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溯大屯溪古道.翻越小觀音山" (作者 - 林迷)

     (大屯山脈南北縱貫之一)

縱橫大屯山
大屯溪古道是十年前新崛起的一條健行路線,近來在北台灣登山界相當熱門。初聞這古道名稱,我感到一頭霧水,因為大屯山是我中學時代的聖山,整個山脈的大小山峰與溪谷,大多有我的足跡,但卻從未在地圖上看過這條溪。到了大學研究所的學術探查階段,我與學生們在大屯山各地調查植物生態,順便把名不見經傳的山峰與溯溪路線,加以查訪而報導出來,唯獨大屯溪沒有出現在我的探勘行程之中。近年恢復台北附近的郊山遊梭活動以後,便一直想到這條溪一探究竟,詳閱地圖,終於在三芝鄉淺水灣南面的六塊厝附近,找到一條入海的溪流標示著大屯溪之名,其源頭有許多支流,各有其他溪名,其中大桶湖溪在小觀音山北邊,大屯溪古道便是溯這條溪源而登小觀音山,這一訊息帶給我莫大的震撼,因為小觀音山的火山口直徑超過一千公尺,是台灣難得一見的最大火山口,也是我三十年來想親臨目賭而無法如願的獨特景觀,看樣子,心動便要行動了。

由台北市南邊跳望大屯山群鋒


晴天的日子,從台北市區的任何角落向北眺望,便可看到大屯山脈的幾個高峰橫亙天邊,這是台北盆地北邊的天然地標,由東向西,有高聳金字塔形的七星山(1120m)、截頭寬廣鋸齒形的小觀音山(主峰1066m),接著是拋物線形的大屯山(1092m)、尖銳的大屯西峰(985m)與頂端圓渾的面天山(977m)。小觀音山雖然超過一千公尺,但由台北觀之,係位於大屯山與七星山之後方,所以看來較兩山為低,頂上有許多廣電發射台的天線,實際上它位於由大屯鞍部向東北方分出的另一道稜線上,這條一千公尺上下的山脊一直延伸到竹子山(1094m),山勢雄偉,頗有高山氣概,但因位置偏北,在台北市區看不到竹子山,魚路古道可能是最佳展望點。
喜歡山林旅遊的台北市民,面對這一道天邊山嶺,大多抵擋不住它的吸引力,我年少時便經常出入大屯山區,對有名的山峰更是一再流連忘返。遺憾的是,上述的竹子山與小觀音山一直屬於軍事管制區,即使有戰備公路直達山頂,但門禁森嚴,一般人無法進入,我雖渴望上山,也只能等待將來可以有機會成行。後來有一次生態調查,我們從二頂坪產業道路盡頭去探查老梅溪上游的鷹仔鼻山與豬母屏山,這次的部份路線可能接近目前山岳界所謂的八連古道,但當時我們在雲霧中覓路摸索,卻無意中摸上竹子山主峰,濃霧中雖然無法久留賞景,倒也完成登頂心願。所以大屯山的名峰之中,我唯一未造訪的便只剩小觀音山了,每次走過大屯鞍部,看到上山的公路與路口的管制哨,也只有望路興嘆。
二三十年來遊覽台灣各地山林,每次回台北,在盆地邊緣遠遠望見大屯山脈,便知道快到家了。雖然在學校的研究室窗口天天看著大屯山,但一轉眼間突然驚覺到,闊別這些山頭已經有很多年了。最近引起我興趣的行程,是登山界偶而舉辦的陽明山東西大縱走,回想我們年青時,在爬長途高山之前,便以這種行程來作行前集訓與體能測驗,由陽明山苗圃起步,逐一上下七星山、大屯山、南峰、西峰、面天山,最後走到向天池,極盡操勞而考驗毅力之能事。去年台大登山社三四十年前的老社員為了再爬高山,也作陽明山大縱走的訓練,他們的行程更誇張,預計從內湖的大崙頭山起步,經五指山、風櫃嘴、到頂山、石梯嶺,再由七星山接到上列的大屯山諸峰,只是不知有幾個老骨頭能走完全程?我們自知體力無法負荷,這次沒有參加。不過對照於東西縱走的行程,我倒興起另一種想法,就是選擇幾條新近規劃的古道或步道,進行貫穿陽明山國家公園南北邊界的健行,路線不要太長,最好在四五小時以內可以走完,第一條路線便是由三芝走大屯溪古道,爬小觀音山,再穿過竹子湖,回到陽明山。後半段竹子湖是以往常走的路線,記憶猶新,前段路程則是完全沒有走過,但搜尋網頁,發現已有很多隊伍的記錄,登小觀音山已無問題,所以在心動與行動之間,最要緊的是收集大屯溪古道的資料。

由台北眺望七星山(右)與小觀音山(左)

天母古道所見之小觀音山南壁與大屯山


尋覓三板橋
陽明山花季結束前的一個週末深夜,我查閱了林宗盛先生所著的「陽明山十大傳奇」一書,由古道傳奇一節確認大屯溪古道的溪源就是小觀音山的火山口,登山口位於三芝鄉北新莊的三板橋附近。恰巧當晚又看到報紙的登山活動消息,得知次日有一隊伍將由淡水進入三芝,攀登小觀音山,跟著他們走應該可免除自行找路的麻煩,於是我預計臨時加入這個登山隊伍,乃匆匆整理行囊,趕緊就寢,以便隔天清晨早起,因此沒有花時間去影印地圖或行程資料。
早上獨自一人趕搭捷運到淡水,雖然盡量早起,時間還是晚了一些,七點半到達淡水捷運站後,見對面的客運車站已空無一人,顯然往北新莊的班車已開走了。下一班還要等四十五分鐘,看來要趕上這些健腳的登山者可能相當困難,不過既然來到淡水,當然不會打消這趟行程,先吃一頓早餐再搭下一班車上路吧。我在山林採集植物或做研究,常有獨行的經驗,遺憾的是,由於原先想跟隊走,昨晚沒有準備任何路線資料或地圖,這倒是很少有的經驗,如今僅憑著看過古道傳奇書中一幅地圖的印象,找登山口可能要費一番功夫了。客運車在八點零五分準時開出,其他旅客在終點前都已下車,最後只剩我陪著司機,於八點半抵達北新莊。這個小市集只有幾戶人家,星期天一大早都還未開門,無法打聽登山隊的去向。這時天空飄起小雨來,我有點猶豫不前,不知該不該走這趟行程,乃先沿著101線公路往三芝方向漫步,想把附近地形與山勢弄清楚,二十幾年沒來,印象中北新莊改變並不大,只見北邊山丘上多了一座高大的靈骨塔。
不久公路連續跨越相隔不遠的兩條溪,先通過龜子山小橋,接著是龜子山橋,由橋邊向上游望去,遠處天邊豎立著幾個尖聳的高峰,依方向判斷,猜想就是小觀音山火山口周圍的山頭,這與在台北市區由南邊看的小觀音山完全不同,由於火山口並非完全封閉的碗形構造,其西北方有一缺口,就是大屯溪的源流出口,由山的南邊看到的是完整的火山口南壁,沒有缺口,此處由山的西北方看,應該會看到溪源的出口溪谷,仔細看山頭延伸下來的稜脊果然有前後之別,前後兩稜之間似夾著一道溪谷,那便是今天要上溯的路線所在了。事後核對地圖,證實我的判斷沒錯,眼前這兩座橋就是大屯溪的兩支源流,龜子山橋在大屯北溪上,龜子山小橋則在大屯南溪上,兩溪在下游約300公尺處就匯合為大屯溪了,但大屯溪的名稱一直到入海口附近才標示在地圖上,難怪我歷年來都沒注意到。在山區的地圖上,大屯北溪還有兩支源流,即東邊的大桶湖溪與西邊的羅厝坑溪,古道係沿大桶湖溪上溯,其入口附近的三板橋是明顯的地標,照這樣判斷,應該就在龜子山橋的上游某處,對地形有些概念後,乃決定獨自摸索上路。

北新莊龜子山橋看小觀音山北側與大屯溪水


往三板橋途中產業道路旁的正榕老樹

老榕樹遮空蔽日的枝葉與盤纏的根


雖然可以從龜子山橋就下橋溯溪,但不知要費多少時間才能到古道入口,這種走法決非我今天的選項。在兩座橋之間,可看到公路南側有一小型的產業道路通到溪的上游,路標註明往華觀琉璃廠,回想昨夜所看的地圖,印象中好像沒有這條路的訊息,倒是記得由101甲線道路(八拉卡公路)有一岔路可通到三板橋,林宗盛先生在地圖上這條路中途,還特別畫著正榕老樹的標記,我想順便看看這棵老樹,所以就決定往回走,捨棄這條上坡的產業路。事後查閱登山資料,才知道這條路就是一般隊伍所走的通到三板橋的捷徑。
九點正走回北新莊車站,雨停了,退回幾步由興華國小的路口邁向八拉卡公路,不久遇到一左側岔路,標示往信天宮,我就沿這條小產道走下去,半途遇到一位老翁,看我單槍匹馬疾行,他連呼路上小心,並說登山最好結伴同行,我感謝他的關懷,並告以我正加速追趕前面的大隊人馬。正在回頭跟他道別時,看到路的右側有一小廟宇的屋頂紅瓦出現在邊坡下,而坡上豎立著兩株巨大的榕樹,料想這就是記載中的正榕老樹了。老榕樹的品種屬於一般平地或山麓常見的正榕,這一對榕樹並不高,但枝幹分叉多,頗有遮日蔽空的庇護氣勢,彎曲的低垂枝條還有氣根向下支撐著,另有一大片樹根露出地面,在地上的巨石塊間盤纏錯結,雖然枝幹在空中四面伸展,但整體看來卻有根深蒂固的穩重感,不知這對榕樹是否有列入老樹保護記錄。
繼續沿產業道路走下去,天氣逐漸轉晴,經過蔡公坑橋,橋下應該是蔡公坑溪,也就是大屯南溪的上游。不久看到左側有一小車道接上來,這才想到可能就是龜子山小橋旁的產業道路,可惜剛才路口並沒有任何古道的標示。九點半鐘走到另一條溪,研判是大屯北溪,產業道路通過三德橋,在這座水泥橋的右下方,溪中另有一座跳石搭建的小橋,終於找到目標的三板橋了。三板橋是座年代很久(據說建於1871年)的古橋,寬約一公尺餘,三個橋面板以溪中的巨石為橋墩,採折線踏石而建橋,最奇特的是中間的橋墩巨石上長滿了樹木,樹根糾結,牢牢抓住岩面,枝葉覆蓋橋上形成綠色隧道,我在這個自然與人工結合的歷史古蹟中徘徊良久,通過綠色隧道來回走了好幾趟。離去時頓覺心滿意足,找到三板橋,應該馬上可找到古道入口,只要我中途不休息,可能有希望趕上前行的登山隊。

三板橋的巨石橋墩與綠樹隧道

三板橋的另一端與新建的三德橋


溯登大屯溪
三板橋下雖然就是古道所要走的大屯北溪,但古道入口並不在橋邊,我記得林宗盛的地圖上由三板橋到步道入口分成左右兩線,並說右線路徑不明,不宜輕易嘗試。於是我過三板橋,採取左線,不久見到產業道路分出右邊的一條新闢的岔路,柏油路面與路邊護牆相當新,似乎通入溪的上游,那麼溯溪的路線或許就在上游溪邊。我加快腳步,沿路直奔,由於太興奮,只急著找路標與前面隊伍的足跡,並沒有注意辨認遠方的山峰形狀,在路旁望下溪谷,卻始終沒看到小徑或路標布條,正在納悶間,產道已到盡頭,挖土機停在路邊,似乎還在向前開闢之中,這時恰好有幾位村人在樹蔭下聊天,上前詢問古道入口,他們不甚瞭解所指為何,問他們登山人都走那條路,他們就懂了,指著東邊山腰上的電線桿,並說沿著電桿的公路走進去就是了,從這條新路盡頭也有小徑可接上那條路。
辭別村人,我想直接抄小路上去接電桿公路,但路徑不明,誤入狹窄的軟泥水田埂,幾乎進退不得,只好退回產業路,回到三板橋走過來的路口,再繼續前進,才爬上有電線桿的那條柏油路,向溪谷上游走,終於看到路邊樹上掛著不少登山隊的布條,到達路盡頭時,已是十點半鐘。在三板橋的停留以及後來判斷錯誤,竟耽誤了一個鐘頭。
回家後仔細研判地圖,得知從這條電桿的產業道路往下走,可通到圓山頂與101公路,向上沿著大屯北溪源流大桶湖溪東岸走,止於古道入口,入口處附近有少許空地,可停幾部車。至於剛才誤入的那一條新建道路,事後我查兩萬五分之一的新地圖,發現還未畫出來,依我的判斷,大屯北溪在三板橋上游又分兩支流,走錯的那條應該是通入南邊的另一支流的羅厝坑溪,剛才若是看清南邊的山頭而不急著找路,就會認出上游的蔡公坑山,不至於走冤枉路了。

新建產業道路所見之蔡公坑山(右)與小觀音山(左)


在登山口附近回頭望著走過來的路,看到山坡下的梯田與遠處三芝海岸的村落,在陽光下逐漸隱沒於一層低空的薄霧中,我頓覺遠離塵世,身在山中,早上一番曲折的尋覓終獲報償。沿路欣賞大桶湖溪之溪谷森林,初春的樹木紛吐新葉,滿眼青翠直沁心窩,對岸的向陽山坡上,還點綴著幾株盛開的山櫻花,恰似幾抹粉紅色的雲煙,流蕩於綠林樹梢。自登山口向上游看,溪谷漸趨狹窄,溪床與水流都被兩岸的森林所覆蓋,遠景已無法展望,只有樹蔭下的溪澗流泉組成千變萬化的水景,一一展現在步道旁。

古道入口前眺望三芝海岸


由古道入口爬到小觀音山,由於手邊沒有帶參考資料,不知里程與費時久暫,眼看時間已晚,預計下午四點以前要趕回家,於是我盡量少休息,也不拍太多照片,採疾行軍上山。這條所謂古道,與近年發現而經過整修的古道顯然不同,路跡並沒有設計在固定的地形上,大致沿溪邊走,步徑在溪流兩岸穿梭前進,有時走在溪床石灘上或石塊間,更常有樹石阻路,疑似山窮水盡,必須仔細尋找足跡或路標布條才能找到下一步路徑,不像一般古道,這裡沒有佈滿青苔的工整石階可供輕鬆漫步。這種規格的步道倒像是純粹的溯溪登山路線,或原住民的獵徑,也許走的人多,路標不斷,沒有迷途之虞,但我單獨上山,前無隊伍,後無來者,一路上必須細心地追蹤步道的路跡,才不致耽誤行程,因此其他的調查活動只好捨棄了。聽說古道上有一些早年採集大菁與煉製藍碇的菁礐遺跡,我找路時偶見有林中有廢棄的斷垣殘壁,可能附近就是菁礐遺址,但這次就沒時間去探訪了。
一路上雖然順利找到路跡,但路況變化莫測,或在溪水間跳躍前進,或登上溪邊小稜而避開小瀑布,有時攀登巨大溪石,步伐刺激有趣而不單調。沿途觀看溪邊或林下的草本植物,大多是喜好陰濕的種類,大菁這種藍染植物出現不少,其他如樓梯草、冷清草或姑婆芋也很普遍,但仔細查看步道狹窄部份的草本植物生長姿態,發覺最近幾天似乎沒有大隊人馬走過的痕跡,難道我預計要追上的登山隊並沒有走這條路?或者這條路並非大屯溪古道?加上剛才就覺得這路線規格不像一般古道,我的腳步不覺慢下來,莫非又走錯路了。看看時間,從登山口出發已走了四十分鐘,既然沿途路標布條這麼多,無論如何就走下去吧。
加快腳步爬坡,不久聽到前面有人聲,料想終於追上大隊的尾端人馬了,走近後,只見溪澗旁的山徑上出現三個人影,是一對夫妻與兒子,此外沒有其他人馬,我湊上前去打招呼,並詢問前面是否有大隊人馬,那知他們從登山口走了一個多小時,沒有遇見任何登山隊伍,反而問我這條路是否大屯溪古道,看來我們同是山涯淪落人,不爬山不相逢,一起走下去就知道是否走對路了。
接下來的溯溪路線是步道的精華地段,溪流常有造型優美的水潭出現,這時天氣時晴時陰,陽光不時灑落在溪邊的濕岩與潭面,周遭閃爍著粼粼水光與潭面反光,雖然走在陸地上,卻有水中森林的幻覺。途中步道通過一塊巨岩表面,忽聞瀑聲大作,由岩頂可看到右前方有一道小瀑布流入下方的水潭,溪水又由潭邊流經一傾斜的岩牆,連帶著反射的陽光注入下段溪流。這趟溯溪路線並不須真正涉水行走,只是在溪邊小徑與乾溪床中健行,一路上看不完的瀑泉與原始山溪之美,難怪在登山界風行一時,成為大眾化路線。
由於不知路途遠近,又趕著下山,我的腳程加快,乃告別同行的三人組,自己超前單獨上路。不久溪水漸漸縮小,十一點半走過一條乾溪,爬上一塊平坦地,林中有石厝斷牆遺跡,左旁另有一條有水流之小溪溝,步道通過溪旁之小稜,進入稀疏的森林,這時溪流逐漸消失,小徑分為直走與右岔兩條,路邊樹上除了布條以外,還有一小金屬牌子,註明直上可到小觀音山主峰與菜頭崙,右邊則上小觀音山西峰,約需60至80分鐘。看來這條大屯溪古道的路沒有走錯,從森林的縫隙間已可看到小觀音山頂的發射台電塔,此處是大桶湖溪之源頭,也就是小觀音山火山口的底部。

古道溯大桶湖溪左右岸向源攀登

溯溪途中遇見一家三人自助登山

陽光灑落在溪邊潭面水光閃爍

古道溯溪末段所見之小瀑


攀越火山口
在岔路口休息幾分鐘,發現天氣開始轉變,溯溪途中時而可見的陽光消失了,天空陰沉沉的,雲霧不知從何處飄過來,山頂的發射台時隱時現,我趕緊走出林外,爬上一小土崗,想一賭火山口的全貌,可惜為時已晚,林外的山坡全是箭竹原,山坡上側隱沒於濃霧中,看不到火山口的上緣。可以確定的是,這裡的地形與剛才溯溪的路況完全不同,沿溪邊的古道是走在隱蔽的溪谷中,坡度還算平緩,到達溪源的火山口底部後,就如同位於井底或碗形圈谷的底部,四周被高聳的火山口陡坡所包圍,由於火山口的直徑超過一千公尺,四周瞭望並不覺得如處身於侷促的井底,倒像是運動員站在巨大的圓形體育場中央,而四周的看台直入雲霄,渺不可測。事後在繪製這篇遊記的地圖時,我量了火山口底部古道岔路口的海拔,大約是750公尺,而小觀音山環狀火山口的上緣高度約在1020公尺上下,有標高的山峰如主峰為1066公尺,西峰則有1056公尺,所以碗形火山口的深度約有300公尺,由底部爬上環狀火山緣頂,平均坡度約27度,但一路上的坡度並不一致,碗底的坡度較小,接近碗緣的山坡可能極為陡峭,超過六七十度也未可知。
在小土崗上眺望良久,終於等到一個雲縫出現在南邊,看清了主峰與西峰的位置,發現主峰與火山口南壁山頭上佈滿了發射天線,西峰附近則保留淨空,沒有發射台或人工設施,由於想上山頭拍整個火山口的照片,又怕發射台附近有管制措施而無法通過,我決定爬上西峰,再繞行環狀稜線到南壁下山,我把決定寫在小紙條,套了塑膠袋掛在樹上,告訴後面的三人組,他們的行程未定,也許會走原路回去,若想越過小觀音山,我建議他們選擇上西峰。

火山口底部展望濃霧迷漫的小觀音山頂

火山口邊坡眺望雲隙間的山頂發射台


十一點五十分由岔路口往西峰前進,不久就通過一條小溪進入箭竹原,這種箭竹屬於包籜矢竹,高可達兩三公尺,是大屯山與台灣東北部山區的特產,在山峰稜脊或受風坡面常形成大面積灌叢。大約五六年前,大屯山區的包籜矢竹發生大量開花而相繼枯死的現象,現在看到枯竹桿底下已有小苗長出來,可見正在更新而恢復生機。從路邊的枯桿頂端向上望去,偶而可在雲散時看見火山口的邊坡與山頭,但沒多久又見雲霧瀰漫,雖然眺望不佳,但開始這段步道坡度平緩,路跡還算明顯,在十五分鐘內又連續通過兩條乾溪,顯然還在碗底繞行,後來爬上一道小稜脊,又穿越一長滿箭竹的乾溝,就沿著一條西南向的支稜直攀而上,這條路面是鬆軟的火山灰土壤,原生的箭竹叢被登山隊走出一條通道,斜坡在50度以上,沒有階梯或穩固的踏足點,走上去常又滑下來,非常費力。我想大桶湖溪邊的步道也許算是大眾化路線,但這條爬火山口的路段就不能算是老少咸宜的行程了,也不可能是先民們往來兩地或挑運貨物的古道。
氣喘如牛地爬了一小段陡坡,倚在斜坡上回頭下望,剛才走過的幾叢小樹林完全落在腳下的谷底,路線顯然已進入火山口環狀碗緣的邊坡,這300公尺高差的峭壁是一大挑戰,我感覺體力有點不繼,找到一塊平頂的岩石坐下來休息,一面吃點乾糧充饑,一面等雲開伺機拍照,但總是不能如願,因為相機的廣角鏡無法拍入火山口全景,分鏡拍攝也因雲霧變幻而難以接合。經過一刻鐘,收拾背包繼續向上攀登,在雲霧中覺得眼前的陡坡上面,不斷出現另一個更高的山坡,只好再接再厲,抓緊兩旁的箭竹桿往上爬。就在這時,遠遠聽到山頂有談話聲及吆喝聲傳來,料想終於趕上登山隊的人馬了,但是回想一下,我出發的時間比他們晚了兩個鐘頭以上,可能在山頂之前追到他們嗎?
我停在一處斜坡下的小平台,細聽上面傳來的動靜,人聲不但沒有遠去,反而越來越近,顯然正與我對向走來,不久看到上坡雲霧中的突岩邊出現了人影,一大隊人馬拖著疲憊的步伐下降這片火山口的絕壁,幾個體壯的隊員正在扶助其他隊友通過險惡路段。我與帶頭的領隊打招呼,確認他們就是早晨我沒追上的登山隊,這時已過十二點半,我猜他們起步較早,已吃過中餐,正循原路下山,那知我竟然猜錯了。我停止前進,與路過的隊員閒聊,得知他們的行程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我所看到的登山活動消息沒有說明細節,原來他們是從101公路附近的台北鄉村城起步,沿著另一條步道(或稱員山古道)上山,爬到小觀音山東側的稜線,登上菜頭崙(1039公尺)與小觀音主峰,然後循火山口環狀稜線繞到西峰,準備下山走大屯溪古道回去,其回程就是我的來路,難怪我一直沒追上,也未發現路上有大隊人馬的足跡,無論如何,我們總算碰頭了,但卻無法同行,必須再分道揚鑣。得知他們人數在五六十人以上,我不想等他們全部走過再起步,幾個響導也勸我先行,並建議我不要到主峰去,因我單獨行動,沒有事先辦理通行證件,可能會有麻煩。
與登山隊員們一一對面交叉通過後,我越爬越高,鑽過低矮的箭竹與稠密的芒草原,回望下山的先頭部隊已到達火山口底部,在箭竹海的空隙中,偶而可見五顏六色的登山裝穿梭其間,我似乎看到有人向上揮手示意,乃大聲呼叫回應,接下來幾次回頭,目送他們消失於谷底的濃霧裡。午後一點十分,我終於爬上稜頂,到達火山口環形稜脊上,這時很不巧,四周山頭風起雲湧,霧浪滔天,對面的山頭與環狀山壁所圍繞的谷地全不見蹤影,想拍火山口全景照片的願望也落空了。

在雲霧稀薄的剎那間看到火山口背風坡的森林

幾年前大片枯死的包籜箭竹已長出新苗

小觀音山西峰下眺望火山口底部的樹叢與草原

在西峰稜脊觀看雲霧中的火山口東壁


穿過竹子湖
火山口西側的山壁稜頂相當狹窄,可能這就是發射天線沒有在此建立的原因,我爬上來的地點沒有突出山峰或三角點基石,或許是人稱西西峰的山頭,我試著沿稜向北再走,沒幾步就發現路跡消失,而平緩的窄稜突然下削,於是回到剛才登上稜線的地方,找一塊石頭坐下來,一邊看千變萬化的雲霧激湧著山頭,一邊吃午餐,這時周遭一片寂靜,我也心平氣和,早上追趕登山隊的燥鬱心情一掃而光,雖然天氣不理想,沒有機會拍到火山口的全景,但溯溪登上小觀音山的心願已了,由此走到小觀音山南壁下山,應是輕鬆行程,不必再擔心路程的遠近,何況接下來的沿稜縱走是我最喜愛的路段,行程至此已達酒酣耳熱的境界。
一點四十分開始向東南方走環形稜頂,一路上是低矮的芒草原,腳步十分輕快,十分鐘後來到一座有圖根點的山頭,看見標示小觀音山西峰1043公尺的牌子,這樣的定位與最新的地圖有所不同,後來我查閱不同版本的地圖,發現西峰與主峰的位置與標高數字都有點出入,也許由於環狀山稜上的山頭很多,海拔相差無幾,所以不易分出山形或高度特殊山峰的緣故吧。
逐漸轉向東方的山稜後,箭竹與芒草變密,山徑沿途夾雜著巨石與矮樹叢,坡度偶有上下,有時穿過石縫,但都不難覓路。眺望北邊火山口谷底,仍是竉罩在霧中,火山口全景的拍照已無希望,只好等下次再來拍。我繼續沿南壁山稜向東走,開始看到南側山腳下的景物,這一邊沒有雲霧,可見八拉卡公路與大屯自然公園的停車場,而南坡面上由於蔽風的關係,長滿柳杉與闊葉樹林,不像北波的芒草與箭竹草原或灌叢。兩點鐘左右接近華視的發射台,發現山坡下的柳杉林中有登山隊的路標,於是避開發射台,走林中小徑,五分鐘後就到達水泥車道,這是由大屯鞍部通往小觀音山頂各發射台的小型水泥路,由此下山,十五分鐘接到八拉卡公路,完成翻越小觀音山的行程,這時已是兩點十五分。
接下來的路線其實有兩種選擇,若沿八拉卡公路向西北走,可到大屯自然公園,順二子坪步道走到二子坪休憩區,由此穿越面天坪,南下北投的清天宮,再搭小型公車下山,完成南北縱貫的行程。另一選擇是向東南走,再找小路下竹子湖,穿過其間的產業道路,到達陽明山車站,或在水尾搭小型公車下山,也算南北縱貫的一條路線。考慮今天起步時間較晚,而且預計在四點鐘趕回家,所以必須選路途較短的路線,於是決定採行竹子湖,至於面天坪的路線,可以與蔡公坑古道搭配,作為另一條南北縱貫的行程。
由八拉卡公路走向陽金公路,經過大屯鞍部,看到公路旁有人車分道所分出的步道,記得早年常走這些小徑,路線很多,現在國家公園已鋪設石板,並有部分架設路旁護柵,走起來輕鬆愉快。步道上遊客往來頻繁,寒暄之聲不斷,今天獨溯大屯溪,自從在小觀音火山口遇到登山隊以來,這是第二度與大隊人馬會面,感覺上似已回到平地,身不在山中。由小徑南望,竹子湖盆地阡陌縱橫,花田與農舍歷歷在目。我快馬加鞭,不久看到直下竹子湖的小徑岔路,乃捨棄通往七星山車站的步道,穿過竹子湖,沿著產業道路向南走,順利回到陽明山。
(寫於2005/10月)

由小觀音山南坡走水泥車道接八拉卡公路

八拉卡公路下方的人行步道可通往竹子湖

在人車分道的森林小徑眺望竹子湖的花田與農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