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之鄉
台北縣的平溪鄉位於基隆河上游,除了以奇峰峻岩聞名於登山界以外,也以瀑布與岩洞吸引大量的遊客,最早出名的是十分瀑布與眼鏡洞瀑布,接著有嶺腳瀑布、滴水觀音洞與野人谷的瀑布群在旅遊界展露頭角。幾經滄桑,鐵道旁的十分瀑布已成為收費的封閉景點,假日人潮洶湧,人聲大於水聲。名燥一時的野人谷遊樂區,雖有公路可直達,但現已歇業封園,遊客不得其門而入。位於基隆河支流五分寮溪的三貂瀑布群,則匯集了瀑布飛泉之水趣與岩洞石雕之奧妙,而且由於沒有鐵路與公路經過,尚保留著天然原始美景,沿途的綠林小徑也被指定為一段淡蘭古道,最近經過規劃整修,已成為登山隊的夏季最佳行程。
早年由鐵道上所見之十分瀑布
我與三貂嶺瀑布群的特殊因緣始於民國五十七年,那時隨著一個登山隊從三貂嶺入山,去爬平溪新寮村的一座山,山名已忘記了,因為那座山並無特殊之處,倒是途中經過的瀑布與山洞,雖是驚鴻一瞥,卻深深印入腦海,我當時取出地圖,記下瀑布的大略位置,正想核對附近地形,殿後的嚮導察覺我落單在後,吹哨子跑過來摧我起程,因為那次行程預定要越嶺到瑞芳,路途遙遠而且多岔道,我不得不匆匆趕路,預計下次再專程前來探查。
由106公路俯嶺腳瀑布
此後,三貂嶺的瀑布頻頻在午夜夢迴時向我呼喚,直到民國六十二年,計劃「綠野遊蹤」一書的出版,我才有機會把這條路線列入勘查的行程。在六十年代一般戶外旅遊並不十分盛行,當時出入平溪線鐵路的大多是煤礦工人與登山隊,鐵路上看得到的十分瀑布、眼鏡洞與嶺腳瀑布,雖是相當搶眼,卻沒有吸引多少專程來的遊客。然而五分寮溪的瀑布群卻開始受到登山界的注意與開發,我與伙伴去探勘時,通往瀑布已有新闢的小徑,攀爬瀑布到達上段河道也有不明的路跡可循,但須爬岩及援樹攀藤,相當不安全,並非老少咸宜的行程。我們在五分寮溪的探勘共發現三道瀑布,當時僅以第一至第三瀑稱之,第一瀑以高大壯麗取勝,第二、三瀑實際上是上下相連,水道較小,水量變化很大,瀑布後方均有造型獨特之山洞,乃以懸崖飛瀑的奇景見長。這條路線的初遇與勘查相隔五年,綠野遊蹤的書出版後,接下來忙著奔走山林去做研究,一別三貂瀑布又是三十幾年。
三貂嶺第二與第三瀑間之岩洞(攝於1968)
三貂嶺步道的入口與解說牌
時序已到九十四年的四月天,夏季將至,戶外旅遊活動應講究清涼的路線,綠林遊梭者自然會想到山溪旁的林蔭步道與瀑布,在初夏的野外健行活動中,我想選擇一條賞瀑的登山路線,這時三貂嶺瀑布群立刻浮現眼前。最近兩度重返三貂嶺,發現瀑布與山洞景色依舊,但整條賞瀑步道已有石階、土路、木橋與繩梯串連,指標與解說牌還算清楚,三個瀑布都有了個別的名稱,第二、三瀑的下方已裝有木梯或鋼梯,可援繩爬梯到達瀑頂,走另一條路下山,由三貂嶺出發,漫步約三至四小時即可回到平溪線鐵路的十分或大華站,算是大眾化的健行路線。由於瀑布水量有明顯變化,賞瀑時間應有所選擇,不過若遇上枯水期,綠林中的健行加上岩洞與懸谷的奇景也頗有可觀。
合谷瀑布
以往到三貂嶺只有坐火車一途,因為這鐵路小站沒有公路與外界相通,但停靠此站的火車班次不多,在時間搭配上不甚方便。最近雖有侯三公路由侯硐通到三貂嶺的基隆河對岸,不過自行開車由八堵下高速公路,再經瑞芳、侯硐到三貂嶺,至少一個半鐘頭,而且假日常會嚴重塞車。我們的賞瀑行程乃選擇開車與火車搭配,由台大開車出發,經辛亥路北二高聯絡道,進入106號公路轉往平溪,七點出門,到平溪線的十分站只花了45分鐘,把車停在十分旅遊服務中心的停車場,再回頭走向十分車站,可惜遲了一步,眼看7:50往三貂嶺的火車已經開走了。幸好8:27另有一班,我們就搭上這班車,車上已有不少由菁桐上車的遊客,大概是去十分瀑布。
火車經過月桃寮溪上的鐵橋,眼鏡洞瀑布出現在橋下,遊客們一陣讚嘆歡呼。過橋後鐵道轉到基隆河南岸,我特地靠到左車窗邊,準備一睹十分瀑布的壯觀水濂,那知多年沒來,窗外景色變了,鐵道邊的河岸竟搭起了很高的鐵皮牆,車上或鐵道旁的旅客再也看不到瀑布了,由於鐵牆只築在可以看到瀑布的路段,其用意十分明顯,但扭曲不齊的鐵皮延伸在樹叢間,是景觀的一大敗筆。
經過大華站與兩個隧道,基隆河轉向北流,火車過橋沿著河之西岸走,左邊窗外可見到碩仁國小的校舍,那就是三貂瀑布之登山口,我們在三貂嶺站下車,沿鐵道旁之人行道向南走,首先經過宜蘭線與平溪線鐵路的交叉點,宜蘭線走的是過河上鐵橋進入隧道,由於隧道內隨時會有火車衝出來,所以人行道經由地下涵洞,再轉入分岔出來的平溪線鐵路,沿步道再走不久便到已廢校的碩仁國小,大門對面的石階步道就是淡蘭古道與瀑布的入口,這時剛好是早上九點鐘。
合谷瀑布的觀瀑台
開始的石階旁有一解說牌,說明這條三貂嶺步道是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沿途有合谷瀑布、摩天瀑布、枇杷洞瀑布等勝景,係由五分寮溪的斷層所形成。上坡的石階走不了多久,就接到平坦的泥土路,在山腰的森林中穿梭,山下漸漸傳來潺潺流水聲,由左側的林縫下望,可見到基隆河的溪谷,河道在此繞了一個半圓形的大彎,被彎河道包圍的魚寮山上,林木青翠欲滴。
路隨山轉,途中經過通往烏塗窟山與獅子嘴奇岩的岔路,不久似已離開基隆河,轉入五分寮溪的北岸。從登山口走了約半小時,水瀑聲漸轉繚亮,應該已到第一個瀑布,但附近森林茂密,看不到瀑布,只見小徑左側有木欄與繩索相連,圍在森林下,路上突然出現這種設施,不知是何用意,記得早期來踏勘時,是循水聲攀樹冒險下溪,在半山腰才看到瀑布的,正在猶豫間,見到前面有一觀瀑台之指標,原來風景區主管單位由步道搭了木棧道,通到突出山坡外側的一個木造平台,此處視野良好,可看到遠處溪谷中的第一個瀑布,現已取名為合谷瀑布。
由觀瀑台看合谷瀑布,雖然遠在兩三百公尺之外,但居高臨下,可見到全景,瀑布大約位在五分寮溪與支流中坑溪之匯流處下側,由於集兩溪之水,水量比上游兩個瀑布大得多,是三貂瀑布群中不虞枯水的一個大型斜壁式瀑布,整個瀑布高約七、八十公尺,分成三段。上面的河床有一道工整的低攔水壩,似乎是人工所建,壩前河道下傾就是第一段瀑布,瀉水處的岩壁下方有點凹縮,五道水流的上端呈分離的懸垂飛瀑狀,下面的岩牆則又向外突出,水龍瀉到突面激起雪白水花,然後順著接近垂直的斜壁流下,在斜壁上由懸垂水龍變成貼壁的水濂,注入下方的一個水潭。這第一段瀑布不僅水流多變化,底下的岩牆也有巧奪天工的雕紋,並非平滑的單調面,水量不豐時,可見到黝黑的岩面在水光與日光的照耀下閃爍微光,水平的節理與水蝕紋路清晰可見,大水來時則水勢蓋滿岩牆,整排耀眼的白色水幕垂入牆腳,激起水花滿谷,底下的水潭幾乎看不見了。
枯水期的合谷瀑布
豐水期的合谷瀑布
第一段瀑下的水潭呈橢圓形的碗狀,流水淘蝕痕跡可見。水潭外緣的第二道岩面發出古銅色的亮光,其中央似有軟岩被侵蝕而形成一近乎圓形的凹洞,洞的上方略凸出,水量小時,水龍避開圓洞,由洞的右側瀉下,形成第二段瀑布,又在下方激出另一小水潭,水量充沛時,圓洞前掛滿水濂,與第二岩牆的好幾條小瀑競相衝入水潭,這第二瀑就如同縮小的十分瀑布,呈多條濂幕形。至於第三瀑布,似與上面兩瀑不在同一軸線上,向左偏轉了一個小角度,其岩面約有七十度傾斜,呈上窄下寬的扇形,瀑水也散開如扇,其下段隱沒於山坡樹林後。
合谷瀑布只能遠看觀全景,不宜涉險到溪底去觀瀑或戲水,由於最下段瀑布的角度有所偏歪,在溪底恐怕看不到瀑布的上段。這才想到,觀瀑台前方步道旁的欄繩,可能是有意阻止遊客擅自闖下溪谷去冒險吧。
摩天瀑布
由觀瀑台退回步道,繼續前進,不久走到三通坑的溪谷,此處是五分寮溪與中坑溪之匯流處上側,也就是合谷瀑布的上游,記得以前有一座工廠、農舍與水稻田,目前這些舊日景物全消失了,除了小徑旁有一間水泥屋子廢跡以外,只有連綿不斷的森林與芒草原。順著小徑走到中坑溪,溪上的木橋好像是剛架設不久,木頭與扶繩潔白如新,去年夏天的颱風大概已損毀了舊橋。過橋後沿中坑溪旁往下游走,只見河道上與林下充滿了成堆的破碎塑膠布,料想是平溪天燈留下的殘骸,放天燈的人可能沒想到,滿載希望的天燈飛上天後,其下場是如此吧。
中坑溪上的木橋
五分寮溪上的木橋
步道繞過中坑溪後,又轉回五分寮溪邊,隨即越過另一座新製的木橋,進入溪的左岸,小徑在溪岸的的密林中穿梭,溪邊步道平緩好走,林蔭蔽空,溪邊奇石遍布,緩流處水聲低吟如訴,溪水清澈見底,魚蝦成群可數,偶而經過小瀑或湍流,流水轉而高歌,與鳥叫蟲鳴交響,這一段路是整個三貂嶺步道的精華地段。記得以前走過這段路,兩旁是新植不久的柳杉人造林,如今仔細搜尋,的確看到幾株高大的柳杉木,但林中已充滿自然更生的天然闊葉樹,地上花草繁生,看樣子柳杉終將衰老消失,而野生植物已逐漸恢復多樣化的風貌。
我們在這段溪旁小徑慢步走了二十分鐘,後來步道離開溪邊,爬上一陡坡,隨即又通到臨溪的小徑,水聲淅瀝淅瀝響了起來,抬頭仰望,在幾株九芎樹後面,一面遮天蔽日的岩牆橫亙在峽谷盡頭,中央懸掛著一練白紗似的飛瀑,我們已來到三貂第二瀑,人稱摩天瀑布。
五分寮溪邊的林蔭步道
枯水期的摩天瀑布
步道通到瀑布左側的一塊巨石,上面建了一個木造平台,周圍設有高度及胸的護欄,在此仰望瀑布,恰似水柱由神殿高聳的屋簷飄落下來。摩天瀑布高度將近二十公尺,寬度隨水量而變,水少時上端可能只有兩三公尺寬,下端散開,水柱稀薄,大多在空中散成小水滴,灑得滿谷霧氣,我們第一次來賞瀑時,水量不多,看中段瀑布有如一層矇矓的薄紗,下半段離地不遠處的水霧幾乎完全消失了。為觀賞瀑布的豐水面貌,我們在半個月後擇大雨過兩天再度重遊,這才看到壯大的飛瀑如一匹白紗垂落溪底,在瀑下的巨石堆激起陣陣水花。
豐水期的摩天瀑布與月眉洞
摩天瀑布下月眉洞的槽隙
摩天瀑布的水量與尺寸並不十分出眾,倒是與水柱搭配的背景岩壁,可說是鬼斧神工,令人激賞,這片岩壁雖然大致是工整的長方形,但左右兩邊有點前趨,中央則向後內縮,整個巨型岩牆呈內彎的弧形。在上下垂直方向,岩壁也有造型變化,岩面上部前傾,形成懸壁,因此流水下瀉就飄於空中,這前傾角度由壁腳上望,仰角約有七八十度,因此岩面由上而下,形成向內凹入的洞穴。而在接近岩洞的下部,有一道黑漆漆的裂隙橫腰貫穿整個岩面,其隙縫高度整齊劃一,左右兩側不差分寸,宛若人工開鑿之台階,這條細長的槽溝狀隙洞,使摩天瀑布的山洞取名為月眉洞,可說是洞中有槽,也是摩天瀑的標記。
在溪谷左側的土坡上,步道繼續向上引導遊客去攀越瀑布,爬上去後見到右側有一岔路,料想是通月眉洞的溝槽,果然走了十幾公尺,頭頂上水滴直落,已到槽洞的入口,這長條形的槽狀台階,階寬切入岩面兩三公尺,約有成人的高度,其走向係沿弧形軌道通到大岩牆的另一端,長度莫不有四十公尺上下,我彎腰走入這形同屋簷下的槽階,路面相當平坦,通過瀑下時,隔著水幕看洞外風光,有如水晶宮世界,只是少了魚蝦水族,多了青翠山巒在水霧中飄動。由槽洞下望,溪床約在十幾公尺底下,瀑布直瀉到溪中的嶙峋巨石堆上,這些巨岩稜角分明,不似久經流水侵蝕的圓滑石塊,倒像是崩落年代不久的新岩。
看完月眉洞必須原路退回,循路跡拉繩爬上大岩壁的左側,這時面對筆直的峭壁,已無路可迴繞,岩牆上出現一道原木製成之繩梯,要越過第二瀑布就只有靠它了。
攀越月眉洞的繩梯
枇杷洞瀑布
記得早年探勘時,我們必須靠爬岩攀樹才越過摩天瀑布,那種方式實在不適合大隊人馬通過。眼前的這道繩梯顯然剛架設不久,鐵鍊、原木與繩索都是新品,每段圓筒形的原木約六七十公分長,以鋼索上下串接,原木上側削平以供踏腳,只要抓住一旁的鐵鍊或護繩,一步步往上爬就可安全無虞。爬完峭壁後又有小徑接到上段溪床,馬上又面臨一道形似音樂台的山洞與懸崖飛瀑,這就是第三個枇杷洞瀑布。
「好一處洞天福地!」,這是我早年初訪這峽谷時,驚見此自然神蹟所發的讚嘆之語。今年第一次來賞瀑時,水量很小,只有水滴間歇性地落下,幾乎看不到瀑布,我倒是對溪床盡頭的岩洞仔細詳端了一番,眼前的景象可說是一塊巨碩無比的岩石所雕成的穴洞,洞並不深,略呈露天音樂台的拱形,洞內的岩紋與色彩變化清晰可見,整個洞口寬約五六十公尺,高約在四十公尺左右,由溪底仰望,洞頂接連青天,像是宮殿的門楣,顯得神聖而高不可攀。枇杷洞之名,若是取自洞的形狀,以「琵琶」稱之應更傳神,但解說牌與一般報導是用「枇杷」之名,本文從之。為了一賭枇杷洞的瀑布,我們於雨後再度前來,果然見到一條白龍跨越洞頂飛入溪谷,發出隆隆巨響,在陽光下閃著銀光,有聲有色的水舞演出,枇杷洞的風采已被瀑布搶去大半,然而這神殿式的洞穴配合洞前飛瀑,正是難得一見的景觀。
枯水期的枇杷洞幾乎看不到瀑布
豐水期的枇杷洞瀑布
枇杷洞的懸崖雖有四十幾公尺寬,但是瀑布並沒有沿整個洞頂形成水濂,而是以一圓渾的水柱由懸崖中央沖下來,可見瀑布上方的溪流並不寬,瀑布下的溪床峽谷也是一樣,除了崖洞下方有寬廣的底座台階以外,瀑底的溪水又集中到寬不到十公尺的溪床中,峽谷兩側岸邊則是陡峭的山坡與鬱閉的森林。枇杷洞下的溪谷是許多登山客休息野炊或午餐之處,我們在瀑布底部望向溪流下游,看到一幅奇幻的畫面,這段瀑下的峽谷並不長,可能不到五十公尺,越往下游溪床越窄,兩岸樹木相擁而成綠色隧道,最後溪床與流水突然中止於圓形的綠色隧道口,幽暗的隧道外只見遠處山坡的亮麗森林,我們所在的溪床則是懸浮於半空中,後續的溪流好像憑空消失了。
好奇的登山客當然會走到綠色隧道口去看個究竟,有懼高症的人最好不要嘗試,原來中斷的溪床就是月眉洞的頂端,消失的溪水就變成下段峽谷的摩天瀑布,枇杷洞瀑布只隔著一道斷層與短促的峽谷,疊在摩天瀑布之上。記得三十幾年前初次路過五分寮溪時,曾經在南岸的半山腰上,拍攝到這兩個瀑布與山洞上下並列的畫面,當時頗為這奇景所震撼,遂有後來的詳細踏勘之行。目前規劃的賞瀑路線只沿著五分寮溪的溪邊走,所以就無緣見到兩洞相疊的奇觀了。
枇杷洞瀑布下的峽谷綠色隧道
由枇杷洞左側的平台攀越洞頂
與月眉洞下方所見的景色一樣,枇杷洞下的溪谷中也散佈著成堆的大小石塊,不同的是這些岩石大多具有圓融的輪廓,沒有尖銳稜角與粗糙面,顯然經過長年風化與侵蝕,不是最近崩塌下來的石塊。而月眉洞溪谷的石堆中,不少巨岩尚保有銳利的稜角與切割面,可能是新近崩解的碎岩。後來聽說月眉洞的岩塊近年曾有崩落,左側攀越山洞的石壁也發生落石傷人,因而賞瀑路線一度只能走到摩天瀑布之前,遠觀瀑布之後就必須原路折回三貂嶺。
摩天瀑布與枇杷洞瀑布都在五分寮溪中,溪流發生落差的位置並沒有支流前來交匯,所以瀑布的成因不是主流與支流的差異侵蝕所造成的懸谷,觀察附近地形與崖洞寬度與溪寬的差異,推測這裡在地質年代曾有地殼的褶皺變動,整個山坡出現了斷層,河道也形成落差而產生瀑布,由於河床的基岩的組成有軟硬不同的質地,瀑布上方的硬岩抗侵蝕力較大,下方的軟岩經瀑布水流不斷淘刷侵蝕,形成崖下的凹壁與瀑下的潭坑,凹面逐漸加深便形成岩洞,最後洞頂可能承受不了岩盤重量與水壓,加上河流的侵蝕,瀑布飛瀉處的岩石終有崩潰下落的一天,遂在底下積成亂石堆,如此經年累月,瀑布有可能逐漸向上游後退,這是大自然無止息的運作,也許就是崖洞瀑布的來龍去脈,渺小的人類現在所看到的,只不過是造物者傑作中的瞬間景點而已,雖然壯觀奧妙,值得人們跋涉前來觀賞,但落石崩盤乃自然運行的一環,如何預警而避免傷人應是管理單位的使命,也是遊客進入峽谷的時機選擇智慧。
洞頂附近所見之枇杷洞瀑布
眼鏡洞瀑布
遊罷第三瀑布,就要攀越枇杷洞,到達上段河谷,由另一路線下山。小徑從山洞左側通到一處洞內的台階,沿途有鐵欄與鐵鍊可扶,不必爬岩攀樹,與早期的路線不同,爬上的台階離洞頂的突岩約只有四公尺,可由側方俯望枇杷洞以及飛瀉的瀑布,頗有登堂入室的成就感。再沿左側台階走出洞外,進入森林馬上看到一面五公尺高的垂直岩壁,壁上架著一道不銹鋼梯子,爬梯登頂來到枇杷洞頂崖之上,步道通到一橫向的水泥小徑,路旁有許多指標,三個瀑布的行程至此告一段落。由登山口走到此地,邊走邊玩大約須要兩個鐘頭。
依路標指示,往右的步道通到106線公路(瑞平公路),長度2.5公里,查閱地圖上公路接點在74公里處附近,已接近公路的最高越嶺點(五分山列的鞍部),健腳的隊伍可由此爬五分山,或越嶺走到瑞芳,如走回平溪方向,則有六公里多的公路行程才會回到十分車站。往左的路標註明通往平溪是6公里,由地圖判斷,大多係沿小徑下山,到十分站或大華車站的行程應該不到6公里,一般遊客由三貂嶺或平溪線鐵路來賞瀑,所以採取左邊道路往平溪回程的居多,我們停車在十分,自然選擇往平溪方向走。臨走前,我往右轉的道路探查一下,水泥步道通到一小河,踏石過河續有小徑上山,下游的流水與溪床又突然中斷於半空中,原來這就是枇杷洞瀑布的上段河道,這條河寬只有六、七公尺,流水聚集成束,所以瀑布呈柱狀,無法在整個枇杷洞頂形成寬廣的水濂。
沿產業道路與林中小徑走向新寮村
由左方水泥道接上階梯,不久步道左邊出現一分叉土路,通往五分寮山(蔗腳山),我們沿水泥道直走,過稜線下山通到一條公路盡頭,公路進入一間私人莊園的大鐵門(新寮村八鄰),另一端的下山公路有個大迴轉,路標寫著:往大華、十分、平溪。這段公路走沒多久,左側出現一條繫著路標的小徑,我們離開公路,進入林中小徑,不到十分鐘又接到另一條公路,路的西北方有一座高峰,山頭上的氣象雷達清晰可見,那就是有名的五分山。跨過公路對面又有一條小徑,指標註明距離新寮村2公里、大華站與十分站都是3.5公里,這條步道路況變化較大,路寬大小不一,途中還經過一道小溪上的水泥板橋,後來的石階路採之字形下降,漸漸逼近新寮溪河谷,走過菜園就到達新寮村的社區,公路邊有一座涼亭(新寮亭)與公廁,來往遊客常在此駐足休息,我們到此已是正午,乃休息午餐。
接下來的路分兩條,一條走106公路到十分,另一條經野人谷小徑到大華站,我們今年兩次來賞瀑,分別走不同路線,最後都經過眼鏡洞瀑布,再回到旅遊中心的停車場去取車。走公路的路線由涼亭前過新寮溪上之大厝橋,沿公路直走,不久就接到106公路,此處有基隆客運野人谷的站牌,左轉沿公路往南走,經自強農場站,在過月桃寮溪的橋樑之前,左側有大眾爺廟,廟前另有公路沿溪岸通到一停車場與餐廳,這裡有步道與吊橋通到十分遊樂區的主要園區與景點,包括十分瀑布、眼鏡洞瀑布、四廣潭與旅遊中心,過去未闢為遊樂區的年代,我曾在附近隨興露營,看遍原始的好山好水,尤其對眼鏡洞特別懷念,所以這次重訪就在園區內四處漫遊,看到新添了許多吊橋、涼亭、欄杆步道等設施,也遇見大批遊客,頗有感於社會的變遷與旅遊風氣的興盛。
由新寮亭走到大華車站似乎是多數遊客的選擇,因為大部份是森林小徑,不必走車水馬龍的公路。我們第二回就改走此路,由新寮亭過大厝橋後,轉向左邊的柏油路,不久來到野人谷,此處遊樂區曾風光一時,目前已歇業,一座桃花源渡假村的大牌樓還立在路上,但停車場上人車皆空,入口門窗緊閉,我們想入內參觀,遭到售票處內留守人員的拒絕。乃由客運站牌後方的小徑走向大華車站。這條森林步道有石階,較為陰涼,石上怖滿青苔,兩旁雜草遮道,好像是年代久遠的古道,也許因為去年步道跨越基隆河的橋樑被洪水衝毀,整個步道中斷而荒廢了一段時日。我們漫步林中,上坡越過稜線,然後便一直下坡,約半小時來到基隆河,走過剛修建完成的紅色鐵橋,接到平溪線鐵路。此交叉點在大華與十分兩站之間,距離左側的大華只有兩百多公尺,可就近搭車,我們必須回到十分去取車,所以轉向右邊的鐵道走,到十分站約有兩公里,經過十分瀑布的售票口以後,鐵道旁有人行步道,越過基隆河的鐵軌橋旁另有一人行吊橋,橋的另一端有月桃寮溪匯入基隆河,眼鏡洞瀑布就在交匯口的下方。
眼鏡洞上方的月桃寮溪
枯水期的眼鏡洞瀑布
眼鏡洞瀑布是支流月桃寮溪匯入基隆河的懸谷式瀑布,基隆河在十分與大華之間有多處轉彎,在四廣潭下游呈現向西北方凸出的弧形彎曲,其弧凸點剛好是月桃寮溪之交會處,主流的河水不斷淘蝕匯流點的河岸,逐漸將河岸的軟岩侵蝕成凹洞,而在支流交匯處的上部河床屬硬質岩石,抗蝕力強,支流溪水無力蝕穿河床硬岩,因而與主流產生落差,成為位於主流上方的懸谷。眼鏡洞之奇景可能主因岩石構造與質地的不一致,上部硬岩覆在中部軟岩之上,底部又有硬岩出現,而中部軟岩也有變化,一部份耐蝕的硬岩獨留下來而成為鼻樑,將硬崖下的凹壁分成左右兩個眼鏡洞。瀑布的流水風情萬種,除了水量不同以外,可能與河床上岩塊的配置變化有關,所以有時只見右眼一道水柱,有時鼻樑兩邊各有一道細流,雨後水豐時,則見鼻樑蓋滿水幕,右眼也垂下水濂。
豐水期的眼鏡洞瀑布
由眼鏡洞前的吊橋走下階梯,就到基隆河的岸邊步道,往主流上游走,河道加寬,四廣潭的河水一平如鏡,河中偶有岩板橫陳,岩面佈滿壺穴,蔚為奇觀。河岸步道終點有一座橫跨四廣潭的吊橋,通到風景區的遊客中心,我們在餐廳品嚐茶點,然後趁時間尚早,開車由十分經平溪、菁桐、深坑回到台北,避開了週日黃昏歸程的車潮
(撰文2005/7月)
往大華途中的桃源谷渡假村
通到大華的基隆河鐵橋
四廣潭上游的水色山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