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金字碑大粗坑古道紀行 (作者 - 林迷)

【淡蘭古道拾零】
婦幼節那天參加了山谷登山會舉辦的活動,走一趟金瓜石黃金博物館與鼻頭角步道之旅,回到闊別已久的金瓜石,小山城有了相當大的改變,黃金博物館剛開始營運不久,已吸引很多遊客前來,更有不少香港與日本的觀光客流連在此,儼然已成為台灣的觀光重鎮。站在太子賓館的庭院望著無耳茶壺山,我的眼光不覺順著山稜掃瞄到半平山的稜線,視線僅止於此,山的那一邊已看不到了,但腦海裡卻突然浮現金瓜石後山的登山情景,山南那一面應該是燦光寮山與草山吧,我彷彿又回到昔日時光,陷入金瓜石的登山熱潮之中。
登山客到金瓜石,無耳茶壺山與基隆山最受青睞,屬半天的短程路線,要配合全天的活動,則可翻山越嶺,擴展行程,我們曾越過南邊的山嶺,攀登燦光寮山與草山,並闖蕩到雙溪火車站,已記不得怎麼走的了,說不定經過好幾條古道。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帶山區的東北季風,當季風盛行之時,台北也許還是晴天,但在燦光寮山至草山一帶的山迎風坡上,淒厲的風聲猶如颱風過境,草山的戰備道路上強風襲人,登山客寸步難行。
黃金博物館之旅,激起我的金瓜石懷舊思緒,回家後趕緊收集最近的登山資訊,過去曾經隨意亂闖過的路線,現在都有了登山者的行蹤,而且都成了有名稱與典故的古道,光是東北角瑞芳與雙溪兩鄉之間,就有十幾條古道,看過旅遊者的圖文描述,這些路線已有規劃與整建,絕非過去的荒山僻徑,我憶往惜今,乃有躍躍欲試之衝動。台灣東北角的古道,大多屬於淡蘭古道的片段,從台北(淡水廳)到宜蘭(葛瑪蘭)的往昔商旅過客,必須翻越雪山山脈的東北段稜脊,山雖不高,但層層疊疊的山嶺與溪谷交錯,倍嘗爬山涉水之苦。今日這些古道成了賞景懷古的幽徑,比較有名的路段當推草嶺古道、金字碑古道,貂山古道與大粗坑古道則在最近熱門起來,其中草嶺古道位於東北角風景特定區內,管理單位早就重建整修,成為一條風行的大眾健行路線。相較之下,金字碑古道的整建晚了一些,大約在十年前才從登山團體的冷門行程變成大眾化的旅遊路線。過去我在東北角山區的遊蹤,獨漏了金字碑古道,所以這次金瓜石後山古道的懷舊之旅,就從金字碑開始。
在準備相關的行程資料時,發現附近地圖上標有好幾條古道,又有瑞雙公路(102號公路)貫通南北山區,由瑞芳的九份越過牡丹山,到達雙溪鄉的牡丹,如果開車前來,應該可以很快到達幾處古道入口,但行程必須走回原處取車,路線就受到限制。我在地圖上推演一下,決定第一次不開車,先坐火車到侯硐,走金字碑古道,其終點在102公路上,接下來就視現場情況決定去向,在公路的另一邊,地圖上標示有一條金字碑古道的尾段,這條小徑下降到牡丹溪邊的產業道路,此處北邊有一條貂山古道,我預計再走這條古道,由牡丹山北邊的樹梅坪下山,回到102公路,再由大粗坑的北側走觀光步道到九份,坐客運車回家,或者走大粗坑古道,由侯硐搭火車回台北。

金瓜石的後山藏有多處史蹟與古道

金字碑古道史蹟斑斑

金字碑古道的入口與涼亭


【金字碑古道】
計劃既定,邀老婆同行,選在三月底沒有東北風的好天氣出發。等到天晴而無事纏身的日子卻落在星期一,早上還有一點事待辦,完事後趕到台北火車站,已是十點,還好及時搭上10:08晚點的東線莒光號,到侯硐已是十一點半了。由於不是假日,似乎只有我們兩個遊客下車,在車站外面的觀光導覽圖察看時,有一位登山裝扮的女士前來,詢問附近景點以及我們的行程,我回答只確定去金字碑古道,後續路線則隨遇而安,她欣然決定加入,我告以此去古道已無店家,請備好午餐再上路。
由車站前的道路向北走,不久右轉過介壽橋,沿侯硐路繼續北行,再經過一小橋後右轉,進入大粗坑溪邊通往侯硐國小的產業道路,通過國校時,看到前面遠處山頭全是草原,像是金瓜石的後山,但我們急著找登山口,無暇核對地圖。向前再走不遠,似乎來到道路終點,有旅遊指標,仔細一瞧,左邊通往大粗坑古道,仍有產業道路旋繞而上,這一條古道也是近來的熱門路線,右邊的指標註明往金字碑古道,經過一水泥橋就到達登山口,旁邊有一雅緻的休息亭及解說牌,古道的石階由陽光下延伸至樹林中。
這一段古道開闢在牡丹山至三貂嶺山稜線的西北向山坡,路線的東北側有幾道支稜檔住冬天的東北風,所以森林發育還算良好,步道在林蔭中穿梭,朝東南方緩緩上坡,沿路石階修繕工整,有些路段還有水泥鋪面相連,走起來輕鬆愉快。一路上林相逐漸變化,山麓部分較為乾燥,越接近稜線,林內濕氣越重,樹幹上長滿附生植物,石階表面也密佈苔蘚,顯得古意盎然。途中路標與解說牌設置完善,距金字碑300公尺處及碑的下方設有休息平台,當我們踏過苔痕累累的階梯,爬上一個陡坡後,金字碑赫然出現在頭頂的崖上。
金字碑是一高約七尺半,寬約三尺的石碑,嵌在近乎垂直的山壁上,四周所鑲的精緻浮雕,如今隱沒於苔草綠泥中。碑文是當時台灣總兵巡視淡蘭古道所題,勒字塗有金箔,因此這段路就被稱為金字碑古道。碑上金箔多已剝蝕,然字跡尚可辨,碑文抄錄如下:
雙旌遙向淡蘭來 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 高低雉堞挾奔雷
穿雲十里連稠隴 夾道千章蔭古槐
海上鯨鯢今息浪 勤修武備拔良材
同治六年冬 臺鎮使者劉明燈北巡過此題并書
離開金字碑後,峰迴路轉,山勢已高,由林間已可看到基隆方向的港口與海外的基隆嶼,不久抵達稜線,即三貂嶺山東北方的越嶺處,也是古道最高點。此鞍部相當大的面積已全部水泥鋪面,周圍設有欄杆,北側有一紅柱六角涼亭,名為探幽亭,南側有一間小土地公廟,旁邊的小徑就是縱走三貂嶺山的路線。在這廣場的中央,豎立著一塊「奉憲示禁碑」,建於清咸豐元年五月,其年代較金字碑更為久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石碑顯然已風化斑駁,字跡模糊不清,據說內容是警告路人勿濫伐山林,此碑或許稱得上是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
由登山口至探幽亭,大約走了一個鐘頭,在此休息午餐,再出發已是一點半了。我們沿東側的石階下山,步道開鑿於陡峭山壁上,外側設有護欄,幾個迴繞下降,不到十分鐘就到達瑞雙號公路,接到公路的一段有嚴重崩塌,石階與護欄均已被土石衝毀,由於稜線東側是迎風面,大概是去年納坦颱風或更早的風災所損壞,而在探幽亭以西的路段,森林中的古道則安然無恙。這公路邊的登山口有一大型的解說牌,說明古道史蹟,一般的金字碑之旅就在此劃下句點,這出口位置在公路里程22K處,由此往北到九份,南下則通牡丹,可繼續其他行程。

綠蔭蔽天的金字碑古道

金字碑崁在古道旁的石壁上

探幽亭與前方豎立的奉憲示禁碑

由探幽亭眺望基隆港與基隆嶼

金字碑古道出口崩壞的石板路


【春山綠林驚豔】
今日旅途出發較晚,步上古道石階已是正午,路上心裡盤算著,若照原來計劃,由地圖上古道的尾段向東下山,必須找到正確的入口,到達牡丹溪邊是下陡坡,之後再走貂山古道又是上急坡,而且這條古道接近東北角山區的風口,不知上次颱風後災情如何,通過塌方路段可能要費時費力,因此體力與時間都要重新評估,不如沿公路北上,此去路面已近稜線,坡度平緩,過鞍部後不論由九份或大粗坑古道下山,都是下坡,體能與時間就沒有壓力沒了。
重估路程後,我仍有尋徑探幽的好奇心,就算放棄尾段古道,不妨找到登山口,以便他日再來,於是我們順公路南下,尋找另一段古道的入口。102號公路在南下路段是一連串之字形的彎道,地圖上登山口的位置標示在第二個U形急彎處,由22K的解說牌附近還有小徑直通這一彎道,但我們沿公路下山,兩側卻遍尋不獲任何小徑,只見風災後的土石與枯樹充斥邊坡林下,直到23.5K之前,才發現左下側有一類似小徑的痕跡,又像崩壞的裸地,直瀉入陡坡下的林中,我想這段古道路線即使存在,也還沒有整修過,可能只是登山隊伍所探勘的原始路線,今天就不便探勘了。
我們確定新行程後,便專心走回北上的公路,也開始欣賞公路兩側的景色。今年不久前高山紛傳雪訊,今天上山,遲滯的寒流剛過去,適逢初春的一個晴天,低海拔的森林顯然已經復甦,由公路左上側的小支稜,到右側下方的牡丹溪谷,背風的山坡充滿了青翠欲滴的新葉,細看近處的闊葉樹林,主要由紅楠(豬腳楠)組成,新芽正在伸長而吐出葉子的就是這種樹,在山坡抹上一叢叢新綠的色彩,此外還有烏皮九芎、山紅柿、鵝掌柴、豬母乳、牛奶榕等樹種,都有新芽出現,此處森林的樹上常有山林投纏繞,形成東北季風迎風面特有的景觀。
在幾處彎道的公路旁峭壁上,我們注意到綠葉間彌漫著一片片的紅暈,近處駐足觀看,發現是鮮紅色的金毛杜鵑正在盛開,這種春山杜鵑叢的景觀,不少賞花客專程到獅子頭山或石梯嶺去看,今年我原有意安排看花行程,這趟102號公路之旅巧遇杜鵑開花,算是一件意外的驚喜。
重新上山回到22K的解說牌,已經是下午兩點半,由此北上,公路已無彎道,近乎筆直地貼著稜線下側走,林相也改變了,在東北季風的威力影響下,森林消失,草原盛行。我頓時發現,在22K以南的路段,由三貂嶺山的山脊伸出幾道小支稜,公路繞過這些稜脈,因而有多處彎道設計,在這些小山的背風坡得以有森林發育,剛才我們刻意走下幾個彎道,有幸看到春山的綠林新裝,但在背後的天邊,遙見牡丹山的南稜一片芳草連天,林木已絕跡了。
豔陽下的公路切過草原,直通到牡丹山南稜的鞍部,這草原公路看起來似曾相識,像是某一處高山的箭竹草原景觀。我們遠遠看到鞍嶺上面有一座涼亭,料想必定是絕佳的展望台,不覺加快腳步通過21k里程碑,轉個彎上了鞍部,來到的涼亭叫「不厭亭」,此處展望視線無阻,東北兩面是近山草原,西南兩面則是遠方山川。東邊有一道縱貫南北的牡丹山草原稜線,山麓是一棟中繼電台的廠房;北面仍是牡丹山連到金瓜石山(大粗坑山)的橫亙山稜,山上的草原間似乎有不少路痕;西邊的視野遼闊,腳底下是基隆河,侯硐附近的房舍清晰可見,天際則有一座高聳的大山,由山頂的氣象雷達可知就是五分山;南面的近景就是剛才走過的公路及路旁的小山頭,猛然憶起這不就像合歡山的公路嗎!再看遠景,視野被三貂嶺山分割為兩面,右側是基隆河上游與平溪方面的千奇百怪山峰,左側是牡丹溪谷及更遠的雙溪或福隆山群,已隱入嵐煙之中。賞景良久,直到遠山風起雲湧,似乎另一鋒面已接近,我們才不捨地離開不厭亭。

雙瑞公路旁的綠林中佈滿紅楠的新葉

雙瑞公路邊坡山崖上盛開的金毛杜鵑

雙瑞公路通過鞍部上方有一座不厭亭

由不厭亭所見的雙瑞公路

不厭亭西望平溪與瑞芳間的五分山


【大粗坑古道】
我們沿公路北行,天氣轉陰,這時路右側是牡丹山麓的峭壁與草叢矮樹,我們的視線自然集中到左側的風景,只見遠山灰濛濛一片,腳下的河谷與小山稜還清晰可辨,看到基隆河與大粗坑溪邊的侯硐國小,原來中午經過國校旁的道路時,抬頭看到的遠山就是現在公路的位置。漸漸接近金瓜石山的鞍部時,大粗坑溪與溪邊的石階古道就一一出現在下方溪谷,山谷裡的森林仍然到處可見新葉的淡綠光澤,而且還點綴著幾叢粉紅色的樹影,看起來應該是盛開的山櫻花。由此俯瞰整個大粗坑古道,灰白色的石階相當醒目,古道經過幾彎幾折也都歷歷可數,還有幾處建築物的殘跡散落在古道兩旁,最奇特的是石階步道接到上面的泥土道路時,是經由一道鋸齒形的高架水泥梯子相連接,有些報導上所稱的天橋或天梯就是這個梯子。
還沒有走到大粗坑古道,我們便已由上方覽遍其全景,覺得它還算相當吸引人,抵達金瓜石山東側的鞍部時,看見通往大粗坑古道的指標,我們決定走這條路回侯硐,這時已快三點半了,察看火車時刻表,準備搭4:59侯硐往八堵的火車回台北,於是一行人離開102公路,左轉進入產業道路,展開另一條古道之旅。經過一處路面癱塌,好像又是上次風災痕跡,由道路的崩坍及鞍部風口地形看來,整個大粗坑溪的河谷可能是一條風隙,東北向的風穿過風口下來,容易造成災害。繞過崩壞路面,道路左折下坡,來到剛才所見的天梯口,解說牌上註明古道全長2.6公里,這裡就算是古道的入口了。
我們走下天梯,石階與兩旁水泥護牆相當新,不知是否新建或剛整修過。天梯下方右轉,接到石階路,通過一棟廢棄的兩層樓古厝,門窗已毀,徒有四壁,我們在房前徘徊瀏覽,若有所感。接著又經過一棟兩層的水泥建築殘樓,不像民房住家,倒似學校或礦業事務所,樓房空殼內土石堆積如山。這些往日的遺跡,訴說著大粗坑的歷史,令人有一絲淒涼的懷舊感,大粗坑金礦與附近的金瓜石與九份齊名,合稱瑞芳三大金都,此地曾因淘金客湧入而成為全台灣消費能力最高地區之一,據說當時的聚落在古道的下方,最高曾聚集有三百多戶人家,而今礦脈淘盡,人去樓空,只剩斷垣殘壁,很難想像當年淘金熱潮的繁華盛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生命跡象,就是房舍遺址長出來的樹木花草,尤其是古樓旁幾株盛開的櫻花,道盡昔日的風華歲月。
兩層水泥殘樓的左側,有一磚砌的平房,掛著「大德宮」的牌子,裡面神像、燈燭與香火俱備,是古道上唯一有人跡之處。由此下山,路旁告示牌說明舊路已崩壞,新石板路右轉,途經一長滿苔蘚與附生植物的石屋,來到一塊大峭壁下,路面已瀕臨溪邊,這才看到石板路有一大段崩潰解體,去年的颱風果然造成嚴重的損壞,至今沒有修復,剛才由102公路上並沒有看到災害路段,現在只好小心踏過溪邊的亂石與枯倒木,覓路下降,再接回完好的石階步道,這樣的溪岸塌方與接駁,下面又經過好幾段,走起來戰戰兢兢,看來上次颱風比我預料的嚴重,除了風力,溪邊的洪水與土石流是路基潰散的主因。
好不容易走完石階步道與塌陷路面,看到溪的對岸有一廠房與礦坑,洞口寫著「昇福坑」,房前有柏油路通到溪的這邊,但溪上的水泥橋已被大水沖斷,我們的古道就接到溪邊的柏油路,路邊豎立著大粗坑觀光步道的紀念碑,旁邊還有一間民房,門牌註名此地是瑞芳鎮半嶺路,由此順產業道路走出去,就接到中午走過的金字碑古道入口處,至此已是下午四點多,剛好趕上預定的火車班次。
今天的古道初探行程,結果是在大粗坑溪的河谷與東側山稜之間繞了一大圈,最後回到出發點。如果設計這樣的行程,應該可以由八堵經瑞芳開車前來,停在金字碑古道入口附近的空地,由大粗坑古道下來就通到此地,如此可以省下等班車或接駁時間。當然,如果進出地點不同,也不想走回頭路,那麼只有仔細挑選瑞芳與雙溪間的火車班次了,侯硐、三貂嶺與牡丹等與出入古道有關的火車站,停靠的班車並不多。此次探勘,還有一大收獲,發現102號公路是一條風景優美的山道,沿途可觀的景點與可登的山峰還不少,正如公路最高點的不厭亭所昭示的,我們以後必定會再來。(誌於2005/4月)

由鞍部看溪谷中的大粗坑古道

古道口的高架天梯與下方的古樓遺跡

走下天梯進入大粗坑古道

盛開的山櫻花伴著古道的廢墟

大粗坑古道下段的石階步道嚴重崩塌


沒有留言: