洲山登山路線最令人難忘。
溪洲山的登山口有好幾處,台四線由大溪至石門水庫的路上有兩個,由湳仔溝到大灣坪的環湖公路上也有幾個,本文要介紹的是由竹篙厝的頭寮大埤(新福圳)入山,再從溪洲山南側的水井苗圃下來,回程走環湖公路,如此安排,兼具綠林美景與湖光山色。路線的北段沿著大艽宮古道上山,可俯瞰頭寮大埤的廣大湖面,路線的南段則瀕臨石門水庫的中段湖面,水色山光美不勝收。
石門水庫環湖公路所見之水庫上游
【頭寮大埤】
由大溪順著台七線(北橫公路)上山,爬上三層台地,不久就經過頭寮陵寢的遊客中心與停車場,左轉續往慈湖前進,馬上可看到頭寮街道旁的加油站,旁邊有一條產業道路通往竹篙厝,溪洲山的登山口就在竹篙厝東南方的大艽宮旁,附近有小面積的停車場,如搭巴士,桃園客運每天有六班車由大溪到達竹篙厝,往復興而經過頭寮的班車非常多,由頭寮至竹篙厝僅約1.5公里。在巴士終點站竹篙厝之前,有新建完成之依托邦社區,其基地就在頭寮大埤旁,社區大樓可觀賞湖泊全景與溪洲山色,晨昏晴雨,各有一番景象。
竹篙厝車站是個十字路口,通到頭寮大埤的路在東南方,經過水田可到池邊的養殖管理站房舍,走過池中土堤上的柏油路,可通往大艽宮,路邊有停車場與烤肉區,右側池畔可釣魚,左側則是觀賞湖面水鳥的好地方。
頭寮大埤是個人工湖,水源來自石門水庫旁的阿姆坪,面積約有十九公頃,所蓄之湖水供三層台地農田灌溉之用,湖中水產養殖豐富,曾經舉辦過釣魚大賽。遊湖最好的路線是順著湖西北側的堤上道路步行,由此可見浩瀚湖面,扥出巍峨山形,景色格調隨氣象而變化萬千,晴天波光粼粼,閃鑠在倒映山色之間,煙雨濛濛時,只見山水一片蒼汒,不變的是湖上水鳥,常見有三五白鷺翱翔於碧波上,或在岸濱水湄漫步,偶而掠過天際,停落在湖岸的翠綠山林中,有時成群飛到湖中的浮島上佇足小憩,將遊客目光帶到這個奇特的小島上。
這個圓形的小島在湖的西側,靠近湖中土堤,是全台灣獨一無二的「水上土地公廟」,不少遊客專程來看這罕見奇景。據說當初將此地水池擴建為頭寮大埤並興建新福圳時,池岸原有一座埤崙土地公廟,施工的水利會計劃將廟遷移重建,但土地公似乎不願離開原址,每次挖土機靠近福德祠就突然故障而動彈不得,這種靈異事件一再發生,施工單位不得不打消拆移計劃,改採原地升高為浮島的作法,最後工程才得以順利進行,水上土地公也持續扮演當地守護神,成為居民信仰中心。
晨曦中的頭寮大埤
頭寮大埤及溪州山
大艽宮前之林蔭大道
【大艽宮古道】
走過湖泊中的土堤道路以後,路面緩緩升高,沿途有松林和油桐林,穿過夾道的林蔭,走到一處山崖下,產業道路的終點是大艽宮與停車場。據傳此廟見於清朝光緒年間,宮內主奉福德正神,宮前山壁經年有山泉汨汨流出,附近墾民為求水源不絕而建廟立拜,廟的後側方有一棵老楓樹,樹高約三十幾公尺,枝葉蔽天,有成群天蠶在此樹上繁生,大量出現時,天蠶常隨楓葉掉落地面,滿地爬行,樹上也頻頻撒落蠶的糞便,遊客常來欣賞此奇觀,號稱「天蠶便」。
大艽宮之得名,乃因所在的位置是大艽芎崎古道的起點,這條步道由大艽宮旁的登山口起步,沿山的北坡上行,最高點海拔約四百公尺,越過溪洲山稜之鞍部,由山的南坡下山,目前通到石門水庫環湖公路的懷德橋附近。古時候的山區墾民,利用此步道把茶葉與竹筍挑到大溪市集販賣,附近公路發達後,古道就日趨沒落了。最近大溪鎮公所與民間登山社團義工合力整修古道,沿途石階處處,指標林立,已成為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而這條古道就以大艽宮古道稱之,舊名大艽芎崎反而默默無聞了。
由登山口爬溪洲山,起初是走大艽宮古道的北段,步道在竹林之間穿梭,不久進入廣大的油桐林,五月油桐花開時,走這條古道可見樹上雪白一片,滿地落花繽紛,是觀賞五月雪森林的最佳路線。大約二十分鐘便爬到古道的最高點,是一個鞍部地形的十字路口,古道的南段翻過山脊由南坡下山,穿過一些竹林及果園,約十五分鐘便接到公路,左轉沿公路可到百吉隧道口,右轉也可走環湖公路到阿姆評或石門大壩,只算大艽宮古道的路段的話,不到一小時便可走完。
大艽宮古道
菩提嶺上
菩提嶺望頭寮大埤
【菩提嶺到溪洲山】
爬上鞍部的十字路口後,左右兩邊都有泥土卡車道,也有沿稜縱走的登山步道,左邊的步道可通往一段稱為總督府古道的路線,如不由這條古道的叉路下山,繼續走稜線就到頭寮山,順稜一直走,可到百吉隧道的上方,與百吉林蔭步道交叉而過,最後接到白石山,整條巨龍山脈走起來大概要花四到六小時。
走溪洲山的路要由鞍部的十字路右轉,車道的上方有一塊寬大平台,桌椅與亭臺齊備,還有不少運動器材,當年許多義工合力闢建此休憩場所,取名「溪石亭」,目前已成附近居民晨昏運動的遊憩地,也是登山隊的歇腳處,由此向北展望,三層台地就在眼前腳下,大漢溪繞過台地西側,對岸的臺地上是員樹林與龍潭的村落與原野,一望無垠。
登山路線捨棄卡車道而爬上右側的石階小徑,一路上坡,經過76號高壓電塔,不久來到一個小山頭上,有木柵與長椅圍成方形的觀景台,上面樹葉蔽天,樹幹上一塊木牌寫著「菩提嶺觀景台」,這處休息地點顯然經過精心規劃,移除北側擋住視線的樹木,使目光可達大漢溪河床與整個右側河階上的三層台地,遊客到此莫不駐足徘徊,飽覽腳下的湖光山色。
在菩提嶺上可展望大漢溪畔的大溪鎮,市街社區分東西兩區,位於大漢溪兩側,且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河階地上形成市集,最大而最高階的乃是三層台地,台地的北端起於美華里的尾寮山腳,南端止於菩提嶺下的竹篙厝,由嶺上遠眺,整個台地上的阡陌縱橫,點綴著湖池與村舍,遠處煙波蒼茫,逐漸溶入金面山的山嵐之中。把眼光收回來,最醒目的景象就是腳下的大湖泊,頭寮大埤倒映著天光,如一面綠地上的明鏡,水上土地公浮在鏡上,島上樹木與廟堂清晰可見。
小徑由菩提嶺往西南稜線走,海拔逐漸升高,經過經過77號高壓電塔來到一處平坦的相思樹林,林下廣場有儲水塔與水龍頭,顯然是登山隊的休息或午餐場地,由此再經稜線上的78號高壓電塔,不久就來到溪洲山的三角點,此地雖是山脈的最高點,但附近草木甚密,展望視線不良,只是一個里程碑。
溪州山南稜望石門水庫
溪州山南稜看水庫
【水福宮】
過了溪洲山三角點以後,仍沿著稜線往西南走,視野轉到山的南面,景色與山北大為不同,小徑兩側夾雜著森林與芒草原,樹草之間偶有空隙可遠眺南方山色,又經過79及80號兩座高壓電塔,四周空曠處亦為展望水色山光的好地點,晴天時最遠可看到雪山山脈的主稜,大霸尖山在天邊若隱若現,清晰可見的是近處石門水庫南側的蔚藍色山脈,關西鳥嘴山的尖峰聳立在連綿不斷的高嶺上,呈現高不可攀的氣勢,若在陡峭山稜上俯瞰南坡下方,則見腳下的葉隙間,處處透出銀光,通過幾處林間空隙時,赫然看到石門水庫的廣大湖面,閃亮的水道波光隨兩岸山勢嵌入翠綠的森林間,此幅湖山勝景,一般到石門大壩走馬看花的人是無緣見到的。
過了80號高壓電塔後,小徑離開稜線,通過南坡的竹林往下走,這是經由水井苗圃下山的路。若不下山而繼續走稜線,仍有路可爬幾座小山及新溪洲山,最後由大壩旁邊的雲霄飯店下來。選擇由苗圃下山,所考慮的優點是可以下到瀕臨水面的環湖公路(桃63縣道),由公路上欣賞水庫中段的景色,這也是一般遊客少有的體驗,而且可順道往訪半山腰的水福宮,一覽水庫上游的山水全景。
由稜線下到石門苗圃不過十五分鐘,小徑通到苗圃專屬的水泥車道,順車道下山,不久左側有一岔路,是一小車道,沿此路往上走,十分鐘後便到達水福宮。這是一座附近民眾闢建的小廟,位於溪洲山南側、石門水庫北岸之山壁上,廟的兩側建有簡單的屋棚與亭台,備有桌椅爐具,供遊客泡茶休憩,廟的東南方樹木經過清除,視線無阻,恰好可看到石門水庫上游,只見群山交錯,圍繞曲折的湖面碧波,由近處的新柑坪,到遠處的復興鄉溪口台地,深度的全景層次分明,一覽無遺,湖面的左側山坡是阿姆坪,右側山坡上可見羅馬公路(羅浮到關西馬武督)穿過長興與奎輝等部落,湖面盡頭已溶入遠山之山嵐與雲霧,引人無限遐思。到水福宮的訪客有虔誠的信徒,也有喜好山水攬勝的雅客,據說此幅山水隨氣象與時節而變化萬千,有雲霧的日子在此停留半天常可看到意想不到的鏡頭,而在滿月的晚上,月亮就由湖面盡頭的山頂升起,水中映月的景色也驅使不少訪客夜遊。
離開水福宮,仍走苗圃專屬的車道下山,經過路邊的桃花林,不久接到環湖公路,回程可選擇向右沿環湖公路走,經過大灣坪到石門大壩,接台四線公路。或者向左沿路健行,走到懷德橋與北橫路上的百吉隧道口,由水井到懷德橋的路緊靠在湖邊崖上,有不少湖面的展望地點,值得健行。(記於2004/7月)
[後記]
水福宮最近因地權問題已經拆除,只留下少數設施,惟該地仍是觀賞石門水庫上游之最佳地點,常有遊客刻意前來駐足或休憩。
水福宮
水福宮眺望水庫上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