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今 山 古 道 繞 白 石 (作者 - 山風)

   打鐵寮古道與白石山紀行

小鎮綠林藏古道
小鎮名叫大溪,位居大漢溪上游要津,是往昔淡水河航運之終點,山產貨物的集散地,古蹟老街訴不盡過去的輝煌歲月。北部橫貫公路開闢後,大溪成為進入雪山山脈北段山區的門戶,乃登山客必經之地。我的山林生涯,註定與大溪結緣,第一次造訪約在民國六十年代,那時爬李棟山、南插天山,以及復興附近的小山,都會路過這個小鎮。

打鐵寮古道的綠林與石板路


真正駐扎在大溪鎮上,流連於週邊綠林的機緣,是民國六十五年的慈湖風景區植群景觀研究計劃,期間走遍前慈湖與後慈湖,並溯白石溪至上游,登上白石山,途中經過目前聲名大噪的打鐵寮古道,不過當時目標是植物生態調查,並沒做史蹟考證,所以未把古道列入紀錄。事實上,那時古道依舊藏於深山綠林中,打鐵寮古道之名稱乃是最近整建後重新命名的,在這一波登山旅遊界的古道熱潮中,大溪鎮的古道整修是主要建設之一,目前完成的已有十幾條。

         古道入口的太平橋

大溪鎮的社區跨越大漢溪兩側,分成河東與河西兩部,由三個高低不等的台地組成,東側最高的一層就叫三層。大溪已整編的古道,按地形與路線特性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台地間坡型,位於兩層台地之間的斜坡上,由於坡度大,不適開墾或居住,得以保留森林,林中交通小徑就成為今日之古道,較具規模的如河西的御成古道、河東的小角仔古道,路線很短,不到半小時即可走完。第二類為越嶺型,這種古道位於社區聚落外圍的山林中,係山脈兩側居民之交通路線,大多由登山口採之字形小徑上坡,選擇一個最低的鞍部,越過分水嶺,再以之形路徑下山,例如溪洲山東邊的大艽宮古道,適合一兩小時的遊程。第三類為溯溪越嶺型,乃相距較遠兩地居民的交通路線,沿途地形複雜,山稜與溪谷交錯,有溯溪與越嶺兩種路段,由於路上地形與景觀變化甚大,路線長度適合半日或一日遊,精華的古道乃成為熱門的登山旅遊路線,打鐵寮古道就屬這一類型。

                 古道入口的建橋紀念碑


打鐵寮古道是早期桃園大溪鎮的三層台地通往復興、三民等地的交通要道,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當時山產與樟腦均賴此道路輸送,目前取名打鐵寮乃因過去入口處附近有一打鐵鋪,供應開採山產所需鐵器。這條古道須翻越草嶺山與石厝坑山之間的稜脊,沿草嶺溪上游的白石溪溯登,再越過石龜坑山附近的稜線,通往三民與復興,由於石龜坑已有公路,所以一般遊客由三層入口走到石龜坑山北側溪谷的東興橋為止,算是古道全程,單程走來大約兩小時左右,若順道攀登古道東北方的白石山,恰可安排一日遊程,沿途古道和清溪相映,奇岩與峻峰競秀,帶給旅人無限讚嘆與驚喜。

小橋流水過龍脈
古道入口在三層社區南方山麓,一般的走法是由大溪搭往復興的客運班車,在三層福安宮下車。自行開車者可由大溪沿台七線(北橫公路)上山,在3.4K處,路左邊有一派出所,旁邊的一條柏油路口即可見打鐵寮古道之標示牌,順牌直走到底有一民間收費停車場,約可停十幾部車,由民宅旁的路下坡,直通草嶺溪,溪上的太平橋可算是古道的起點,在橋的左前方有一座1926年所立的建橋紀念碑。
橋頭的石柱刻著太平橋三個字,散發不少古早味,但橋面與橋墩顯然經過整修,水泥橋墩與舊拱墩並列,抹不掉歲月風霜的痕跡。往前再走不遠,遇到草嶺溪的小支流,一座古色古香的紅磚小拱橋橫跨溪上,這就是有名的濟安橋,其古樸玲瓏的造型令人徘徊不去。

濟安橋旁的古道與芒花

古色古香的濟安橋


過了濟安橋後,小路蜿蜒於河岸林邊,不久逼近山麓,開始爬坡越嶺,古道穿梭於林間,起初路面以石塊堆砌而成,後來夾雜著泥土小徑,古意油然而生,途中路的左上方有一間舊屋遺跡,樹上解說牌寫著「阿母伯甘阿店」,是往昔的雜貨店,如今只剩斷垣殘壁,訴說著古道的斑駁史蹟。往前走過小溪木橋,前方還有一座石板搭建的簡易土地公廟,然後便直上陡坡,這段古道石階兩旁苔痕累累,唯有中央的石板久經古今旅人落腳,研磨得閃閃發亮。

越嶺途中的雜貨店遺址


走完石階,就爬上稜線的鞍部,看到一座廢棄的崗哨水泥小屋,是以前守護慈湖管制區的衛兵駐所,在慈湖南方的頭寮山附近也有這種崗哨,如今都已撤哨,留下空屋。屋旁的木棧道是通往打鐵寮古道東興橋及白石山的路線,這裡也是一個分叉路,右邊的山徑通到草嶺山,可下山到公路旁的慈湖。
繼續往東興橋的古道走,沿狹窄山脊上登,此地已在後慈湖之北方,從林間隱約可看到湖面波光粼粼。不久遇到叉路,直走稜線可上石厝坑山,古道路線則右轉下山,以之字形小徑繞過山腰,這條山徑一邊是貼身的岩壁,一邊是陡坡,路邊有護欄與扶手繩索,走起來安全無虞,氣勢則如飛龍盤山繞地,這段路即所謂「過龍脈」,遠望對面山容,起伏之峰巒亦如蛟龍盤踞大地,這些山稜也是龍脈,圍繞著谷間的前慈湖與後慈湖,兩湖之間有一小溪繞一大圈而相連接。

越嶺石階上苔痕累累

過龍脈的迴旋山路

過龍脈路段的下方已瀕臨溪邊,這條溪是草嶺溪的上游,特稱白石溪,發源於白石山兩側。到達溪邊的古道,可見右邊有一關閉的鐵柵門,是進入後慈湖的通道,後慈湖的湖邊有柏油路與別墅房舍,不過目前仍屬管制區,古道不經後慈湖,乃向東沿白石溪走,開始溯溪的行程。

奇岩清溪漱古橋
溯溪的小徑在白石溪北岸,沿途綠林垂蓋清溪,朵朵山蘇掛滿枝頭,走起來清涼無比,路面偶而緊臨溪床,造型千變萬化的溪石擁著一泓深潭,成為休息駐足的好地方。不久路的右側出現另一個建橋紀念碑,與太平橋頭屬同一造型,指的是東興橋,但橋址並不在附近,還要走個二十分鐘才會看到。接著古道通入溪中,有一小段路須攀踏巨石而過,再前行不久,又看到右側一處寬廣水潭,這是古道上一個重要的岔路,直走小路順著白石溪的西支流,會通過一座木板橋,接上往白石山的登山途徑,古道的路線則在此過溪到對岸。

陽光灑入白石溪畔的林蔭古道

古道上的一小段涉溪路線


過溪後轉入白石溪南側,並向上爬坡,暫時離開溪床,進入一幽暗的溝谷地形,石階上苔蘚叢生,迎面的山坡上出現相擁成堆的嶙峋巨石,初看此景彷彿似曾相識,我詳端良久,憶起這就是當年調查植群景觀所記載的榕盤岩。這回闊別將近三十年,附近的森林似乎更為繁茂,細看這奇特的岩石堆,主要是由兩塊巨石相倚並立,高約四至五公尺,兩石的接觸點在上方,有一片小岩梗在其間,接點下方乃出現一道空隙。這兩塊岩石的造型各有千秋,右邊的一顆石頭大致呈卵形,表面盤踞著巨碩的榕樹根,這種榕樹名叫澀葉榕,凡榕樹皆有在岩石上或其他樹幹上發芽生根之習性,屬於纏勒性附生植物,這棵昂然大榕樹已枝葉成蔭,其粗大根系緊貼岩面,密生如網,樹石已儼然融為一體,故取名榕盤岩。左邊的這塊石頭似可分上下兩部,上部圓形,左右兩側各有一凹陷的眼睛,整體有如貓頭鷹之頭部,下方的修長石頭就算是貓頭鷹的身體了,如再仔細看下面的石塊,由於底部縮小為修長的突出岩稜,形同象鼻,如果發揮想像力,連象的兩顆眼睛都看得到。

古道過溪處叉路口的水潭

白石溪旁的榕盤岩與象鼻岩

榕盤岩上方的小徑相當濕滑,向上陡升,不久就脫離溝谷地形,通過山坡一小支稜所開鑿出來的U形小鞍部,此時潺潺流水聲再起,古道又瀕臨白石溪邊,俯瞰溪床,看到不少壺穴地形,正在目不暇賭之際,隨著小徑突然轉彎,眼前為之一亮,東興橋赫然出現在溪上,又是一陣驚喜。這密林中的百年糯米古橋只有兩個拱形橋墩托負橋面,兩側護欄極淺,橋墩表面長滿苔蘚細草,橋的兩端嵌入溪岸土石間,儼然就像天然的溪石造景,不著半點人工痕跡,雖然不像太平橋與濟安橋那樣修護完善,但東興橋更顯出悠悠的古意與滄桑氣息,路過的遊客莫不停腳玩賞,不忍離去。
過橋後有一處寬廣溪床,一般旅客如在早上十左右點由三層出發,走到此地大約已近午餐休息時刻,正好前面溪中有一幕扣人心玄的水景,由兩層落差的岩壁與岩下水潭組成,岩壁壺穴間有小瀑流瀉,沒有瀑吼聲,但聞低吟水聲如細語,伴著林間清風,靜坐石上冥想,古道之旅,至此夫復何求?
打鐵寮古道的精華地段就在三座古橋之間,一般古道之旅止於東興橋,如果開車來遊,停車在三層,只好走原路回去。但如不受停車場的限制,還可以繼續溯溪,由另一處出口回家。過東興橋再走六七分鐘,就接到一條寬廣的產業泥土路,這個岔路口有兩種選擇,左轉沿路上坡可接到登白石山的路線,右轉下山的路可接到百吉隧道口的北橫公路,下山的這條路不久經過兩個涵管構成之便橋,轉到溪對岸的產業道路,幾個轉彎之間,通過一大片筆筒樹林,路右側出現石龜坑山之登山口,然後接到桃園118縣道,再走約半小時可達北橫公路,途中經過石龜坑,這裡有一條柏油路翻山到百吉隧道的西洞口,另有叉路通到後慈湖的管制區,以前全程禁止通行,目前除了後慈湖的路段以外,已經解禁,規劃為百吉林蔭步道,成為遠近聞名的健行路線,但車輛仍不得通行。

東興橋是百年糯米橋

東興橋邊的兩段水潭與瀑布


密林幽徑登白石
打鐵寮古道過了東興橋以後,還要走一段路才能到三民與復興。在北橫的百吉隧道未開闢以前,走石龜坑似不太可能,倒是溯白石溪較為順理成章,記得以前走過東興橋後,還一直沿白石溪邊走,過了上述涵洞便橋的位置以後,仍順溪向南繞了一個大彎,接到白石湖旁的小路,可登白石山,若要到三民,則必須再越過一條山嶺,白石湖東北方有一較低的鞍部,應是可行的越嶺路線,目前已有產業道路經過,通到大溪鎮的新峰里,也就是三民附近的更生橋,不過登山界很少採用古道的全部行程。
由地圖上看,打鐵寮古道與白石溪相伴而行,整體路線圍繞著一座狹長的山脈,這就是奇特的白石山稜線,由於古道緊鄰山腳,沿途看不到山頂,但登上白石山,則可一覽遠近山川地勢,若時間體力有餘,不妨爬到山頂,繞白石走一圈,觀賞白石山雄偉的頂岩與山腳岩壁的洞窟岩雕。

爬上白石稜線的一段陡坡


古道附近的白石山登山口有三處,由白石湖畔向上爬,距離最近,但一般古道健行可能不會繞到此入口。在榕盤岩附近的古道過溪叉路口,如不過溪,可順小路直走白石溪的西支流,通過木橋就接到登白石山的產業土路,進入樟樹林區的登山小徑。如沿古道先去觀賞東興橋,則過橋後再走不久可接上產業道路,由此左轉,走過一陡坡後,接上由木橋上來的路,不久到達產業路終點,右轉步道上山,就是通往白石山的途徑。

白石山頂眺望溪州山及石門水庫群峰

小心通過白石山的狹岩稜


登頂小徑之泥階路由木板條檔土所構成,險陡處還有繩索可扶持。此步道的頂上是高大的樟樹林,構成明顯的路標,樹高可達二十公尺,底下的小樹或灌木比樟樹矮了一大截,可見是人工造林所成。沿路左彎右拐,逼近山稜的左側有一岔路,註明通往白石山腳,右邊的山徑通到白石稜線,其實兩條路會在稜線相接,不管先走那一條,都可繞一圈回到此岔路口,若先上稜線則沿護繩上行,隨即遇到右邊另一岔路,是下山通到白石湖登山口的路。由左邊的小路向稜脊上攀,不久白石稜頂逐漸現形,只見腳下土地越來越窄,白色裸岩橫亙山頭,已經來到稜線頂部,岩稜全長約三百公尺,最高處海拔約625公尺,上面並無測量基點,一般地形圖上標示為白石山的山頭,其實位於北側,有一圖根補點,是登山界所謂的石厝坑山(573公尺),但該山並無白石露出地面。

白石稜線類似單面山的形態,山頂露出灰白色砂岩,頂岩的東側是傾斜面,下方隱入密林之中,西側則是陡直的萬丈懸崖,除局部岩隙有些灌木小樹外,岩頂大致光滑,少數凹坑就成為踏腳處,沿稜縱走也有幾處架設鐵竿繩索,可爬至峰頂眺望。天晴時展望視線良好,東方的東眼山如一道寬廣的藍色堡壘,其右側是插天山脈的兩個高峰。南邊最遠處隱約可看到雪山山脈主稜之大霸尖,能否看到要靠運氣。近處清晰可見的是西南方的溪洲山、頭寮山至草嶺山一帶的過龍脈,這條近稜之後面另有一道起伏之山巒,是石門水庫南側群峰,而水庫則隱沒在兩稜之間的煙波中。距白石山頂最近的要算是西側的山嶺,那是石厝坑山向西南延伸之稜線,全山密被森林,稜頂的松樹清晰可數,其背景就是三層台地與大漢溪畔之大溪市區。再將目光轉到北方,只見石厝坑山稜線與白石稜線在不遠處相匯合,其背後東北方有一突聳的尖峰,乃鼎鼎大名的金面山(667公尺),在其左伸稜線下方的山谷有一片如茵綠草伴著白色建築,那是鴻禧別館的高爾夫球場,旁邊的充氣羽毛球館,有如一顆白色巨蛋躺在綠色巢材中,特別醒目。至於北方天邊所見的,正是七星山與大屯連峰與觀音山,遠山層巒,淡如一縷青煙,腳下的大台北市區則是一片塵霧。

爬過最高的白石岩頂以後,山徑略有降低,來到一處平坦的鞍部,路左邊有一塊略呈球形的巨石,長約兩公尺,高約一公尺,底部似經侵蝕而凹陷如盆,所積雨水終年不涸,這石碗位在稜頂,堪稱奇景,也是明顯路標,此處是一個重要岔路,沿稜繼續縱走可順山脈到金面山,甚至延伸至三峽鎮境內的龍山巖與五寮尖,但縱走者極少,接續路跡可能不明。在石碗側方有一分叉小徑,由此下山乃經由白石山西側懸崖峭壁的底部,繞過整個岩牆回到攀登白石稜線的分叉路口,亦即前面提到的白石山腳路線。如果上山是走稜線,則下山走山腳路線才算不虛此行。
山腳路線與稜線的風格完全不同,小徑幽窄不見天日,一邊緊貼著直伸山頂的石牆,另一邊則是枝葉密茂的原始森林,越往下走,林木越大,岩壁也越趨高聳,縱深可達數十公尺,不久岩壁上開始展現天然的藝術傑作。各式各樣的苔蘚地衣,把岩石表面塗上五彩繽紛的壁畫,而牆面侵蝕形成的洞窟也擺出變化莫測的石雕作品,這些洞穴大小不等,大的可容一人進入,小的只有幾公分到數十公分見方,有些長著樹木花草,有些空無一物,據說也有人置入神像供奉。石窟的形狀與群聚型態也各有千秋,有隨機散佈,不見章法者;有兩兩相聚者,形如眼鏡洞;也有雙眼與鼻樑俱備之人面型;而密集的小窟群則如蜂巢,大量出現在下山路徑的後半段。

山腳岩壁上的眼鏡洞


一路上除了目不暇賭的天然石雕以外,小徑另一邊的森林也有不少值得玩味的景觀,參天古木流露著原始林的風味,陰濕林內的樹枝上,山蘇叢生,大樹上懸掛著不少藤蔓,這些藤本植物多數是菊花木,莖幹最粗的達二十幾公分,仰望樹梢偶而可看見其先端呈二裂狀的葉子,頂上藤條枝葉橫亙林間,難覓去向,只見下部的木質莖纏繞樹幹或攀附在石壁上,也有藤子蔓延洞窟間,有些藤條疏鬆下垂,隨風搖盪,有的兩端抓牢固著點,藤身緊繃如挺直之鋼索,最有趣的是糾纏成環的藤結,橫扎路中,另有一個鞦韆形的藤圈,垂到離地不遠的小路中間,讓過路遊客愛不釋手。

懸崖垂下的藤鞦韆


慢慢玩賞奇景,大約半小時走完這段山腳路線,回到通往稜線小徑的岔路口,這時可選擇下山途徑。上行幾步可接另一個分叉點,下抵白石湖;若沿原路右轉下山,可接到打鐵寮古道。估計由古道上的兩個岔路出發,走一趟白石稜線及山腳,來回約兩個半鐘頭,至此可由古道兩端的出口回程,假如不受停車地點的限制,不妨走另一條路,翻越草嶺山,下到慈湖停車場,還可順路遊覽草嶺山坡上的大溪花海農場。

翻越草嶺入花海
由古道中途登草嶺山,出發點就在過龍脈路段西側的稜線上,也就是石厝坑山稜脊與草嶺山間的一個鞍部,這裡有一廢棄崗哨,哨房對面是通往草嶺山的小徑,由此走到花海農場,只要三十五分鐘,與回到三層停車場的時間差不多。
沿稜脊上的步道走下去,不久到最低鞍部,此處有一右下的岔路,通到龍溪花園的公路,直走上坡就開始爬草嶺山,此山是一個休止的火山,圓錐形的山體相當龐大,頂上寬平,已看不出火山口湖的痕跡,山嶺上並沒有大片草原,只見滿山相思樹林。山頂三角點旁邊目前有一高壓電塔,附近可眺望三層台地及大漢溪河谷,在山頂西伸的尾稜下方,可看到花海農場。下山小徑由三角點轉九十度向南下坡,兩旁草木繁生,姑婆芋密集成群,樹影葉縫間已可看到慈湖停車場,另有蔣公銅像公園隔著牛角湳埤與停車場相對。登山小徑接到銅像公園前的柏油路,登山口旁有一間同福宮,右轉走數十公尺就到花海農場的門口,門前有路連接北橫公路。

由古道順稜走進草嶺山的步道

慈湖的拱橋與對面的蔣公銅像公園


北橫公路上的慈湖停車場是一個旅遊大據點,假日旅客與車輛雲集,其北邊的牛角湳埤尾端有一拱橋,可進入正在整建的蔣公銅像公園,東側是通到蔣公陵寢的謁陵路線。喜好登山健行的朋友,除攀登草嶺山以外,公路旁的南側山麓另有一登山口,可爬頭寮山與溪洲山,如想輕鬆散步,還可選擇慈湖與頭寮間的觀光步道走一回,這條步道可由花海農場門前下方的起點開始走,沿草嶺溪向下游前進,大部份路面是高架的水泥棧道,寬約三公尺,兩邊有藝術造型護欄與路燈,路線大致與公路平行,人車分道之規劃,走起來輕鬆愉快,故成為遊客健行與附近民眾晨昏運動之路線,步道與公路在頭寮陵寢的停車場會合。

慈湖與頭寮間的高架觀光步道

大溪花海農場的花田

大溪花海農場是目前慈湖附近新興的旅遊點,此地原是草嶺山坡上的一大片茶園,後來轉型為花卉觀賞休憩園區,園內山坡闢植大面積的薰衣草與各色花田,嶺上制高點有瞭望台與咖啡座,可瀏覽整個園區花田與山下之大漢溪河谷,近處之台地與溪洲山風光一覽無遺,連對面頭寮山麓的富田花園也盡收眼底,由於基地大,遼闊的規模格局異於一般小型的薰衣草花園,故普受一般遊客之歡迎。遠來的登山客走完打鐵寮古道後,如由草嶺山下來,必已過了中午,不妨在花海的餐廳喝個下午茶,然後漫步花間賞景,如遇上好天氣,不要錯過到瞭望台賞落日,浴著夕陽餘暉,古道白石山之行當可盡興而歸。(寫於2004/11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