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板山的角與板
桃園縣復興鄉的角板山是北橫公路的重鎮,我往年爬公路沿線的山峰都要路過此地,但僅止於轉車或餐飲,很少刻意進入園區或附近景點去遊覽。前年友人盧兄到復興鄉去勘察農場與農產品採購事宜,邀我們夫婦同行,乃有機會深入附近山林探訪,領略角板山的角與板之美,同時順道遊覽深山中的觀音洞。回家後重新溫習附近的地形與過去的遊蹤,仔細查閱地圖,赫然發現觀音洞位於三民溪上游支流水流東溪之源頭,其下游的三民基國派地區還有更著名的蝙蝠洞,那是過去我曾多次造訪的勝地,現在兩洞之間已有步道相通,沿溪遊走兩洞當是賞心樂事,於是我在兩年間安排了幾次的探勘行程。
復興鄉在角板山的社區又叫角板,一般人也直接稱為角板山,其名稱之來源有好幾種說法,起源最早的要溯自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他巡遊至此,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平坦如板,遂稱此地為「角板」。究竟所指的是哪些山峰與河階呢?察看地圖,最明顯的河階是南側的溪口台地,另外可以見到復興社區所在地也是類似台地的平嶺地形,此台地位於石門水庫上段的北岸,兩邊各有一條溪流切過。復興社區內沒有山峰,附近兩三公里內則有幾座明顯的山峰,東北邊的牌子山(835m)山勢較高,山頂有電信站機房與天線,但稱不上尖,北邊的639m山峰有角板山之名,但山形為寬廣的三角形,又名圓山,西邊隔溪對岸則有一座枕頭山(601m),光聽山名就可知決非尖峰,於是我們一到角板山公園就往南方遠處天邊看,搜尋尖峰之所在。
角板山公園在角板台地的南邊,目前公園南端有一棟救國團的復興山莊,係由舊的蔣公行館改建,這裡是觀賞溪口台地的最佳地點,山莊在台地的邊緣設有比雅山景觀咖啡座,供應餐飲,比雅山就是角板的泰雅族地名。由露天的咖啡座看台望出去,平坦如板的溪口台地就在山腳下,被石門水庫的彎曲水域所包圍,台地上的房舍散落於農田阡陌之間。台地後面的水域瀕臨對岸山坡上的羅馬公路,公路上的奎輝部落房舍清晰可見,再往南方遠處看,就發現奎輝後山及石門水庫上游的重山峻嶺,所謂突峰如角應該是指這些山吧。
由復興山莊的露天咖啡座眺望南方群峰
我們在咖啡座吃午餐,陽光下有陣陣的薄雲飄過遠山,水庫南邊的層巒疊嶂有些矇矓不清,崢嶸的山峰時而露臉,像游走在白雲之間。我仔細在雲隙與雲層淨空的剎那間觀看群山,同時核對地圖,咖啡座露台的遠處視野,由右至左大約是西南到南的方位,右方水庫對岸的奎輝村落在半山腰,其後山一直向上延伸,直到尖銳的竹頭角山(943m),後面隱約還可見到不少尖峰。再向左掃瞄,龐大的山體連綿不斷,有名的山峰如關西錦山附近的外鳥嘴山(1359m),以及復興三尖之一的那結山(1529m),最左邊的遠山止於拉號山(1039m),位於復興山莊的正南方,其尾稜向下延伸至溪口台地。我們在餐後飲茶之際,覽遍露台外的山水,同時也印證了角板山的角與板等景點。
復興山莊看溪口台地
往觀音洞途中看南邊角狀山頭
清泉岩觀音洞
從三民開車到復興時,由公路右轉可進入角板山社區,直行則續走北橫公路,另外在左邊有一條上山的產業道路,路口的一座牌坊寫著「秋山清泉岩觀音洞」,顯然是寺廟的山門,在這泰雅原住民地域內也有平地人的廟宇,我以前一直覺得奇怪,這次專訪復興,剛好盧先生要上山勘察農地,我們就跟他一起進入這片叫做詩朗的山區,目標是觀音洞。
這條產業道路起初經過原住民的村落與教會,後來就在闊葉林與竹林間穿梭,途中有觀音洞之指標,經兩個分岔路均採左轉,最後海拔上升至將近600m,通過由圓山東伸稜線上的鞍部,進入一個峭壁圍繞的峽谷,入口處有一尊古銅色的佛像,我們已來到觀音洞,車子只開了約十幾分鐘。
觀音洞入口之菩薩銅像
觀音洞其實已人工化,外表有鐵皮搭建的廟宇遮住,完全看不出洞的形貌,廟前有一大停車場,除了遊客與香客的轎車外,還不時看到有小貨車與廂型車出入,乘客忙著搬運塑膠筒上下車,原來觀音洞內流出的礦泉水清淨無比,遊客到此常生飲解渴,也有不少人裝瓶帶回家,更有人以貨車帶回大批泉水,可見清泉岩之名絕非虛傳。我們進入寺內飲水,這才看到後面就是山洞,觀世音菩薩供在洞內,右下方有一條雕龍,龍口噴出甘泉,供人生飲,至於大量取水則在洞外另有幾個水龍頭讓民眾使用。
在觀音洞所在的峽谷內,廟方還建了其他的亭台、廂房與小廟,右側的靈山十二生肖台內,有十二生肖的雕塑像,前方的九龍池中則有九條龍的石雕,後面的台階通到洞頂的平台,可觀賞後側峭壁下的佛像雕塑。九龍池下方接到一座小橋,名為渡生橋,過橋則有福泉宮。整個觀音洞的周圍大多是宗教與民俗的景緻,只有渡生橋下可見到清澈的小溪,溪旁有一株茄苳巨樹,樹上長滿著生植物,似乎象徵著這個隱密峽谷中的原始生態景觀。
觀音洞的香火鼎盛,顯然是附近平地人的信仰中心,也可能有很多民宿或茶館的泡茶用水取自清泉岩的山泉,這次到訪,總算看到觀音洞的真面目,但沒看到預期中的天然洞穴與原始森林景觀,我覺得有些失望。倒是回家後查閱地圖,發現源自觀音洞的溪流,向下流到三民的基國派地區,有名的蝙蝠洞原來就在觀音洞下游,我的興趣就轉向兩洞之間的健行路線了。
峽谷中之觀音洞及停車場
觀音洞後方之階梯步道
觀音洞內的清泉由龍口噴出
渡生橋邊之茄苳巨木與樹上著生植物
觀音洞下行蝙蝠洞
九十二年初秋,我開始籌劃這條路線的探勘。由於兩處山洞都在同一條溪邊,沿溪走自然是最方便的行程,收集最近的登山資料,發現已有登山隊走過的記錄,雖不是很頻繁,應該有現成的路跡,不必披荊斬棘去開路。九月中旬颱風剛過的星期天,我與老婆邀五木老弟同行,準備由觀音洞走到下游的蝙蝠洞,五木開車來接我們,上午九點半就到達觀音洞的停車場。
我們在附近搜索下溪的途徑,觀音洞對面的溪崖邊有一燒金爐,但後面有一道兩人高的鐵絲網圍籬,圍籬左側鑲著一個關閉的鐵門,似乎在防止遊客下溪。我們看不到登山隊的路標,也找不到可以下溪的地方,只好向寺廟的人員打聽登山口的位置,原來入口就在鐵絲圍籬後面,鐵門沒有鎖,可以自行開門下去。一行人踏進鐵門後,發現崖下是一片陡坡,有寬約三十公分的小步道,路面鋪有不工整的水泥,小徑通到陰暗的密林中,林中雜草與倒木充斥,路跡並不明顯,而且狹窄的水泥路面上滿佈清苔,走起來步步為營,充滿危機感。老婆前次登山傷了腿,走這種路倍覺吃力,終於打消同行的念頭,叫我與五木下去探勘,她在觀音洞等我們回來。我估計路況順利的話,四五十分鐘可到蝙蝠洞,幸運的話可以攔到計程車趕回來觀音洞取車,最壞的情況就是再走三公里的產業道路到三民,那裡一定可以叫到計程車,因此預計十一點趕回來接老婆。
水泥步道下方接到泥土小徑,路跡多被樹枝與雜草掩蓋,森林顯然在上次颱風中受損不輕,幸好我這次有先見之明,帶著開山刀,五木便在前方揮刀開路,向西邊走了一段路後,路跡完全消失,覺得沒走對路,乃退回來找下溪的小徑,我們直接向下坡處溜下去,穿過林下灌叢後,漸漸聽到水聲,也看到不明顯的路跡,最後下到溪崖邊的一塊小平台,有平坦的步道橫貫兩側。右側的路止於斷崖邊,崖下水聲大作,可見到溪床落差產生斷崖,一道瀑布如銀簾垂下光滑漆黑的岩牆,注入崖下的清潭,潭水可能很深,沒有激起多少浪花,但薄薄的水霧瀰漫在岩頂的綠林與瀑牆邊的花草間,潺潺水聲在谷中迴響。這道瀑布並不大,但不失為路線上的一個景點,或可稱為觀音瀑布,望著這處幽谷美景,我們感到探勘路程漸入佳境,喘口氣後就往左側的步道繼續向下游前進。
觀音洞下方步道旁之觀音瀑布
步道逐漸降低到溪邊,雖然有路跡,但風倒木與殘枝常阻道難行,必須披荊斬棘才能前進,這段路右側有小溪相伴,溪水與山泉在綠林下的溪石與苔蘚間穿梭,水聲低吟頗富情趣,雖想多徘徊溪邊獵取鏡頭,但預計要及時感回觀音洞,還是不覺加快腳步。途中遇到迎面走來的一隊人馬,他們由蝙蝠洞走上來,大概走過的路況也不太好,越走越沒信心,見到我們就露出一付喜出望外的表情,問我們從何來?後面路況如何?得知我們來自觀音洞,且已將路稍為清理,終於安心上路。
由小瀑布走了半小時,步道緊鄰右側溪邊的一條水泥產業道路,最後有小徑通到路上,既然有產業路,料想很快可通到村落,我去過蝙蝠洞兩三次,就在村落後方的溪邊,若沒走錯的話,我們沿溪邊產業路走下去,應該會先到蝙蝠洞,再接到桃園客運車站所在的部落。走了不久,發現產業道路漸漸離開溪流,繞上山坡,覺得不太對勁,但判斷應可快速通到村落才對,還是加快腳步走下去,終於隨著公路走上一個山頭,俯瞰溪谷已在很遠的山下,確定走錯路,離開蝙蝠洞很遠了,也浪費不少時間。為了趕回觀音洞與老婆會合,現在已不允許回頭去找正路,五木也認為應該儘速走到北橫公路去攔計程車。
觀音洞步道充滿幽谷清溪之美
三民後山基國派地區的產業道路真不少,但地圖上大都未畫出來,我們快步通過一些果園、竹林,也看到零星的農舍,向農人問路,逐漸修正往蝙蝠洞的方向,最後總算通到一條有編號的公路,是桃114線的2K處,有客運班車的西湖站,原來我們已繞到蝙蝠洞的外圍村落了,由於約定時間已過,怕老婆耽心,我們歸心似箭,真希望有一部計程車出現。正在盼望間,身後緩緩駛來一部賓士轎車,不知是這裡的居民以名車代步?或者是外來的遊客?剎那間不容猶豫,我們舉手試試運氣,車子居然在前面停了下來,車主是一對很和氣的老年夫妻,剛遊畢蝙蝠洞回程出來,我們說明原委,請求搭便車至三民,以便攔計程車到復興,他們慨然答應,路上與我們聊天甚為融洽,原來這對神仙俠侶正在雲遊四海,知道我們急著到復興,就把車往復興開,並詢問觀音洞的資料,他們以前路過角板山,但也從未上去過,最後乾脆把我們送到觀音洞,他們也下車去嘗飲清泉了。
平坦的觀音洞步道綠蔭
觀音洞步道隨處可見之小瀑與清潭
在觀音洞找到老婆,已將近十二點了,連忙為遲到而讓她擔憂道歉。她在不久前碰到由蝙蝠洞走過來的登山隊,知道我們在途中碰過面,同時預料既然有人走過來,可見路線沒有問題,我們應可順利出蝙蝠洞,所以並不擔心我們的探勘行程。在這裡等待的兩個多小時,她也沒有閒著,獨自去爬了對面的牌子山,據說有產業道通到登山口,並有良好的石階步道直上稜線,還算好走。
這次兩洞連走的探勘沒有成功,錯在離開溪谷,其實除了觀音洞下方的陡坡以外,步道相當平坦,只是健行的遊客不多,而且颱風受損嚴重,所以路跡有些不明,我們因而偏離正道,覺得相當遺憾。當天下午,我們再度開車由三民走114號公路到蝙蝠洞,先訪蝙蝠洞,再向上游找到觀音洞的小徑,終於接通上午走下來的步道,發現出錯的地方就在溪邊的產業道路旁,由於雜草倒木阻擋,我們錯過林中的小徑,終於誤入歧途走上產業道路。
三民蝙蝠洞
台灣各地的蝙蝠洞相當多,三民的蝙蝠洞雖然很早就遠近聞名,但以前到訪還要辦入山證,由三民搭車到到達蝙蝠洞站後,在村落後面的產業道路架有木梯,可下降到溪谷,然後溯溪前進,溪床極為狹窄,且巨石成堆阻道,必須爬岩或鑽岩隙才能通過,最窄的一道岩縫只有二三十公分寬,且離溪床約五六公尺高,要靠繩梯上下,太胖的人無法通行,所以一般不列入大眾化旅遊路線。我上次來訪是在十年前,路況還是一樣,只是入山管制取消了。
由大溪沿台七線公路開車往三民,到三民後,通過七乙線的岔路口,繼續往復興方向走,過了東安橋後隨即左轉進入114縣道,走三公里便到終點的蝙蝠洞站。我們上午的勘查沒有成功,下午直接到蝙蝠洞探勘,找到接通觀音洞的路後,當然要重遊久別的蝙蝠洞,發現由車站已有寬廣的大路闢建在溪崖上,直通到蝙蝠洞的對面山坡,以前溯溪的驚險路段全省略了,大路邊有一座新建的涼亭,旁邊的石階步道可下到溪邊,然後沿溪邊走五十公尺就到蝙蝠洞的入口。
前往蝙輻洞的步道可直通洞口
蝙輻洞位於三民村東側水流東溪的溪谷中,是溪流北側岩塊侵蝕而成之巨大凹洞,據說在民國二十年才被發現,早年洞內曾有大批蝙蝠棲息,後來遊客漸多,洞內的蝙蝠移居他處,遂成為有名無實的天然奇景。此洞並非狹窄曲折的迷宮型岩洞,而是外貌類似歌劇院舞台的屋簷式構造,其開口為半圓形,由高約30公尺的洞頂,向後方逐漸呈弧形凹入到底部,深約20公尺,洞的兩側寬約50公尺。屋簷式的洞頂岩牆常有細水滴下,但洞內則相當寬敞乾淨,洞的底部與溪床之間尚有落差,由洞底經過一道斜坡才接到溪床,斜坡上散佈著大小不等的岩石,其中幾塊巨岩相擁成山,由洞內伸出到洞簷下,最外側的一塊尖銳如角,在洞頂的天光下閃閃發亮,內側的岩石經常處在幽暗的天光下,表面長滿了青苔,看似散發著綠暈。在接近溪床的斜坡底部,由於水氣與光線恰到好處,長了一些在森林下層常見的喜陰性草本植物,比較特殊的是一種名為俄氏草的植物,在秋天盛開著黃色花朵,如成串的風鈴形在微風中搖曳,令人印象深刻,記得十年前來訪時剛好遇見這種植物開花,這次選在秋天再訪,欣見黃花又開,可見十年來她們一直繁衍在這洞天福地之中。
蝙輻洞下的溪谷與上游的瀑布
寬廣的蝙輻洞內有斜坡與岩石小山
蝙輻洞邊緣的俄氏草正在開花
蝙蝠洞的洞頂到底部之間,並不是溪水流經的通道,所以沒有水簾式的瀑布,溪流係由側面流過洞的下方,洞底斜坡的下面才是佈滿鵝卵石的溪床,洞前的溪床大致是一個平坦的床面,但洞的左右側溪床則有不等的斷層與落差,面對山洞時,遊客進入的步道是接到洞的左側,洞的右側則是一道七八公尺高的斷崖,上方的溪水傾瀉而下,形成兩道瀑布,颱風雨季剛過,水量大增,水聲隆隆在谷底繚繞。仔細看這兩瀑,右邊的一道較細,瀑底的岩壁分為三大階,瀑水亦分三層,最上層水流隱在岩壁之後。左邊的瀑布大了許多,以圓滑的弧度傾瀉而下,在崖下沖蝕成一深潭。崖上的岩石久經瀑布下切侵蝕,早已形成凹槽的形狀,槽底的岩石更被流水穿鑿成洞,所以左邊這瀑布上段是兩股水流匯合而成,上股由凹槽流下,下股由圓形的底洞穿出,上方兩股瀑布左右分明,下方則合而為一。如此奇景在豐水期最為壯觀,但因瀑布上游的集水區面積不到兩平方公里,瀑布水量就不太穩定,久旱不雨時只剩下兩道娟秀的細流,斷斷續續地流過岩壁,所以想看瀑布的話最好選擇大雨過後再來。
由蝙輻洞內看洞外溪谷與步道入口
細看左側瀑布可見瀑頂水蝕凹槽與穿孔
枯水期的瀑布只剩兩道細流
蝙蝠洞上行觀音洞
九十二年的探勘,雖然已確定兩洞連走的路線,但並沒有真正一次走通。兩年來,覺得若是登山活動的瀕度太低,山徑可能逐漸湮沒,所以一直想再走一趟,看看這條路線的近況。
九十四年秋天,聽說三民基國派地區的老教堂成立文化館,展示原住民的文化,這座老教堂造型特殊,整修完成不久就遠近聞名,成為三民的新景點,屢次在電視上曝光。由於朋友想邀我們帶路參觀,我們就先走一趟,瞭解附近交通及停車場狀況,順便再訪蝙蝠洞,這次開車走114線公路到蝙蝠洞外圍的停車場。
在通往蝙蝠洞的大路旁,我們意外發現步道口的涼亭邊,新建了一座三層樓高的旋繞形鐵梯,頂上是一個小型的瞭望台,整座構造突出溪谷之上,爬到頂上眺望,可看到基國派地區的社區與農園,教堂也清晰可見。兩年來蝙蝠洞似乎改變不少,在瞭望台下方另有一大型指示牌,指明大路的盡頭是往觀音洞的步道,這也是前年來訪時所沒有的導覽措施。如此看來,蝙蝠洞到觀音洞的連走路線應該也整修過了,我擔心山徑被湮沒可能是多餘的。我們在蝙蝠洞拍到大雨後的瀑布景觀,然後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大路,往上去看通到觀音洞的步道。
蝙輻洞步道入口新建的鐵梯瞭望塔
大路盡頭赫然看到用木板搭建的步道,記得前年探勘時雖然走過這條小徑,但路徑不太清楚,兩旁竹林夾道,通行空間極為狹窄,颱風過後地面泥濘,走起來並不舒服。現在不但路面鋪設木板,兩側花草樹木也修剪過,不必再揮刀開路,於是我們就不知不覺地一直走下去了。
步道的路面係用木板圍成長方形框架,中間填土而成台階,使用不久後,泥土已經有點流失。由大路進入闊葉森林後,步道沿山腰地勢起伏,偶而通過小山澗,走起來清新可喜,十分鐘後通過一條有流水的小溪,進入密茂的竹林,木板階梯穿梭在修長筆直的竹稈間,構成特殊的景觀。又過了十幾分鐘,木板道消失了,接著是一段寬大的泥土下坡路,左邊瀕臨主溪流水,可見到隔著溪對岸的水泥產業道路,我一眼看出這就是上次踏勘走錯路的地方,當時這路上倒木雜草檔道,現已清理乾淨。
接下來的後半段步道,雖然沒有木板階梯,但泥土路面走起來舒適而踏實,而且路況平坦,沿溪床緩緩上升,一路上溪邊岩石上的苔蘚與水草點綴在涓滴細流之間,偶有小水潭或小瀑布出現,令人驚喜連連,這種路段可說是步道旅遊的精華,也是我的最愛。最大的喜悅就是半小時後走到斷崖邊,又看到觀音洞下方的觀音瀑布,我們已到達旅途的終點。由瀑布上去,已開闢出明顯的之字形步道,這是路途中唯一的陡坡,尤其是通到觀音洞廣場圍籬邊小門的一段,最為陡峭,以前所敷的水泥小步道還是老樣子,路陡而佈滿青苔,走起來戰戰兢兢,將來應是首要的步道改善工程。
到達觀音洞後,我們仍然入洞餟飲甘泉,略作休息。至於回程如何走法,必須考慮回到蝙蝠洞取車,可搭載客來此的計程車下山,再經復興與三民,回蝙蝠洞停車場,但是否有車來,則要靠運氣。我們覺得走原來的步道回去,頂多只有一個鐘頭,是最安穩的選擇。將來如邀更多人同遊,可分乘兩部車,分兩隊由蝙蝠洞與觀音洞對向而行,在中途碰面時交換車鑰匙,然後換車而開,在下一個景點會合。
蝙輻洞通往觀音洞的木板步道
觀音洞步道通過小山澗
觀音洞步道的後半段沿溪而行
基國派老教堂
名噪一時的基國派老教堂位於蝙蝠洞車站前方約300公尺的一條岔路內,由三民開車走114號縣道,過2.5K里程碑不遠處就左轉進去,從路上可看到老教堂位在左下方的河階上,不久到達竹藝編造的教堂牌坊大門。由於這小條車道相當狹窄,路邊沒有多少停車空間,所以我們帶友人前來參觀時,選擇把車停在蝙蝠洞站牌邊的停車場,往蝙蝠洞的路上還有一處更大的停車場也可以用,由停車處步行數分鐘就可到老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最初建於民國五十二年,當時在牧師與外界基督教友的募款資助下,動員全村老少,同心協力從蝙蝠洞附近搬運石材,堆砌出這座教堂,成為當地泰雅族的信仰中心。後來教堂空間不敷使用,教會另於路邊興建了一棟兩層樓的新教堂,老教堂便逐荒廢了。接著這塊土地產權經過移轉,新地主準備將土地重新利用,因此打算拆除舊教堂,這才引起地方人士及縣政府文化局的關注,經過文化局的奔走籌劃,終於保住了這座老教堂,由政府撥款補助整修,供作地方文化會館,以展示泰雅族的文化民俗,在九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誕節時落成啟用。
由牌坊大門走進去,有一條石板鋪成的步道通到台地的草原上,草原在教堂前形成遼闊的廣場,且環繞教堂一圈,教堂在整個台地草原上顯得小巧精緻。教堂的屋頂由兩斜面組成合掌狀的三角形,頂上鋪著瓦片,與一般傾斜屋頂並無兩樣,較特殊的是屋子的側牆,係由方形或長方形的石塊堆砌而成,石縫間的白色水泥將整個牆面分割成變化多端的網格,教堂建築的巧思就在前門的兩道外牆設計,這兩道牆與側牆的石塊格子屬同樣材質,但外形別具匠心,輪廓大致是尖頂屋剖面的五邊形。後面的一道牆比屋子的外形略大了些,因此其邊緣就突出在側面牆與屋頂之外,牆面的五個邊中,屋頂的兩個邊與屋簷的轉角處並非直線,而是帶有弧形的曲線,看起來不僅是牆,而是一件造型藝術作品。前面一道牆的造形與後面的牆大致相似,但使尺寸小了許多,可說是後牆的縮小翻版而套疊在前面,真正的大門是方形,開在後牆上,前牆沒有門,而留下一個圓形的開口,直徑約兩公尺,兩牆前後相疊,一方一圓的開口構造有點像鑰匙孔,據說這個大門的造型設計象徵著通往天國之鑰,而後牆的屋頂弧線與十字架則意味著雲端的天堂。
基國派老教堂的入口步道
老教堂立在河階台地的草原上
目前這座古蹟式的老教堂作為文化展示館,由「讀法阿」文化工作室經營管理。我們一行人到訪時已近黃昏,當天晚上據說有影片在此拍攝,教堂外的草地上堆放了不少燈光設備與道具,工作人員也在廣場邊聊天待命。我們漫步過廣場,村裡的孩童有些來回奔跑追逐,有些聚集成堆玩遊戲,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亮晶晶的大眼睛訴說著童年的歡樂,天真無邪的笑顏深深打動我們的心。
進入教堂內參觀時,剛好碰到文化工作室的人員忙著佈置下一個專題的展覽材料,題目是「泰雅生活應用植物展」,介紹泰雅族的民俗植物,有幻燈片、實物與文字解說,雖然展覽還未正式開幕,主持工作者仍親切地向我們解說,並帶我們到教堂外的周邊草地樹叢去參觀,說明這些民俗植物在村落到處可見,認識這些植物乃生活的基本知識。
在教堂瀏覽半小時後,我們告別工作人員,準備趁天黑之前離開,他們卻說天黑後的老教堂更有看頭,外面有燈光投射在前門牆上,這句話果然留住我們不忍離去的腳步,於是我們就在小朋友的帶領下,再去參觀他們的新教堂,同時等待天黑開燈的時刻。夜幕低垂時,柔和的燈光終於照在天國之鑰的雙牆上,晚霞的天空下,老教堂似乎在向我們道別,同行的友人紛紛許下諾言,不久將會再來,與更多朋友分享造訪老教堂的喜悅。
(2005/11月)
後記
筆者遊居於桃園大溪鎮的三層台地已十餘年,閒暇之時遊遍大溪山水,也探訪了隔壁復興鄉的不少景點。角板山以上的深山地區,在北橫公路兩側有不少可觀之景,但本文僅記角板山以下的淺山地區,介紹較不為人知的旅遊地點,包括兩處山洞與民間信仰景點,謹與大自然愛好者分享,上述這些景點除兩洞之間只有步道以外,其餘都可開車到達,一天內可遍覽各處勝景。
老教堂文化館網址:www.tubatayal.com.tw
教堂入口的雙牆設計象徵通往天國之鑰匙孔
日落後投射燈照在教堂入口的雙牆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